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德生(1750年—1817年),字載之、體仁、薈齋,號厚圃、垕圃,別號葆光主人,邱氏,內務府漢軍正黃旗人(屬內務府正黃旗漢姓滿洲旗人),籍奉天遼陽(舊稱襄平)。清朝官員,進士出身。工詩善畫。乾隆三十九年(1774)甲午科舉人(與胞兄福慶順天鄉(xiāng)試同榜,時隸內務府正黃旗第五參領第二旗鼓佐領楊作新下,據(jù)《欽定八旗通志》科舉;楊作新系內務府鑲黃旗漢軍、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乙巳恩科進士宜振之高祖),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進士(隸內務府正黃旗佐領楊作新下)。欽點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檢討,國史館提調官,兵部主事。歷任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乾隆四十六年山東兗州府知府;嘉慶三年登州府知府;嘉慶五年濟南府知府,六年七年兩次護理濟東泰武臨道;升山東兗沂曹濟道。嘉慶七年(1802)因事(被裁審理嘉慶年金鄉(xiāng)冒考案失當)謫戍烏魯木齊。乾隆五十三年(1788)戊申科貴州鄉(xiāng)試主考官。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恩科進士翁方綱為德生的《寒香課子圖》題詩《厚圃侍御以其先人寒香課子圖屬題》:“……瑯瑯交誦聲,穿出寒林翠。寒香在根干,所養(yǎng)深以粹。……一椽鼓篋地,一掬思親淚”(載翁方綱《復初齋詩集》)。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戌科進士紀昀為該圖題詩《德厚圃侍御尊甫寒香課子圖》:“……誰知料峭寒侵骨,尚把遺經自課兒。何必燕山竇十郎,五枝丹桂一時芳。弟兄父子相詩友,也抵三蘇共一堂”(載紀昀《紀文達公全集:詩卷十二》)。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科進士金士松為該圖題詩《為德薈齋侍御生題其尊人寒香課子圖照》:“……兀傲幾枝斜映雪,清芬尤記過庭時。……記取香從寒后發(fā),德門遺澤卷中傳”(載金士松《喬羽書巢詩集:外集卷四》)。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己酉科探花劉鳳誥為該圖題詩《為德垕圃前輩題寒香課讀圖》(載劉鳳誥《存悔齋集》卷十八)。嘉慶七年(1802年)壬戌科進士陶澍于嘉慶二十年(1815)乙亥為該圖題詩《寒香課子圖為垕圃太守德生作》:“百本梅環(huán)屋數(shù)楹,暗香深處讀書聲。餐余雪蕊清官味(注:尊翁曾官于杭),譜入燈花課子情……君家世有承恩樹,不襲淩寒兩到名”(載陶澍《陶文毅公全集》卷53)。此外,進士書法家劉墉 (清朝)亦曾題詩《寒香課子圖》(載《劉文清公遺集》卷13)。擔任《四庫全書》繕書處復校官,詳?!端膸烊珪繁荆鳎T惟訥輯《古詩紀》156卷、《集禮》,覆堪(審核)《四庫全書》本《江南通志》、《江西通志》、《云南通志》(鄂爾泰督修)、《廣東通志》(郝玉麟督修),與內務府正黃旗蒙古進士法式善共同擔任《四庫全書》本滿文版《御制翻譯易經》的覆堪(審核)。