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年不詳。慎,一作慎。字全乙,排行大。洪州新吳(今江西奉新)人。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登進士第,《唐才子傳》云“調洛陽尉,遷夏縣令”。似將劉晏事跡附會致誤(參看傅璇琮《唐代詩人考略(八、劉慎虛)》,載《文史》八輯)。又前人亦有將劉慎虛與劉迅混為一人者,參看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一二《劉慎虛》。慎虛性高古,脫略勢利,嘯傲風塵,與王昌齡、孟浩然相友善。《唐詩紀事》引《明皇雜錄》云:天寶末,劉慎虛輩“雖有文章盛名,皆流落不偶。”生平見《唐詩紀事》卷二五、《唐才子傳》卷一。殷璠評其詩云:“情幽興遠,思苦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頃東南高唱者數(shù)(一本數(shù)下有十)人。然聲律宛態(tài),無出其右,惟氣骨不逮諸公,自永明以還,可杰立江表。……惜其不永,天碎國寶。”(《河岳英靈集》卷上)《全唐詩》存詩15首。
人物簡介
【介紹】: 唐人。玄宗天寶八載,任諸暨縣令,建義津橋,筑放生湖,溉田二千余頃,民便之。與高適、王之渙及僧神邕等交游。能詩,古淡近選體。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全唐詩補逸生卒年不詳。家或在幽薊一帶,玄宗開元十九年(731)高適北游薊門,曾拜訪王昌齡、郭密之,留詩去。天寶八年(749)任諸暨令,建義津橋,筑放生湖,溉田2000余頃,便利百姓。事跡見阮元《兩浙金石志》卷二。郭詩刻在浙江青田縣石門洞磨崖上,其詩“古淡近選體”(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一五)。《全唐詩》存詩1首,《全唐詩外編》補收詩1首。
郭密之,天寶中諸暨縣令。建義津橋,筑放生湖,溉田二千馀頃,民便之。補詩一首。(《兩浙金石志》及《青田縣志》載郭密之詩二首,其一為《使永嘉經(jīng)謝公石門山作》,《全唐詩》卷八八七《補遺》六亦收之,無小傳,與兩書文字多出入,特以校稿附于后。其二為《永嘉懷古》,則《全唐詩》所未收。)
人物簡介
【生卒】:737—791?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韋待價曾孫。初以三衛(wèi)郎事玄宗,后折節(jié)讀書,肅宗時入太學。代宗永泰中,為洛陽丞,遷京兆府功曹。德宗建中二年,累除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尋改江州刺史,追赴闕,遷左司郎中。貞元初,復出為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后罷居蘇州永定寺,齋心屏除人事。工詩,與顧況、劉長卿等相酬唱。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合稱“王孟韋柳”,或與陶淵明合稱“陶韋”。有集。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唐詩匯評【生卒】:737—792? 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排行十九。曾任左司郎中,人稱韋左司;又曾任江州刺史、蘇州刺史,人稱韋江州、韋蘇州。出身關中望族,玄宗天寶十載(751)以門資恩蔭入宮為三衛(wèi)郎,頗任俠負氣。十五載六月,安史叛軍進長安,失職流落。肅宗乾元元年(758)進太學,折節(jié)讀書。代宗廣德元年(763)為洛陽丞,剛直為政,鞭笞軍騎,見訟于居守,永泰二年(766)罷任。曾東游淮海,經(jīng)淮陰、寶應等地,抵廣陵。大歷九年(774)為京兆府功曹。不久,攝高陵宰、轉鄠縣令。十四年轉櫟陽令,即因疾辭歸,居灃水北岸善福寺,又稱西齋,曾編成《灃上西齋吟稿》數(shù)卷(見王欽臣《韋蘇州集序》)。德宗建中二年(781)任尚書比部員外郎。四年出為滁州刺史,旋即罷任,閑居滁州西澗。