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充

相關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85—433 【介紹】: 亦作曇無懺、曇摩讖。十六國時北涼僧。中天竺人。幼出家,聰敏出群。年二十誦大小乘經(jīng)二百余萬言,明解咒術。東晉末,由龜茲至姑臧,北涼主沮渠蒙遜接待甚厚。北魏太武帝聞其名,遣使迎請,蒙遜不放。適讖請西行取經(jīng),蒙遜疑,殺之于途。譯《涅槃經(jīng)》前后分、《大集經(jīng)》等。
全宋文·卷六十二
曇無讖,中天竺人,幼出家,以道術懼誅,奔龜茲,后歸沮渠蒙遜。至宋元嘉十年,請西行,蒙遜遣刺客殺之。
神僧傳·卷第三
曇無懺?;蛟茣夷?。中天竺國人也。六歲遭父憂。獨與母居。見沙門達摩耶舍。以懺為其弟子。習學小乘。后遇白頭禪師遂業(yè)大乘。至年二十誦大小乘經(jīng)二百馀萬言懺從兄善能調(diào)象。騎殺王所乘白耳大象。王怒誅之。令曰。敢有視者夷三族。親屬莫敢往者。懺哭而葬之。王怒欲誅懺。懺曰。王以法故殺之。我以親而葬之。并莫違大義。何為見怒。傍人為之寒心。其神色自若。王奇其志氣。遂留供養(yǎng)之。懺明解咒術所向皆驗。西域號為大咒師。后隨王入山。王渴須水不能得。懺乃密咒石出水。因贊曰。大王惠澤所感遂使枯石生泉。鄰國聞者皆嘆王德。于時雨澤甚調(diào)百姓稱詠。王悅其道術深加優(yōu)寵。頃之王意稍歇待之漸薄。懺以久處致厭。遂辭往罽賓。欲演大乘彼國不合。乃東適龜茲(音丘慈)頃之復進到姑臧止于傳舍慮失經(jīng)本枕之而寢。有人牽之在地。懺警覺。謂是盜者。如此三夕。聞空中語曰。此如來解脫之藏。何以枕之。懺乃慚悟別置高處。夜有盜之者。數(shù)過提舉竟不能動。明旦懺持經(jīng)去不以為重。盜者見之。謂是圣人。悉來拜謝。時河西王沮渠蒙遜僣據(jù)涼土。懺嘗告蒙遜云。有鬼入聚落必多災疫。蒙遜不信。欲躬見為驗。懺即以術加蒙遜蒙遜見而駭怖。懺曰。宜潔誠齋戒神咒驅(qū)之乃讀咒三日。謂蒙遜曰。鬼已去矣。時境首有見鬼者云。見數(shù)百疫鬼奔驟而逝。境內(nèi)獲安。時魏虜拓跋燾聞懺有道術。遣使迎之。蒙遜既事懺日久不忍舍去。后又慰辭以迎。蒙遜既吝懺不遣。又迫魏之強。至蒙遜義和三年三月。懺因請西行。更尋涅槃后分。蒙遜忿其欲去。乃密圖害懺。偽以資糧發(fā)遣。厚贈寶貨。臨發(fā)之日懺乃流涕。告眾曰。懺業(yè)對將至。眾圣不能救矣。以本有心誓義不容停。比發(fā)蒙遜果遣刺客于路害之。春秋四十九。是歲宋元嘉十年也。遠近咸共嗟焉。既而蒙遜左右常白日見鬼神以劍擊蒙遜。至四月蒙遜寢疾而亡。
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中
曇無讖。或云曇摩懺。或云曇無懺。蓋取梵音不同也。其本中天竺人。六歲遭父喪。隨母傭織毾??為業(yè)。見沙門達摩耶舍。此云法明。道俗所崇豐于利養(yǎng)。其母美之。故以讖為其弟子。十歲同學數(shù)人讀咒聰敏出群。誦經(jīng)日得萬馀言。初學小乘兼覽五明諸論。講說精辯莫能詶抗。后遇白頭禪師。共讖論議。習業(yè)既異。交諍十旬。讖雖攻難鋒起。而禪師終不肯屈。讖伏其精理。乃謂禪師曰。頗有經(jīng)典可得見不。禪師即授以樹皮涅槃經(jīng)本。讖尋讀驚悟方自慚恨。以為坎井之識久迷大方。于是集眾悔過。遂專大乘。至年二十誦大小乘經(jīng)二百馀萬言。讖從兄善能調(diào)象。