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清湖北蘄州人,字祥人。咸豐三年進士,授刑部主事,遷兵部郎中,充馬館監(jiān)督。出為雅州知府,累擢署四川按察使,勸民事,理冤獄,設養(yǎng)濟院。后以老罷歸。主講鐘山、江漢書院數(shù)年。卒年八十。人物簡介
黃云鵠(1819—1898年),黃侃之父。字蕓谷、翔云、緗蕓,湖北蘄春縣青石鎮(zhèn)大樟樹村人, 北宋黃庭堅十七代世孫,咸豐三年癸丑科(1853年)進士,官至四川鹽茶道,清廷二品大員。是晚清著名學者,一生著述甚豐,有多部著作傳世。他主張“王子犯法與民同罪”,為官清廉正直,執(zhí)法嚴謹,不畏強暴,被世人譽為“黃青天”。因與當時官場不同流合污,得罪了權勢,黃云鵠的官越做越小, 最后辭官返籍,回湖北潛心經(jīng)學、書法。為兩湖、江漢、經(jīng)心三個書院院長,是晚清重臣張之洞的密友。黃云鵠著書有《歸田詩抄》、《學易淺說》、《清畫家詩史》、《益州書畫錄續(xù)篇》等。編纂《粥譜》流傳甚廣。
人物簡介
劉師培(1884-1919) 字申叔,號左庵。江蘇儀征人。早歲與章太炎善。袁氏稱帝,為"籌安會六君子"之一。有《文集》、《中古文學史》、《論文雜記》、《左庵詞》等。人物簡介
1884-1919.11.20,字申叔,號左盦,江蘇儀征人。劉貴曾之子、劉文淇曾孫。1902年中舉,1903年在上海結識章太炎、蔡元培等人,并改名光漢,參入反清宣傳。1917年被蔡元培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講授中古文學、“三禮”、《尚書》和訓詁學,兼職北京大學附設國史編纂處。1919年1月,與黃侃、朱希祖、馬敘倫、梁漱溟等成立“國故月刊社”,成為國粹派。1919年11月20日因肺結核病逝于北京,年僅36歲。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錢玄同等搜集整理,計74種,稱《劉申叔先生遺書》。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王易(1889---1956),字曉湘,號簡庵,江西南昌人。其父王益霖乃晚清進士,曾任兩江師范學堂教習。1912年畢業(yè)于京師大學堂,先后任北京師范大學、中央大學、復旦大學、中正大學等校教授。抗戰(zhàn)期間,曾在贛南為蔣經(jīng)國講授《孟子》。其論國學尚質,以經(jīng)學、小學、哲學與史學為國學之“四區(qū)”,以為“至若文藝詞翰,作者過眾,灝瀚曼衍,敘次為煩。況內(nèi)實外華,非得茍舉;由學窺文,無待毛舉。果其讀書得有門徑,則用治文學,游刃有馀。”(《國學概論》)故其詩風質樸高古,勁折孤峭。與彭澤汪辟疆、南昌余謇、奉新熊公哲并稱“江西四才子”,又與黃侃、汪東、汪辟疆、柳詒徵、王伯沆、胡翔冬合稱“江南七彥”。建國后供職湖南文史館,著有《國學概論》、《修辭學通詮》、《詞曲史》、《樂府通論》等。
王易(1889-1956) 原名朝綜,字曉湘,號簡庵。南昌人。清末肄業(yè)京師大學堂,后入南京大學,與汪東、吳梅、黃侃、王伯沅、胡小石等唱酬。晚年就任湖南省文史館館員。博學多才。工宋詩,酷似陳簡齋。書法初學靈飛經(jīng),后改習鐘、王,兼擅褚楷。又擅音樂,鼓琴品簫,無不盡善。篆刻則得黃牧甫(士陵)之傳,造詣頗深。有《國學概論》、《詞曲史》、《樂府通論》、《修辭學通詮》、《藕孔微塵詞》等。
人物簡介
夢秋詞汪東(1890-1963) 初名東寶,字旭初,號寄庵、寄生、夢秋。吳縣人,早年就讀于上海震旦大學,1904年東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學畢業(yè),結識孫中山,入同盟會,鼓吹革命,任《民報》主編。民國時,歷任中央大學文學院教授、中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解放后,先后任蘇州市政協(xié)常委、副主席、江蘇省政協(xié)常委、民革蘇州市主任、民革江蘇省副主任等職。為章太炎弟子,凡經(jīng)史百家,無不研習,在音韻學、訓詁學、文字學等諸方面,都有創(chuàng)獲。精于詞學,又擅書畫,能山水,精畫梅。在南京與黃季剛居近,為繪《量守廬圖》并集聯(lián):"此地宜有詞仙,山鳥山花皆上客;何人重賦清景,一丘一壑也風流。"死葬吳縣越溪陸墓山。 有《詞學通論》、《夢秋詞》、《汪旭初先生遺集》等。
