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子路

相關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春秋時人。
子路弟子。
嘗侍子路三年,恭敬不已。
子路問其故。
回以“行年七十,??中泄?jié)之虧,是以恭敬待大命”對。
子路以君子稱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或作繚、寮。
春秋時魯國人,字子周。
孔子弟子。
曾在季孫前毀謗子路,魯大夫子服景伯以告孔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春秋時人。
隱士。
與長沮耕于野。
孔子過而使子路問津渡。
乃以“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與易之”諷孔丘周游各諸侯國為無成之舉。
顏濁鄒 朝代:春秋衛(wèi)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一作讎由。
春秋時衛(wèi)國人。
子路妻兄。
孔子入衛(wèi),主于其家。
受業(yè)于孔子。
仲子崔 朝代:春秋魯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春秋時魯國人。
仲由子。
由仕衛(wèi),因赴蒯聵之亂,為守門者狐黡所殺。
子崔既長,欲報父仇,乃入衛(wèi)與黡決戰(zhàn),黡戰(zhàn)死。
叔孫州仇 朝代:春秋魯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亦稱武叔。
春秋時魯國人。
叔孫婼孫。
定公十年攻據(jù)郈叛之侯犯,弗克。
郈工師駟赤受命謀劫侯犯,侯犯奔齊,齊人仍歸郈于武叔。
十二年子路為季氏宰,將毀鄪、郈、成三都。
乃自毀郈。
高柴 朝代:春秋衛(wèi)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521—? 【介紹】: 春秋時衛(wèi)國人,字子羔。
少居魯,受業(yè)于孔子。
孔子以柴為愚。
子路使為費郈宰,孔子以為子羔學未熟習而使為政,是賊害人。
裴玄 朝代:孫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三國吳下邳人,字彥黃。
有學行。
官至太中大夫。
嘗與嚴峻共論管仲、季路,皆傳于世。
又與子欽論齊桓、晉文、伯夷、柳下惠優(yōu)劣,辯駁往返,各有文理。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范氏。
豫州人也。
年十二。
為儒。
深明詩禮。
十六為沙門。
以解義稱。
從什公游。
為一時流輩所推。
還建鄴。
止東安寺。
宋高祖禮遇特異。
方伐長安。
載與俱。
行。
及文帝嗣位。
尤所欽敬。
初帝于法未甚信崇。
元嘉十二年。
京尹蕭摹之請制民間建寺鑄像。
帝謂侍中何尚之。
吏部羊玄保曰。
朕少讀經(jīng)不多。
比日彌復無暇。
因果之事。
昧然未究。
所以不敢立異者。
正以卿輩時秀信敬故耳。
范泰謝靈運嘗言。
六經(jīng)法度。
本在濟世。
必求妙道。
當以佛經(jīng)指南。
比見顏延之析達性論。
宗炳難黑白論。
其說汪洋。
大明至理。
并足開獎人意。
若使率土之民。
皆敦此化。
則朕坐致太平。
夫復何事。
因出摹之所上疏曰。
卿等增損。
必有以遏戒浮淫。
無傷弘獎者。
乃當著令耳。
尚之對曰。
橫目之俗。
多不敬信。
以臣庸陋。
獨有愚勤。
寔懼缺薄。
上玷大法。