騎殺王所乘白耳大象。王怒誅之。令曰。敢有視者夷三族。親屬莫敢往者。讖哭而葬之。王怒欲誅讖。讖曰。王以法故殺之。我以親而葬之。并不違大義。何為見怒。傍人為之寒心。其神色自若。王奇其志氣。遂留供養(yǎng)之。讖明解咒術所向皆驗。西域號為大咒師。后隨王入山。王渴須水不能得。讖乃密咒石出水。因贊曰。大王惠澤所感遂使枯石生泉。鄰國聞者皆嘆王德。于時雨澤甚調(diào)百姓歌詠。王悅其道術深加優(yōu)寵。頃之王意稍歇待之漸薄。讖以久處致厭。乃辭往罽賓。赍大涅槃前分十卷并菩薩戒經(jīng)菩薩戒本等。彼國多學小乘不信涅槃。乃東適龜茲。頃之復進到姑臧止于傳舍。慮失經(jīng)本枕之而寢。有人牽之在地。讖驚覺謂是盜者。如此三夕。聞空中語曰。此如來解脫之藏。何以枕之。讖乃慚悟別置高處。夜有盜之者。數(shù)過提舉。竟不能勝。明且讖將經(jīng)去不以為重。盜者見之。謂是圣人。悉來拜謝。河西王沮渠蒙遜僣據(jù)涼土。自稱為王。聞讖名呼與相見。接待甚厚。蒙遜素奉大法志在弘通。欲請出經(jīng)本。讖以未參土言又無傳譯??盅遭队诶聿辉S即翻。于是學語三年方譯寫初分十卷。時沙門慧嵩道朗獨步河西。值其宣出經(jīng)藏。深相推重。轉易梵文嵩公筆受。道俗數(shù)百人疑難縱橫。讖臨機釋滯清辯若流。兼富于文藻辭制華密。嵩朗等更請廣出諸經(jīng)。次譯大集大云悲華地持優(yōu)婆塞戒金光明海龍王菩薩戒本等六十馀萬言。讖以涅槃經(jīng)本品數(shù)未足。還外國究尋。值其母亡遂留歲馀。后于于闐更得經(jīng)本中分。復還姑臧譯之。后又遣使于闐尋得后分。于是續(xù)譯為三十三卷。以偽玄始三年初就翻譯。至玄始十年十月二十三日三帙方竟。即宋武永初二年也。讖云。此經(jīng)梵本本三萬五千偈。于此方減百萬言。今所出者止一萬馀偈。讖嘗告蒙遜云。有鬼入聚落必多災疫。遜不信。欲躬見為驗。讖即以術加遜。遜見而駭怖。讖曰。宜潔誠齋戒神咒驅(qū)之。乃讀咒三日。謂遜曰。鬼已去矣。時境首有見鬼者云。見數(shù)百疫鬼奔驟而逝。境內(nèi)獲安讖之力也。遜益加敬事。至遜偽承玄二年。蒙遜濟河伐乞伏暮末于抱罕。以世子興國為前驅(qū)。為末軍所敗。興國擒焉。后乞伏失守。暮末與興國俱獲于赫連定定。后為吐谷渾所破。興國遂為亂兵所殺。遜大怒謂事佛無應。即遣斥沙門五十已下皆令罷道。蒙遜先為母造丈六石像。像遂泣涕流淚。讖又格言致諫。遜乃改心而悔焉。時魏虜托跋燾聞讖有道術。遣使迎請。且告遜曰。若不遣讖便即加兵。遜既事讖日久未忍聽去。后又遣偽太常高平公李順策拜蒙遜為使持節(jié)侍中都督?jīng)鲋菸饔蛑T軍事太傅驃騎大將軍涼州牧涼王。加九錫之禮。又命遜曰。聞彼有曇摩讖法師。博通多識羅什之流。秘咒神驗澄公之匹。朕思欲講道可馳驛送之。遜與李順宴于新樂門上。遜謂順曰。西蕃老臣蒙遜奉事朝廷不敢違失。而天子信納佞言茍見蹙迫。前遣表求留曇無讖。而今便來徵索。此是門師當與之俱死實不惜殘年。人生一死詎覺幾時。順曰王款誠先著遣愛子入侍。朝廷欽王忠績。故顯加殊禮。而王以此一胡道人虧山岳之功。不忍一朝之忿。損由來之美。豈朝廷相待之厚。竊為大王不取。主上虛襟之至。弘文所知。弘文者遜所遣聘魏使也。遜曰。太??诿廊缣K秦??智椴桓鞭o耳。遜既吝讖不遣。又迫魏之強。至遜義和三年三月。讖固請西行更尋涅槃后分。遜忿其欲去。乃密圖害讖。偽以資糧發(fā)遣。厚贈寶貨。臨發(fā)之日。讖乃流涕告眾曰。讖業(yè)對將至。眾圣不能救矣。以本有心誓義不容停。比發(fā)遜果遣刺客。于路害之。春秋四十九。是歲宋元嘉十年也。