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潛園琴馀草·序及題詞林占梅(1821~1868),幼名清江,字雪村,號鶴山,又作鶴珊,別號巢松道人。清淡水廳竹塹(今新竹市)人。祖父紹賢(1761~1829)經辦臺灣鹽務,為竹塹巨富;父祥瑞(1797~1862)早卒。年十四,嘗隨岳父黃驤云北上京師任職。占梅急公好義,道光二十一年(1841),因捐防雞籠英軍之犯,獲貢生加道銜;道光二十三年(1843),因捐防八里坌,獲知府即選;道光二十四年(1844),募勇扼守大甲溪,絕嘉、彰各邑漳泉械斗蔓延,賞戴花翎;咸豐三年(1853),林恭事變,協(xié)辦全臺團練,捐津米三千石,準簡用浙江道;咸豐四年(1854),克復艇匪黃位之亂,加鹽運使銜;同治元年(1860),毀家紓難,協(xié)助朝廷平戴潮春事件有功,加布政使銜。晚年因林、鄭二家訟事,郁病而卒。占梅擅絲竹、書畫、騎射諸藝。道光二十九年(1849),構筑潛園,雅集詩騷。文酒之盛,冠于北臺。著有《潛園唱和集》二卷、《潛園琴馀草》八卷,其中《潛園唱和集》已佚。林占梅《潛園琴馀草》約有詩一千九百馀首,寫作年代自道光二十七年(1847)迄同治六年(1867)。多詠骨肉親友、園居、游歷、時事、興懷之作。五言古、近體,善摹難狀之景,達難顯之情。作品風格多樣,平易曉暢法白居易,感時憂國似陸放翁,傷感興懷如吳梅村。臺澎道徐宗干評其詩「和靜清遠、古澹恬逸」、「詩味多琴味」。茲據臺灣分館藏《潛園琴馀草》 為底本,并參照下列對校本編校:李清河藏《潛園琴馀草》(以下簡稱李本) 、李清河藏《潛園詩抄》(以下簡稱李抄本) 、連雅堂《臺灣詩薈》(以下簡稱薈本) 、臺灣文獻叢刊《潛園琴馀草簡編》 (以下簡稱臺銀本)、《新竹文獻會通訊》(以下簡稱文獻本) 、陳培桂《淡水廳志》、林維丞《滄海拾遺》、蔡振豐《苑里志》、鄭鵬云《師友風義錄》、連橫《臺灣詩乘》、王松《臺陽詩話續(xù)編》、林欽賜《瀛洲詩集》、賴子清《臺灣詩醇》、曾笑云《東寧擊缽吟后集》、彭國棟《廣臺灣詩乘》、蛻萒老人《大屯山房譚薈》。
詩,樂章也。詩言志,律和聲;唯知音者,始可與言詩?;缸T「新論」云:『八音以弦為最,而琴為之首。自虙犧削桐、重華被袗以后,襄陵之作、訓佃之操、思賢之曲尚矣。漢、魏而下,以詩名者多以琴名;輞川「春江送別」、謫仙「清夜聞鐘」、樂天「池西秋思」、六一居士「受宮聲」、東坡「聞窗外歌」,其尤著也』?;猩ⅰ盖傩颉乖疲骸阂髟佒蛔?,則寄言以廣意』。間嘗持此以衡近代詩人,今讀鶴山「琴馀草」而得之。家青山之論琴況也,曰「和靜清遠,古澹恬逸」。琴心也,即詩心也。 鶴山善琴,手揮目送,別有會心;故詩味多琴味。山中訪隱、海上移情、理性返真、忘形合虛,殆有得于味外味者,絲桐云乎哉?章句云乎哉?仆解組退居,雨窗閒坐,手茲編而三復之,如聆「梅花弄」、「桃源吟」,不覺翛然意遠。綴數言于簡端,鶴山可許為知音否? 咸豐四年夏五月,江左徐宗干識。 「山虛水深,萬籟蕭蕭;四無人蹤,惟石嶕峣」:此古琴銘也;鶴珊之詩近之。 鶴珊精于琴,詩學香山、劍南,得其神似;五言、古近體,尤善摹難狀之景、達難顯之情:所謂「秀語奪山綠」也。