貞元元年(785)任江州刺史。三年入朝為左司郎中,次年出為蘇州刺史。六年罷任,寓居蘇州城外永定寺。約于貞元八年(792)卒于蘇州。一說文宗大和(827—835)中,尚以太仆少卿兼御史中丞,為諸道鹽鐵轉運江淮留后(見沈作哲《補韋刺史傳》),葉夢得、錢大昕、余嘉錫等已辨其非。生平見宋王欽臣《韋蘇州集序》、姚寬《西溪叢語》卷下、沈作哲《補韋刺史傳》。近人萬曼有《韋應物傳》、孫望有《韋應物事跡考略》、傅璇琮有《韋應物系年考證》。韋應物秉性高潔,其詩淡遠清瑟,人比之陶潛。《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韋詩“源出于陶而镕化于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長于五言,“高雅閑淡,自成一家體”(白居易《與元九書》)。其“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同上),劉熙載亦云:“韋蘇州憂民之意如元道州。”(《藝概·詩概》)《全唐詩》存詩10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4首。通行之詩集有四部叢刊本《韋刺史詩集》10卷附錄1卷,叢書集成初編本《韋蘇州集校正拾遺》1卷(清盧文弨編校)。注本有陶敏、王友勝《韋應物集校注》。
韋應物(約737-約792),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天寶末,為玄宗三衛(wèi)近侍,時年十五,頗任俠負氣。后入太學,折節(jié)讀書。廣德中,任洛陽丞,被訟,棄官閑居。大歷中,任京兆府功曹,攝高陵令,又歷鄠縣、櫟陽二令。建中中,除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貞元元年,轉江州刺史。三年,入為左司郎中,出守蘇州,卒。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應物工詩,五言詩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有《韋應物詩集》十卷。北宋王欽臣重加校定編次,仍為十卷,題《韋蘇州集》,行于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其詩為十卷。詞學圖錄
韋應物(737-約791) 京兆長安人。少年時以三衛(wèi)郎事玄宗,豪橫放浪。安史亂起,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后中進士,為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故稱韋江州、韋左司、韋蘇州。著名山水田園詩人,后人每以"王孟韋柳"并稱,東坡有"樂天長短三千首,卻愛韋郎五字詩"之句。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2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 《韋蘇州集》。散文存一篇。詞存四首,見《尊前集》。全唐詩補逸
韋應物,京兆長安人。生開元二十五年。少以三衛(wèi)郎事明皇。乾元間為太學生,始折節(jié)讀書。永泰中為洛陽丞。大歷間歷仕京兆府功曹參軍。十四年,自鄠縣令制除櫟陽令,以疾辭不就。建中中拜尚書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調江州。追赴闕,改左司郎中。復出為蘇州刺史。約卒于貞元九年。其詩閒澹簡遠,人比之陶潛,稱陶韋云。補詩一首。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五
應物。京兆長安人。少以三衛(wèi)郎事元宗。永泰中授京兆功曹。遷洛陽丞。大歷中授鄠令。建中三年拜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調江州。改左司郎中。后出為蘇州刺史。
作品評論
韋應物立性高潔,鮮食寡欲,所至焚番掃地而坐。其為詩馳驟建安以還,各得其風韻。白居易《與元九書》