更蒙獎論。
重有愧耳。
然前代群英。
則不負明詔矣。
渡江而來。
王導周顗庾亮王濛謝尚郗起王坦之王恭王謐郭文謝敷戴逵許詢。
及亡高祖兄弟。
王元琳昆季。
范汪孫綽張玄殷凱。
或宰輔冠冕。
或人倫羽儀。
或置情人天之際。
或抗跡煙霞之表。
皆倒心歸依。
其間比對。
如蘭護開潛淵遁崇邃。
皆亞跡黃鐘。
或不測人也。
近世道俗較談便爾。
若悉舉者。
夷夏漢魏。
奇杰輩出。
不可勝數(shù)。
慧遠法師云。
釋迦之化。
無所不可。
適道固自教原。
齊俗亦為要務。
竊味此言。
有契至理。
若使家家持戒。
則一國息刑。
故佛圖澄適趙。
而使二石減暴。
羅什在秦。
則苻健損虐。
神道助教。
昭然可觀。
不可誣也。
而摹之所請。
不謂全非。
但傷蠹道俗者。
其意本在無行僧尼。
而情偽難分。
去取未易耳。
至如土木之工。
雖若糜費。
然植福報恩。
未易頓絕。
臣比斟酌。
進退未安。
今日面奉德音。
實用欣抃。
羊玄保進曰。
此談蓋天人之學。
豈臣昧陋。
所宜與聞。
竊恐秦楚論強兵之術。
孫吳盡吞并之計。
無取于此耳。
帝曰。
此非戰(zhàn)國之具。
良如卿言。
尚之曰。
夫禮隱逸則戰(zhàn)士怠。
貴仁德則兵氣銷。
儻以孫吳為志。
動期吞并。
亦將無取于堯舜之道。
豈特釋教而已哉。
帝悅曰。
釋門之有卿。
如孔門之有季路。
所謂惡言不入于耳。
自是崇敬教乘。
顏延之著離識論。
先以其檢上帝。
帝命嚴辯之。
酬酢終日。
帝笑曰。
公等殆不愧支許也。
東海何承天問嚴。
佛國用何歷。
嚴曰。
天竺夏至之日。
方中無影。
蓋天之中也。
五行用土色尚黃。
數(shù)以五。
八寸為尺。
十兩當漢十二兩。
以建辰之月為歲首。
討覈分至。
推較薄蝕。
顧步光影。
其法甚詳。
宿度年紀。
咸有條例。
承天無所措詞。
后波利國人來。
果同嚴說。
帝詔任豫受焉。
嚴與慧觀謝靈運。
詳定涅槃經(jīng)。
夢神訶之曰。
涅槃尊經(jīng)。
何以輒加斟酌。
嚴惕然而覺。
欲盡收前本。
時識者曰。
此欲戒厲后人耳。
若必不應者。
宜即于詳定時。
見夢也。
嚴以為然。
后又夢神告曰。
君以佛經(jīng)之力。
必當見佛。
元嘉二十年歿。
壽八十一。
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四
釋慧嚴。
姓范。
豫州人。
年十二為諸生博曉詩書。
十六出家。
又精鍊佛理。
迄甫立年學洞群籍。
風聲四遠化洽殊邦。
聞什公在關復從受學。
訪正音義多所異聞。
后還京師止東安寺。
宋高祖素所知重。
高祖后伐長安。
要與同行。
嚴曰。
檀越此行雖伐罪吊民。
貧道事外之人。
不敢聞命。
帝苦要之。
遂行。
及文帝在位。
情好尤密。
每見弘贊問佛法。
先是帝未甚崇信。
至元嘉十二年京尹蕭摹之上啟請制起寺及鑄像。
帝乃與侍中何尚之吏部郎中羊玄保等議之。
謂尚之曰。
朕少來讀經(jīng)不多。
比日彌復無暇。
三世因果未辯厝懷。
而復不敢立異者。
正以卿輩時秀率所敬信故也。
范泰謝靈運常言。
六經(jīng)典文本在濟俗為治。
必求靈性真奧。
豈得不以佛經(jīng)為指南耶。
近見顏迎之推達性論宗炳難白黑論。
明佛汪汪尤為名理并足開獎人意。
若使率土之濱皆敦此化。
則朕坐致太平。
夫復何事。
近蕭摹之請制。
未全經(jīng)通。
即以相示。
委卿增損。
必有以遏戒浮淫無傷弘獎者。
乃當著令耳。
尚之對曰。
悠悠之徒多不信法。
以臣庸蔽獨秉愚勤。
懼以闕薄貽點大教。
今乃更荷褒拂非所敢當。
至如前代群英則不負明詔矣。
中朝已遠難復盡知。
度江以來則王導周顗庾亮王濛謝尚郤超王坦王恭王謐郭文謝敷戴逵許詢及亡高祖兄弟王元琳昆季范汪孫綽張玄殷顗。
或宰輔之冠蓋。
或人倫之羽儀。
或置情天人之際。
或抗跡煙霞之表。
并稟志歸依厝心崇信。
