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人物:
許世亨
相關(guān)人物:
共 1 位
。
共 1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孫士毅奏報克復黎城復封黎維祁為安南國王詩以志喜
其一
(乾隆戊申)
清 ·
弘歷
七言律詩
安南自丙午年內(nèi)訌不靖至本年六月故王嗣孫黎維祁之母妻幼子并從人六十二名口至斗奧隘河邊叩吁救全維時有兵眾尾追勢甚迫急守關(guān)者收入內(nèi)地查詢知為彼國土酋阮岳阮惠兄弟稱兵搆釁攻破國都維祁播越在外其眷屬匍匐來投經(jīng)撫臣孫永清督臣孫士毅先后馳奏予以該國世守藩封素為恭順且興滅繼絕事在九經(jīng)使閉關(guān)不納聽其篡奪相仍置之不問又或乘危徼利取其土疆如明代所以待陳氏黎氏莫氏者何以為奉天字小之主因先命妥為安置優(yōu)給餼廩資其陪臣歸報并傳檄夷眾共起義兵恢復黎氏以申大義續(xù)命孫士毅率
提督許世亨
帶粵兵萬人出關(guān)聲討又令云南提督烏大經(jīng)自馬白一路帶兵五千協(xié)力進攻孫士毅于十月二十八日自鎮(zhèn)南關(guān)啟行所過諒山等處夷眾歡迎感泣直渡壽昌江十一月十七日阮眾屯市球江我兵隔江排炮轟打暗由下游二十里外飛 渡截其后路痛加殲戮并將先降后叛之偽高平府督陳名炳陣獲正法尤為快意十九日黎明抵富良江對岸兵眾蟻聚我?guī)熞詳?shù)小船竹筏渡百馀人驟進??殺奪船二十日乘夜渡江五鼓登岸乘阮眾駾竄??誅殆盡黎城不攻自破黎氏族人百姓等跪迎入城先已降旨鑄印撰敕郵致軍前至是日黎維祁來歸孫士毅傳旨冊封為安南國王大局已定現(xiàn)仍厲兵再進直搗順化廣南期為黎氏窮追馀黨以凈盡根株是役也朕以名義所在為天下萬世立君臣之極且國家撫馭萬國寧有意尺寸幅員實因臣服有年偶遇禍變終資天朝覆冒之力俾普天率土仰瞻知勸懷侯柔遠理亦宜之自半載以來先幾籌畫申厲軍志俯察夷情馳諭指示者日或一再而孫士毅竟克仰承鼓眾心而嚴師律兩旬之間迅奏大捷深可嘉尚因封為一等謀勇公賜寶石帽頂并封
許世亨
一等子在事將弁兵丁咸予優(yōu)敘加賞披諭之馀因成二律以志昊蒼默眷佑順善成之喜
交阯安南后改名
⑴
,土酋猖獗占黎城。
母妻匍匐來逃命,督撫商量請發(fā)兵。
復彼國家未聞古,利其土地卻殊明
⑵
。
重封興滅昭恩義,永靖瀛藩奉大清。
⑴ 安南古南交地漢武帝時置日南等九郡交阯居其一唐調(diào)露初改安南都護府始有安南之名明永樂時復改為交阯正統(tǒng)初又仍封為安南國王嗣后陳氏黎氏莫氏叛順無常而其國亦篡奪相仍幾無寧息至我朝順治年間黎維祺奉表投誠迄今百五十年世守藩臣最為恭順不意六月間有土酋阮岳阮惠占據(jù)黎城之事
⑵ 明自永樂時討平黎氏之后遂置交阯布政司分立郡縣編置官僚既乖興滅繼絕之義轉(zhuǎn)貽乘危徼利之譏若此次命孫士毅整兵討叛先令檄諭該國并不貪其尺寸及克復黎城即命受封嗣國正大光明與前代利其土地者蓋大相徑庭矣
孫士毅奏報克復黎城復封黎維祁為安南國王詩以志喜
其二
(乾隆戊申)
清 ·
弘歷
七言律詩
三江飛渡弗須舟
⑴