韋蘇州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其五言詩又高雅閑澹,自成一家之體。今之秉筆者誰能及之?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
李、杜之后,詩人繼出,雖間有遠韻,而才不逮意。獨韋應物、柳宗元發(fā)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臨漢隱居詩話
韋應物占詩勝律詩,李德裕、武元衡律詩勝古詩,五字句又勝七字。張籍、王建詩格極相似,李益古、律詩相稱,然皆非應物之比也。后山詩話
右丞、蘇州,皆學于陶、王,得其自在。《蔡寬夫詩話》
蘇州詩律深妙,白樂天輩固皆尊稱之,而行事略不見唐史為可恨。以其詩語觀之,其人物亦當高勝不凡。《蔡百衲詩評》
韋蘇州詩如渾金璞玉,不假雕琢成妍,唐人有不能到。至其過處,大似村寺高僧,奈時有野態(tài)。《陵陽室中語》
韋蘇州……詩清深妙麗,雖唐詩人之盛,亦少其比。《童蒙詩訓》
徐師川言:人言蘇州詩,多言其古淡,乃是不知言蘇州詩。李、杜以來,古人詩法盡廢,惟蘇州有六朝風致,最為流麗。歲寒堂詩話
韋蘇州詩,韻高而氣清。王右丞詩,格老而味長。雖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無優(yōu)劣。以標韻觀之,右丞遠不逮蘇州,至于詞不迫切而味甚長,雖蘇州亦所不及也。郡齋讀書志
詩律自沈、宋以后,日益靡曼,鎪章刻句,揣合浮切,雖音韻婉諧,屬對麗密,而嫻雅平淡之氣不存矣,獨應物之詩馳驟建安以還,得其風格云。《清邃閣論詩》
其詩無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其氣象近道,意常愛之。問比陶如何?曰:陶卻是有力,但語健而意閑。隱者多是帶氣負性之人為之,陶卻有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韋則自在,其詩直有做不著處便倒塌了底。《清邃閣論詩》
韋蘇州詩高于王維、孟浩然諸人,以其無聲色臭味也。《臞翁詩評》
韋蘇州如園客獨繭,暗合音徽。后村詩話
韋詩律深妙,流出肝肺,非學力所可到也。《王孟詩評》
韋應物居官自愧,閔閔有恤人之心,其詩如深山采藥,飲泉坐石,日晏忘歸。孟浩然如訪梅問柳,偏入幽寺。二人意趣相似,然入處不同。韋詩潤者如石;孟詩如雪,里淡無彩色,不免有輕盈之意。誦韋蘇州一二語,高處有山泉極品之味。《唐詩品》
蘇州詩氣象清華,同端閑雅,其源出于靖節(jié),而深沉頓郁,又曹、謝之變也。唐人作古調,雖各有門戶,要之律體方精,彌多附寄,而專業(yè)之流鮮矣。蘇州獨騁長轡,大窺曩代,而又去其拘攣補衲之病,蓋一大家也。當時詞流秾郁、感蕩成波,其視蘇州淡泊無文,未淹高聽,而大羹幺味,足配元英。雖不足以嬉春弄物,要之心靈跨俗,自致上列,不與濁此爭長矣。四友齋叢說
左司性情閑遠,最近風雅,其恬淡之趣,不減陶靖節(jié)。唐人中,五言古詩有陶、謝遺韻者,獨左司一人。詩藪
蘇州五言古優(yōu)入盛唐,近體婉約有致,然自適大歷聲口,與王、孟稍有不同。唐詩歸
鐘云:韋蘇州等詩,胸中腕中,皆先有一段真至深永之趣,落筆肖然清妙,非專以淺淡擬陶者。世人誤認陶詩作淺淡,所以不知節(jié)詩也。譚云:總是“清”之一字,要有來歷、不讀書不深思人。僥幸假借不得。詩鏡總論
詩之所貴者,色與韻而已矣。韋蘇州詩,有色有韻,吐秀含芳,不必淵明之深情,康樂之靈悟,而已自佳矣。詩鏡總論
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將韋詩陳對其間,自覺形神無間。《詩源辨體》
唐人五言古氣象宏遠,惟韋應物、柳子厚。其源出于淵明,以蕭散沖淡為主。然要其歸,乃唐體之小偏,亦猶孔門視伯夷也。《詩源辨體》
韋、柳五言古,猶摩詰五言絕,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詩源辨體》
應物之詩,較子厚雖精密弗如,然其句亦自有法,故其五言古短篇仄韻最工;七言古既多矯逸,而勁峭獨出。乃知二公是由工入微,非若淵明平淡出于自然也。《詩源辨體》