大抵其少作多舒愉恬雅之音,間有天性語纏綿悱惻,如彈履霜;是可以覘其所養(yǎng)而得其性情之所近。比年海上騷動,鶴珊同牧守竭力堵禦,一方賴以安固。近復奉命籌辦海運,倡率捐輸。其平日之蘊抱,至是而一露焉。出其緒馀,發(fā)為詩歌以抒寫胸臆;不覺蒼涼感慨,憂從中來。鶴珊之詩境將一變,又烏測其所至耶! 紹芳因公東渡,獲與朝夕從事;鶴珊獨心折予,皇然引愧而已。他日者,紹芳和琴成聲,得與鶴珊相酬答;出其近作,正襟危坐,以薔薇露盥手讀之,鶴珊當為予鼓一再行,奚翅如刺船海上之移我情也。 小石愚弟黃紹芳拜序。 空桑之柱耶,瓊桂之姿耶?繞梁之嗣響也,奪錦之馀思耶?相賞有松石間意,移情在花月夜時。海上禽鳥亂啼號,冥漠林木何處高?結想只在云以上,駿馬走堤興倍。忽聞石上泉流聲,一字一珠著手生;十指翻云風習習,留得琴韻到詩情。詩情何俊逸,琴韻何悠揚!相對兩不厭,郁郁石生香。 咸豐甲寅夏六月,潤堂洪毓琛題。 寫景則無奇不搜,深入劍南之室;言情則有感斯托,能摹浣花之神。剛健婀娜,悱惻芬芳;真得味外味,不厭百回讀。 咸豐甲寅夏至后五日,古粵愚弟黃鶴齡拜手。 余年四十,即棄諸生而客于臺。雖舉業(yè)盡廢,然詩歌、文史,結習未忘;恨可與談者,少耳!林雪村都轉,淡水巨室也;鄉(xiāng)閭以孝稱。且篤于世誼交情,慷慨任俠,有東漢八廚風。又聞其抱雅尚而多才思,彝鼎琴尊,珍怪紛羅;于書畫、絲竹、騎射諸藝亦色色精絕。是清秘閣再見倪云林復生也,心欽遲之。 一日,詣其齋,流連茶話;偶及風騷,雪村色飛眉舞,若即欲疾趨青蓮、浣花之室者。從此喜與余作玉屑談,遂延余為老馬。然余猶有慮焉!慮其綺年失學,馳騁京華;況家務叢雜,日不暇給,未有儉于腹而豐于才者、亦未有不勞其神而逸其趣者!而熟知無慮也?蓋其天稟超絕,加以數年來彈琴習靜,淡若書生,披覽勤、?繹切、商榷多,故其詩日進。嗟乎!今之傖父,于載籍及前賢名篇概未省識而以詩自負,塞滿牛腰;是打油釘鉸皆可以吟詩矣,牛童馬走皆可以談詩矣。詩若是易也,何俟雪村乎!雪村之詩,于中晚、宋人為近,于游覽、寫懷為長。其構思下字,如五丁開山,別通蹊徑;如李臨淮軍容,壁壘一新、旌旗變色;又如少翁奇術,鉤營致魄,使李夫人活現帳中。其杰句繁富,雖老馬識途稍效導引,要其心血固多人數斗矣。 或調雪村頗濫交,幾如坡公烏臺之累。然雪村恒言:知我者惟黃公雨生、徐公樹人及馀數人而已;是濫而不濫也?;蛴种^雪村多坎坷;邇者時亂年荒、骨肉喪亡,又付會計于紀綱任其侵盜,致詩日富、家日窮,悲憤時發(fā)于篇什。然而昔人論詩,有「若非新變,不能代雄」之說;如雪村之「新變代雄」何疑!夫雄于謳吟,即可雄于振作;使以治詩之道治家,屏斥奸邪如去浮煙浪墨,則一鳴驚人,賢者固不可測。家將恢復,或不至如云林之終窮;詩愈精進,或可直入青蓮、浣花之室。此吾所以望雪村也夫!此吾所以序雪村也夫! 咸豐八年小春下浣,鎮(zhèn)平曾驤拜撰。 予自罷官旋里,輪指十有馀年矣;杜門不與外事,日以詩自遣。意興所至,發(fā)為詠歌。舉凡近代能詩之士,聞有佳著,未嘗不求而展玩之,嗜之成癖;雖更有可好之物,不與易也。 客冬黃翼南孝廉從東瀛旋,言其姊夫林雪村都轉天才峻特、經濟恢涵,而性嗜歌吟,著有「琴馀詩草」甚富,尚未梓行。