曾游訪湖南桃源縣桃花源,繪《桃源圖》,作《游桃源洞記》(載胡焯《桃花源志略》、胡鳳丹《桃花源志》),其子景星 (道光進士)后兩任桃源縣知縣。嘉慶五年(1800),山東鄒平縣知縣李瓊林(字西圃,乾隆中期舉人,修嘉慶八年刻本《鄒平縣志》十八卷)祥報濟南府知府德生關于西漢經學家伏生墓祠現(xiàn)狀(載《鄒平縣志》,1836)。嘉慶七年,重修濟南府學鄉(xiāng)賢祠題名碑、府學名宦祠題名碑。曾收藏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丙戌科進士、畫家余集 (清朝)的《臘梅山茶軸》(上有乾隆五十六年(1791)辛亥“垕圃”收藏印,據(jù)《傅熹年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工作筆記》)。子景星 (道光進士)作《皇清誥授朝議大夫垕圃府君年譜》(又名《垕圃(德生)年譜》一卷,載《販書偶記續(xù)編》)。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二○【生卒】:1775—1855 【介紹】: 清安徽涇縣人,字慎伯,號倦翁,又號小倦游閣外史,人稱安吳先生。嘉慶十三年舉人。官江西新喻知縣。因劾去官。工書法,詳論古人書法得失,雅重北碑,自成一家之言。善經世致用之學,尤詳河漕鹽政,主張興西北水利,又預見英國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之危。先后為江蘇省督撫陶澍等幕僚。著作除《小倦游閣文稿》外,有《安吳四種》。
包世臣,字慎伯,涇縣人。嘉慶戊辰舉人,官新喻知縣。有《安吳四種》。詞學圖錄
包世臣(1775-1855) 字慎伯,晚號倦翁,又自署白門倦游閣外史、小倦游閣外史。安徽涇縣人。涇縣于東漢時曾分置安吳,包氏舊居接近其地,所以學者稱安吳先生、"包安吳"。 學者、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家貧苦學,工詞章。有經濟大略,喜談兵。工詩,五古最佳。學書30年,為書家大宗,論書法尤精,所著《藝舟雙楫》為中國書學理論重要著作。篆刻亦為當世推重,間亦作畫。有《中衢一勺》、《藝舟雙楫》、《管情三義》、《齊民四術》,合刻為《安吳四種》36卷,又有《小倦游閣文稿》2卷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三○【生卒】:1775—1835 【介紹】: 清江蘇崇明人,字樸齋,又字楚珍。道光元年舉人。學以經世致用為主,兼長天文輿地。賀長齡、陶澍延訪入幕,襄辦海運。事成,歷官萬全等縣。以勞瘁卒于官,有《求己堂八種》、《海運圖說》、《春秋朔閏表發(fā)覆》等。
施彥士,字樸齋,崇明人。道光辛巳舉人,官萬全知縣。有《求己堂詩集》。
人物簡介
【介紹】: 清貴州石阡人,字松泉。嘉慶二十二軍進士,官御史,有直聲。后乞病客揚州,主講梅花書院,號梅花主人。工書,得晉唐人筆意。咸豐間避兵移居泰州。維基
徐培深(1778年—1858年),字資之,號松泉,貴州石阡人,同進士出身。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進士,二甲十二名,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戶部主事,官廣西道監(jiān)察御史。去職后,輾轉揚州,受兩江總督陶澍之聘,主講樂儀、梅花書院。與同榜同鄉(xiāng)進士成世瑄、張海瀾并稱“石阡三杰”。