黑白遠近咸共惜焉。既而遜左右常白日見鬼神以劍擊遜。至四月遜寢疾而亡。初讖在姑臧。有張掖沙門道進。欲從讖受菩薩戒。讖云。且悔過乃竭誠七日七夜。至第八日詣讖求受。讖忽大怒。進更思惟。但是我業(yè)障未消耳。乃勠力三年。且禪且懺。進即于定中見釋迦文佛與諸大士授己戒法。其夕同止十馀人。皆感夢如進所見。進欲詣讖說之。未及至數(shù)十步讖驚起唱言。善哉善哉。已感戒矣。吾當更為汝作證。次第于佛像前為說戒相。時沙門道朗振譽關西。當進感戒之夕。朗亦通夢。乃自卑戒臘求為法弟。于是從進受者千有馀人。傳授此法迄至于今。皆讖之馀則。有別記云。菩薩地持經(jīng)應是伊波勒菩薩傳來此土。后果是讖所傳譯。疑讖或非凡也。蒙遜有從弟沮渠安陽侯者。為人強志疏通涉獵書記。因讖入河西弘闡佛法。安陽乃閱意內(nèi)典奉持五禁。所讀眾經(jīng)即能諷誦。常以為務學。多聞大士之盛業(yè)。少時求法度流沙至于闐于瞿摩帝大寺遇天竺法師佛馱斯那。咨問道義。斯那本學大乘。天才秀發(fā)誦半億偈。明了禪法故西方諸國。號為人中師子。安陽從受禪秘要治病經(jīng)。因其梵本。口誦通利。既而東歸向邑于高昌。得觀世音彌勒二觀經(jīng)各一卷。及還河西即譯出禪要。轉為晉文。及偽魏吞并西涼。乃南奔于宋。晦志卑身不交人世。常游塔寺以居士身畢世。初出彌勒。觀音二觀經(jīng)。丹陽尹孟顗。見而善之。深加賞接。后竹園寺慧??尼。復請出禪經(jīng)。安陽既通習積以臨筆無滯。旬有七日出為五卷。頃之又于鐘山定林寺。出佛父般泥洹經(jīng)一卷。安陽居絕妻拿無欲榮利。從容法侶宣通正法。是以黑白咸敬而嘉焉。后遘疾而終。讖所出諸經(jīng)。至元嘉中方傳建業(yè)。道場慧觀法師志欲重尋涅槃后分。乃啟宋太祖資給遣沙門道普將書吏十人西行尋經(jīng)。至長廣郡舶破傷足因疾而卒。普臨終嘆曰。涅槃后分與宋地無緣矣。普本高昌人。經(jīng)游西域遍歷諸國。供養(yǎng)尊影頂戴佛缽。四塔道樹足跡形像。無不瞻覿。善梵書備諸國語游履異域。別有大傳。時高昌復有沙門法盛。亦經(jīng)往外國立傳。凡有四卷。又有竺法維釋僧表并經(jīng)往佛國云云。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中天竺人。
幼孤。
母傭織毾?。
取資以養(yǎng)之。
六歲使師達摩耶舍。
十歲習小乘五明學。
誦經(jīng)日萬言。
莫有敢抗者。
時白頭禪師號宿納。
讖攻離不能屈。
疑其有異書。
求教焉。
禪師以樹皮涅槃經(jīng)授之。
讖讀而悟。
乃集大眾悔過。
年二十。
誦二百萬言。
而大乘諸經(jīng)。
披玩略盡。
兄以善調(diào)象。
獲幸于王。
佗日王之白耳象死。
王誅之。
令曰。
敢收葬者。
夷三族。
讖收葬之。
衛(wèi)卒執(zhí)以聞。
王怒趣烹讖。
讖曰。
王以法殺。
弟以義收。
此天下之通理也。
王由是加敬。
讖于咒尤效驗。
號大咒師。
嘗與王山行乏水。
咒石使觱沸。
諸國聞之交聘。
久之奉涅槃前分。
并菩薩戒本。
游罽賓。
罽賓皆小乘違之。
之龜茲。
止姑臧傳舍。
疑有盜。
枕經(jīng)以寢。
夢人引衣語曰。
此如來解脫藏也。
敢忘敬乎。
遂驚悟。
置經(jīng)高處。
盜果饒力不能舉。
旦日讖負經(jīng)去。
盜以為神。
向之懺謝。
沮渠蒙遜據(jù)涼土。
然待讖尤勤至。
于是請譯經(jīng)本。
讖以未習華語。
不即許。
居三年。
譯涅槃前分大集大云悲華地持優(yōu)婆塞戒金光海龍王菩薩戒本等六十馀萬言。
辭制工密。