予聞之,不禁躍然起曰:『是殆與予有同嗜者矣』!因囑借觀。其即景之作,俊逸警鍊、品格杰句,美不勝收,在白樂天、陸劍南之間。其雜感、自述諸作,至性至情,真從肺腑流出,空所依倚,自成一家:一片惓惓愛國之誠,不能自已;所謂「處江湖之遠,不忘其君」者歟!至其篇法簡老,渾成一氣,旋轉能達難顯之情;于少陵為神似。蓋雪村少負不羈之才,繼以南游吳苑、北登燕臺,山川之助,胸次益曠。歸里后頻遭大故,其抑塞無聊之氣無所舒發(fā),恒托之詩;「窮而后工」,信不誣也。夫士茍所遇恬適而好為愁慘之詞,唐之戴叔倫、明之鄭善夫無病而呻,識者譏之;若雪村遭際迍艱、時事憂憤,其發(fā)為變徵之音,烏得以叔倫、善夫律之耶! 讀畢而歸之,爰書所見以寫傾仰,非敢云序也。 咸豐九年立冬后一日,雪椒楊慶琛書于絳雪山房。 昔羅威未識昭諫而嗜其集,永叔未識子野而愛其詞。予從姻親林半癡耳雪村先生名,悉其能琴、善書,尤精詩學。嘗贈以楹帖云:「雅量高涵,交情慷慨;天真脫灑,韻事風流」。尚未知其詩足以推倒豪杰也。及半癡袖其集草示予,受而讀之,知其有感于懷,輒托之詩,一掃風云月露之習故云。生平所歷甘苦以及憂時憤事,絜領持綱,有條不紊;較諸雕飾一字一句之間以求合于古作者之林,其格律之高下為何如也! 先生席前人蔭,少年時,意氣自豪,不屑屑于名韁利鎖;長而歷游輦下,所以益壯。夫以履豐席厚之身,而賢母獨能忍慈割愛,使之習舟楫之勞、閱風霜之苦,卒克和平心性、歷練才華,大變少小之習氣;賢母苦衷于是乎慰,先生詩學亦于是乎進。觀雜感、寫情諸作,其不忘母氏之劬勤,非學有心得,弗能道也。而又感念于妻孥之溘逝、友朋之翻覆、世難之凋傷,前后十數年間不勝聚散離合之異,故其抑塞無所告語,恒藉詩以遣之;此先生詩所以發(fā)乎性情,非雕蟲小技比也。至七古如「譚生行」、「哭黃香鐵」諸篇,置之吳梅村集中,幾不可辨;其工力猶為深造。他日或一遇其人,當為永叔之倒屣,豈苦羅威之偷「江東集」哉! 咸豐十年孟冬,愚弟廖鴻荃拜撰。 何必爭追唐與宋,能言情性即詩人。十年泉石常懷國,千首詞章半憶親;殘月曉風皆寄托,春花秋柳亦精神。卿云未出欣先睹,定有桑山香火因。 東瀛梅鶴繼西湖,好向孤山認故吾;海國幾人扶大雅,蠻鄉(xiāng)從此獲驪珠。虛心下問君師竹,盲目隨聲我濫竽。傳到洛陽應紙貴,騷壇處處識林逋。 山陰劍南后裔翰芬。 三百篇之作,大都忠臣、孝子、思婦、勞人之所寄托;微言大義,胥于是乎在。唐、宋而降,取士皆不廢詩;我朝詩學昌明,人才輩出,固未可以詞章之末而忽之也。雖然,詩亦豈易言哉!無論靡蔓之音等于鄭、衛(wèi)者,不堪被諸詠歌;即如風云月露,雕琢雖工而非出自性靈,要亦卑卑無足道矣。 雪村先生,風雅士也。素稔其善音樂、善書畫,而尤長于詩;著有「潛園琴馀草」,嘗以未獲一讀為憾。既而中、倭搆釁,讓臺議成;與先生之哲嗣達夫司馬,同避居鷺門山中。有李公湘蘅者,達夫之執(zhí)友、漢之鄉(xiāng)縉紳也;袖茲編示予而讀之,于寫物、言懷間得倫理性情之正。其詞筆之清新、豐神之俊逸,殆合開府、參軍為一手。友人咸慫恿壽梨以公諸世;達夫曰:『此素志也』。夫以是詩之梗概,有曾籋云諸前輩敘而論之矣,予何言耶!然有不能已于言者:以達夫蒐理遺書勤勤懇懇、不忍令前人美泯沒而無稱者,于以見孝思之不匱焉。至煮酒論交,雅量高致;憂時憤事,感慨悲歌:具有乃父風。如達夫者,蓋亦人杰矣哉!爰不揣谫陋而為之序。 光緒二十三年仲冬月冬至前一日,桂嶺黃維漢謹識。