東坡云:“柳子厚詩在淵明下、韋蘇州上”。朱子云:“韋蘇州高于王維、孟浩然諸人,以其無聲色臭味也?!庇薨矗喉f、柳雖由工入微,然應物入微而不見工,子厚雖入微,而經(jīng)緯綿密,其功自見。故白唐人而論,是柳勝韋;由淵明而論,是韋勝柳。《詩源辨體》
六朝五言,謝靈運俳偶雕刻,正非流麗。玄暉雖稍見流麗,而聲漸入律,語漸綺靡,遂成雜體,若應物,蕭散沖淡,較六朝更自迥別。《詩源辨體》
應物五七言律絕,蕭散沖淡。與五言古相類,然所稱則在占也。《同上》
韋于五言古,漢晉之大宗也。俯視諸子,要當以兒孫畜之,不足以充其衙官之位。其安頓位置,有所吝留,有所揮斥。其吝留者必流俗之揮斥,其揮斥者必流俗之吝留,豈其以擺脫自異哉!吟詠家唯于此千鍛百煉,如《考工記》所稱五氣俱盡、金錫融浹者,方可望作者肩背。《唐律消夏錄》
唐詩之修閑澄澹,韋公為獨至。五言古律二體。讀之每令人作登仙入佛想。《載酒園詩話又編》
韋詩皆以平心靜氣出之,故多近于有道之言。《載酒園詩話又編》
韋詩誠佳,但觀劉須溪細評,亦太鉆皮出羽。唯云“韋詩潤者如石,孟詩如雪,雖淡無釆色,不免有輕盈之意”,比喻尚好。至謂二人意趣相似,則又不然。“自顧躬耕者,才非管樂儔。聞君薦草澤,從此泛滄洲”,自是隱士高尚之言?!按倨菹驴砂В瑢捳碇禄?。日夕思自退,出門望故山”,自是循吏倦還之語。原不同床,何論各夢!宋人又多以韋、柳并稱,余細觀其詩,亦甚相懸。韋無造作之煩,柳極鍛煉之力。韋真有曠達之懷,柳終帶排遣之意。詩為心聲,自不可強。分甘馀話
東坡謂“柳泖州詩,在陶彭澤下,韋蘇州上?!贝搜哉`矣。余更其語曰:韋詩在陶彭澤下,柳柳州上。余昔在揚州作論詩絕句,有云:“風懷澄澹推韋柳,佳處多從五字求。解識無聲弦指妙,柳州那得并蘇州!”又常謂:陶如佛語,韋如菩薩語,王右丞如祖師語也。《唐音審體》
昔人謂韋與王、孟鼎立為三,以其皆近陶體也,馮復京曰:韋公本有六朝濃麗之意,而澄之為唐調,突過唐人之上。《劍溪說詩又編》
韋詩不唯古澹,兼以靜勝。古??蓛海o非澄懷觀道不可能也。《劍溪說詩又編》
詩中有畫,不若詩中有人。左司高于右丞以此。《四庫全書總目》
其詩七言不如五言,近體不如古體,五言古體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但以為步趨柴桑,未為得實。如“喬木生夏涼,流云葉華月”,陶詩安有是格耶?石洲詩話
王孟諸公,雖極超詣,然其妙處,似猶可得以言語形容之。獨至韋蘇州,則其奇妙全在淡處,實無跡可求。《峴傭說詩》
后人學陶,以韋公為最深,蓋其襟懷澄澹,有以契之也。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淵明,在當時已定論,唯其志潔神疏,故能淡言造古?!稊M古》十二篇,雖未遠跡陶公,亦得近裁白傅。乃如“畫寢清香”、“郡齋夜雨”,瑯然疏秀,有雜仙心。至若“喬木生夏涼,流云吐華月”,亦復自然作妙,不假雕飾之功。唯氣格未遒,視古微疑渙散。《詩學淵源》
其詩閑淡簡遠,人比之陶潛,雖或過當,而其《擬古》之作,寢幾于《十九首》;效陶一體,亦極沖淡之懷,但微嫌著跡耳,著跡則近于刻畫矣。然當此之時,高古曠達,殊無出其右者。《詩境淺說》
五律中有高唱入云,風華掩映,而見意不多者,韋詩其上選也。
人物簡介
【介紹】: 唐京兆人,字中護。憲宗元和二年進士,次年復登制科。七年,官監(jiān)察御史。十二年,以司勛員外郎兼侍御史,為彰義軍節(jié)度判官,從裴度征淮西。后歷司勛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工詩。其牡丹詩有“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之句,盛傳都下,推為首出。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字中護,排行二十八。郡望隴西(今甘肅臨洮)。憲宗元和二年(807)登進士第,翌年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十二年以司勛員外郎從宰相裴度出征淮西。后歷司勛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生平事跡散見《舊唐書》之《憲宗紀》下、《裴度傳》等。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一六對李正封事有辨正。正封詩名頗高。大和中文宗賞牡丹,謂程修己曰:“今京邑人傳牡丹詩,誰為首出?”對曰:“中書舍人李正封詩:‘天香夜染衣,國色朝酣酒。’”(《唐詩紀事》卷四〇)與韓愈偃城聯(lián)句,清朱彝尊以為“鋪張宏麗,煉句亦精巧,才力自是有余。”(《韓昌黎詩系年集釋》卷一〇引)《全唐詩》錄其詩5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1首,斷句4。