,夷眾歸巢竄不留。
賈勇千軍胥敵愾,同勞一將有深謀
(
許世亨
前在金川奮勇出力擢至總兵昨隨??蛋财蕉ㄅ_灣成功升提督此次克復黎城孫士毅固為謀勇兼全而
許世亨
率兵夜渡實為同力協(xié)勞之佐)
。
孱王已幸生天再,馀黨還期指日囚。
佇待紅旗馳報喜,奇勛仍有異恩酬。
⑴ 節(jié)次據(jù)孫士毅奏于十一月十三日夜至壽昌江岸編筏過江??殺阮眾無算十六日至市球江阮眾拒守孫士毅轟炮列陣作欲渡之勢令總兵張朝龍帶兵于下游二十里夜半潛渡阮眾潰散與予指示令其設(shè)遇江河應別尋上下游濟師此旨尚未到而孫士毅乃不約而合十九日即直抵富良江岸彼眾聚船或在江心或在對岸猝難過渡因急覓沿村小農(nóng)船數(shù)只竹筏幾片乘載官兵二百馀人于五鼓直沖彼岸奪獲船艘三十馀只駛回更番渡兵二千過江分燒各船兵眾無一得脫
新正重華宮疊去歲二律韻
其二
(乾隆己酉)
清 ·
弘歷
七言律詩
借問如何乃謂詩,重華早訓志言之。
先憂后樂于斯寓,弄月吟風那更為。
臺嶠已安起耕作
⑴
,海邦重定免危疑
(安南之役既以該國世守藩封最為恭順而阮岳兄弟據(jù)城自立聲討尤不容已孫士毅率
提督許世亨
帶兵萬人兩旬之內(nèi)克復黎城黎維祁亦即拜受冊印襲封國王失而復得危而復安中朝字小之義亦云至矣)
。
一催其進一止進
⑵
,視若不同同應時
(應時即應機也)
。
⑴ 臺灣因逆匪滋事民間耕種失時及平定后撫臣徐嗣曾駐彼安輯據(jù)奏農(nóng)民已各歸田里耕作如常
⑵ 上年福康安于攻克大里杙之后未即直入內(nèi)山擒拿逆首慮其與賊以暇致令逃竄或遺孽未凈則臺郡終不能安枕是以催令遄進以冀速獲二逆昨歲新正重華宮亦有生擒賊首題方稱漫頌功成我不為之句至安南一事孫士毅克復黎城后隨即籌造船只辦運軍糧為直搗巢穴之計予始亦以為果然如此為該國永除后患亦屬盡善之事既據(jù)孫永清奏黎城至廣南地方有二十馀程用兵萬人即須運糧夫十馀萬勞費內(nèi)地而為小邦計萬全于事體既屬非宜且小邦興廢亦有天命黎維祁庸懦無能安知非能違天厭其德而有此內(nèi)訌之事乎臺天命所在孰之因即降旨令其班師此固與灣之為內(nèi)地情形迥不相同然其應機則一也
臺灣戰(zhàn)圖補詠四首
其二
集集埔之戰(zhàn)
(乾隆己酉)
清 ·
弘歷
七言律詩
賊巢既破林爽文同賊夥往來水沙連之水里社等處預為退守地步而集集埔為入山要路地形斜夾南北兩山中橫大溪名濁水溪沿溪數(shù)萬畝田藉此灌溉賊匪壅遏溪水既為迫脅良民之計并壘石陡墈上阻溪自固及官兵至溪賊約萬馀人蔽墻發(fā)火器官兵排鎗前進兼用大炮斃賊甚眾海蘭察等乘馬浮過??蛋驳榷酱吖俦R進人人泅水徑渡直摧賊壘自入內(nèi)山戰(zhàn)功此為第一
攻開大里逆潛逃,領(lǐng)眾追蹤布置牢。
齊率健兵涉溪險,別差精騎據(jù)峰高
(賊匪固守集集埔并于北山草嶺設(shè)卡自防??蛋才闪钇諣柶?span id="pnzxco6" class='peopleLink highlighted2' onclick='ShowAuthorProfile("70237", "poem_sentence_1_1010796", "許世亨")'>許世亨
