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趙啟霖(1859年—1935年),雙姓伍趙氏,字芷蓀,號凈園,湖南長沙府湘潭縣明道鄉(xiāng)(今屬湘潭市)人,學者、教育家。由縣學生考選優(yōu)貢生,光緒十年(1884年)署任沅州府麻陽縣教諭。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鄉(xiāng)試舉人。十二年(1886年)署任常德府武陵縣訓導,十五年(1889年)署任澧州直隸州澧州訓導。光緒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第二甲第五名進士出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十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充國史館協(xié)修。三十年(1904年)以編修充甲辰科會試同考官。三十一年(1905年)出任京師湘學堂監(jiān)督,以編修充學部二等咨議官。三十二年(1906年)考選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隨即改調(diào)江蘇道監(jiān)察御史。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因彈劾段芝貴行賄固山貝子載振之「楊翠喜案」,經(jīng)醇親王載灃、大學士孫家鼐初步調(diào)查不得實,于是以「不詳加訪察,輒以毫無根據(jù)之詞率行入奏」革職。六月初七日丙寅,起復原官。八月十七日丙子,彈劾署吉林將軍達桂,達桂遭革職永不敘用。三十四年(1908年)選任學務議紳。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充湖南高等學堂監(jiān)督,改署四川提學使,兼四川存古學堂監(jiān)督。民國后致力湖南教育事業(yè),任湖南船山學社社長。著有《凈園集》六卷。
人物簡介
張元奇(1860—1922)字貞午、珍午、君常,號姜齋。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光緒十二年2甲122名進士,散館授編修,升御史,民國后任奉天巡按使、政事堂銓敘局局長、內(nèi)務部次長、參政院參政、肅政廳肅政使等職。維基
張元奇(1858年—1922年),字貞午,福建省福州府侯官縣(今福州閩侯縣上街鎮(zhèn)厚美村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生平張元奇自幼學習經(jīng)書,后來曾到臺灣教書。光緒十二年(1886年)中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五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后升任監(jiān)察御史、湖南岳州府知府、奉天錦州府知府,任內(nèi)曾彈劾載振。中華民國成立后,1912年4月至5月,他任北京政府內(nèi)務部次長。1912年11月至1913年11月,任福建民政長。1914年5月,任政事堂銓敘局局長。同年9月,任奉天巡按使。1915年9月,署內(nèi)務部次長并兼任參政院參政。1916年2月,任肅政廳都肅政史。1920年5月,任經(jīng)濟調(diào)查局總裁。晚年,張元奇回到家鄉(xiāng),任福州鰲峰書院山長。民國十一年(1922年)逝世。
人物簡介
張允言(1869年—1926年),字伯訥(一作伯納),幼名榮,直隸省遵化直隸州豐潤縣人,曾擔任大清銀行總監(jiān)督。進士出身。光緒十五年(1889年),參加光緒己丑科殿試,登進士二甲123名。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學習。光緒26年,八國聯(lián)軍佔領北京,慈禧太后逃到山西,張允言這個戶部小官追隨慈禧到西安避難。一年后,李鴻章與八國簽訂辛丑條約后,圣駕回鑾。回京后的兩年,張允言獲升為戶部郎中,類似現(xiàn)在的財政部長,官秩正五品。光緒29年,慈禧下旨,命令外務部左侍郎載振與戶部右侍郎那桐,選帶戶部兩名司員,組成代表團,赴日本大阪參觀第五屆勸業(yè)博覽會,考察日本的銀行、金鎊及印花稅等情況。在日本參觀訪問期間,那桐與張允言、瑞豐參觀了日本與三井等多家銀行,并訪問大藏省,張允言更與瑞豐同日本銀行家進行座談,收集有關書刊及文件,了解近代銀行的規(guī)章制度與經(jīng)營管理模式。回國后,張允言著手創(chuàng)建戶部造幣總廠,同時兼任財政處兼職提調(diào),官職有提舉調(diào)度的意思,是經(jīng)濟管理機構的高級官員。兩年后,清廷為了整理幣制,成立大清戶部銀行,以負責鑄造貨幣及代理國庫等特殊業(yè)務,軍機大臣鹿傳霖舉薦張允言出任總辦,成為第一任國家行長,擬定了試辦戶部銀行章程32款。到了光緒32年,清廷因推行新政,戶部改稱度支部,戶部銀行因而改名為大清銀行。為了培養(yǎng)金融人才,后來更成立大清銀行學堂。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是年12月25日,孫中山從美國經(jīng)香港回國抵達上海;29日被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次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此時除上海分行尚在支撐門面,大清銀行在各地的分支機構均已歇業(yè)。兩天后,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由吳鼎昌、葉揆初、宋漢章等發(fā)起成立大清銀行商股聯(lián)合會,請求將大清銀行改組。孫中山下令將大清銀行改組以行使中央銀行職能。1912年2月5日,在上海漢口路3號原大清銀行舊址,中國銀行開始營業(yè)。張允言在辛亥革命后閒居天津,到1926年病逝。
人物簡介
陳毅,字詒重,號郇廬,湘鄉(xiāng)人。光緒甲辰進士,歷官郵傳部參議。有《郇廬詩文集》。維基
陳毅(1871年2月2日—1929年3月22日),字詒重,一字武仲,晚年號郇廬,原名道亨,湖南湘鄉(xiāng)東鳳一都長樂鄉(xiāng)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17歲師從王先謙,預撰經(jīng)籍。為縣學優(yōu)廩貢生,蔭生,充壇廟工程監(jiān)督、京師學務處編書局襄校兼書經(jīng)圖書分纂、刑部奉天司邦主稿。光緒二十八年順天鄉(xiāng)試舉人,補刑部郎中。光緒三十年(1904年)進士登第,授刑部郎中,后官至京師編譯館主纂、京師大學堂提調(diào)、郵傳部左參議、右侍郎、資政院參議等。清王朝滅亡后,拒受袁世凱交通部職。客居青島,常與恭親王溥偉聯(lián)系,為積極的復辟派。民國二年(1913年),溥偉幾經(jīng)密謀,拉攏一批軍閥準備起事,陳毅則起草“檄文”。后北洋政府發(fā)覺此事,對其進行瓦解監(jiān)視。最終活動流產(chǎn),史稱“癸丑復辟”。后來又與于式枚、劉廷琛、胡思敬等參與張勛復辟活動。復辟失敗,乃僑居天津,追隨廢帝溥儀,以“孤臣自命”。1928年五月,發(fā)生孫殿英軍盜掘東陵皇墓案,六月十八日醇親王及慶親王載振等召開會議,決定派陳毅與載澤、溥相、耆齡、寶熙等往東陵查勘祭掃。此時陳毅負病力疾前往。此時又恰逢剛出生的兒子去世,其長妾也悲傷去世,不久陳毅也去世。陳毅生前曾經(jīng)參與修訂《皇清文獻通考》。所撰有《荀子異義》、《墨子正義》、《郇廬詩文集》一卷、《東陵紀事詩》一卷等。其《郇廬詩文集》由其友胡嗣瑗整理于1936年出版,中有王先謙墓表、李鴻藻家傳、張勛神道碑銘、胡思敬墓志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