人物簡介
【生卒】:1785—1837 【介紹】: 清安徽歙縣人,字云芬,號春海。嘉慶十六年進士。授編修。官至戶部右侍郎。博學有盛名,與阮元并為嘉慶、道光間儒林之首,而享年較短,又不輕著書,故傳世之作,僅《國策地名考》、《程侍郎遺集》。晚晴簃詩匯·卷一二五
程恩澤,字云芬,號春海,歙縣人。嘉慶辛未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戶部侍郎。有《程侍郎集》。程侍郎遺集初編·序
先大父宰歙,遍交其邑之名儒,而戶部侍郎春海程公之考蘭翹學土,以僮子從父后,肄業(yè)斗山亭,特為大父賞拔。學士家極寒,大父召入署,躬督教之,衣食視諸子。不數(shù)年,諸經注疏皆精熟,為文灌辟精粹,試必冠曹。舉乾隆丁酉拔貢,入成均,連掇巍科,儤直內廷,聲望斐然。顧艱于嗣,晚乃誕公。公豐儀玉映,父母珍若連城。七歲就傅,每日讀書不過二時,而寒燠晦霾,氣候失和,皆輟課。曹顧厓少宰,大父庚寅分校南闈所得士也,時官侍講,先君子從之游,與學士同邸,每抱持公,問以書,不能答,則遍檢奧僻不經之字相詰難,蓋好奇不群,幼性爾也。比學士卒于山東學政任所,高宗純皇帝特簡歙人之官清要者,俾往經紀其喪,因以少宰嗣司校事。少宰延先君子同往,至則為庀其行篋,握公手送之登車,年十有一矣。已而先君子會試入都,見學士舊仆,訊以門戶近況,則言公子發(fā)憤力學,入邑庠,大被宗師賞異,出應試小賦,名雋綺麗,嘆為絕倫。逮乙丑,再赴禮部試,公亦偕計吏來京師,風雅淹博,輦下共推為才子。又越七年,遂與先君子同舉進士,入翰林。公嘗贈穆詩曰:「君祖授我嚴,獎誨若子姓。君嚴我同譜,欣契挫其敬?!股w實錄云。公負奇氣,博觀強誦,于經訓、史筴、天象、地輿、金石、書畫、壬遁、太乙、脈經、格學,莫不窮極要眇,究析發(fā)皇之,而精神所到,卓絕岸異,必然可傳于后者,則其有韻詩文也。詩初好溫、李,年長學厚,則昌黎、山谷兼有其勝。又際會清宴,無金革流離之事傷其耳目,故形之篇詠者,率排奡妥帖,力健聲宏,瑯瑯乎若鸞鳳之嘯于穹霄也。穆于癸巳之春,初侍公直園,情好之洽,久愈摯,不三五日,必召過飲,投巾振袂,談議交錯,寒士之被禮者,殆無與比。嘗請公自訂其詩,公曰:「吾詩險而未夷,能飛揚而不能黯淡,思力所及者,腕每苦其不隨,更讀書十年,殆可相質邪?」嗚呼!孰意所業(yè)之遂止于斯歟?丁酉夏,穆將歸應鄉(xiāng)試,行有日矣,公置酒相餞,漏過午,拳拳不放別。乃穆甫出都門,公遽感暑疾,久不瘳。祁淳父尚書日往省之,沈頓之頃,尚以穆試事為念。遺言乞儀徵相國銘其墓,而尚書書之。次年,穆將南游,迂道入京師哭公。公子德威以遺稿相授,涂乙潦草,首尾多不完,或篇題殘捝,乙酉以前之作,竟無一字存。疑公尚有清本,藏之別笥,德威未檢獲也。謀更事搜采成完袟,荏苒未遑,而德威又以措交庫款赴粵東,卒于劉仲寅觀察署中。觀察名晸昌,公視學貴州所拔貢生。公歿后,所以赒恤其家者有加。德威卒,命其弟送柩返歙,買山營壙,并葬公及金夫人兩世三棺。其孤孫嫠婦之寄寓京師者,則祁尚書為經營擁樹之。觀察又議以幼女妻德威之子,而娶其女為己子婦,迎公全家入黔,相依以久。嗚呼!師恩友誼,人有同情,當公賓客填咽之時,詎知身后巨卿乃此兩人哉?穆幼聞先君子之所以稱公者,長而公之相待,略如大父之待其先德,知己之感,永永弗諼也。今年春,尚書謀刻其遺集,曰:「以此為初編,續(xù)有裒錄,補梓易耳?!鼓录瓤謿垟嘀宀w蘦落,又懲夫嫁名偽撰者之厚誣公也,乃偕公門人何編修紹基排比,為賦一卷、詩四卷,又凡稿草之失題者,及詩馀、試帖共為一卷,碑志、哀誄、駢儷、雜著之文五卷,總題曰《程侍郎遺集》,而敘其緣起如此,以詶公知,兼志余痛云。道光二十有五年端蒙大荒落三月既望,平定張穆序。程春海先生集·序
