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洪繻

相關(guān)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覺羅瑛桂 朝代:晚清

人物簡介

維基
覺羅瑛桂(1823年—?
),字丹卿,月樵,滿洲正白旗人,進(jìn)士出身。

人物簡介

全臺詩
施菼(1848~1909),原名藻修,字悅秋,一字采生。
清彰化鹿港人。
光緒十二年(1886)因清丈田畝事,違逆知縣李嘉棠;適逢施九緞起事抗官,受株連,被劉銘傳革去廩生身份,并遭通緝,遂逃往泉州,改名菼。
光緒十九年(1893)中舉。
乙未(1895)割臺時,曾與士紳施仁思、莊士哲、吳德功于彰化白沙書院設(shè)籌防局,事敗內(nèi)渡。
于晉江衙口興建「?玉山莊」。
曾興洋學(xué),參與創(chuàng)建泉州府立中學(xué);辦洋務(wù),捐資漳廈鐵路,并擔(dān)任鐵路協(xié)理之職。
生平頗有詩名,詩作大多已散佚。
近年施氏后裔施性山整理《?玉山莊聯(lián)珠集》、《?玉山莊唱酬集》,收錄施菼、施緝亭、施介予祖孫三代的楹聯(lián)、詩稿,及與詩友間的唱和之作。
茲以《?玉山莊聯(lián)珠集》所收施菼《慕慕廬廬集稿》詩八十首為底本,并參照洪繻《披晞集》、吳幅員《臺灣詩鈔》、陳漢光《臺灣詩錄》、賴子清《臺海詩珠》編校。

人物簡介

全臺詩
梁成楠(?
~?
),字子嘉,號鈍庵,清廣東三水諸生。
少懷才負(fù)氣,應(yīng)制科時因得罪有司,離鄉(xiāng)出走;遍游長江中下游,曾于吳、楚一帶擔(dān)任幕客。
厭刑名、錢谷之俗,后東渡來臺。
居臺十馀年(約1885~1895),入巡撫劉銘傳幕下,并在中部統(tǒng)領(lǐng)林朝棟軍隊擔(dān)任書記,掌理開山撫番之相關(guān)文書,深得劉銘傳器重。
光緒十二年(1886)負(fù)責(zé)東勢角撫墾事宜,親自走訪各番社,詢問民眾疾苦,并納番女為妾,甚得當(dāng)?shù)刈∶駩鄞鳌?div id="aiemzrj" class='inline' id='people_65852_0_6_comment'>
光緒十三年(1887)安撫萬社番民,并有意開發(fā)卓蘭一帶,置產(chǎn)臺灣。
乙未(1895)割臺,委署彰化縣令;未幾,日軍至,攜妾從劉永福內(nèi)渡,在臺之家產(chǎn)盡失。
日治后,再度來臺,寓居霧峰林家;曾走訪鹿港洪繻,以詩唱和,相談甚歡。
后因在臺不得志,郁郁離去,客死于香江。
洪繻寄鶴齋詩話》評云:「鈍庵詩法,蓋由昌黎入手而上溯杜公,旁及蘇、黃也;故健而峭,宗派甚正?!埂?div id="6usfxpc" class='inline' id='people_65852_0_11_comment'>
近人李漁叔認(rèn)為梁成楠詩,即境抒思,吐詞真切,能摒除浮詞偽語,有清明亢爽情致。
茲以連橫《臺灣詩薈》收錄梁氏六十八首詩為底本,參照洪繻寄鶴齋詩話》、許鐵峰《鐵峰詩話》、鄭鵬云《師友風(fēng)義錄》、賴子清《臺灣詩醇》、陳漢光《臺灣詩錄》等編校。

