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609—1692 【介紹】: 明末清初山東益都人,字孔博,一字易齋。順治三年進士??滴蹰g累官至文華殿大學士。性亢直,鰲拜專權(quán)時,屢與爭論。在京寓辟萬柳堂,與諸名士觴詠其中。聞賢能,即錄其姓名,以備薦擢。謚文毅。有《佳山堂集》。晚晴簃詩匯·卷二十四
馮溥,字孔博,別字易齋,益都人。順治丁亥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謚文毅。有《佳山堂詩集》。清詩別裁集
維基字孔傳,山東臨朐人。順治丁亥進士,官至大學士,謚文毅。○文毅力薦魏環(huán)極為名臣,在閣不詭隨,不矯激。詩以雅正為主,不爭長于字句之間。
馮溥(1609年—1692年),字孔博,號易齋,山東青州府益都縣(今臨朐縣)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馮溥生于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清順治四年(1647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累遷秘書院侍讀學士、經(jīng)筵講官。順治十六年(1659年),擢吏部侍郎??滴醭?,停各省巡按,吏部尚書阿思哈、侍郎泰必圖議設(shè)公廨,馮溥反對,與泰必圖爭執(zhí)。時鰲拜等輔政大臣專擅朝政,驕橫跋扈。馮溥“持正不阿”,屢陳大策。擢刑部尚書??滴跏辏?671年),拜文華殿大學士。屢次以衰老多病請求退休,吳三桂反,兵政繁雜,馮溥不敢再言??滴跏吣辏?678年),福建平定,馮溥以年屆七旬為由,再次申請,為康熙帝慰留。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獲準以原官致仕?!短趯嶄洝沸蕹?,加太子太傅??滴跞辏?691年),馮溥卒于青州。謚文毅。
人物簡介
吳孳昌,字震凡,號橫溪,河南省汝寧府固始縣民籍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原名吳伐,七歲能文,弱冠登第,崇禎九年舉人,十三年(1640年)登進士,授河間府推官,奉旨改名孳昌,十五年壬午以推官分校晉闈,魏敏果公所得士也。后官至吏部員外郎。明亡降清。順治元年(1644年)任大同巡撫,后升宣大山西總督、右僉都御史。國變棄官入蔚,敏果為僦屋以奉之。同時孳昌鄉(xiāng)人江桂庵禹緒、許鷗湄汝都及粵東淩十齋云俱宦游投閒,避兵于蔚,相與結(jié)詩社,唱和州中名勝,題詠殆篇。亂定,始相繼歸,而禹緒居蔚踰十年,為最久。孳昌歸后,益疏略世事,蕩然一肆意于詩酒,自號埋庵,以忤權(quán)貴陷獄,破其家,郁郁卒。
人物簡介
【生卒】:1615—1692 【介紹】: 明末清初山西絳州人,字憲公,自號冰壑居士。布衣,明末曾應(yīng)試,入清閉門不出。終身讀《四書》不輟。魏象樞囑地方官禮聘講學,終不應(yīng)。有《學庸澹言》、《朱陸同異辨》等。
人物簡介
【生卒】:1616—1686 【介紹】: 清初直隸柏鄉(xiāng)人,字石生,號貞庵,又號昆林。順治三年進士,散館授工科給事中??滴蹰g官至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以黨附鰲拜之嫌致仕。為言官時疏至百余上,敷陳剴切,多見施行。乾隆初追謚文毅。治理學,有《圣學知統(tǒng)錄》、《知統(tǒng)翼錄》、《希賢錄》,另有《兼濟堂集》等。晚晴簃詩匯·卷二十三
魏裔介,字石生,別號貞庵,又號昆林,柏鄉(xiāng)人。順治丙戌進士,官至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謚文毅。有《嶼舫詩集》。清詩別裁集
維基字石生,直隸柏鄉(xiāng)人。順治丙戌進士,官至大學士,補謚文毅。著有《兼濟堂集》。國朝諸大典半屬文毅奏議所定。學宗朱子,著有《約言錄》、《知統(tǒng)錄》諸書,風節(jié)侃侃,時稱二魏,謂公及敏果公也。
