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856 【介紹】: 清滿洲鑲紅旗人,費莫氏,字孔修。道光二年進士,授編修,官至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咸豐初曾密陳破除滿漢畛域之見,薦舉曾國藩等鎮(zhèn)壓太平軍。維基
文慶(?—1856年),字孔修,費莫氏,滿洲鑲紅旗人,清朝官僚,道光、咸豐兩朝軍機大臣。道光二年(1822)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官禮部、吏部、戶部侍郎,吏部尚書,兼步軍統(tǒng)領,庫倫辦事大臣,內(nèi)務府大臣,軍機大臣,戶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咸豐初年,太平天國起事,朝廷先后派欽差大臣賽尚阿、訥爾經(jīng)額,均告失敗。文慶言:“當重用漢臣,彼多從田間來,知民疾苦,熟諳情偽。豈若吾輩未出國門、懵然于大計者乎?”常密請破除滿漢畛域之見,不拘資格以用人。漢臣曾國藩初任軍事,屢戰(zhàn)失利,忌者沮抑之。獨文慶言曾能殺賊,終當建非常之功。文慶屢密薦胡林翼,由貴州道員一年之間提拔至湖北巡撫,凡所奏請,無不從者。文慶又薦袁甲三、駱秉章之才。當時閻敬銘剛?cè)螒舨恐魇拢膽c深知其才略當,采用其議,非所司者亦咨之。大清得諸漢臣以戡定大難。文慶死后,端華、肅順漸進用事,皆敬憚其嚴正焉。
人物簡介
崇文,字藝堂、毅堂,季氏,滿洲正藍旗人。道光丙午舉人,咸豐庚申進士。根據(jù)《南皮縣志》記載:“平生性剛直,才氣過人。青少年時,除讀書外,凡天文、地理、兵法、雜學,以及外國語言文字,無不鉆研。詩文有奇氣,筆力勁健。與張之洞相友善,朝夕過從,議論上下古今,所學益進。道光二十六年(1846)鄉(xiāng)試中舉,咸豐十年(1860)恩科會試。張之洞看過他的文稿大為嘆服。榜發(fā),中第五名進士。殿試結(jié)束,授戶部主事(正六品一銜)。時值南方太平天國起義,勝保為經(jīng)略,支援被太平軍圍困的懷慶府,聞崇文名,邀請為幕下。同治二年,勝保驕恣日盛,清兵被太平軍擊敗。勝保被英桂、德興阿等人參奏,揭發(fā)他“侵餉肥己”,清廷降旨逮問。季崇文回歸故里。后,李鴻章過滄州,季崇文前去拜會,與李縱淡當世要務、戰(zhàn)守策略,李不能用。閻敬銘(軍機行走)知道后,嘆說:“此英雄不遇時也!”同治十年(1871)派充伊犁將軍榮金的隨員。先,已派去十六員,至土爾扈特廟臺西,俱被俄“卡倫”騎兵虜去,隨后,崇文到,從者僅三十余騎,他整建隊伍,執(zhí)欽命大旗,扶著鑾鈴慢慢通過,令兵卒齊呼:“烏拉!”高唱蒙古歌。俄人疑大軍至,匿不敢出,遂脫險。至期收回伊犁。歸,補本部主事,加四品銜,賞戴藍翎。累遷國子監(jiān)司業(yè)、右春坊右庶子。歷任皆有新議奏疏,均關經(jīng)國大計。帝、后之爭起,光緒屢次召對,頗重用。后因誤彈劾張之萬被罷官。崇文精書法,筆力雄健,直逼顏魯公。晚年,遁入佛門,精通妙締,深悟內(nèi)典。后人稱其“季四瘋子”。”季崇文早年,任俠好義,意氣風發(fā),人有危急,奮力援救,貧窮者乞借,傾囊相予無吝色。而視豪勢,則很蔑視,父、兄常以勇猛傷生,抗直易招禍戒之,到底不能改其性。狼兒口碧霞元君廟,有古鐘約重500斤,崇文力能搬起,行數(shù)步,神色不改。其赴伊犁,自謂:系平生壯游。到處留詩題字。兄崇慶有詩詠之: “多少健兒爭棒硯,墨花飛到大宛西。”是記其伊犁之行事實的。著作有《蕉雨山房詩文集》四卷。
人物簡介
【生卒】:1820—1886 【介紹】: 清貴州平遠人,字稚璜。咸豐三年進士。母喪里居,募兵鎮(zhèn)壓苗教起事。同治年間歷任山東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先后輔助僧格林沁、李鴻章鎮(zhèn)壓東西捻軍。其殺太監(jiān)安德海事,尤著人口。光緒初官至四川總督。在任十年,劾墨吏,改鹽法,建機器局。卒于官。有《十五弗齋詩存、文存》。謚文誠。晚晴簃詩匯·卷一五四