人物簡介

全臺詩
謝道隆(1852~1915),字頌臣,又作頌丞;因排行第四,人稱「謝四」。
原籍廣東大埔,乾隆年間曾祖來臺開墾,卜居于田心仔莊(今臺中縣豐原市),以務(wù)農(nóng)為業(yè)。
至其父謝樹棠習(xí)岐黃之術(shù),以醫(yī)藥活人。
謝氏為丘逢甲表兄,早年從苗栗文人謝錫朋受書,后入廣東寓臺文人吳子光門下,與筱云山莊呂汝修、呂汝玉兄弟交誼頗深。
光緒元年(1875)以第五名入府學(xué);光緒十六年(1890)在自宅設(shè)「養(yǎng)閒軒」,傅錫祺、張麗俊于此時受業(yè)門下。
光緒二十年(1894)應(yīng)大雅張家之請,授學(xué)于「學(xué)海軒」。
張書炳、張德林、張曉峰,皆為其弟子。
臺灣割讓之際,謝氏募集義勇軍,率「誠」字正中營駐扎頭前莊(今桃園縣蘆竹鄉(xiāng));后因義軍節(jié)節(jié)敗退,遂西渡避難。
明治二十九年(1896)始再度返臺,隱于醫(yī)。
曾與林癡仙、林資修、連雅堂等文士交游唱和,酒酣耳熱之馀,往往痛陳時事。
明治卅九年(1906)自營生壙于大甲溪右鍋底窩(俗稱「睦督科」);又于風(fēng)景幽美處筑草堂,稱為「小東山」。
春秋佳日,招友朋,攜名妓,為文酒之會。
如是數(shù)年,竟抑郁以終。
謝氏著有《小東山詩存》,民國三十四年(1945)九月,由其子謝秋濤刊??;民國六十三年(1974)再由其孫謝文昌二度刊印,共收古今體詩一百一十首。
另收丘逢甲、林癡仙等唱和詩三十四首。
后又有友人題謝氏詠生壙之詩,集為《科山生壙詩集》,錄有當(dāng)時名流洪棄生、連雅堂、蔡啟運、陳基六之詩作 。
茲以謝文昌刊印的《小東山詩存》為底本,參照鄭鵬云《師友風(fēng)義錄》、王松《臺陽詩話》、連橫《臺灣詩乘》、陳漢光《臺灣詩錄》及王建竹《臺中詩乘》等編校。
全臺詩
謝道?。?852~1915),字頌臣,又作頌丞;因排行第四,因此友人稱之為「謝四」。
光緒年間秀才。
原籍廣東大埔,乾隆年間曾祖來臺開墾,卜居于田心仔莊(今臺中縣豐原市),以務(wù)農(nóng)為業(yè);至其父謝樹棠始習(xí)岐黃之術(shù),以醫(yī)藥活人。
謝氏為丘逢甲表兄,早年從苗栗謝錫朋受書,后入?yún)亲庸忾T下,與筱云山莊呂汝修、呂汝玉兄弟交誼頗深。
光緒元年(1875)以第五名入府學(xué);光緒十六年(1890)應(yīng)大雅張家之請授學(xué)于「學(xué)海軒」。
傅錫祺、張書柄、張德林皆為其弟子。
臺灣割讓之際,謝氏募集義勇軍,率「誠」字正中營駐扎頭前莊(今桃園縣蘆竹鄉(xiāng));后因義軍節(jié)節(jié)敗退,遂西渡避難。
明治二十九年(1896)始再度返臺。
隱于醫(yī),與林癡仙、林資修、連橫等人過往甚密。
酒酣耳熱之馀,往往痛陳時事。
晚年自營生壙于大甲溪右鍋底窩;又于風(fēng)景幽美處筑草堂,稱為「小東山」。
春秋佳日,招友朋,攜名妓,為文酒之會。
如是數(shù)年,遂抑郁而終。
謝氏著有《小東山詩存》,民國三十四年(1945)九月,由其子謝秋濤刊印;民國六十三年(1974)再由其孫謝文昌二度刊印。
共收古今體詩一百一十首。
另收丘逢甲、林癡仙等唱和詩三十四首。
后來又有題謝氏詠生壙之詩,集為《科山生壙詩集》,當(dāng)時名流洪棄生、連雅堂、蔡啟運、陳基六均有詩收錄其中〖參考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新竹社教館,1958年?!?。
以下所收詩作,據(jù)謝文昌刊印的《小東山詩存》,及其后所附《科山生壙詩集》進(jìn)行編校。
(施懿琳撰)