人物簡介
全臺詩林維丞(1822~1895),初名星垣,字維丞、薇臣,號亦圖,福建閩縣人。出身書香門第,性嗜學,窮諸經及宋儒諸書。嘗自言:「不讀五經,便覺心胸窒礙」。咸豐九年(1859)渡臺,受聘新竹林占梅家,掌記室,故寄籍淡水,補弟子員。翌年,受林氏委托赴福州代籌刊刻《潛園琴馀草》,未竟成書。光緒初年在「潛園」號召籌組詩社。光緒五年(1879)編輯《滄海拾遺》。光緒十二年(1886)參加「竹梅吟社」,為竹塹詩壇中堅。光緒廿一年(1895)割臺議成,林氏進退維谷,是年冬間憂憤而卒。 林氏祖考兩代俱有詩集行世,林氏亦工詩,壺溪道人評:「舂容而夷愉,澹雅而深湛,間有香艷綺靡之態(tài),要以溫柔為旨歸,亦是不失為諷諷風雅之音矣。」賴子清評:「香奩極佳。」蛻萒老人評:「作詩頗持格律,而以樸實出之。」同治二年(1863)林氏自訂《潛園寓草》二卷,生前因故未及付梓,輾轉托付王松,惜未見行世。壺溪道人曾抄錄并擇優(yōu)于《臺灣日日新報》披露,計六十九首。又蔡啟運《臺海擊?銀集》收錄林氏詩作十五首。其他佚詩則散見《大屯山房譚薈》、《臺灣詩醇》、《師友風義錄》、《臺灣詩乘》、《新竹縣志初稿》、《臺灣新報》及《臺灣日日新報》〖參考黃美娥《清代臺灣竹塹地區(qū)傳統(tǒng)文學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1999z?!?。(楊永智撰)
林星垣(1822~1895),字薇臣,或維丞,號亦圖,福建閩縣人,生于道光二年(1822年),卒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先生出身閩縣望族,其先室紫巖以至其考,俱以詩文著稱。性嗜學,好諸經及宋儒書。咸豐九年(1859年),渡海來臺,掌林占梅家記室,與林氏交情甚篤,曾為之代籌《潛園琴馀草》出版事宜。先生性爽朗,樂與人交,竹塹文人莫不知其為人,北郭園鄭如蘭亦與之甚善。光緒初年,先生甚至在潛園中號召詩歌同好共組詩社,顯見先生在清代竹塹文壇的地位與影響力不容忽視。光緒十二年(1886年),蔡啟運等人倡組「竹梅吟社」,亦加入其中,與眾文人摘艷薰香,擊缽同樂,作品見存于《臺海擊缽吟集》中。乙未割臺議成,進退維谷,竟憂時而卒。維丞工于詩作,因來臺主林占梅家,故將所著題為《潛園寓草》,但詩稿因故未能刊印,日據時期《臺灣日日新報》曾擇優(yōu)刊載,時人以為最擅香奩之作〖參見黃美娥〈清代臺灣竹塹地區(qū)傳統(tǒng)文學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1999),頁95?!?。(黃美娥撰)
人物簡介