人物簡介
【介紹】: 宋京兆府長安人,字履中,世稱潏水先生。神宗元豐二年進士。嘗師張載。喜言兵事,于書無所不讀,工詩文。累官中大夫、集賢殿修撰。徽宗崇寧中,為熙河轉運使,以議邊事不合罷。金兵入關中,起知秦州,空城無兵,遂遇害。有《潏水集》。全宋詩
全宋文·卷二六二三李復(一○五二~?)(《潏水集》卷八《恭人范氏墓志銘》),字履中,號潏水先生,原籍開封祥符(今河南開封),因其先人累官關右,遂為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同上書《李居士墓志銘》)。與張舜民、李昭玘等為文字交。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進士。五年,攝夏陽令。哲宗元祐、紹圣間歷知潞、亳、夔等州。元符二年(一○九九),以朝散郎管勾熙河路經(jīng)略安撫司機宜文字。徽宗崇寧初,遷直秘閣、熙河轉運使。三年(一一○四)知鄭、陳二州。四年,改知冀州;秋,除河東轉運副使。靖康之難后卒。撰有《潏水集》四十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十六卷,其中詩八卷。事見《潏水集》附錄宋錢端禮撰《書潏水集后》及清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一四,《宋元學案》卷三一有傳。 李復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潏水集》為底本,參校文津閣《四庫全書》本(藏北京圖書館,簡稱文津閣本)和殘存《永樂大典》中李復詩。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李復(一○五二——?),字履中,本貫開封,徙家京兆,遂為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元豐二年登進士,歸里。五年,攝夏陽令,又嘗為耀州教授。元祐、紹圣間,官于潞州。元符二年,以朝散郎管勾熙河路經(jīng)略安撫司機宜文字。崇寧初,累遷直秘閣、熙河轉運使。三年,改知鄭州,又改陳州。四年,移冀州,其秋除河東轉運副使。以抗論迕童貫輩,罷職奉祠。又嘗知夔州,再任提點云臺觀,累加集賢殿修撰。高宗立,以復舊德知兵,強起為秦鳳路經(jīng)略使,守秦州空城,時年已七十馀。建炎二年初,金人陷秦州,復降,死于金國。復嘗從張載游,于書無所不讀,又工詩,學者稱潏水先生,著有《潏水集》四十卷。其事跡散見于本集及諸書,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心錄》卷一四、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二二《潏水集》條輯述最詳。
人物簡介
【生卒】:1078—1144 【介紹】: 宋衢州開化人,字致道,號北山。以外祖鄧潤甫蔭補吳江縣主簿?;兆谛投曩n上舍出身。高宗建炎中為太常少卿,知秀州。紹興初,為秘書少監(jiān),上《麟臺故事》,擢中書舍人兼侍講。提舉江州太平觀,除徽猷閣待制。后秦檜薦領史事,力辭不就。善為制誥。工詩文,風格典雅。有《北山小集》。全宋詩