人物簡介

全臺詩
蔡見先(1855~1911),字振豐,又字啟運,號應(yīng)時、運時,以字行。
清新竹縣人。
其先原籍福建同安,累世武職。
蔡氏博學(xué)能文,喜兵書,好交游,時與諸名士詩文唱酬。
光緒十二年(1886)將「竹社」、「梅社」改組為「梅竹吟社」,并擔(dān)任社長。
光緒十七年(1891)取中秀才,二十年(1894)遷居苗栗苑里。
乙未割臺之際,曾襄助表兄丘逢甲舉兵抗日。
明治三十年(1897),與鹿港文人洪棄生、許劍漁等共創(chuàng)「鹿苑吟社」。
同年三月,應(yīng)苗栗支廳長橫堀氏之聘,擔(dān)任事務(wù)囑托,并授佩紳章。
十月,又應(yīng)苑里事務(wù)署長淺井氏之邀,編修《苑里志》,旋任苗栗辦務(wù)署參事。
明治三十九年(1906),與林癡仙、林幼春等人創(chuàng)立「櫟社」,為創(chuàng)社九老之一。
明治四十年(1907),任苑里區(qū)長。
四十三年(1910),「奇峰吟社」因新竹縣知事櫻井勉離去,改由蔡啟運擔(dān)任社長。
明治四十四年(1911)四月病逝,年五十七。
蔡氏生平好擊缽吟,其子蔡汝修編《臺海擊缽吟集》,收錄其擊缽吟作百馀首。
所著《養(yǎng)馀軒詩鈔》,今已佚。
〖參考《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雜報」欄,詩人作古,1911年4月25日,第三版;《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雜著」欄,蔡啟運先生事略,1911年5月2日,第一版;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年4月;張子文等《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jù)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頁710至711。
〗 今蔡氏詩作據(jù)《臺灣新報》、《臺灣日日新報》、《竹梅吟稿》、鄭鵬云編《師友風(fēng)義錄》、《萊園第三周年詩會稿》、蔡汝修編《臺海擊缽吟集》、《櫟社第一集?啟運詩草》、曾笑云編《東寧擊缽吟前后集》等資料輯錄編校。
(江寶釵撰)

人物簡介

全臺詩
李清琦(1856~?
),字璧生,號石鶴。
籍晉江。
光緒初寓居茄冬腳,遂隸籍彰化。
光緒八年(1882)以臺灣彰化籍身份取中舉人,光緒二十年(1894)中進(jìn)士,為翰林院庶吉士,與曾維楨、黃彥鴻稱臺灣三翰林〖參考賴子清《臺海詩珠》,臺北:賴子清自印,1982年;汪毅夫《臺灣近代詩人在福建》,臺北:幼獅出版社,1998年。
編者按:「琦」,《臺海詩珠》誤作「奇」?!?。
散館后改刑部主事,復(fù)改知縣。
曾任福建清源書院山長。
李清琦學(xué)問淵博,書法瘦勁,名重一方。
曾于友人處見洪棄生所作詩文策論,驚為「海外奇士」,曾有句贈云:「前身共作龍華客,他日愿為驥尾人」,其詩則見于洪棄生《謔蹻集》〈遇李石鶴孝廉賦贈二首〉附錄,今據(jù)以移錄。
(吳福助撰)
維基
李清琦(1856年—?),字壁生,號石鶴,福建晉江人,清朝進(jìn)士、官員。明朝思想家李贄族裔。光緒八年(1882年)冒福建臺灣省彰化籍中壬午科福建鄉(xiāng)試舉人。光緒二十年(1894年)登甲午恩科進(jìn)士,列二甲第105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清朝因甲午戰(zhàn)爭戰(zhàn)敗,與日本簽訂《馬關(guān)條約》,割讓臺灣,李清琦與戶部主事葉題雁,舉人汪春源、羅秀惠、黃宗鼎等人聯(lián)合上書都察院代奏光緒帝反對割臺。散館授刑部主事,不久改任知縣,但未按期到任所報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離開北京回泉州,此后在泉州一直到逝世,曾任泉州清源書院山長。