文藻妍富。
沙門慧嵩道朗等。
深相推重。
猶以涅槃品數(shù)未足。
乞西還究尋之。
凡四十二卷。
曰。
此經(jīng)本三萬五千偈。
此方才百萬言耳。
吾所出者。
止一萬偈。
讖多異跡。
魏拓拔燾聞其名。
遣使迎請。
諭云。
知遜尊寵。
若不遣。
顧有兵耳。
遜因表留讖。
魏又遣高平公李順。
策拜遜侍中都督?jīng)鲋菸饔蛑T軍事。
太傅驃騎大將軍涼州牧涼王。
加九錫。
諭曰。
曇摩讖道德廣大。
朕思一瞻禮。
可驛馳以至。
遜謂順曰。
臣奉事朝廷。
無所負。
上信邪言見逼。
何耶。
前表乞留讖。
今遽來追。
此臣師也。
愿與俱死。
死要不免。
遲疾亦非所較也。
順曰。
王誠款先著。
遣子入侍。
朝廷欽王忠義。
故顯加殊禮。
今乃以一胡道人。
虧損大功。
失朝廷待遇之意。
竊為大王不取也。
遜曰。
如太常言固美。
弟恐情不副此耳。
遜竟不遣。
義和三年三月。
讖固請西行。
求涅槃后分。
遜忿其去。
且恐為魏得也。
遣刺客中路殺之。
壽四十九。
聞者為流涕。
宋元嘉十年也。
初讖出關日。
謂送客曰。
業(yè)對至矣。
雖眾圣不能救也。
方讖在姑臧。
有張掖沙門道進者。
從讖受菩薩戒。
讖曰。
當洗心自悔七日乃來。
既詣讖。
讖忽怒。
進曰此夙障也。
進復精勤三年。
夢釋迦如來為授戒法。
同夕十馀人夢如進所見。
進于是又詣讖。
讖望見大驚曰。
善哉已感戒矣。
今為汝作證。
沙門道朗。
蓋同夢者。
愿下其臘。
兄事進。
從以受戒者千馀人。
昔有別記曰。
菩薩地持經(jīng)。
是伊婆勒菩薩當傳此土。
后讖果出此經(jīng)。
則讖之地位可知矣。
高普 朝代:北齊

人物簡介

簡介
高普,表字德廣,北齊皇族,高歡族子,平秦王高歸彥侄,高歸義之子。
渤??ど娍h(治今河北景縣)人。
北朝齊武成帝、齊后主時尚書左仆射、尚書令。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周河東解人,字思休。
柳遐子。
釋褐梁武陵王國左常侍,累至正員郎。
隨柳遐入周,授大都督,歷河南、德廣二郡守,有治術。
性愛閑素,淡于名利。
隋文帝踐位,特詔征之,靖固辭不仕。
隋文帝開皇中卒。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李氏。
臨原人。
專志定學。
旁聽大乘經(jīng)論。
宇文廢法。
南游梁。
與仙城山沙門慧令同師。
俄徒京邑聰師之舊堂。
晝夜常坐。
光景燦然。
人見之驚。
以為鐙燭也。
其鄉(xiāng)里有柳靜者。
嘗為德廣郡守。
素不信。
乃別請意于家。
供養(yǎng)百日。
且使其子四人抑稟等。
夜往窺之。
果見其室大明靜。
由是始歸向。
開皇初卒。
是日謂弟子慧興曰。
客至可多辨齋饌。
及中而慰吊者填門矣。
永禪師南鄉(xiāng)人。
梁有國日。
明帝嘗供養(yǎng)之。
開皇初。
坐逝。
眾聞音樂香氣者七日夜。
方露尸傘蓋山上。
未即葬。
同寺全律師。
輒臨其尸曰。
幸留七日以待。
至七日全亡。
舁尸永側。
而永之尸始摧變。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六 習禪初
釋慧意。
姓李。
臨原人。
聽大乘經(jīng)論專習定行。
宇文廢法南投于梁。
與仙城山慧命。
同師尋討心要。
后住景空于聰師舊堂綜業(yè)常住。
不事燈燭晝夜常明。
有鄉(xiāng)人德廣郡守柳靜。
殊不信法。
乃請意于宅。
別立禪室百日行道。