龍泉寺檢書圖記嘉慶九年,先生年二十,來鄉(xiāng)試江寧,始相見,讀其《詠史》詩若干首。先君子呼曾亮曰:「汝見程公子詩乎?渠長汝者一歲耳。」及道光十一年,先生來主講鐘山書院,相見益親。夜過其邢氏寓園,月出,園中竹石如沐,池光蕩人面。坐水檻中,盡讀其所作于別后者,而幼聞得名以《黃蝶》詩及前見者,俱不復存矣。是時總督陶文毅公政寬簡,民吏樂逸,多興復湖山寺觀,而葆益舟觀察尤好為主人,泛酒船至燕子磯,飲絕壁下,還過嘉善石壁,訪梅花水、夾蘿峰,飯半山亭,聽銅溝水聲,循定林寺古道歸,以為常。先生及曾亮數(shù)人,皆其座中客也。復至京師,為先生戶部屬官,遇我一如其舊。山館野寺,未嘗不偕,偶召賓,未嘗不與也。有所作必見示,時命同作,然常十不副一。而先生則于詞無所窮,其稱情輔意,足以射聲叩景,如高貲者無所志而不就也。丁酉夏,忽見語曰:「吾庭中樹鴉數(shù)百,夜噪而飛,拔巢去,此何祥也?」未幾而病,呼余與訣。余雖悲,猶以為倘不至若是。后十馀日竟卒。自先生去江寧,其同游者任階平、主竹嶼、注均之,皆已死,而觀察亦歸殯京師鞏駙馬之墓側。先生往哭甚哀。及余與徐蓮峰哭先生,去哭觀察時未三四年,今蓮峰又亦久死,先生之卒已十年矣。悲夫!戶部尚書祁公以其孫幼孤,遺集或散佚,屬張石州大令編而校之,曾亮不可無一言綴于末也。先生平居無時去書,其學實事求是,而能創(chuàng)獲新義,阮相國、何子貞編修及石州已詳言之。故惟述少長離合、南北游處之歡,以見略勢分而篤古誼,如先生者,殆不可多見,以志吾哀。至所作深博雄偉,讀者當自得之,非言詞所能贊也。雖然,先生之異乎流俗者,豈獨其詩文哉?人嘗屬曾亮以事而匿其情,漫為請于先生,覆書曰:「吾子而有是言,豈某生平有不見信于深友者乎?不然,則子受紿也。」其行己情深而義方,雖他事類如此。傳曰:「直諒多聞,古之益友。」又曰:「夫惟大雅,卓爾不群。」先生殆無愧斯言夫!殆無愧斯言夫!道光二十六年六月上元梅曾亮撰。
歙縣少司農師程公既卒之明月,儀徵相國師阮公約同人集龍泉寺,檢其遺書。先一日,基以告于公之孤德威,德威泣而言曰:「先公于辨論經史、六書古義及天文地志,札記最夥,詩古文詞亦為之甚勤,顧不自存省,其僅未散失者,雜置書簏中,往往無首尾題識。它日從容整理,稍就次弟,當乞阮公鑒定。今苫塊迫促未遑也,顧辱公及諸君子存錄之盛心,不可以負。有《戰(zhàn)國策地名考》二十卷,移寫粗畢矣。德威斬焉衰绖,不敢躬詣。明日將浼宗人鎮(zhèn)北先生持正于阮公。」同人既集,鎮(zhèn)北持書來,公披繹久之,嘆曰:「疵類有未滌者,然既博且精矣。聞尚無副墨本,余雖欲為審訂,未忍遽攜持去?!箤冁?zhèn)北還于其孤。且謂曰:「諸君其急為校讎,使無遺憾。余雖老,幸及為覆視,而弁言以行。胡朏明《禹貢錐指》、全謝山《地理志稽疑》后,此其盛業(yè)矣。并其它箸作,當成大集,司農其可以不朽?!篂鹾?!京師才士之藪,魁儒碩生,究樸學能文章者,輻湊鱗比,日至有聞。至于網羅六藝,貫串百家,又巍然有聲名位業(yè),使天下士歸之如星戴斗,如水赴海,在于今日,惟儀徵及司農兩公而已。然儀徵以文章經術受三朝殊遇,揚歷封圻,入躋宰輔,儒生勛績,彪炳人寰。司農繼先公蘭翹學士后,兩世入直書房,督學典試,頻膺使命,向用甫殷,迄未足以行其志。儀徵公所箸《研經室集》《十三經??庇洝返葧?,手付剞劂,又刻宋本《十三經注疏》《皇清經解》諸巨冊,普惠天下學者。司農則詩文各種既未寫定,即此二十卷成書,亦未知付刊何日。