其間比對則蘭護開潛淵遁崇邃。
皆亞跡黃中。
或不測人也。
近世道俗敷談便爾。
若當備舉夷夏爰逮漢魏。
奇才異德胡可勝言。
慧遠法師嘗云。
釋氏之化無所不可。
適道固自教源。
濟俗亦為要務。
竊尋此說有契理奧。
何者若使家家持戒則一國息刑。
故佛澄適趙二石減暴。
靈塔放光苻健損虐。
故神道助教有自來矣。
而蕭摹所啟亦不謂全非。
但傷蠹道俗者。
本在無行僧尼。
而情貌難分祛取未易。
金銅土木雖縻費滋深。
必福業(yè)所寄復難得頓絕。
臣比思為斟酌進退難安。
今日親奉德音實亦深用夷泰。
羊玄保進曰此談蓋天人之際。
豈臣所宜預。
竊恐秦楚論強兵之術。
孫吳盡吞并之計。
將無取于此耶。
帝曰。
此非戰(zhàn)國之具。
良如卿言。
尚之曰。
夫禮隱逸則戰(zhàn)士怠。
貴仁德則兵氣衰。
若以孫吳為志。
茍在吞噬。
亦無取堯舜之道。
豈唯釋教而已耶。
帝悅曰。
釋門有卿亦猶孔氏之有季路。
所謂惡言不入于耳。
帝自是信心乃立。
始致意佛經(jīng)。
及見嚴觀諸僧。
輒論道義理。
時顏延之著離識觀及論檢。
帝命嚴辯其同異。
往復終日。
帝笑曰。
公等今日無愧支許。
嚴后著無生滅論及老子略注等。
東海何承天以博物著名。
乃問嚴。
佛國將用何歷。
嚴云。
天竺夏至之日方中無影。
所謂天中。
于五行土德色尚黃。
數(shù)尚五。
八寸為一尺。
十兩當此土十二兩。
建辰之月為歲首。
及討覈分至推校薄蝕。
顧步光影其法甚詳。
宿度年紀咸有條例。
承天無所厝難。
后婆利國人來。
果同嚴說。
帝敕任豫受焉。
大涅槃經(jīng)初至宋土。
文言致善。
而品數(shù)疏簡。
初學難以措懷。
嚴乃共慧觀謝靈運等。
依泥洹本加之品目。
文有過質頗亦治改。
始有數(shù)本流行。
嚴乃夢見一人形狀極偉。
厲聲謂嚴曰。
涅槃尊經(jīng)何以輕加斟酌。
嚴覺已惕然。
乃更集僧欲收前本。
時識者咸云。
此蓋欲誡厲后人耳。
若必不應者何容即時方夢。
嚴以為然。
頃之又夢神人告曰。
君以弘經(jīng)之力必當見佛也。
嚴以宋元嘉二十年卒于東安寺。
春秋八十有一矣。
帝詔曰。
嚴法師器識淵遠學道之匠。
奄爾遷神痛悼于懷。
可給錢五萬布五十匹。
嚴弟子法智。
幼有神理。
年二十四往江陵值雅公講。
便論議數(shù)番。
雅厝通無地。
雅顧眄四眾曰。
小子斐然成章。
智笑曰。
乃變風變雅作矣。
于是聲布楚郢譽洽京吳。
善成實及大小品。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范。
豫州人。
年十二為諸生。
博曉詩書。
十六出家。
又糟練佛理。
迄甫立年。
學洞群籍。
聞什公在關。
復從受學。
訪正音義。
多所異聞。
后還京師。
止東安寺。
宋高祖素所知重。
高祖后伐長安。
要與仝行。
嚴曰。
檀越此行。
雖伐罪吊民。
貧道事外之人。
不敢聞命。
帝苦要之遂行。
及文帝在位。
情好尤密。
每見弘贊問佛法。
羊玄保進曰。
此談蓋天人之際。
豈臣所宜預。
竊恐秦楚論強兵之術。
孫吳盡吞并之計。
將無取于此。
帝曰。
此非戰(zhàn)國之具。
良如卿言。
何尚之曰。
夫禮隱逸。
則戰(zhàn)士怠。
貴仁德。
則兵氣衰。
若以孫吳為志。
茍在吞噬。
亦無取堯舜之道。
豈惟釋教而已耶。
帝悅曰。
釋門有卿。
亦猶孔氏之有季路。
所謂惡言不入于耳。
帝自是信心乃立。
始致意佛經(jīng)。
及見嚴與諸僧論道義。
時顏延之著離識。
及論檢。
帝命嚴辯其仝異。
往復終日。
帝笑曰。
公等今日。
無愧支許。
嚴后著無生滅論。
及老子略注等。
東海何承天。
以博物著名。
乃問嚴。
佛國行用何歷。
嚴云。
天竺夏至之日。
方中無影。
所謂天中。
于五行。
土德。
色尚黃。
數(shù)尚五。
八寸為一尺。