全宋文·卷三三二四程俱(一○七八~一一四四),字致道,衢州開化(今屬浙江)人。哲宗紹圣四年(一○九七),以外祖蔭補蘇州吳江縣主簿,監(jiān)舒州太湖鹽場,以上書論事罷。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起知泗州臨淮縣,官滿后寓吳。因葉夢得薦為著作佐郎,未幾出管勾岱岳觀。宣和二年(一一二○),賜上舍上第。三年,除禮部員外郎,以病告歸。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自太常少卿知秀州,金兵據(jù)臨安,棄城退保華亭。紹興元年(一一三一),為秘書少監(jiān),上《麟臺故事》五卷,擢中書舍人。二年,因言事為言官論棄秀州事,罷職求舉江州太平觀。秦檜當政,詔除集英殿修撰、徽猷閣待制,皆不赴。十四年,卒,年六十七。有《北山小集》四十卷。事見宋程瑀《程公行狀》(四部叢刊續(xù)本《北山小集》附錄),《宋史》卷四四五有傳。 程俱詩,以《四部叢刊》續(xù)編所收影宋抄本《北山小集》為底本,書中遇“構”、“慎”等字均空缺,注云“犯御名”,錢大昕謂當是“淳熙以前物”。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程俱(一○七八——一一四四),字致道,號北山,衢州開化(今浙江開化)人。以外祖鄧潤甫恩,補蘇州吳江主簿,監(jiān)舒州太湖茶場,坐上書論事罷歸。起知泗州臨淮縣,累遷將作監(jiān)丞。近臣以撰述薦,遷著作佐郎。宣和二年進頌,賜上舍出身,除禮部郎,以病歸。建炎中,為太常少卿,知秀州。紹興初,召為秘書少監(jiān)。進《麟臺故事》,擢中書舍人兼侍講。后以棄秀州城,罷為提舉江州太平觀。久之,除徽猷閣待制。秦檜薦領史事,除提舉萬壽觀、實錄院修撰,力辭不至。紹興十四年卒,年六十七。著有《北山小集》四十卷(存)、《韓文公歷官記》一卷(存)、《麟臺故事》五卷(存)、《班左誨蒙》三卷,《侑坐元龜》?!?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五《文苑傳》七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223—1296 【介紹】: 宋慶元鄞縣人,字伯厚,號深寧居士,一號厚齋。理宗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復中博學宏詞科。歷浙西安撫司干辦公事。正直敢言,對朝廷用人及各項弊政,多所批評建議,先后觸忤權臣丁大全、賈似道、留夢炎,屢遭罷斥。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后辭官還鄉(xiāng),專事著作二十年,宋亡不出。有《玉海》、《困學紀聞》、《玉堂類稿》、《掖垣類稿》、《通鑒地理考》、《漢藝文志考》、《深寧集》等。全宋詩
全宋文·卷八一九二王應麟(一二二三~一二九六),字伯厚,號厚齋,鄞縣(今浙江寧波)人。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進士,調西安主簿。寶祐四年(一二五六)中博學宏詞科,累遷太常寺主簿。以言事忤丁大全,罷。丁敗,起通判臺州。景定元年(一二六○)召為太常博士,遷著作佐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兼禮部郎官、兼直學士院,以忤賈似道奉祠。六年,起知徽州。七年,召為秘書監(jiān),遷起居郎。八年,權吏部侍郎。恭宗德祐元年(一二七五),授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因封駁留夢炎薦章不報,遂東歸,自號深寧老人。元成宗元貞二年卒,年七十四。王應麟是宋末著名學者,著作繁富,影響較大的有《困學紀聞》,《玉海》等。另有《深寧集》,已佚。僅《兩宋名賢小集》卷三七八存《王尚書遺稿》。事見清錢大昕《深寧先生年譜》,《宋史》卷四三八有傳。今錄詩十首。
