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六十六【生卒】:1694—1757 【介紹】: 清江蘇高郵人,字書城,號春圃。雍正二年進士,授編修。乾隆間歷任左都御史,廣東巡撫,兵、禮、吏三部尚書,充《大清會典》總裁官。深研經籍,專以經學訓子孫,子王念孫,孫王引之,承其緒,成一家之學。卒謚文肅。
王安國,字書城,號春圃,高郵人。雍正甲辰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官至工部尚書。謚文肅。維基
王安國(1694年—1757年),字書城,號春圃。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市)人。榜眼。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一甲二名進士(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再遷侍講。雍正十二年(1734年)出督廣東肇高學政,復再遷左僉都御史。乾隆二年(1737年)疏請禁止官吏居喪期間前往省會拜謁大吏,下部議行。三遷左都御史。乾隆九年(1744年)正月遷兵部尚書,不久即遭父喪丁憂去職。乾隆十年(1745年)再召為兵部尚書,調禮部。王安國上疏請求終喪,居廬營葬。服闋后方才入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遷吏部尚書。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疏乞假為父改葬。高宗以來年當南巡,諭其到時隨行。同年冬,王安國病倒,準許休假治疾。次年春卒,賜白銀五百兩治喪,謚文肅?!?a target='_blank'>清史稿》有傳。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九十六
王念孫,字懷祖,號石臞,高郵人。乾隆乙未進士,歷官直隸永定河道。罷,重宴鹿鳴,賜四品銜。有《丁亥詩鈔》。詞學圖錄
王念孫(1744-1832) 字懷祖,生而清羸,自號石臞。江蘇高郵人。父安國,子引之。乾隆四十年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陜西道御史、吏科給事中、山東運河道、直隸永定河道。翁方綱贈聯(lián)云:"識過鉉鍇兩徐上,學居后先二鄭間。"精研經史,熟諳水利。有《讀書雜志》、《 廣雅疏證》、《道河議》、《河源紀略》等。維基
王念孫(1744年—1832年),字懷祖,號石臞。江蘇高郵州(今高郵市)人。清代學者、音韻學、訓詁學、校勘學家、官員,是乾嘉學派的代表人物。曾任給事中,與錢大昕、盧文弨、邵晉涵、劉臺拱有“五君子”之稱?!醺竿醢矅赫辏?724年)榜眼。王念孫生于乾隆九年(1744年),八歲讀完十三經,早年從學于戴震。乾隆三十年(1765年)高宗南巡,欽賜舉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工部主事。升郎中,擢監(jiān)察御史,轉吏科給事中。嘉慶四年(1799年),仁宗親政,白蓮教戰(zhàn)事正酣,念孫上陳剿賊六事,彈劾國相和珅,直聲震朝野。同年,授直隸永定河道。嘉慶六年(1801年),河道決口,賠兩萬七千兩,特旨留任督辦河工。事竣,賞主事銜。河南衡家樓段黃河決口,奉命前往勘查,又趕赴臺莊治理河務。不久,授山東運河道,在任六年,又調永定河道。后來永定河再次漲水決口,王念孫引罪,得旨休致。道光五年(1825年),重赴鹿鳴宴。道光十二年(1832年)卒,年八十九。《清史稿》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753—1834 【介紹】: 清江蘇寶應人,字武曹,一字郁甫。乾隆六十年舉人。精訓詁聲音文字之學,與劉臺拱、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李惇、汪中、邵晉涵等互相切磋。有《經傳考證》、《禮記訓纂》、《游道堂詩文集》等。
人物簡介