魏裔介(1616年—1686年),字石生,號貞庵,又號昆林。直隸柏鄉(xiāng)縣(今河北省邢臺市柏鄉(xiāng)縣)人。清初政治家、經(jīng)學家。后入祀賢良祠,追謚文毅。高祖魏謙光(子觀)。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順天鄉(xiāng)試舉人。清朝入關(guān),開科取士,魏裔介中式順治三年(1646年)進士,選庶吉士。歷官工兵二科給事中、吏科右給事中。順治十二年(1655年),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提督四譯館太常寺少卿。順治十四年(1657年),升左都御史。順治十六年(1659年)加太子太保??滴醵辏?663年)升吏部尚書??滴跞?,武會試正考官、內(nèi)秘書院大學士,康熙六年,纂修世祖實錄總裁官;康熙九年,保和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康熙十一年,加太子太傅、光祿大夫。官至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士,年僅四十歲,須發(fā)皆黑,人稱“烏頭宰相”。對風水亦有研究。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二十二【生卒】:?—1678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桐城人,字若侯,號龍懷,一字弱侯。明崇禎十六年進士。清順治間薦授國史院庶吉士,改禮科給事中,歷工、戶科。與魏象樞并以敢言稱,時號姚魏。康熙間官至刑部尚書。卒謚端恪。有《姚端恪公詩文集》。
姚文然,字若侯,號龍懷,桐城人。崇禎癸未進士,改庶吉士。入國朝,復以薦授庶吉士,改給事中,官至刑部尚書。謚端恪。有《姚端恪公詩集》。人物簡介
姚文然,字若侯,號龍懷,桐城人,明崇禎癸未進士,順治中薦授給諫,累仕至刑部尚書,謚端恪,著《虛直軒集》。維基
姚文然(1620年—1678年),字弱侯,號龍懷,南直隸桐城縣(今安徽省桐城市)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文學家。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仕清,官至刑部尚書。崇禎十五年(1642年),姚文然舉壬午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崇禎十六年(1643年)聯(lián)捷癸未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甲申之變,明亡,一度自殺未遂,一說降于李自成,授密云縣知縣。后歸故里。清王朝初建,下詔求賢。順治三年(1646年),姚文然經(jīng)安慶巡撫李猶龍舉薦赴京,授國史院庶吉士。順治五年(1648年)任禮科給事中,改兵科。順治八年,蘇、浙、皖水災(zāi)嚴重,上書要求災(zāi)區(qū)漕米減免和改征折色??滴跷迥辏?666年)補戶科給事中。康熙十年(1671年)升任左副都御史,又升左都御史??滴跏迥辏?676年)官刑部尚書,任內(nèi)剛正無私,冤獄多有平反。明朝刑罰慘酷,南北鎮(zhèn)撫司如同人間地獄,姚文然于清初任刑部尚書時,禁絕嚴刑峻法。晚年益深研性命之學,嘗曰:“刃殺人一時,例殺人萬世,可無慎乎?”康熙十七年(1678年)卒于任上,朝廷命賜祭葬,謚端恪。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二十二【介紹】: 明末清初山西陽城人,字子益,號東谷。明崇禎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清初入翰林,官至刑部尚書。五十九歲致仕。去官后杜門卻掃,名所居為“歸庸齋”,以宋朱熹、明薛瑄之學說訓其子弟,又十余年而卒。有《東谷集》、《桑榆集》等。
白胤謙,字子益,號東谷,陽城人。明崇禎癸未進士,改庶吉士。入國朝,授檢討,官至刑部尚書,降通政使。有《東谷》、《歸庸》、《桑榆》等集。維基
白胤謙,字若水,號東谷,山西省澤州府陽城縣(今山西省陽城縣)人,明朝進士。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登進士,改庶吉士。明亡降李自成,授縣令。隨即降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內(nèi)翰林秘書院檢討,次年任順天鄉(xiāng)試副考官、會試同考官。順治五年,任內(nèi)翰林弘文院侍讀。次年,任內(nèi)翰林弘文院侍讀學士。順治十二年,任內(nèi)翰林秘書院侍讀學士、內(nèi)翰林國史院學士、武會主考官、武殿試讀卷官。順治十三年,升任吏部右侍郎,同年改吏部左侍郎。次年晉為刑部尚書。順治十六年,改太常寺少卿。次年,任通政使。
人物簡介
【生卒】:1625—1691 【介紹】: 清河南安陽人,字典三,號酉山。順治十八年進士,官浙江海寧知縣,立書院,延黃宗羲主講??滴蹰g授福建道御史,歷大理寺卿、順天府尹、右副都御史、兵部督捕侍郎。其學初師孫奇逢,后得力于黃宗羲。有《易貫》、《圣學直指》等。維基