王應麟(一二二三——一二九六),字伯厚,號厚齋,又號深寧居士。慶元府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撝子。淳祐元年進士,調西安縣主簿,徙揚州教授。寶祐四年中博學宏辭科,添差浙西安撫司干辦公事。歷遷國子錄、武學博士、太常寺主簿。輪對,言邊事忤丁大全,罷職。起通判臺州。召為太常博士,擢秘書郎,遷著作佐郎。度宗即位,除禮部郎官,兼直學士院,遷著作郎、秘書少監(jiān)兼侍講,歷起居舍人,兼權中書舍人。再忤賈似道,出奉祠。起知徽州。召為秘書監(jiān),遷起居郎兼權吏部侍郎。及賈似道潰軍江上,上疏陳十事,進實錄院同修撰兼侍讀,遷禮部侍郎。轉禮部尚書兼給事中,上章劾右丞相留夢炎任用私人,遂辭官東歸。后二十年卒,年七十四,時元貞二年也。所著有《深寧集》一百卷、《玉堂類藁》二十三卷、《掖垣類藁》二十二卷、《詩考》五卷、《詩地理考》五卷、《漢藝文志考證》十卷、《通鑒地理考》一百卷、《通鑒地理通釋》十六卷、《通鑒答問》四卷、《困學紀聞》二十卷、《蒙訓》七十卷、《集解踐阼篇》、《補注急救篇》六卷、《補注王會篇》、《小學紺珠》十卷、《玉海》二百卷、《詞學指南》四卷、《詞學題苑》四十卷、《筆?!匪氖?、《姓氏急救篇》六卷、《漢制考》四卷、《六經(jīng)天文編》六卷、《小學諷詠》四卷。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八,《宋史》卷四三八本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元明間蘇州府太倉人,字武孟,號海翁。眇一目,自號瞎牛。以詩謁倪瓚,瓚稱之。洪武中官荊門州吏目。有《江雨集》、《醉吟錄》、《鳳臺吟嘯集》等。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武孟,太倉衛(wèi)人。家桃源洪武中應秀才舉為崇安從事終荊門州吏目有江雨軒集明詩紀事·乙簽·卷十四
桓字武盂,太倉衛(wèi)人。洪武中,以薦為崇安從事,授桂林河泊大使。永樂中,終荊門州吏目。有《江雨軒稿》、《醉吟錄》、《鳳臺吟嘯集》。(《姑蘇志》:武孟少嘗接識楊維楨、倪瓚。瓚謂其詩有超乘挽韁之力,日升川至之漸。梅花草堂集》:偶武孟落拓嗜酒,喜吟詠,年八十二卒。嘗自作挽詩云:「堪憐八十白頭翁,自笑生前萬事慵。北闕薦賢雖有剡,南村作守竟無功。耽詩不愧詩才拙,嗜酒惟愁酒盎空。留得五湖風月在,浪游誰復繼遺蹤?」著《江雨集》。游秣陵,雅慕醉吟先生之為人,又作《醉吟錄》行于世。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江雨軒稿》八卷,自題義陽偶桓武孟。按:《太倉志》:「偶桓字武孟,少嘗接識楊維楨、倪瓚。瓚亟稱之。洪武二十四年,應秀才畢,為崇安從事,授廣西桂林河泊大使,終荊門州吏目,致仕歸。遇淮南故人蔣文用,即隨入京,僑居建安坊下,放情觴詠,久之乃還,卒年八十二。家桃源徑,筑江雨軒,每自題『瞎?!?,又號海翁。」志所云桃源涇者,即茜涇也。明初茜涇尚屬昆山縣,故黃容敘其集,稱為昆山偶武孟也。其《辛卯立春日試筆》詩云「野老行年七十三」,是武孟生于元順帝至元五年己卯,其卒當在陰永樂十八年庚子矣。武孟有《自題桃花書屋詩卷》詩云:「野翁家住桃源曲,手種桃花結書屋。太平老作葛天民,自喜無榮亦無辱。」又有《元夕寫興寄茜上諸友》詩。予所藏乃棄文莊菉竹堂鈔本,前有巡撫宣府關防印。田按:偶武盂選元人及明初詩,題曰《乾坤清氣》。錢塘金弘選元人詩,亦曰《乾坤清氣》,貝廷琚為作序,見《清江集》。武孟《江雨軒稿》世不多見,予檢陸文量《菽園雜記》雜:「予觀政工部時,葉文莊公為禮部侍郎,嘗欲取吾昆元末國初以來諸公文集,擇其可傳者,或詩或文不出十篇,名曰《昆山片玉》以傳。命予采集之。若郭翼羲仲《林外野言》、殷奎孝章《強齋集》、袁華子英《耕學稿》、易恒久成《泗園集》、呂誠敬夫《來鶴軒集》、朱德潤澤民《存復齋稿》、林鐘仲鏞《松谷集》、沈丙南叔《白云集》、馬麟公振淞南漁唱》、屈昉季明《寓庵集》、王資之深《瑞菊堂集》、鄭文康時乂《平橋稿》、偶恒武孟《江雨軒集》之類。不久予除南京吏部主事,恐致遺失,俱以送還,鄉(xiāng)先輩之美竟泯泯矣!」錢竹汀《江雨軒集跋》云「得自菉竹堂鈔本」,當即文量所見者也。《明史藝文志》、《四庫提要》均未著錄,安得好事者為物色而甄錄之。)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九十七【介紹】: 清浙江錢塘人,字曜北。梁同書嗣子,乾隆增貢生。家世貴顯,自號清白士,年未四十,即棄舉子業(yè),專心撰著。所著《史記志疑》,錢大昕稱為司馬遷功臣。另有《清白士集》等。卒年七十六。
梁玉繩,字曜北,號諫庵,錢塘人。有《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