【介紹】: 清安徽績溪人,字伯敬,號春喬。嘉慶四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改甘肅靈臺知縣,升丹噶爾廳同知,卒于官。自幼嗜學,后出彭元瑞、朱圭、阮元之門,又與姚文田、王引之、張惠言為同年友,故學有根柢。尤精于聲韻訓詁,多獨得之見。有《古韻論》、《說文管見》、《尚書序錄》、《小學卮言》、《對床夜話》、《消夏錄》及詩文集等。
人物簡介
眾香詞字蘭修,常熟人。瞿伯申孝廉室。有《藕花莊集》。
蘭修,瞿稼軒中丞媳,王煙客太常序其《藕花莊集》曰:“夫德藝相宜,要歸至道,必研深入微,乃臻具美。即圭璋特達之彥,猶戛戛乎難言之,何況閨閣笄祎者流。茲虞山瞿太君陳夫人者,以道蘊林下之風,邁少君高世之行,宏覽博物,含英咀華,固已伉儷倡和,嚶鳴閱響矣。旁及繪事,又能軼追宋元,出入四大家,一一亂真,而所著詩草,深得三百篇之遺意,有須眉才子之所不能道者。昔趙文敏公,文章書畫,震耀古今,與管夫人酬贈討論,正堪對壘夫人之追隨唱和,固足媲美,若夫原本忠愛,抒發(fā)性情,則曹大家且未能望其項背。惜稿多散佚,僅存十之三四,壽明翰檢裒集而藏弆之,奉為世珍,于瞿氏文章忠孝之外,又傳不朽盛事,其永為子孫天球弘璧者,寧有既乎?!?/blockquote>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胡從簡(1844年—1895年),字敬亭,四川省成都府新津縣人,清代著名經師大家,著名禮學大師、進士。新津胡氏祖籍安徽績溪,后遷江西廬陵。綜合吳克讓的《新津縣鄉(xiāng)土志》及新津胡氏族譜載,新津胡氏一世祖為宋末元初胡受,從湖北麻城遷入川西。四世祖為胡通海,元末進士,四川昌州知州,后定居永川九龍灘。 時昌州轄大足、榮昌、永川等地。五世祖為胡復初,元末庠生,不仕后充任蜀之榮縣東川書院教授。六世祖為明初刑部侍郎,兵部左侍郎胡子昭,與方孝孺同日殉難。明朝傳至胡應這一代始遷新津。清初胡氏另一脈相傳到十六代胡大斌。又一支傳到二十一代胡文魁。這兩支也遷到新津。清初至清末,胡氏又相傳約十代。胡從簡1844年出生于新津。由于明末清初四川的連續(xù)兵災,當時胡家已經式微。胡從簡人窮志不窮,“編屨得錢為活。年十九,始讀書,刻苦自勵。”吳克讓《新津縣鄉(xiāng)土志》說, “胡從簡亦岳公再傳子弟,邃于古義。” 這里所說的岳公即岳逢陽,字丹崖,道光十二年壬辰恩科(1832)進士。 岳逢陽是清代新津縣四位進士中的第二位。岳逢陽家在新津縣安西鎮(zhèn)月花村,是岳飛第二十三世嫡孫。后來胡從簡考上錦江書院邑庠生(秀才)。1874年胡從簡肄業(yè)錦江書院,時年三十。1875年,四川學政張之洞建立尊經書院,在全蜀學生三萬人中選拔百名入學,錄取率0.003。張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和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計劃通過尊經書院,以“一人學戰(zhàn),教成十人。萬人學戰(zhàn),教成三軍”的方式為蜀中培養(yǎng)“通博之士,致用之才。” 為給尊經書院選拔高才生,張之洞在蜀中主持考試,題為周禮社制考。試畢,胡從簡被張之洞選拔為第一,入選為尊經書院上舍生,即今天的高年級研究生。據(jù)記載,胡從簡“融貫禮經,《周禮》、《大小戴記》并注疏皆成誦。”當時參加考試的學生中,有與胡從簡同時第一批考入尊經書院的楊銳,宋育仁,廖平等人。他們雖比胡從簡小五到十歲上下,但即使在學術上他們人人皆非等閑之輩。胡從簡能在考試中從這批人中脫穎而出,可見其學力之深厚。1879年,王闿運應四川總督丁寶楨之邀來到成都,擔任尊經書院山長 (校長)。王闿運學問深厚,尤注重通經致用。他擔任尊經書院山長期間,重振了著名的“蜀學”,使蜀學派一躍成為當時中國學術的頂峰,因而在晚清及近代學術思想史上名垂千古。錢基博曾指出“疑古非圣,五十年來,學風之變,其機發(fā)自湘之王闿運;由湘而蜀,由蜀而粵(康有為、梁啟超),而皖(胡適、陳獨秀); 其所由來者漸矣,非一朝一夕之故也。”足見王闿運在清末民初的歷史地位。王闿運來到尊經書院后立即考試學生,題目是“玄端,冠端所用。”學生們答題大多依據(jù)乾嘉學派大師阮元的《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等流行著作。唯獨胡從簡“取證經記,曲折旁通,”立即受到王闿運的器重,提拔為齋長。古代的學院分院齋兩級管理,相當于現(xiàn)在的校院兩級。