人物簡介

全臺詩
鄭貽林(1859~1927),字登如,號紹堂。
原籍福建泉州,清光緒年間渡臺至鹿港設(shè)席,遂定居當(dāng)?shù)亍?div id="06er0u6" class='inline' id='people_72268_0_1_comment'>
光緒九年(1883)參加歲試,蒙臺澎兵備道劉璈取進(jìn)縣學(xué),后來捐輸賑恤,以增生援例授貢生。
日治后,于明治卅年(1897)與鹿港洪棄生、許劍漁,苑里蔡啟運,聚集兩地文人,成立「鹿苑吟社」。
明治卅二年(1899)應(yīng)聘擔(dān)任鹿港公學(xué)校漢文科教師,大正三年(1914),因公學(xué)校漢學(xué)科教材廢四書乃辭職。
鄭氏自少即喜臨摩漢、魏碑帖,并受清代金石學(xué)家呂世宜影響,以隸書見長。
公學(xué)校辭職后,更是專心致力于書法上,是臺灣少數(shù)碑帖派書法家之一,與當(dāng)時鹿港另一位書法名家鄭鴻猷并稱,霧峰詩家林朝崧更以「板橋書法兼工隸」贊譽(yù)之。
書法之外,鄭貽林亦喜好栽種,署其書齋為「書草堂」。
大正九年(1920)日人作家佐藤春夫曾登門拜訪,大正十年(1921)十月八日,為櫟社二十年題名碑落成典禮座上嘉賓,顯示其在中部詩社重要的地位。
〖參考賴子清〈古今臺灣詩文社〉(二),《臺灣文獻(xiàn)》十卷三期,1959年9月,頁79;林朝崧〈臺中遇鄭君貽林及同社莊君太岳賦贈〉,《無悶草堂詩存》;許雪姬〈日治時期臺灣的「通譯」〉,發(fā)表于廈門大學(xué)臺灣研究院主辦「海峽兩岸臺灣史學(xué)術(shù)研討會」,2004年8月15、16日,頁460;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臺北:臺灣銀行經(jīng)濟(jì)研究室,1963年。
〗生平詩作多發(fā)表于《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文藝叢志》等報刊,以下?lián)司幮!?div id="zi106yq" class='inline' id='people_72268_0_10_comment'>
呂喬南 朝代:清末民國初

