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張詮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王氏。
其先太原人。
后父其自徐遷荊。
遂占藉焉。
始其母之孕曠也。
夢浴水中。
有童子乘寶船投其懷。
以覺。
生而敏慧端介。
有操守。
太清初。
喪亂相繼。
嘗起兵東征曠方壯勇。
應(yīng)募克卒伍。
淪陷不復(fù)振。
由是寢世虛假。
而婚娶悉謝絕。
初謀脫俗。
而巾褐輩。
誘以神仙曰。
必先受符箓而次陳章醮。
曠曰。
然則可得道乎。
答曰。
箓以護身。
章以招貨。
得道則未也。
曠曰。
敢問所以得道者。
乃示以辟谷法。
曰能如是僅七日雖飛升玉清可也。
于是七日不食。
無所驗。
曰汝猶飲水耳。
斷水七日無驗。
曰汝夜眠耳。
危坐七日。
復(fù)無驗。
卒棄去。
從沙門受五戒。
為佛弟子。
而潛脩密證。
稍著神異。
江陵張詮再世目盲曠謂曰。
汝家冢內(nèi)有古井。
而柩適塞之。
今能移置其冢。
而使井復(fù)為人用。
則免矣。
從其言果然。
又謂澗有古鐘可掘也。
掘之得鐘不誣。
仁州刺史以為惑眾。
鞭其脊百而囚之。
容不之慘。
膚不之裂。
獄卒試以八尺大械。
且捶其膝。
傍觀者意。
其必碎骨斷筋。
而捫視之。
略無痕。
吏戲絕其饋餉。
雖久未嘗見餒色。
然往往逢之市肆中。
而獄系則自若也。
大定三年。
從獄中。
乞草屩曰。
今夜當急行。
吏卒疑以為逃。
夜半城中火。
百姓遷避爭郭門出不及。
而死者七千人。
曠領(lǐng)二百囚。
行間道。
曾莫知也。
既薙落進具。
年已四十矣。
即行頭陀于州北之四圣山曰。
此福德地。
且宜天子所安置。
頃之檀施云委。
歘成華構(gòu)。
即今之開圣寺是也。
宣明二年。
顯平二陵皆近寺。
則所謂福德地尤信。
嘗沮夏水。
彼岸虛舟自能隨呼而至。
遂以濟。
眾愈益訝之。
曠戒勿復(fù)傳。
及脩治成陽佛跡寺寺有耕牛。
將產(chǎn)而犢難下。
母牛且死。
僧知事以告。
曠曰。
犢前生。
此寺居士也。
以竊常住物來償耳。
然其頭之伸縮而不易出者。
以羞故也。
于母則無相害意。
因執(zhí)爐臨闌。
呵責(zé)遽生。
以開皇二十年九月二十四日。
無疾而終。
壽七十有五。
終之時天香盆室。
音樂彌空。
隱然若向西南方去者。
未卒之二年。
每云吾脾痛復(fù)預(yù)言身后事。
忽問律師云。
阿那含人有疾否。
律師未知所答。
自答曰。
報身法爾。
既卒。
手屈三指。
仁壽元年。
永濟寺僧法貴死。
而復(fù)蘇曰。
見閻王正值曠乘宮殿自空下。
罪人喜曰。
三果圣人。
來救我等矣。
則曠之登三果信矣。
續(xù)高僧傳·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釋智曠。
姓王。
本族太原。
中居徐部。
厥考后住荊州新豐縣。
母初將孕。
夢入流浴。
童子乘寶船來投。
便覺有娠。
及生長。
敏而重行。
梁太清初。
喪亂無像。
元帝當辟。
曠少勇壯招募壯士隨軍東行。
未幾淪陷。
深悟虛假。
遂不婚娶專求離俗。
初值巾褐。
誘以神仙。
先受符箓次陳章醮。
便問。
此術(shù)能致道乎。
答曰。
箓既護身。
章亦招貨。
曠曰。
斯乃保茲苦器。