等由山路進攻及官兵遇溪普爾普等亦攻克草嶺前來會合痛加??洗)。
有奔無路賊投水
⑴
,恩并威行士飲醪。
此是內(nèi)山第一戰(zhàn),首兇將逮釜其膏。
⑴ 官兵既克集集埔雖將溪水當時開放而一時不能盡瀉其老幼婦女不及奔避投水死者不可勝計
臺灣戰(zhàn)圖補詠四首
其三
大武壟之戰(zhàn)
(乾隆己酉)
清 ·
弘歷
七言律詩
小半天山戰(zhàn)勝之后林爽文旋即就擒福康安遂移師而南圖??莊大田維時南路賊匪屯聚大武壟山內(nèi)于是有大武壟之戰(zhàn)
首逆已從內(nèi)山獲,次惟南路大田
(莊)
存
⑴
。
當車尚作螳臂計,武壟空傳蟻陣屯
(??蛋苍冎下焚\匪屯聚大武壟山內(nèi)令鄂輝
許世亨
烏什哈達六十七等于正月十九日帶兵前進賊匪放鎗炮抵禦官兵撲上山梁壓下趕過大武壟河殺賊三百馀名生擒一百馀名適普爾普亦由內(nèi)山大埔等處搜??至大武壟隘口帶領(lǐng)格繃額等分路迎賊斬首四百馀級生擒一百二十馀名馀黨旋即潰竄)
。
攫戾破堅千隊奮,駾驚喙竄一時奔。
舟師更遣預防海,馀狽
⑵
真成釜底魂。
⑴ 北路林爽文雖已就擒而莊大田在鳳山一帶尚復窺伺府城設(shè)令事急遁海逃逸勢難捕獲迨后福康安令烏什哈達帶水師戰(zhàn)艦絕其去路并即生擒大田真所謂自作孽不可逭也
⑵ 林爽文為狼莊大田為狽也
臺灣戰(zhàn)圖補詠四首
其四
枋寮之戰(zhàn)
(乾隆己酉)
清 ·
弘歷
七言律詩
馀匪自大武壟南下復在枋寮聚集??蛋仓鳞^即令海蘭察鄂輝等進??福康安沿途搜捕隨后接應殺獲無算莊大田勢已成擒矣
枋寮武壟比鄰接,敗后賊人聚守岑。
頗解沿山截后路,那防??隊出深林
(正月二十六日賊匪二千馀人沿山抄截官兵后路海蘭察與賊遇即分穆克登阿梁朝桂等備賊南來分
許世亨
六十七烏什哈達等回兵迎擊而自由蔗園內(nèi)出其不意橫沖賊陣射死賊目十馀人殺賊三百馀名乘勝追至海岸復殺賊一千馀名其馀自行投海及擠入海淹斃者不計其數(shù)奪獲馬匹鎗炮器械甚夥)
。
蜂屯蟻雜都喪膽,倡亂逞奸爾悔心。
投海沙蟲不計數(shù),大田山竄待生擒
⑴
。
⑴ 莊大田若使預逃入海當亦無計窮追惟其奔竄內(nèi)山于是??蛋擦畎蛨D魯?shù)确株牶蠂秽创芊芍草d不容斷難漏網(wǎng)有若陰奪其魄者然
降旨命孫士毅班師凱旋詩以志事
(乾隆己酉)
清 ·
弘歷
七言律詩
收復黎城寇竄邊,嗣孫封授告功全
(孫士毅會同
許世亨
等帶兵出關(guān)致討阮逆飛渡三江所向克捷將阮眾痛加殲戮彼即窘迫潛逃黎城不攻自破先已降旨鑄印撰敕頒發(fā)軍營是日黎維祁來歸即傳旨冊封為安南國王)
。
欲擒阮惠待增旅,熟計廣南遙二千
⑴
。
屬國逆臣付彼??,官軍遠域命齊旋
⑵
。
孱王幾世難自立
⑶
,天厭之乎合奉天。
⑴ 孫士毅克復黎城即籌直抵廣南擒拿阮惠無如黎城經(jīng)阮惠佔據(jù)后一切國用空虛而黎維祁又一籌莫展據(jù)孫士毅奏自黎城至廣南二千馀里設(shè)站運糧即須內(nèi)地十數(shù)萬人夫權(quán)其輕重似覺非宜詳見戡定安南班師記中