林次湘(?~?),字佩香、秋蘭,別號香谷女士。光緒年間人。十九歲適新竹生員蔡啟運。窈窕靜好,更好誦詩,為諸妾之冠,才艷尤稱絕代。不僅工書、善畫、能琴,詩文尤其綿麗清微,超過乃夫。并參與詩社活動。日人中山樵評:「澄汰眾膚,婉約可誦」〖參考王國璠、邱勝安《三百年來臺灣作家與作品》,高雄:臺灣時報社,1977?!?。著有《碧云軒小稿》,惜未見傳世。(楊永智撰)
人物簡介
全臺詩謝道隆(1852~1915),字頌臣,又作頌丞;因排行第四,人稱「謝四」。原籍廣東大埔,乾隆年間曾祖來臺開墾,卜居于田心仔莊(今臺中縣豐原市),以務農為業(yè)。至其父謝樹棠習岐黃之術,以醫(yī)藥活人。謝氏為丘逢甲表兄,早年從苗栗文人謝錫朋受書,后入廣東寓臺文人吳子光門下,與筱云山莊呂汝修、呂汝玉兄弟交誼頗深。光緒元年(1875)以第五名入府學;光緒十六年(1890)在自宅設「養(yǎng)閒軒」,傅錫祺、張麗俊于此時受業(yè)門下。光緒二十年(1894)應大雅張家之請,授學于「學海軒」。張書炳、張德林、張曉峰,皆為其弟子。臺灣割讓之際,謝氏募集義勇軍,率「誠」字正中營駐扎頭前莊(今桃園縣蘆竹鄉(xiāng));后因義軍節(jié)節(jié)敗退,遂西渡避難。明治二十九年(1896)始再度返臺,隱于醫(yī)。曾與林癡仙、林資修、連雅堂等文士交游唱和,酒酣耳熱之馀,往往痛陳時事。明治卅九年(1906)自營生壙于大甲溪右鍋底窩(俗稱「睦督科」);又于風景幽美處筑草堂,稱為「小東山」。春秋佳日,招友朋,攜名妓,為文酒之會。如是數年,竟抑郁以終。謝氏著有《小東山詩存》,民國三十四年(1945)九月,由其子謝秋濤刊??;民國六十三年(1974)再由其孫謝文昌二度刊印,共收古今體詩一百一十首。另收丘逢甲、林癡仙等唱和詩三十四首。后又有友人題謝氏詠生壙之詩,集為《科山生壙詩集》,錄有當時名流洪棄生、連雅堂、蔡啟運、陳基六之詩作 。茲以謝文昌刊印的《小東山詩存》為底本,參照鄭鵬云《師友風義錄》、王松《臺陽詩話》、連橫《臺灣詩乘》、陳漢光《臺灣詩錄》及王建竹《臺中詩乘》等編校。
謝道?。?852~1915),字頌臣,又作頌丞;因排行第四,因此友人稱之為「謝四」。光緒年間秀才。原籍廣東大埔,乾隆年間曾祖來臺開墾,卜居于田心仔莊(今臺中縣豐原市),以務農為業(yè);至其父謝樹棠始習岐黃之術,以醫(yī)藥活人。謝氏為丘逢甲表兄,早年從苗栗謝錫朋受書,后入吳子光門下,與筱云山莊呂汝修、呂汝玉兄弟交誼頗深。光緒元年(1875)以第五名入府學;光緒十六年(1890)應大雅張家之請授學于「學海軒」。傅錫祺、張書柄、張德林皆為其弟子。臺灣割讓之際,謝氏募集義勇軍,率「誠」字正中營駐扎頭前莊(今桃園縣蘆竹鄉(xiāng));后因義軍節(jié)節(jié)敗退,遂西渡避難。明治二十九年(1896)始再度返臺。隱于醫(yī),與林癡仙、林資修、連橫等人過往甚密。酒酣耳熱之馀,往往痛陳時事。晚年自營生壙于大甲溪右鍋底窩;又于風景幽美處筑草堂,稱為「小東山」。春秋佳日,招友朋,攜名妓,為文酒之會。如是數年,遂抑郁而終。 謝氏著有《小東山詩存》,民國三十四年(1945)九月,由其子謝秋濤刊?。幻駠辏?974)再由其孫謝文昌二度刊印。共收古今體詩一百一十首。另收丘逢甲、林癡仙等唱和詩三十四首。后來又有題謝氏詠生壙之詩,集為《科山生壙詩集》,當時名流洪棄生、連雅堂、蔡啟運、陳基六均有詩收錄其中〖參考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新竹社教館,1958年?!?。以下所收詩作,據謝文昌刊印的《小東山詩存》,及其后所附《科山生壙詩集》進行編校。(施懿琳撰)