按國子監(jiān)的傳統(tǒng),齋長在日常教學管理甚至是寢室管理中發(fā)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齋長既起著維持正常秩序的作用, 也發(fā)揮著課后協(xié)助教官監(jiān)督學生言行的作用。齋長有權對違規(guī)的學生進行懲處。清末薛福成《庸庵筆記》說,在王闿運指導下,胡從簡治《禮》,戴光治《書》,廖平治《公羊》、《榖梁》、《春秋》,劉子雄、岳森通諸經,“皆有師法,”成為蜀學派在清代學術史上的杰出代表。廖平的學說也為后來的變法奠定了學術基礎。而楊銳,宋育仁則成為戊戌變法運動的政治領袖人物。胡從簡終成清代禮學大師。清史資料《清代樸學大師列傳》特別將胡從簡傳附于王闿運傳之后,顯然是視他為王闿運之得意門生。1892年胡從簡考取進士。按梁啟超的說法來算,清代的一個童生歷經逐次科舉考試,最后取得進士功名的幾率小于萬分之一。社會和朝廷對進士都很重視。按朝廷慣例,胡從簡被授予知縣即用。七品知縣,年俸45到60兩白銀,祿米45斛(一斛等于五斗或50 升或約為現(xiàn)在200斤),養(yǎng)廉銀1200兩白銀。相比之下,一戶農家一年的收入平均才40兩白銀。胡從簡被授予知縣,也就是說,憑正常合法收入,他一年的經濟收入可以是一般人的十幾倍。對于曾在青年時期經歷過貧困的胡從簡來說,做官無疑是改善家庭物質生活的機會。清史資料《清代樸學大師列傳·胡從簡傳》,《清代學人列傳·胡從簡傳》記載胡從簡棄官不做,“乞病歸,家居治學,竟不復出。” 胡從簡治學極為刻苦,“恒以夜分就燈下纂錄,五十而瞽。 ”“所著書有《禮經考》,《禮經釋例》,《周禮句讀》,《大戴禮記箋》,《讀禮管窺》,累六百余萬言,蔚若繼曲臺之后。” 只可惜這些著作今天恐怕已經毀損。查遍四川大學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除《四川省城尊經書院記》,《尊經書院初集》,《尊經書院二集》和《尊經書院三集》以外,有關尊經書院的檔案和資料現(xiàn)在全部不知所終,其中包括胡從簡的巨著。就連尊經書院各位進士的朱卷也都在文獻中沒有了蹤影,只有宋育仁的還在。鑒于尊經書院與戊戍變法的密切關系,這個現(xiàn)象與戊戍變法失敗直接有關。西漢學者后蒼開創(chuàng)《禮》學以后,兩千年以降,研究《禮》學的大家為數(shù)眾多,其中還包括朱熹等人。由于上古歷史文獻流傳下來的很少,文義考據(jù)及其艱難,歷代學者在《禮》學研究領域中的成果多為論文,專著較少,而胡從簡的禮學卻有五部專著,六百余萬言之巨。通盤比較《清代學人列傳》對各位入傳學者的學術地位評價,“蔚若繼曲臺之后”之語的確是極高贊譽。其意為,胡從簡是繼西漢經學大家后蒼著《后氏曲臺記》,開創(chuàng)《禮》學以后,兩千年來成就最是蔚為大觀的《禮》學大師。《清代樸學大師列傳》和《清代學人列傳》王闿運傳一文中還指出,胡從簡“蔚為經師,咸守家法,較之詁經、學海所造就者殆有過無不及焉。” 這句評語也是對胡從簡的很高評價。清代是歷史文獻研究考證學的黃金時代和頂峰。清代這方面的大家有許多。光是乾隆到嘉慶年間形成的乾嘉學派就有惠棟、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孫,等等。乾嘉學派奠基人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學者黃宗羲、顧炎武、方以智、閻若璩、胡渭和毛奇齡等人。一些達官貴人如阮元、畢沅等,也出而倡導經學,著述豐富。整個清代考據(jù)學學海中有造就者光是出現(xiàn)在《清代樸學大師列傳》一書中的著名學者就有370余人。胡從簡能得到“有過無不及”的蓋棺定論,絕對是極大的榮譽。胡從簡無嗣,收侄兒胡念祖為子,傳其學。胡念祖在學術上得胡從簡真?zhèn)?,在尊經書院就讀時也是廩生,后又任書院東齋齋長。現(xiàn)存于四川大學圖書館的尊經書局出版物《尊經書院初集》,《尊經書院二集》和《尊經書院三集》中刊有胡從簡,胡念祖他們兩人的論文共15篇。其中胡從簡七篇,胡念祖八篇。這三部珍貴典籍是尊經書院留傳下來的現(xiàn)存唯一學術書籍。不幸中的萬幸,這15篇論文就成了今人了解胡氏禮學的窺豹之管。1895年胡從簡逝世,享年5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