儀徵公久得末疾,日有歸志,承學之士,謂京師中儒林祭酒,繼儀徵者惟司農。乃司農年不中壽,偶攖濕疾,遽歸道山。儀徵公年踰七旬,神明不衰,且勤勤焉檢其遺書,流連而太息之。噫!資秉之異,學術之大,精神意量包涵斟挹之閎且遠,司農視儀徵,亦幾如驂之靳矣。信屈殊勢,豐嗇殊形,脩短異數(shù),如是其不相侔也,豈非天哉?豈非天哉!儀徵少年通籍,蚤負隆譽,由乾隆至道光六十年間,海內覃經講學之儒,皆其先后所師友,或其門下士,或其再傳弟子。司農之起后二十馀年,乾隆時老師宿儒,未及見者已多矣。然基久處京師,所及交若劉丈申甫、潘丈少白、陳丈碩士、陳秋舫、龔璱人、魏默深、陳碩甫、江鐵君、徐廉峰、管異之、陳東之、徐君青、鄭浣香、俞理初、羅茗香、汪孟慈、陳頌南、張彥惟、許印林、張石州、沈子敦、黃蓉石諸君,大抵皆兩公所識習而矜賞者也?;詾榈茏訂T,出司農之門,及成進士,改庶常,儀徵公實為館師。兩公居相鄰,基與璱人、孟慈、頌南諸君過從游侍,?跡輒相屬。今司農已矣,儀徵既告歸邗上,文選一樓,如靈光魯?shù)?。因念基所及交諸君者,前后數(shù)十輩,或既逝且老,其尚未至于此者,或浮沈郎署,或留滯公車,或汎濫江湖,如有箸述,早付殺青。天時人事,茫茫汗汗,知誰為后死,當檢其遺書者哉?讀斯圖,不禁為吾師雪涕向天,深悲之而復幸之也。道州門人何紹基謹記。
人物簡介
【生卒】:1785—1848 【介紹】: 清湖南善化人,字耦庚,號西涯,晚號耐庵。嘉慶十三年進士。授編修。道光間出為江西南昌知府,歷江蘇按察使、布政使,佐巡撫陶澍創(chuàng)行海運。后官貴州巡撫。九年,禁種鴉片,振興文教,頗多惠政。擢云貴總督。因故罷官。工文章,有《耐庵文集》等。輯有《皇朝經世文編》。
人物簡介
【生卒】:1786—1826 【介紹】: 清湖北蘄水人,原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嘉慶二十四年進士。官監(jiān)察御史。曾典廣東鄉(xiāng)試,任會試同考官。學宗宋儒,工詩。有《詩比興箋》、《近思錄補注》、《簡學齋詩存》、《白石山館遺稿》。晚晴簃詩匯·卷一二八
陳沆,字太初,號秋舫,蘄水人。嘉慶己卯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有《簡學齋詩存》。黃鶴樓志·人物篇
陳沆(1785—1826) 清代官員、學者。原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湖北蘄水(今浠水縣)人。嘉慶二十四年(1819)狀元,授修撰,歷任四川道監(jiān)察御史、廣東學政、禮部會試同考官。平生精研古賦,為清代古賦七大家之一、試帖詩八大家之一。有《簡學齋詩文鈔》等。傳說嘉慶皇帝曾賜其“唯楚有才”匾額,懸掛在黃鶴樓上。年僅十歲就曾游覽黃鶴樓并題詩,嘉慶十八年后又多次到武昌,還應武昌鹽法道章廷梁之邀留居武昌胭脂山,期間亦多次登臨黃鶴樓。先后作黃鶴樓詩《中元黃鶴樓待月》《黃鶴樓夜坐》《江邊黃鶴古時樓》等多首,其《九日登黃鶴樓》于黃鶴樓詩碑廊中有錄。簡學齋詩·跋一