人物簡介
鄭貽林(1859~1927),字登如,號紹堂。原籍福建泉州,清光緒年間渡臺至鹿港設席,遂定居當地。光緒九年(1883)參加歲試,蒙臺澎兵備道劉璈取進縣學,后來捐輸賑恤,以增生援例授貢生。日治后,于明治卅年(1897)與鹿港洪棄生、許劍漁,苑里蔡啟運,聚集兩地文人,成立「鹿苑吟社」。明治卅二年(1899)應聘擔任鹿港公學校漢文科教師,大正三年(1914),因公學校漢學科教材廢四書乃辭職。鄭氏自少即喜臨摩漢、魏碑帖,并受清代金石學家呂世宜影響,以隸書見長。公學校辭職后,更是專心致力于書法上,是臺灣少數碑帖派書法家之一,與當時鹿港另一位書法名家鄭鴻猷并稱,霧峰詩家林朝崧更以「板橋書法兼工隸」贊譽之。書法之外,鄭貽林亦喜好栽種,署其書齋為「書草堂」。大正九年(1920)日人作家佐藤春夫曾登門拜訪,大正十年(1921)十月八日,為櫟社二十年題名碑落成典禮座上嘉賓,顯示其在中部詩社重要的地位。〖參考賴子清〈古今臺灣詩文社〉(二),《臺灣文獻》十卷三期,1959年9月,頁79;林朝崧〈臺中遇鄭君貽林及同社莊君太岳賦贈〉,《無悶草堂詩存》;許雪姬〈日治時期臺灣的「通譯」〉,發(fā)表于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主辦「海峽兩岸臺灣史學術研討會」,2004年8月15、16日,頁460;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生平詩作多發(fā)表于《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文藝叢志》等報刊,以下據此編校。
人物簡介
呂喬南(1864~1918),號竹巢。彰化鹿港人,光緒年間邑庠生。性謹慎,博聞強記,有才名。曾從當地文人陳才花學,讀書自六經史漢外,更旁及漢魏唐宋典籍。日本治臺后,仕途之路中斷,遂肆力于詩。與當地文人莊士勛、王秋田、王舜年、蔡德宣等任教于鹿港文開書院,分課經史子集各科;又與蔡振豐、洪棄生等人共創(chuàng)「鹿苑吟社」,與同鄉(xiāng)詩人施梅樵、許夢青、陳懷澄等相友善。曾于鹿港、彰化、草湖等地設帳教學,晚年又返回文開書塾設教。以舌耕為業(yè),長達二十年之久,栽培弟子極多。哲嗣呂申甫、外甥朱啟南并皆能詩。〖參考《彰化縣志稿?人物志》,彰化:彰化縣政府,1961年。〗 呂喬南詩深具唐人風韻、宋人新意;其文亦議論清新,博贍工整。有《蘭雪草堂詩稿》,惜泰半毀于戰(zhàn)火。1983年孫呂正雄出版其父呂岳詩集《醉雪軒吟草》,又輯錄祖父呂喬南詩作殘稿,附于其后。茲以此為底本,并參考《臺灣日日新報》、住江敬義編《江瀕軒唱和集》、《櫟社癸丑年鹿港小集詩稿》、鷹取田一郎編《壽星集》等,輯錄編校。(施懿琳撰)