便名道耶。
又請度世法。
乃示斷粒。
必到玉清。
七日便飛。
至期不應(yīng)。
道士曰。
爾猶飲水。
致無有赴。
次更七日口絕水飲。
道士又曰。
爾夜尚眠。
致無感耳。
又更七日常坐不臥。
三期屢滿。
靡剋升天。
而氣力休強。
遠近驚異。
后值高僧。
授戒為佛弟子。
德行動人。
漸示潛跡。
江陵張詮者。
二世眼盲。
曠曰。
爾家塳內(nèi)棺枕古井。
移墳開甃。
必獲禳焉。
因即隨言。
瞽者見道請求剃落。
眾咸憚之。
便伐薪施僧。
空閑靜慮。
又言。
澗有古鐘。
可掘出懸寺。
仁州刺史謂為詭惑。
鞭背百下無慘無破。
便送出臺。
拘在尚方。
有力者試以八尺械懸來捶膝。
傍觀謂言糜碎。
而曠容既無撓肉亦無痕。
獄吏云。
承居士能忍饑。
便絕食七日。
身色如故。
市衢見行。
驗獄猶有。
方委分身。
梁宣大定三年。
從人乞草屩。
今夜當急行。
及三更合城火發(fā)。
四門出人。
不泄燒殺七千。
曠在獄。
引囚二百安步而出。
年將不惑。
始蒙剃落。
進戒以后。
頭陀州北四望山。
去此地福德方安天子。
去城六十猛獸所屯。
初止以后馳弭床側(cè)。
每夕山隅四燈同照。
士俗云赴奄成華寺。
后宣明二年。
平顯二陵皆在寺前驗于往矣至于梁元覆敗王琳上迫。
后梁國移并預(yù)表莂。
有一宰鴨而為齋者。
鴨神夜告便曰。
何有殺牲而充凈供。
自爾便斷。
曾度夏水。
徒侶數(shù)十。
欲住不可欲去無從。
前岸兩船無人將至。
曠笑而舉聲呼之。
船自截流直到。
遂因濟水。
誡以勿傳。
又于咸陽造佛跡寺。
有牛產(chǎn)犢。
出首還隱。
已過信次。
母將離弋。
僧告曠無惻。
答曰。
此犢是寺居士。
侵用僧物。
今來償債。
其羞不出。
牛母無他。
因執(zhí)爐呵誡犢子。
疾當償報。
何恥生乎。
應(yīng)言便出。
故神異冥徵不可備載。
以開皇二十年九月二十四日。
終于四望開圣寺。
春秋七十有五。
自剋終期天香滿室。
合寺音樂西南而去。
未亡二年。
預(yù)云終事。
示如脾痛。
問律師曰。
阿那含人亦有疾不。
未答間自云。
報身法然。
及遷神后手屈三指。
仁壽元年。
永濟寺僧法貴。
死而又穌。
見閻羅王。
放還正值曠乘宮殿自空直下。
罪人喜曰。
三果圣僧來救我等。
所造八寺咸有靈奇。
或涌飛泉。
時降佛跡。
隨慧日道場法論備見若人為之碑頌。
廣彰德行。
神僧傳·卷第五
釋智曠。
姓王氏。
初母將孕。
夢入流浴。
童子乘寶船來投便覺有娠。
及生長敏而重行。
梁末為壯士。
后離俗從道學(xué)長生術(shù)。
及值高僧授戒為佛弟子。
德行動人漸示潛跡。
江陵張詮者二世眼盲。
曠曰。
爾家冢內(nèi)棺枕古井。
移墳開甃必獲禳焉。
因即隨言瞽者見道。
請求剃落。
眾咸憚之。
便伐薪施僧空閑靜慮。
又言。
澗有古鐘可掘出懸寺。
仁州刺史謂為詭惑。
鞭背百下無慘無破。
便送出臺拘在尚方。
有力者試以八尺械懸來捶膝。
傍觀謂言糜碎。
而曠容既無撓肉亦無痕獄吏云。
承居士能忍饑。
便絕食七日。
身色如故市衢見行驗獄猶有。
方信分身。
大定三年從人乞草屩。
今夜當急行。
及三更合城火發(fā)。
四門出人不泄。
燒殺七千。
曠在獄引囚二百安步而出。
年將不惑始蒙剃落。
進戒以后頭陀。
蛇弭床側(cè)。
每夕山隅四燈同照。
士俗云赴奄成華寺。
有一宰鴨而為齋者。