道光甲辰夏月,晤小舫太史于都門,出其尊人秋舫先生詩集一編,披讀數(shù)過,卓乎漢唐人手筆,諸家評語亦皆精當,欣佩無似。憶道光辛巳年,關月生孝廉就沈陽講席,將出山海關,先生于月生為甥舅行,送之以詩,云:「三年客里不曾離,我昨南歸汝淚垂。今我北來剛一月,又逢送汝出關時?!埂复翰荽夯M帝城,可堪仗策事孤征。燕臺已覺離家遠,況隔燕臺十五程。」「鴨綠江頭花覆煙,時平壯士罷屯田。若非潦倒書生筆,那得輕看塞外天?!埂副智俦橐捹p音難,從此秋心孰與彈。妒殺出關詩句好,下車先與陸生看?!蛊鋾r獻正在桂香巖學使幕中,故末句及之。他日,獻來京,先生云「陸君、陸公皆不文,非生不可,似不妨引賈生之例耳。」此四章,情真語摯,風骨清高,不知編集中云何未載,可見先生詩集遺佚者甚多。獻初識先生,系嘉慶丙子年在汪均之、奐之昆季齋中,先生在魏默深同年處見獻擬古詩,中有「鸞鏡試新衣,隔簾蝴蝶飛」「庭草枯復青,與君久離別」兩聯(lián),頗為嘆賞,此訂交之始。己卯秋,獻就館出關,先生贈以大毛裘,雖古人解衣之雅,亦無以過焉。越年馀而先生歸自粵東,又贈之以朱提五十,其時以館谷尚豐,固辭未受,而感恩知己,則未嘗一日忘懷也。獻每過先生,無不見,見必商榷古今,忽屢過而未得一見,心竊疑之,乃排闥入,先生大笑,語之曰:「吾近獲奇寶,杜門謝客者數(shù)日,今手鈔畢矣。天下之寶,當與天下共之,不妨攜吾鈔本去手錄一過也?!蛊鎸毞撬?,乃儀部龔定庵所為古文上下卷也。先生好賢重友之誠如此。今汪均之、奐之昆季、關月生、龔定庵諸君俱歸道山,惟獻與魏默深尚留戀京華,屈指舊交,如晨星寥落,撫今思昔,能無悵然。且喜太史習其先人之業(yè)而能世其家,凡先生之有志焉而未逮者,將于太史期之也,獨詩也乎哉?五月二十一日,丹徒陸獻謹跋。簡學齋詩·跋二
讀秋舫詩,知其懷抱深遠,立心忠厚,非徒以詩人自畫者也。既與縱談,果然所愿。秋舫力自淬精為有用之學,勿玩物以荒遠大,詞章尤足損人意氣也。況所懷益大,則詩亦自能醇厚深遠,第于詩求之,淺矣。三卷以前,猶見使才,語露痕跡,四卷以后,則益進樸至,多有得之言。按之,皆有典要,其內泊如也,其外闊如也,益以蘊釀,何難繼風人之義耶?丙子六月,借讀三日,敬悅非可語譬,謹識所能見及者歸之。均之汪正鋆拜書于自訟之室。簡學齋詩·跋三
幽嶺石古,曉江春濃。連檣飛度,好夢屢逢。嘉慶二十一年六月,晤秋舫于都門,出示《秋舫詩鈔》七卷,塵事紛紜,悤悤未暇讀也。越二日,秋舫見予詩況,遂索所以況秋舫詩者。因閉門靜讀一過,敬識四語,可以盡秋舫之詩矣,未能盡秋舫之人也。六月二十一日,奐之汪正榮記。簡學齋詩·跋四
秋舫之詩,好命余閱,至此本凡三次矣。其改詩如改過,虛心實力無留難焉。故其稿凡三易,每易輒勝,其為卷凡三,而亦每卷必進。然秋舫近詩之進,則不于詩中得之矣。自狂狷不似中行,而鄉(xiāng)原者似之,而圣人之去取特異,蓋真?zhèn)沃g,相去至微而不可以道里計也。論詩必三百篇,聞者罕不大噱,而不知自從刪后更無詩,非其體制格律之不同,乃其本末真飾之迥絕也。秋舫更以其虛心實力,嚴察而樸存之,使無一字非真誠流出,而必三百篇焉,則讀者亦皆動其真誠,而竟如三百篇矣。丁丑十月,魏源讀,謹跋。簡學齋詩·跋五
余閱秋舫詩,此其第四次矣。如羊角風,轉而益上。如白雪曲,唱而愈高。大抵甲戌年是其轉關,丙子后乃其進境,其中甘苦曲折,源一一能悉之。學問之道無窮,而性情之故有本,改詩如改過,心虛而力勇,今愿與秋舫益勉之。己卯孟冬,魏源校畢,再識。簡學齋詩·跋六
空山無人,沈思獨往。木葉盡脫,石氣自青。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成連東海,刺舟而去。漁洋山人能言之而不能為之也,秋舫其庶幾乎?其庶幾乎?壬午季春,魏源書于藤陰書屋。簡學齋詩·跋七
甲戌春,余與秋舫定交京師,初見其詩,推為船山勁敵,別才五年,精進若此。卷中古體尤勝,五言造意深妙,用力堅苦處,殆非船山所能也。七言才壯而氣逸,間有一二浮句冗字,惟固存而慎發(fā)之,則謹嚴中益見排奡,當與昔賢抗衡千載,況吾輩耶?承示又將出都,索詩貺別,即題此卷,附呈教正:少年搖筆吐長虹,人海鶯花電???。萬古居然回腕底,一魁曾不介胸中。青蓮祠畔金尊月,黃鶴樓前玉笛風。料得懷人高詠地,江天兀傲又孤篷。漁弟吳嵩梁。簡學齋詩·跋八