人物簡介
陳湛恩(1868~1926),字材洋,清彰化鹿港人,縣學生員。日治后于明治三十年(1897)加入由許劍漁、蔡啟運等鹿港、苑里兩地士紳所組成的「鹿苑吟社」。明治三十二年(1899)起擔任臺中廳下埔姜崙公學校教員,大正三年(1914)期滿十五年,獲頒褒狀及徽章。大正六年(1917)「櫟社」鹿港籍成員陳懷澄、莊太岳、施家本等,于鹿港創(chuàng)「大冶吟社」,推陳湛恩為顧問。陳氏能詩善文,大正八年至十年間(1919~1921)有九篇文章入選彰化「崇文社」徵文,其中〈戒訟說〉、〈開拓實業(yè)策〉獲第一名殊榮,惜其詩大多散佚,今陳氏詩作乃據《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教育會雜志》、《臺灣文藝叢志》等報刊雜志,輯錄編校。〖注文:參考《臺灣日日新報》,「觴祝勤續(xù)教員」,1914年8月25日,第六版;蘇秀鈴《日治時期崇文社研究》,彰化師范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div id="uwn2sfv" class='inline' id='people_72686_0_5_comment'>
人物簡介
陳朝龍(1869~1903),字子潛,號臥廬。世居竹塹(今新竹市),清光緒七年(1881)邑庠生。少以工詩聞名,號其居為「十癖齋」。光緒五至六年(1879~1880)掌教東城義塾。后又設館于北門靜修書齋。光緒十二年(1886)加入「竹梅吟社」,參與竹塹地區(qū)的文學活動,與林薇臣、劉維圭、蔡啟運經常詩酒往來。光緒二十年(1894),應邑令葉曼卿之聘,參與纂修《新竹采訪冊》,并主講明志學院。光緒二十一年(1895)因割臺之故,避亂西渡廈門,曾應安溪縣令劉威之聘擔任幕客。光緒二十九年(1903)卒于福州。著有《十癖齋詩文集》〖參考黃美娥〈北臺之冠—清代竹塹地區(qū)的文人及其文學活動〉,《臺灣史研究》第五期一號?!健?div id="v4bu7e7" class='inline' id='people_72616_0_9_comment'>(施懿琳撰)
人物簡介
施梅樵(1870~1949),字天鶴,早歲號雪哥,壯年改為蛻奴,晚號可白、捲濤閣主人,又號笠云山人、笠云草堂主人。彰化鹿港人。父親施家珍為歲貢生,曾任福建福寧教諭。施梅樵性豪邁,重氣節(jié),天資甚高,讀書過目成誦。光緒十九年(1893),以案首入泮。日本治臺后,絕意仕途,日惟以詩酒自娛。與同鄉(xiāng)洪棄生、許劍漁及苑里文人蔡啟運共倡「鹿苑吟社」,又曾加入「鹿江詩會」,并擔任「大冶吟社」顧問,積極從事詩教。中歲以后,流離轉徙,到處設帳授徒,以期延續(xù)斯文于不墜。生平風流自賞,晚年生活困頓,牢騷抑郁,悉發(fā)為詩。〖參考施讓甫〈施公梅樵家傳〉,《鹿江集》,彰化:瑞明印書局,1957年;林翠鳳《施梅樵及其漢詩研究》,中山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9年。