人物簡介

全臺詩
呂喬南(1864~1918),號竹巢。
彰化鹿港人,光緒年間邑庠生。
性謹(jǐn)慎,博聞強(qiáng)記,有才名。
曾從當(dāng)?shù)匚娜岁惒呕▽W(xué),讀書自六經(jīng)史漢外,更旁及漢魏唐宋典籍。
日本治臺后,仕途之路中斷,遂肆力于詩。
與當(dāng)?shù)匚娜饲f士勛、王秋田、王舜年、蔡德宣等任教于鹿港文開書院,分課經(jīng)史子集各科;又與蔡振豐、洪棄生等人共創(chuàng)「鹿苑吟社」,與同鄉(xiāng)詩人施梅樵、許夢青、陳懷澄等相友善。
曾于鹿港、彰化、草湖等地設(shè)帳教學(xué),晚年又返回文開書塾設(shè)教。
以舌耕為業(yè),長達(dá)二十年之久,栽培弟子極多。
哲嗣呂申甫、外甥朱啟南并皆能詩。
〖參考《彰化縣志稿?人物志》,彰化:彰化縣政府,1961年。
〗 呂喬南詩深具唐人風(fēng)韻、宋人新意;其文亦議論清新,博贍工整。
有《蘭雪草堂詩稿》,惜泰半毀于戰(zhàn)火。
1983年孫呂正雄出版其父呂岳詩集《醉雪軒吟草》,又輯錄祖父呂喬南詩作殘稿,附于其后。
茲以此為底本,并參考《臺灣日日新報》、住江敬義編《江瀕軒唱和集》、《櫟社癸丑年鹿港小集詩稿》、鷹取田一郎編《壽星集》等,輯錄編校。
(施懿琳撰)
施梅樵 朝代:清末至民國

人物簡介

全臺詩
施梅樵(1870~1949),字天鶴,早歲號雪哥,壯年改為蛻奴,晚號可白、捲濤閣主人,又號笠云山人、笠云草堂主人。
彰化鹿港人。
父親施家珍為歲貢生,曾任福建福寧教諭。
施梅樵性豪邁,重氣節(jié),天資甚高,讀書過目成誦。
光緒十九年(1893),以案首入泮。
日本治臺后,絕意仕途,日惟以詩酒自娛。
與同鄉(xiāng)洪棄生、許劍漁及苑里文人蔡啟運共倡「鹿苑吟社」,又曾加入「鹿江詩會」,并擔(dān)任「大冶吟社」顧問,積極從事詩教。
中歲以后,流離轉(zhuǎn)徙,到處設(shè)帳授徒,以期延續(xù)斯文于不墜。
生平風(fēng)流自賞,晚年生活困頓,牢騷抑郁,悉發(fā)為詩。
〖參考施讓甫〈施公梅樵家傳〉,《鹿江集》,彰化:瑞明印書局,1957年;林翠鳳《施梅樵及其漢詩研究》,中山大學(xué)中文所博士論文,2009年。
洪棄生認(rèn)為施梅樵詩:「傳諸他日,將在鄭所南之間,擬于本朝,豈居趙甌北之下。
」施士潔謂其詩:「雄秀精深,各臻其妙。
」〖以上兩則見施梅樵《捲濤閣詩草》序,臺中:著者自印本,1921年。
〗陳衍則以為梅樵:「才大心細(xì),元氣充溢,集中佳作,多入神化。
」〖參考施梅樵《鹿江集》,序。
〗大正十年(1921)門人楊爾材、袁飲湘、李櫻航與其侄施石甫、施讓甫共同刊印編?!稈詽w詩草》。
民國四十六年(1957)施讓甫再輯《鹿江集》出版。
施梅樵另有〈玉井詩話〉、《白沙詩集》、《捲濤閣尺牘》、《見聞一斑》、《讀書劄記》〖參考施梅樵《鹿江集》,序;王國璠《臺灣鄉(xiāng)土文物淺說》,臺北:北區(qū)臺灣史跡源流研究會,1982年。
〗,除部份〈玉井詩話〉可見于《鯤洋文藝社報》外,其馀皆未見刊。
民國九十年(2001)六月,高志彬?qū)ⅰ稈詽w詩草》、《鹿江集》重印,編入《臺灣先賢詩文集匯刊》第三輯,題為《梅樵詩集》,由龍文出版社出版。
茲以《捲濤閣詩草》、《鹿江集》為底本,參考鹿港文教基金會所藏《施梅樵詩草》、《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臺灣文藝叢志》、《鯤洋文藝社報》、《孔教報》、《臺灣詩學(xué)》、《詩文之友》、《詹作舟全集》等報刊詩集編校增補(bǔ)。
(楊永智撰)
許夢青 朝代:晚清