鴨神夜告便曰。
何有殺牲而充凈供。
自爾便斷。
曾度夏水徒侶數(shù)十欲住不可欲去無從。
前岸兩船無人將至。
曠笑而舉聲呼之。
船自截流直到。
遂因濟水。
誡以勿傳。
又于咸陽造佛跡寺。
有牛產(chǎn)犢出首還隱。
已過信次母將亡。
僧告曠知惻。
答曰。
此犢是寺居士。
侵用僧物今來償債。
其羞不出牛母無他。
因執(zhí)爐呵戒犢子。
疾當償報何恥生乎。
應(yīng)言便出。
神異冥徵不可備載。
以開皇二十九年九月二十四日終于四望開圣寺。
自剋終期。
天香滿室。
合寺音樂。
西南而去。
僧粲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姓孫氏。
汴梁陳留人也。
幼年游學(xué)河北河南。
東西關(guān)隴。
備歷齊陳周境。
工問難。
善機譎。
自號為三國論師。
開皇十年。
詔住京師興善寺。
十七年詔補為二十五眾第一摩訶衍匠。
故著十種大乘論。
謂一通二平三逆四順五接六挫七迷八夢九相十中道也。
仍于總化寺敷通。
以攝學(xué)眾。
又著十地論兩卷。
仁壽二年。
詔諸州置塔。
內(nèi)出所藏舍利。
選天下有道僧行分往以葬。
且約同日下坎。
帝于內(nèi)道場。
盛作功德。
以候四方瑞應(yīng)之報。
粲率洪遵律師等陛辭。
帝曰。
法師等可遂因化事。
以榮還鄉(xiāng)壤。
粲獲葬舍利于汴州廣福寺。
其光景香氣之瑞。
詳于別錄。
仁壽之季。
復(fù)以葬之滑州脩德寺。
其光景香氣。
愈益奇熾。
帝屢加嘆賞。
有道士褚揉者。
善莊老。
一日詔公卿畢集。
講老子。
唯沙門不許預(yù)坐。
粲聞之。
率門人十馀。
??行床。
排防衛(wèi)。
徑至其地而坐。
揉方序王。
且未命文。
而粲即抗言激刺。
然詞若俳謔。
而義寔張詮
席因散。
或以聞。
帝曰。
朕得與此人同時。
顧非福邪。
齊王暕欽渴談?wù)摗?div id="m4zncrh"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514_0_56_comment'>
時沙門吉藏得玄辯名。
王每欲摧挫之。
大業(yè)五年。
大張法筵于其第。
會者三十馀人。
請藏升座。
粲命章標問。
聽者謂藏?zé)o以酬。
及藏牒難接解。
又謂粲必?zé)o以嗣進。
如是往還四十馀番。
藏猶開析不滯。
王止之。
更令次座續(xù)答。
粲續(xù)問又二三十番而退。
王起執(zhí)粲手而謝曰名不虛得。
名不虛得。
贈麈尾什物。
以褒顯之。
九年卒于興善。
春秋八十五。
弟子僧鸞僧鳳。
鸞返俗出仕。
鳳別有傳。
續(xù)高僧傳·卷第九 義解篇五
釋僧粲。
姓孫氏。
汴州陳留人也幼年尚道游學(xué)為務(wù)。
河北江南東西關(guān)隴。
觸地皆履靡不通經(jīng)。
故涉歷三國備齊陳周。
諸有法肆無有虛踐。
工難問善博尋。
調(diào)逸古今風(fēng)徽遐邇。
自號為三國論師。
機譎動人是所長也。
開皇十年迎入帝里。
敕住興善。
頻經(jīng)寺任。
緝諧法眾治績著聲。
十七年下敕。
補為二十五眾第一摩訶衍匠。
故著十種大乘論。
一通二平三逆四順五接六挫七迷八夢九相即十中道。
并據(jù)量經(jīng)論。
大開軌轍亦初學(xué)之巧便也。