⑵ 此次征討安南本非利其境土今黎維祁重膺封爵于興滅繼絕之舉大局已為全善因思阮惠等雖現(xiàn)在遠竄未獲?為彼國逋逃聲罪致討剪逆安邦乃該國王所應自勉者中朝兵力斷無久駐其地代為搜緝之理且夷眾甫經(jīng)安集官兵在彼久稽未免心生疑駭亦非體恤新造小邦之道因明白宣諭令孫士毅妥為安頓撤兵事宜或代為巡設(shè)邊防令其嚴立卡汛將大軍全行撤回并諭云南領(lǐng)兵提督烏大經(jīng)一體班師
⑶ 安南近代以來自黎維褍即權(quán)勢下移今黎維祁又不能自立其難以圖存已可槩見是以班師記中默有所會謂可知予亦惟敬奉天天厭其德亦未道以俟之耳
孫士毅奏阮惠侵逼黎城黎維祁復遁官軍撤回鎮(zhèn)南關(guān)詩以志事
(乾隆己酉)
清 ·
弘歷
七言律詩
廣南眾忽逼城闉,私遁維祁復棄民
(孫士毅收復黎城遵旨冊封黎維祁為國王后因即降旨令其撤兵以完此局不意日內(nèi)接到孫士毅奏正月初二日黎維祁忽至軍營稟稱聞阮惠等有糾眾前來搶奪黎城之信孫士毅與
許世亨
正在分兵前進奮力??殺而黎維祁已即攜眷潛逃以致該國百姓驚慌逃散無復堵禦之策孫士毅因黎維祁潛逃未便仍駐黎城即帶兵先回至市球江搶佔北岸以待大兵之撤中朝因黎氏臣服已久世篤恭順見其母妻敬關(guān)求救誼難坐視隨命孫士毅馳赴廣西就近籌辦節(jié)據(jù)孫士毅奏檄諭安南各鎮(zhèn)目及廠民人等無不聞風響應該督復力肩重任自請統(tǒng)兵出問予以所見甚正是以降旨允行及該督與
提督許世亨
出關(guān)后屢次克捷未及一月已即收復黎城遵旨冊封中朝字小存亡之道已為備至是以降旨班師乃孫士毅意在貪功或冀阮惠來投不即撤回致有此意外之事而黎維祁一聞音信先已遁去是伊自棄其民當亦氣數(shù)使然無可如何者爾)
。
祗可回軍一方伯,深憐致命兩戎臣
(孫士毅系總統(tǒng)大員見形勢稍迫自應審量進退以全國體據(jù)奏業(yè)已回至鎮(zhèn)南關(guān)內(nèi)惟
提督許世亨
總兵張朝龍等因追殺阮眾臨陣捐軀深為可惜
許世亨
前封子爵因加恩即令伊子承襲其張朝龍等并令一體從優(yōu)議恤以勵忠藎)
。
一為甚矣寧宜再,天所厭乎絕望人
⑴
。
收養(yǎng)給餈等不齒,自慚興滅付虛陳。
⑴ 予前此所降班師諭旨及班師記中有或者天厭黎氏之德不加護佑之語彼時以黎氏近代鮮有自彊之君而黎維祁又庸懦無知不能自立據(jù)孫士毅曾奏克復黎城復封為王之后諄諄告以用人守邦之要當知自勉而黎維祁轉(zhuǎn)以為煩苦是以料其將來或者不為上天佑助無意中有此語孰知今日竟相符合似有先兆者然予惟奉若天道栽培傾覆一本大公豈敢于天之所棄而必欲助之使復興耶今黎維祁已同伊母子先后逃進間內(nèi)斷無再膺封爵之理因命孫士毅孫永清將伊母子家屬移至廣西省城撥給房屋酌與口糧俾資養(yǎng)贍等于編氓亦可謂恩施無已矣
安南阮惠進表悔罪投誠歸順既允其請詩以志事
(乾隆己酉)
清 ·
弘歷
七言律詩
除逆扶危師有名,孱王仍自棄其城。
一臣振旅堪稱智,二將捐軀可惜貞
(安南黎氏臣服本朝百數(shù)十年一旦為阮惠所侵逼除逆扶危在我之師原為有名無如黎維祁不能自振既為之復其土疆襲其封號乃見阮惠復來仍即棄國內(nèi)投予去冬所云班天厭其德之說如操左券猶幸孫士毅始雖不即遵師之旨繼尚振旅而還無損國威尚為深識大體惟