十兩當此土十二兩。
建辰之月為歲首。
及討覈分至。
推挍薄蝕。
顧步光影。
其法甚詳。
宿度年紀。
咸有條例。
承天無所厝難。
后婆利國人來。
果仝嚴說。
初大涅槃經(jīng)。
品數(shù)疏簡。
初學難以厝怌。
嚴乃共慧觀。
謝靈運等。
依泥洹本。
加之品目。
夢見一人。
形狀極偉。
厲聲謂嚴曰。
涅槃尊經(jīng)。
何以趣加斟酌。
嚴覺已惕然。
乃更集僧。
欲收前本。
時識者咸云。
此蓋欲誡厲后人耳。
若必不應者。
何容即時方夢。
嚴以為然。
頃之又夢神人告曰。
君以弘經(jīng)之力。
必當見佛也。
以宋元嘉二十年。
卒于東安寺。
春秋八十有一。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 傳宗科
荊州昭丘人。
年十二。
于玉泉寺出家。
安貧苦節(jié)。
尤務持誦大品法華二經(jīng)。
初智者。
嘗得異石一片于澗水中。
懸而考之。
音響清越。
至今以代鐘磬。
而悅每托之。
以想見先德時發(fā)其聲。
則意趣冷然。
脩習之誠。
祥感之致。
宜哉。
悅舊病腹脹。
地無良醫(yī)。
惟日閱般若求加被。
忽腹如裂。
即登廁驟下。
病良已。
朱粲之亂。
寺僧逃避無存者。
獨悅居守不肯去。
賊就求餉。
悅減所給予之。
賊炊莫能熟。
因相戒不敢取。
他賊未之信。
將驅出加害。
悅堅坐曰。
吾欲與此寺俱盡。
遂憐而釋之。
使前導。
行數(shù)步。
復坐曰。
吾沙門豈導人者。
形骸浮幻耳。
死奚畏。
賊奇之。
送之歸寺。
漢陽王聞名敬慕。
請受戒品。
供施壹拒絕。
乃奉以大布三衣。
且問不御繒帛之故。
答曰蠶衣多損。
乖忍辱之名。
布服易成。
表慈悲之相。
王曰仲由不恥。
孔子見稱。
沙門慈忍。
固其所也。
山居五十馀年。
逮終則壽七十二矣。
永徽中。
或于青溪。
見僧擎錫跣足者。
自稱般若師。
議者以為悅無恙時。
常誦般若。
故云爾。
續(xù)高僧傳·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釋道悅。
姓張。
荊州昭丘人。
十二于玉泉寺出家受戒。
安貧苦節(jié)。
尤能持念大品法華。
常誦為業(yè)。
隨有經(jīng)戒日誦一卷。
人并異之。
初智者入于玉泉。
未有鐘磬。
于泉源所獲怪石一片。
懸而擊之。
聲響清徹。
悅于此寺每誦卷通。
扣磬一下。
聞者肅然。
且其誦聲如清流激韻。
聽者忘疲。
所以幽明往者屢有祥感。
一時患水腹脹如鼓。
更無馀求。
唯念般若。
一夜正誦經(jīng)次。
腹忽如裂水出滂流。
及試手尋洪腫頓消。
病忽失所。
斯所謂轉障輕受者也。
昔朱粲賊擾。
唯悅守山。
盜來求減以惠給馀。
更重取煮而不熟。
慚而返之。
他日又來將加害命。
悅坐地不動曰。
害吾止此。
吾欲自見寺舍取盡。
遂放令引路。
行數(shù)步又坐曰。
吾沙門也。
非引路之人。
浮幻形骸任從白刃。
賊奇其高尚也。
送還本寺。
悅一生不衣蠶衣。
唯服麻布。
漢陽王至山。
睹悅風儀秀眉蘊服。
請受戒品。
又遺厚供一無所受。
王作大布三衣一襲以奉之。
因問何不著繒帛耶。
答曰。
蠶衣?lián)p命。
乖忍辱之名。
布服儉素。
表慈悲之相。
王曰。
仲由不恥夫子見稱。
沙門慈忍固其然也。
悅步影而食。
少差虛嗽。
食留一分。
以資飛走沈泳之屬。
故慈善所熏。
或飛來肩上。
或浮泊手中。
雖衣弊服而絕無蚤虱。
時又巡村乞虱養(yǎng)之。
誡勿令殺。
悅居山五十馀年。
春秋七十二矣。
終于巖所。
永徽中。
有人于青溪見一僧。
擎錫跣足。
自云般若師。
言已不見。
然生存常誦般若。
故人咸號焉。
共 1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