序1890-1963.6.13,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原名東寶,后改名東,字旭初,號寄庵,別號寄生、夢秋。江蘇吳縣人。著名詞學家。1890年生于江蘇吳縣東北街(今位于蘇州市城內(nèi)),有書房名曰“寄庵”。早年就讀于上海震旦大學,1904年東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學預科,畢業(yè)后入哲學館(后改為“東洋大學”)學習。同時結識孫中山,參加同盟會,鼓吹革命,任《民報》編輯、主編。1908年,師從章太炎習文字學,與黃侃、錢玄同、吳承仕同為章門四弟子。1910年回國,參與江蘇光復活動。1912年,擔任《大共和報》撰述,并參加“南社”,對抗北京北洋政府。1913年,任北洋政府內(nèi)務部僉事。1923年,與章太炎等人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華國月刊》。1925年,任江蘇省長公署秘書。1927年,受第四中山大學校長張乃燕之聘擔任該校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28年學校改為“國立中央大學”(中大校歌由汪東作詞,程懋筠譜曲,歌詞是:"維襟江而枕海兮,金陵宅其中。陟升皇以臨睨兮,此實為天府之雄。煥哉郁郁兮,文所鐘。宏我黌舍兮,甲于南東。干戈永戢,弦誦斯崇。百年樹人,郁郁蔥蔥。廣博易良兮,吳之風。以此為教兮,四方來同。")。1930年,文學院院長謝壽康奉調出任比利時大使,由汪東繼任文學院院長。1932年羅家倫任中大校長后聘任的各院院長為文學院汪東,法學院童冠賢、理學院孫洪芬、教育學院黃健中、工學院盧思緒、農(nóng)學院鄒樹文、(當時的醫(yī)、商兩學院已獨立,在上海建成“中大上海醫(yī)學院”和“中大上海商學院”)。1937年,隨中央大學入川,曾于1938年改任國民黨政府監(jiān)察院監(jiān)察委員,至1943年任重慶的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抗戰(zhàn)勝利后擔任國立禮樂館(該館成立于1943年,直屬于民國政府教育部)館長,1947年與柳詒徵、夏敬觀、冒鶴亭、汪辟疆、顧頡剛等教授同任國史館(1946年12月由國民黨政府成立,后遷臺灣)修纂。解放后,于1950年被選為蘇州市人民代表、人民委員會委員。1954年起,先后任蘇州市政協(xié)常委、副主席、江蘇省政協(xié)常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蘇州市委員會主任、民革中央團結委員、民革江蘇省委員會副主任等職。汪東為章太炎弟子,凡經(jīng)史百家,無不研習,在音韻學、訓詁學、文字學等諸方面,都有創(chuàng)獲。1963年6月13日,汪東因患胃癌醫(yī)治無效,病故在蘇州,享年74歲。遺體葬于吳縣越溪陸墓山。
耆卿用六朝小品賦作法,層層鋪敘,情景兼融,一筆到底,始終不懈。美成特行,以張弛控送之筆,使?jié)摎鈨?nèi)轉,開合自如,一篇之中回環(huán)往復,一唱三嘆。作者深得此訣,可謂善學周柳者也。其最上乘者泯跡蹊徑,直入堂奧,意到辭諧,超然神理,功力至此,曷勝佩贊。丁亥初秋,吷庵夏敬觀識。 才豐志廣,力能兼取南北宋之長。其涉南宋者亦多佳什,惜雜廁一編之中,稍嫌色澤不純,宜另列為集外詞。吷庵又識。 卅年前乍見君所為詞,即驚嘆當世能學周清真者莫君若。丁亥春至秣陵,攜君詞前五卷歸,審諦數(shù)月,益明君旨,喜余往昔所稱不誣也。今年春君以第六卷以次及近今所作相示,余病瞑眩且兩年,得君詞,就床誦之,若投藥受之遽起,君偕呂君貞白來,輒相與談所心得互證,歡笑樂甚。君詞從清真入,堂廡之大,不待言矣,近更析腔尋律及耆卿樂章。夫詞有俚有雅,祖之三百篇。俚者,風也;雅者,雅也。就一詞言,則又有史野之別,不可偏勝。質直語則其文質和鈞者,君學周柳,能為其質直語,造誼之至極也。握其環(huán)中,降獵旁涉,游戲朋交間,亦不至墮第二境地,終能以拙克制一切,然余以為止至善,成一家言,君所優(yōu)為也。新建夏敬觀。 能為周柳,今世惟君一人無可疵議。浮簽所揭,吹毛求疵,聊以塞君要求是正之望耳。吷庵讀竟敬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