人物簡介

全臺詩
許夢青(1870~1904),字炳如,又字荊石、蔭亭,泮名夢青,號劍漁,又號云客、冰如、高陽酒徒,清鹿港邑庠生。
父咸中,亦邑庠生,以能文著。
祖母賀太安人,以節(jié)孝旌于朝,奉詔入祀彰化節(jié)孝祠。
  夢青生有奇才,子史百家,過眼成誦,文思敏捷,下筆立就,鄉(xiāng)先輩皆以大器目之。
光緒17年(1891)春,夢青二十二歲,以前茅拔府縣試,名聲赫赫,震于一時,鄉(xiāng)里多以為榮。
夢青為人傲然不拘,尤富正氣,喜抱不平。
以身逢亂世,欲挽狂瀾,因自號「高陽酒徒」,蓋欲效酈生之匡亂世。
光緒二十一年(1895)聞割臺之議成,悲憤慷慨,號泣三日。
乃聯(lián)絡(luò)生員,共謀抗日,并上書唐景崧,請領(lǐng)兵駐防。
七月初,日軍攻彰化,隨練勇赴八卦山抗拒,惜寡不敵眾,奔回鹿港,擬再舉事,不幸其弟猝逝,傷心至極,無心與事。
八月末,日軍攻取臺南,劉永福亦西渡,知大勢已去,從此寄情詩酒,不問世事。
其間家庭又連遭四次親喪,形單影只,身世蕭條,壯志未酬,滿懷悲憤,乃更加潛心詩文,以舒胸中塊磊,耽身醉酒,藉忘憂傷。
每當(dāng)大醉,或歌或哭;夢中醉后,時發(fā)悲歌。
或醉臥廟階,旦醒始回;或閉戶孤吟,三日不出。
以奔放絕足之才,為自由不羈之行,遂一轉(zhuǎn)而為跌蕩詩人、浪漫文士,憤世嫉俗,終至抑郁成疾而病逝,享年僅三十五歲。
  夢青歷盡人世滄桑,半生苦況,盡托于詩,諸家早有評論。
洪棄生評曰:「詩思空靈,才致活潑,不事劖削,自臻雅妙。
」王竹修評曰:「凡詠物、懷人、哀時、感事,無不蘊蓄精微,淋漓盡致,愷惻沉痛,情見乎詞,蓋欲藉此以抒胸中牢騷,非特?fù)P風(fēng)扢雅已也。
」施梅樵評曰:「悲壯淋漓,激昂慷慨,非俗手所可望其肩背。
」楊云萍評曰:「抱俊異之才,丁家國之痛,長吉不壽,其境過悲,然詩作卻時露清新之氣。
」許常安評曰:「雖時有浪漫自由、清狂、豪放之作風(fēng),然其實質(zhì),乃具有嚴(yán)肅、悽涼、寫實之社會骨格,故其詩多為心底之聲,時代之反映。
」夢青詩悲壯淋漓,激昂慷慨,與洪棄生、施梅樵并為棄地遺民精神之典型代表。
  夢青詩作生前未曾整理出版。
今存者惟有幼年時期所作之《聽竹山房詩稿》、《夢青堂詩稿》,及少年時期所作之《鳴劍齋詩草》之一部分。
青年時期所作之《聽花山房詩集》近八百首已佚。
1916年《臺灣文藝叢志》曾刊出《鳴劍齋遺草》之一部分。
1960年裔孫許常安輯為《鳴劍齋遺草》,由高雄大友書局出版。
以下即據(jù)許常安輯本移錄,刪去聯(lián)句、斷句,共計477題1063首。
許常安輯本雖精校再三,仍有一些脫誤,茲覆核《臺灣文藝叢志》,詳加校正。
又許本書末附錄有勘誤表,凡該表已標(biāo)出的誤字,均直接據(jù)以改正,不再附注說明。
(吳福助撰)
共 1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