丁寶楨,字稚璜,貴州平遠人。咸豐癸丑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四川總督,太子少保。贈太子太保,謚文誠。有《十五弗齋詩存》。維基
丁寶楨(1821年5月29日—1886年4月21日),鄉(xiāng)試榜名及譜名瓊選,官章名寶楨,字稚璜,號稚璜,又號佩之,行三,貴州平遠州(今織金縣)牛場鎮(zhèn)人。洋務運動重要成員,官至四川總督。咸豐三年(1853年)以孝廉入選大挑一等,分發(fā)浙江試用知縣,同年中進士,選庶吉士。因母喪回籍,適逢遵義楊隆喜起事,主動變賣家產(chǎn),募集死士八百,組織鄉(xiāng)勇,保衛(wèi)鄉(xiāng)里。守喪結(jié)束,正逢苗族、白蓮教反清運動興起,巡撫蔣霨遠奏請將其留軍,特旨授編修,增募至四千人,收復平越、獨山諸城。咸豐四年(1854年)至六年(1856年)間參與鎮(zhèn)壓平遠、獨山等地白蓮教和苗族舉事。咸豐十年(1860年)任湖南岳州知府,次年調(diào)任長沙知府。同治二年(1863年),擢升山東按察使,次年遷任布政使,奉僧格林沁命進攻白蓮教起義軍宋景詩,并參與鎮(zhèn)壓捻軍。僧格林沁在曹州陣亡后,寶楨受到牽連,得朝廷恩旨以留任。山東巡撫閻敬銘欣賞其才能,于是乞休,舉薦丁寶楨接替自己成為巡撫。寶楨因鎮(zhèn)壓捻軍數(shù)次被嘉獎,加太子少保。同治八年(1869年),因慈禧太后的寵宦安德海私自出巡,違反祖制,于是丁寶貞把安德海的違法行為上奏慈安太后,得慈安太后支持后將其就地正法于濟南,得名于時。寶楨頗力進洋務運動,光緒元年(1875年)成立山東機器局。 光緒二年(1876年),寶楨署理四川總督,創(chuàng)設四川機器局。維修都江堰,改革鹽法,籌劃西南邊防。但任內(nèi)也因顧忌后任山東巡撫文格查到自己任內(nèi)的把柄,因此雖然知道到任前四川發(fā)生的“東鄉(xiāng)血案”,但并未秉公處理,最后因曾任四川學政的張之洞上奏慈禧重查冤案,最后丁寶楨被控犯瀆職包庇罪,交刑部議處,從一品也降為四品。光緒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1886年4月21日),丁寶楨病逝于任上,享壽六十六歲。追贈太子太保,謚文誠,并在山東、四川、貴州建祠祭祀。
人物簡介
【生卒】:?—1890 【介紹】: 清河南新鄉(xiāng)人,字靜瀾。咸豐二年進士。授編修。九年從多隆阿鎮(zhèn)壓太平軍,轉(zhuǎn)戰(zhàn)鄂、皖。同治間在豫、魯各地鎮(zhèn)壓捻軍。光緒初官至山西巡撫。維基
衛(wèi)榮光(1826年—1892年),字靜瀾,河南新鄉(xiāng)人。咸豐二年壬子科進士,官至山西巡撫。衛(wèi)榮光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舉人。咸豐二年(1852年)中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咸豐九年(1859年),經(jīng)湖北巡撫胡林翼奏調(diào),隨荊州將軍多隆阿攻剿黃州各郡的太平軍,并轉(zhuǎn)戰(zhàn)入安徽,克復太湖、潛山。胡林翼逝世后,還京供職,途徑新鄉(xiāng)縣時,恰逢捻軍從山東入境,便與新鄉(xiāng)縣知縣丁士選共同守城。同治元年(1862年),入京師,補翰林院侍講。次年,擢為侍講學士,同年授予濟東泰武臨道,代理山東鹽運使、按察使。同治四年(1865年),山東巡撫閻敬銘委任其督辦河防,圍剿捻軍賴文光、張總愚所部。同治六年(1867年),卸鹽運使職,仍兼任按察使。不久,因父憂歸。同治十二年(1873年),起用為江安糧道,署按察使。光緒元年(1875年),授安徽按察使,遷浙江布政使。又因母憂退職,守喪結(jié)束,授山西巡撫。光緒八年(1882年),調(diào)至江蘇。光緒九年,衛(wèi)榮光參與修建寧波炮臺。光緒十二年(1886年),調(diào)浙江巡撫,再調(diào)山西。因病乞休。1892年卒于家鄉(xiāng)。