水之大者,風已定,必有陰浪。琴之古者,響已徹,必有泛聲。陰浪彌勁,泛聲最悠,韋、柳二公以是雄視百代,作者其嗣響,已盥誦再三,為之斂衽退避矣。道光壬午六月十二日,安吳包世臣記。簡學齋詩·跋九
沖澹者其神,真樸者其質,詩品在蘇州、道州之間,不可以尋常畦徑求之。諸體俱佳,五古尤勝,必傳無疑。癸未中春,敬堂姚學塽謹跋。簡學齋詩·跋十
簡學齋詩·跋十一秋舫天才俊亮,落筆不能自休,近更加以檢束,骎骎乎窺漢魏之門矣。卷中多精悍之作,如「各有天地身,攀附詎非恥」「一念靜躁間,終古霄壤侔」,皆見道語,可以針頑立懦,不當徒以詩人目之。乙酉初春,云汀陶澍拜讀。
外舅陳先生既歿,越二十馀年,其子小舫檢篋中所藏遺詩,編次友朋選定者曰《詩存》,其馀若干首為《詩刪》,以授梓人。名澧襄讎校之役,終卷而嘆曰:今之刻是編者,使先生以詩傳,非先生意也。先生內行淳美,于學無所不窺,而篤好宋五子書,詩則馀力為之。當嘉慶時,登上第,入翰林,恬于進取,交游不過數(shù)人。暨道光初年,屢膺衡文之命,所得皆知名士,士林稱為文宗。官京師久,祿薄不能迎養(yǎng)親,將乞歸,親聞之,弗許。名灃時尚幼,見先生端坐一室,事圖籍外恒忽忽不樂,私心竊以為憂。乃無何而疾作,年甫逾四十,曾不得大用于世,至今有馀憾焉。先生作詩,多不自收拾,是編斷自己巳以后,然少作為一時傳誦者,他人詩集雜記中往往見之,今所錄不及十之二三。讀之者孝弟之心油然以生,然則先生雖以詩傳而不僅以詩傳者,自在也。抑聞先生著述有《近思錄補注》十四卷,尤為平生所得力,董而理之,上諸史館,以備儒林之采擇焉,是則小舫之責也夫。咸豐壬子孟春,婿葉名灃謹識。 (簡學齋詩,錄入:顧青翎)
人物簡介
黃鶴樓志·人物篇【生卒】:1786—1839 【介紹】: 清湖北江夏人,字芝楣。為諸生時,入總督百齡幕,熟悉蘇省利弊。嘉慶二十五年進士。道光間官江蘇松江知府、蘇松太道、布政使,助創(chuàng)海運,浚通吳淞江、瀏河,筑寶山、華亭海塘,為歷任督撫陶澍、林則徐所倚重。官至江蘇巡撫、署兩江總督。有《耕心書屋詩文集》。
陳鑾(1786~1839) 清代官員。字仲和,亦字玉生、芝楣。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嘉慶二十五年(1820)殿試探花,授編修。歷任松江知府、蘇松糧道、浙江按察使、江蘇布政使、江西巡撫、兩江總督兼署江南河道總督。在各地修水利,建義倉,禁鴉片,頗有政聲。道光間湖北水災,捐銀數(shù)千兩為家鄉(xiāng)助賑。著有《耕心書屋詩文集》《楚名臣言行錄》等。有七律《黃鶴樓》。
人物簡介
【生卒】:1786—1856 【介紹】: 清江蘇上元人,字伯言。道光三年進士,官戶部郎中。師事桐城派姚鼐,專力古文,居京師二十余年,有盛名。詩亦清秀。晚年主講揚州書院。有《柏枧山房文集》。晚晴簃詩匯·卷一三○
梅曾亮,字伯言,上元人。道光壬午進士,歷官戶部郎中。有《柏枧山房集》。維基