提督許世亨
總兵張朝龍等臨陣捐軀堪為軫惜然已優(yōu)加爵賞亦足以償其忠貞之志矣)
。
聲罪不難致我討,審幾原可鑒其誠
⑴
。
明年詣闕親輸服,乃可加封示寵榮
⑵
。
⑴ 阮惠復至黎城自知罪過重大屢次款關(guān)悔罪乞降孫士毅俱不允為代奏及福康安調(diào)任兩粵阮惠懾其威名益加震詟再三吁懇并諭其國內(nèi)如遇天朝人經(jīng)過加意照料伴送進關(guān)茲又遣其親侄阮光顯親至??蛋蔡庩灞砑{貢冀求降附據(jù)??蛋沧喾Q察看阮光顯輸服畏感情形溢于詞色之表至表內(nèi)詳敘黎阮搆釁始末并無敢有抗拒官兵之心且其登覆縛送戕害提鎮(zhèn)之人語意委婉尤為誠敬得體而表末復聲明此時先令阮光顯進京代躬瞻覲俟其國事稍定阮惠于明年八旬萬壽之前即當親身入覲閱其情詞洵屬出于至誠等語因思國家德威遠播調(diào)兵聲討正復何難但彼既悔罪抒忱出于忠悃審度事幾亦可曲加鑒宥正不必為其已甚因即開誠布公賜以敕諭恕其前愆牖其新機在天朝光明正大之心中外所當共喻也
⑵ 阮惠此次乞降可以舍其罪矣惟所稱愿附藩封恪修職貢一節(jié)必待明年親身詣闕方可錫以封號俾得長沐寵榮是以現(xiàn)在所進貢物概令給還亦必俟其明年親身呈進方可收受此又國家體制所關(guān)不容輕易者耳
至避暑山莊即事得句
(乾隆己酉)
清 ·
弘歷
七言律詩
蹕啟云開愜眾情,歷觀寶稼總芃生。
山莊避暑一朝至,驛路無塵七日晴。
仍此宵衣及旰食,深予保泰與持盈。
昨年斯畫安南務,竟得歸降錫宴并。
按:去歲安南內(nèi)訌之由實因黎氏近代無能自立陪臣鄭氏世執(zhí)國柄漸成跋扈阮惠弟兄藉詞伐鄭侵據(jù)黎城于是黎維祁出走而其母妻叩關(guān)求救黎氏臣服本朝百數(shù)十年最為恭順誼難坐視因命孫士毅率師聲討未及兩旬為之恢復疆土賜印襲封天朝之于黎氏可謂恩誼兼盡者矣詎意黎維祁復國后一籌莫展而國家亦豈能以內(nèi)地兵力久為戍守予是以上冬已有天厭黎氏之論因即降旨班師乃孫士毅冀幸進取未即遵旨撤師以致阮惠復來而黎維祁復棄國投奔內(nèi)地益以知天之所廢非人力之所能強興也惟是孫士毅振旅而還雖尚無損國威而
提督許世亨
總兵張朝龍等臨陣捐軀深堪軫念隨令福康安調(diào)任兩粵相機籌??既據(jù)??蛋沧喾Q阮惠屢次進表悔罪投誠且稱將戕害提鎮(zhèn)之人俱即誅戮并云伊當親詣闕廷待命惟因立國之初實有未遑先遣其親侄阮光顯來京謝罪稱伊于明年予八旬萬壽前入覲慶祝因以乞封??蛋灿肿嗥湮窇毓е斨疇顚崒俪鲇谥琳\等語予因思國家于新疆回部金川諸處辟地二萬馀里何有于安南蕞爾小邦前此進兵本非利其土地況安南氣候地暖多瘴與緬甸相似審度事幾無難寬宥且黎氏為天之所厭予亦惟當奉若無違斷無復令黎維祁歸國之理爰是開誠布公賜阮惠敕書允其所請并令阮光顯道經(jīng)桂林目睹黎維祁薙發(fā)易服情形以堅其向化之誠福康安昨奏阮光顯約于月內(nèi)起程計七月下旬可到山莊回憶去歲于此籌辨安南之事而今歲萬壽令節(jié)阮光顯竟得與蒙古王公臺吉等同入筵宴此誠昊蒼眷佑事機悉臻大順之驗耳
共 1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