仍于總化寺敷通此論以攝學(xué)眾。
又著十地論兩卷。
窮討幽致散決積疑。
仁壽二年文帝下敕置塔諸州。
所司量遣大德多非暮齒。
粲欲開闡佛種廣布皇風(fēng)。
躬率同倫洪遵律師等。
參預(yù)使任。
及將發(fā)京輦面別帝庭。
天子親授靈骨。
慰問優(yōu)渥。
粲曰。
陛下屬當佛寄弘演圣蹤。
粲等仰會慈明。
不勝欣幸。
豈以朽老用辭朝望。
帝大悅曰。
法師等豈又不以欲還鄉(xiāng)壤親事弘化。
宜令所司備禮各送本州。
粲因奉敕。
送舍利于汴州福廣寺。
初達公館。
異香滿院充塞如煙。
及將下塔。
還動香氣如前蓬勃。
又放青光映覆寶帳。
寺有舍利亦放青光。
與今送者光色相糺。
又現(xiàn)赤光當佛殿上可高五尺。
復(fù)現(xiàn)青赤雜光在寺門上。
三色交映良久乃沒。
粲具表聞。
詳于別傳。
仁壽年末。
又敕置塔于滑州修德寺。
初停館宇。
夜放黃光遍滿一室。
千人同見。
后放五色食頃方滅。
自爾求者輒現(xiàn)。
不可殫言。
及至塔寺夜別放光。
乃照一寺。
與晝無別。
有趙威德者。
患目積年。
蒙照平復(fù)。
當下塔日又放光明。
塔上空云五色間錯。
或如賢圣仙人龍鳳林樹等象。
峙于云內(nèi)。
數(shù)萬士女嗟詠成音。
前后往使皆感靈瑞。
文帝嘆重更加敬仰。
時李宗有道士褚揉者。
鄉(xiāng)本江表。
陳破入京。
既處玄都。
道左之望探微辯妙擬闡三玄。
學(xué)鮮宗師情無推尚。
每講莊老粲必聽臨。
或以義求或以機責(zé)隨揉聲相即勢沈浮。
注辯若懸泉。
起囀如風(fēng)卷。
故王公大人莫不解頤撫髀訝斯權(quán)變。
常下敕令揉講老經(jīng)。
公卿畢至。
惟沙門不許預(yù)坐。
粲聞之不忍其術(shù)。
乃率其門人十馀。
攜以行床徑至館所。
防衛(wèi)嚴設(shè)都無畏憚。
直入講會人不敢遮。
揉序王將了。
都無命及。
粲因其不命。
抗言激刺。
詞若俳謔義寔張詮
既無以通。
講席因散。
群僚以事聞上。
帝曰。
斯朕之福也。
得與之同時。
隋齊王[日*東]。
見禮下筵欽茲嘆咽。
常欲見其談?wù)f。
故致于法會。
有沙門吉藏者。
神辯飛玄望重當世。
王每懷摧削將傾折之。
以大業(yè)五年于西京本第盛引論士三十馀人。
令藏登座咸承群難。
時眾以為榮會也。
皆參預(yù)焉。
粲為論士。
英華命章標問義筵。
聽者謂藏?zé)o以酬及。
牒難接解。
謂粲無以嗣。
往還抗敘四十馀翻。
藏猶開析不滯。
王止之。
更令次座接難。
義聲才卷。
粲又續(xù)前難。
勢更延累。
問還得二三十翻終于下座莫不齊爾。
時人異藏通贍坐制勍敵重粲繼接他詞慧發(fā)鋒挺。
從午至夕無何而退。
王起執(zhí)粲手而謝曰。
名不虛稱。
見之今日矣。
躬奉麈尾什物。
用顯其辯功焉。
而行攝專貞不貪華望及禪定郁起名德待之。
道行既隆最初敕命。
粲以高位厚味沈累者多。
苦辭不就。
以大業(yè)九年卒于興善。
春秋八十有五。
弟子僧鸞僧鳳。
并以繼軌馳名。
鸞本姓王。
名為大業(yè)。
八歲通禮。
十歲講傳于江都。
夙有驚俗之譽。
及投簪佛種。
經(jīng)論有聞。
隋末返俗。
唐初出仕。
位至給事中。
鳳有別傳。
自光徽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