梅曾亮(1786年—1856年),原名曾蔭,字伯言,又字葛君,江寧府上元縣(今南京市)人,祖籍寧國府宣城縣。曾祖時移籍江蘇。出身詩書家庭,由母親候芝啟蒙。十八歲時,梅曾亮在鐘山書院拜姚鼐為師,與管同、方東樹、劉開及姚瑩,并稱姚門高第弟子。二十九歲時入?yún)屈埖膿P州唐文館。道光二年(1822年)進士三甲八十九名,授知縣,因考慮到贍養(yǎng)父母不便,沒有赴任。先后為鄧廷楨、陶澍幕僚。援例為戶部郎中。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告歸,主講于揚州梅花書院。咸豐二年冬,回到家鄉(xiāng)上元。不久太平軍禍起,避難于王墅村,再移居淮安,晚年投靠河道總督楊以增,被安頓在河督節(jié)署之清晏園。咸豐五年(1855年)十二月十八日,楊以增積勞成疾,卒于南河節(jié)署,梅曾亮痛苦萬分,“撫尸慟而無淚”。二十四天后,咸豐六年正月十二日,梅曾亮去世。梅曾亮是桐城派承上啟下的人物。他在北京二十馀年間逐漸成為了桐城派唯一常駐京城的人,許多人都登門向他求教作文之法。曾國藩亦深受其影響了。著有《柏枧山房集》31卷。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四七
魏源,字默深,邵陽人。道光乙巳進士,由內閣中書歷官高郵知州。有《古微堂詩集》。黃鶴樓志·人物篇
魏源(1794—1857) 清末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譜名遠達,字漢士,后字默深(亦作墨生),號良圖。湖南邵陽金潭(今屬隆回)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官至高郵知州。生前多次登臨黃鶴樓,考證山脈、河道的古今變化。嘉慶十九年(1814)冬,隨父出洞庭湖赴北京途中,借賞雪之興獨自登臨黃鶴樓,遠眺江漢景色,寫下《黃鶴樓》五言律詩;嘉慶二十五年,路過武昌,寫《江行雜詩》以抒登臨黃鶴樓之感慨;道光二十四年(1844)秋,在漢陽送文學家姚瑩,再次作詩《漢陽送人入蜀二首》,流露出對黃鶴樓的留戀之情。維基
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原名遠達,字默深,一字墨生,又字漢士,號良圖。清湖南省邵陽縣金潭人(今邵陽市隆回縣金潭)。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的好友。魏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文人之一。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魏源29歲參加順天鄉(xiāng)試,考中舉人,試卷得到宣宗褒揚,但此后會試卻落第,房考劉逢祿深感可惜。1840年至1841年,曾參與裕謙戎幕,依照英國戰(zhàn)俘的口供編成《英吉利小志》。1841年7月,在鎮(zhèn)江與林則徐相遇,縱談時事和今后對策。1843年1月,依靠林則徐在廣州翻譯的報紙并以林的《四洲志》為基礎寫就50卷的《海國圖志》,而魏源撰寫該書時曾長年待在南京,其宅邸即小卷阿。后魏源捐內閣中書,直到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方中進士,殿試位列三甲第93名,以知州分發(fā)江蘇,贊權興化。官至高郵州知州。1847年,魏源前往廣州、澳門,訪問知名儒者陳澧,會晤葡萄牙理事官,又前往香港,采購各國書籍,將《海國圖志》拓展為60卷。1853年,依據(jù)西方新出著述,如葡萄牙人馬吉士的《地理備考》,續(xù)寫為100卷。晚年隱居杭州,潛心佛教,法名承貫。病逝于杭州?!?a target='_blank'>清史稿》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