人物簡介
孫家穆,安徽壽州人。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進士。官戶部云南司主事。光緒八年(1882年),云南巡撫杜瑞聯(lián)報銷軍費,由崔尊彝和永昌知府潘英章前往北京向太常寺卿周瑞清、王文韶和景廉打通關節(jié),孫家穆索賄十三萬兩,此時閻敬銘上任戶部尚書,孫家穆知其清廉,最后以八萬多兩了結(jié)。是年六月,御史陳啟泰奏參周瑞清受賄,朝廷立即派刑部尚書麟書、潘祖蔭確切查明,八月二十四日,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洪良品又奏稱云南報銷案,戶部索賄八萬兩,后來王文韶、李鴻藻承認接受過“炭敬”。惇親王奕誴主張嚴查“炭敬”、“節(jié)敬”、“別敬”、“贈敬”等變相賄賂,鄧承修、張佩綸、盛昱等連上奏折表示支持,但翁同龢等表示反對,最后,慈禧太后對此不予追究,僅將王文韶、景廉、奎潤、董恂降二級調(diào)用,孫家穆與周瑞清革職、賠贓。
人物簡介
閻乃竹,字成叔,陜西省同州府朝邑縣(今屬大荔縣)人。光緒九年(1883年),參加癸未科殿試,登進士二甲85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二年四月,散館,俱著以部屬用。任禮部主事,出為山西候補道。曾任陜西商務總會總理。父閻敬銘。
人物簡介
延清(1846年—1917年),字子澄、紫丞,號小恬、梓臣、鐵君,自號巴里客,晚號擱筆老人,巴哩克氏,漢姓柏氏,京口駐防蒙古鑲白旗人。清朝官員,進士出身。工詩。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出生于江蘇鎮(zhèn)江。同治十二年癸酉舉人,十三年甲戌(1874)進士。初任工部主事,先后任職于工部都水司、屯田司、寶源局印等,官至工部郎中;光緒三十年(1904)遷翰林院侍讀學士,后任內(nèi)閣侍讀學士;三十四年(1908),為欽差專使往喀爾喀蒙古車臣汗部祭奠喀爾喀扎薩克多羅郡王博爾濟吉特氏蘊端多爾濟(父桑齋多爾濟,庶母生母漢軍旗吳氏,嫡母慎靖郡王允禧嫡長女縣君愛新覺羅氏,祖父多爾濟塞布騰,祖母怡賢親王胤祥第四女和碩和惠公主(養(yǎng)父雍正帝胤禛)。宣統(tǒng)二年(1910),派充文職六班大臣。任職工部期間,與詩友、正藍旗漢軍進士胡俊章成為同事。延清的詩才最早受到時任江蘇學政、工部侍郎的內(nèi)務府鑲黃旗漢軍進士宜振的重視,延清初次來京時住在宜振家中,正是在那里與宜振的學生胡俊章相識,延清與胡俊章的表兄正紅旗漢軍保昌 (同治進士)進士同榜。光緒元年(1875)至光緒二年(1876)間,與延松巖(內(nèi)務府正白旗漢軍、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恩科進士忠恪公杜氏延茂,闔家殉難于庚子國難)、崇仲蟾(內(nèi)務府鑲黃旗漢軍楊佳氏崇光,其父進士宜振)、李鐘豫(字毓如,別號了然,編寫京劇劇本《龍馬姻緣》又名《南安關》)等人組織“七曲詩社”,相互酬唱。據(jù)俞樾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十一月初九給延清的信函,那年春季延清曾托付時就養(yǎng)蘇州的友人胡俊章轉(zhuǎn)交給俞樾自己的新作,而俞樾在閱讀后欣然回贈延清自己的兩卷新詩稿(該信函載《俞樾函札輯證》,2014)。光緒三十四年(1908),加入都門詩社“著裙吟社”。收藏印有:錦官堂藏書印,鐵君(鐵君)。曾收藏清畫家張士保的《太常仙蝶圖》(1865)(友正藍旗漢軍進士胡俊章,門生蘇州府候補知府胡玉瀛等跋)。為畫家王蔭昌的《慕槐仰梧書屋第二圖》題跋(戶部尚書閻敬銘囑畫,曾國藩題引首,題跋者還有鑲白旗滿洲景星 (清朝)、易順鼎、鑲黃旗滿洲奭良(父詞人承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