〗 洪棄生認為施梅樵詩:「傳諸他日,將在鄭所南之間,擬于本朝,豈居趙甌北之下。」施士潔謂其詩:「雄秀精深,各臻其妙。」〖以上兩則見施梅樵《捲濤閣詩草》序,臺中:著者自印本,1921年。〗陳衍則以為梅樵:「才大心細,元氣充溢,集中佳作,多入神化。」〖參考施梅樵《鹿江集》,序。〗大正十年(1921)門人楊爾材、袁飲湘、李櫻航與其侄施石甫、施讓甫共同刊印編?!稈詽w詩草》。民國四十六年(1957)施讓甫再輯《鹿江集》出版。施梅樵另有〈玉井詩話〉、《白沙詩集》、《捲濤閣尺牘》、《見聞一斑》、《讀書劄記》〖參考施梅樵《鹿江集》,序;王國璠《臺灣鄉(xiāng)土文物淺說》,臺北:北區(qū)臺灣史跡源流研究會,1982年。〗,除部份〈玉井詩話〉可見于《鯤洋文藝社報》外,其馀皆未見刊。民國九十年(2001)六月,高志彬將《捲濤閣詩草》、《鹿江集》重印,編入《臺灣先賢詩文集匯刊》第三輯,題為《梅樵詩集》,由龍文出版社出版。茲以《捲濤閣詩草》、《鹿江集》為底本,參考鹿港文教基金會所藏《施梅樵詩草》、《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臺灣文藝叢志》、《鯤洋文藝社報》、《孔教報》、《臺灣詩學》、《詩文之友》、《詹作舟全集》等報刊詩集編校增補。(楊永智撰)
人物簡介
賴紹堯(1871~1917),字悔之,臺灣彰化人。日本領臺后,曾任大莊(今彰化縣大村鄉(xiāng))區(qū)長,在地方上頗負名望。其妻為霧峰林家下厝林文鳳之女、林獻堂之堂姊。賴氏與霧峰著名詩人林癡仙、林幼春叔侄交情甚篤,三人早在明治卅四年(1901)左右,即以「櫟社」為名,共同結社吟詩。賴紹堯與林癡仙同樣醉心于詩、酒,往往于酒后放浪形骸,藉詩以寄托牢愁郁悶。明治卅九年(1906)櫟社組織化之后,苑里文人蔡啟運因最年長,在該社居于領導性的地位,蔡氏于明治四十三年(1911)去世后,櫟社于次年(1912)改正社則,定置社長一名、理事六名,賴紹堯被推選為首任社長,直到大正六年(1917)去世后,始由傅錫祺接任。〖注文:參考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許雪姬《臺灣歷史辭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 賴紹堯詩作,多寫處身異族統(tǒng)治下個人出處進退的沖突矛盾,兼具豪放曠達與柔媚婉約之風格,詩藝甚佳,但生前作品并未結集。大正十三年(1924),櫟社為紀念成立二十年而編選的《櫟社第一集》出版,共收入賴紹堯詩作四十六首。其后,連橫亦蒐集其遺作,共得六十六首,以《悔之詩鈔》之名連載于《臺灣詩薈》。后又將《悔之詩鈔》與林癡仙的《無悶詞鈔》合稱「賴林二子詩詞」,編入「雅堂叢刊詩稿」,但并未出版。1987年臺灣省文獻會將「雅堂叢刊詩稿」影印出版,目前經龍文出版社據此重新整理影印,收入「臺灣先賢詩文集匯刊」。今即以龍文本《悔之詩鈔》為底本,并增補《悔之詩鈔》未收之詩作進行???。(廖振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