許三禮(1625年—1691年),字典三,號酉山,河南安陽人。清初政治人物。早年師從孫奇逢,讀書于林慮山中。順治十四年(1657年)中舉,順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進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赴北京,與魏象樞、葉方藹有往來,官海寧縣知縣。康熙十五年(1676年),禮聘黃宗羲至海寧講學。主持纂修了《海寧縣志》。黃宗羲稱之“舉循吏第一”。康熙二十年(1681年)秋,考授御史。康熙二十三年七月,任福建道監(jiān)察御史,先后掌山東道事、江南道事。康熙二十七年(1684年)三月,提督四譯館、任太常寺少卿。七月,轉(zhuǎn)任大理寺少卿。十二月,遷順天府府尹。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四月,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上疏彈劾刑部尚書徐乾學縱子貪贓受賄。康熙三十年(1691年)正月初九日病逝京師,葬安陽縣西之靈藥。
人物簡介
【生卒】:1630—1693 【介紹】: 清浙江平湖人,字稼書??滴蹙拍赀M士。歷官江蘇嘉定、直隸靈壽知縣、監(jiān)察御史,時稱循吏。學術(shù)專宗朱熹,排斥陸、王,時人則推崇呂留良。有《三魚堂文集》、《困勉錄》、《靈壽縣志》等。乾隆時,追謚清獻。晚晴簃詩匯·卷三十六
陸隴其,初名龍其,字稼書,平湖人??滴醺邕M士,官靈壽知縣,行取四川道試監(jiān)察御史。贈內(nèi)閣學士,謚清獻,從祀孔廟。有《三魚堂集》。槜李詩系·卷二十九
隴其,初名龍其,字稼書,平湖人。居泖上。少食貧,授徒以給。專意圣賢之學,而一折衷于朱子。康熙庚戌進士,授嘉定知縣。邑劇難治,以德化之,訟者無不感泣去。吳下侈靡風為一變。尋以盜案落職,后總憲魏象樞舉廉吏十人,隴其與焉。有旨,復原官,補靈壽。庚午,上諭舉科道員,九卿薦之,擢四川道御史。罷歸,屏跡村舍,布衣蔬食,泰如也。越數(shù)年而沒。
人物簡介
田喜??(1633年—1695年),字子湄,號望西。山西省大同府馬邑縣(今屬朔州市朔城區(qū))人。豐神俊逸,氣度閒雅。順治八年(1651年),中式辛卯科山西鄉(xiāng)試舉人,年僅十九歲。十八年(1661年)中式辛丑科會試,殿試位列第三甲第十二名同進士出身。六月,選翰林院庶吉士。康熙五年(1666年)九月,散館,授內(nèi)三院檢討。歷官國子監(jiān)司業(yè)、司經(jīng)局洗馬。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上元節(jié),與群臣共同賦和御制詩九十三韻,作「罘罳流影耀璧珰」句。二十二年(1683年)正月,以司經(jīng)局洗馬充任《太宗文皇帝圣訓》、《世祖章皇帝圣訓》纂修官。后升翰林院侍讀學士。二十五年(1686年)五月初六日,以翰林院侍讀學士兼充日講起居注官。后升詹事府少詹事。二十九年(1690年)三月二十一日,升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三十年(1691年)正月二十四日,因母梁太夫人卒,丁母憂去職回籍。過度悲傷,哀毀骨立。三十三年(1694年)服闕,三月二十八日,補任原官。閏五月十四日,因病休致獲準。三十四年(1695年)病卒,年六十三歲。七月二十五日,上諭賜祭葬。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親征噶爾丹,途經(jīng)山西馬邑,紳民迎駕,康熙帝勒馬詢問誰是田學士之子、兄弟幾人、有無授職諸子,康熙帝聆聽奏報并見到田喜??兒子后對侍衛(wèi)說:「若面龐何逼肖其父!」田喜??在還是舉人之時,與同窗戚友交情隆厚,之后任官翰林時曾以省侍母親請假回鄉(xiāng),接見老友,執(zhí)手敘舊,毫無倨傲之態(tài);不吝解囊?guī)椭L年科考落第的昔日貧賤之交;鄉(xiāng)民有因饑荒賣身旗下為奴者,田喜??出資贖回,并贈路費讓其返回馬邑;康熙二十二年山西地震,馬邑城墻崩塌,慷慨捐出俸銀資助城工。鄉(xiāng)人感嘆,若更長壽,其事業(yè)可與王家屏、魏象樞并列大同之光。
人物簡介
【生卒】:1638—1689 【介紹】: 清湖廣荊門州人,字于常,號荊湖。順治十八年進士,官咸寧知縣,擢商州知州,以均徭役為先務(wù)。遷刑部員外郎,持正不阿,尚書魏象樞極稱之。官至太仆寺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