靜息抑稟等四人每夜?jié)撏?div id="g27io3n"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159_1_13_comment'>
舉家同見禪室大明意坐卓然。
方生信向。
鄉(xiāng)邑道俗率受歸戒。
開皇初卒。
將逝謂弟子慧興曰。
今日有多客來。
可多辦齋食。
及中意果端坐而化。
時襄陽開皇有法永禪師者。
南鄉(xiāng)人。
梁明帝常供養(yǎng)。
預知運絕。
苦辭還襄欲終。
七日七夜聞音樂異香滿寺。
因而坐終。
送傘蓋山上露坐。
有同寺全律師。
臨永尸曰。
愿留神相待至七日。
滿至期全亡。
送尸永側。
永尸颯然摧變。
時岑阇梨者。
姓楊。
臨原人。
于寺西傘蓋山南泉立誦經(jīng)堂。
常誦金光明。
感四天王來聽。
后讀藏經(jīng)皆不忘。
計誦三千馀卷。
服布乞食。
缽中之馀飼房內(nèi)鼠。
百馀頭皆馴擾爭來就人。
鼠有病者岑以手摩捋之。
而不拘事檢。
或揭坩酒食。
或群小同戲呵叱僧侶。
或誦經(jīng)書歌詠逆述來事。
晝則散亂夜則禮誦禪思。
與同眾沙門智曉交顧招集禪徒。
自行化裕。
供給定學。
自知終日急喚拔禪師付囑。
上佛殿禮辭遍寺眾僧。
咸乞歡喜。
于禪居寺大齋將散。
謂岑曰。
往兜率天聽般若去。
岑曰。
弟前去我七日即來。
其夜三更坐亡。
至四更識神往遍學寺。
寺相去十里。
至汰法師床前。
明如晝。
云曉欲遠逝故來相別不得久住。
汰送出三重門外。
別訖來入房中踞床忽然還暗。
呼弟子問云。
聞師與人語聲。
取火通照三門并閉。
方悟曉之神力出入無間。
即遣往問。
果云已逝。
岑后七日無何坐終。
其二體骨全成無縫。
又有昊純等禪師。
多有靈異。
相從坐化。
略不敘之。
僧哲 朝代:武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澧州人。早出家,通習律典禪機。后泛海至東印度,抵三摩呾吒國,國王欽重之,請住王寺,待以殊禮。武周天授間,年四十許。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
僧哲禪師者。
澧州人也。
幼敦高節(jié)早托玄門。
而解悟之機。
實有灌瓶之妙。
談論之銳。
固當重席之美。
沈深律苑控總禪畦。
中百兩門久提綱目。
莊劉二籍亟盡樞關。
思慕圣蹤泛舶西域。
既至西土適化隨緣。
巡禮略周歸東印度到三摩呾吒國。
國王名曷羅社跋乇。
其王既深敬三寶為大鄔波索迦。
深誠徹信光絕前后。
每于日日造拓模泥像十萬軀。
讀大般若十萬頌。
用鮮華十萬尋親自供養(yǎng)所呈薦設積與人齊。
整駕將行觀音先發(fā)。
幡旗鼓樂漲日彌空。
佛像僧徒并居前引。
王乃后從。
于王城內(nèi)僧尼有四千許人。
皆受王供養(yǎng)。
每于晨朝令使入寺合掌房前急行疾問。
大王奉問法師等宿夜得安和不。
僧答曰。
愿大王無病長壽國祚安寧。
使返報已方論國事。
五天所有聰明大德廣慧才人博學十八部輕通解五明大論者。
并集茲國矣。
良以其王仁聲普洎駿骨遐收之所致也。
其僧哲住此王寺。
尤蒙別禮。
存情梵本頗有日新矣。
來時不與相見。
承聞尚在年可四十許。
僧哲弟子玄游者。
高麗國人也。
隨師于師子國出家。
因住彼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4—717 【介紹】: 唐僧。光州人,俗姓唐。少通經(jīng)史百家,及長,出家,為文綱法師高足,精《四分律》。居會稽龍興寺,時號大和尚。中宗時,徵召至京師,為菩薩戒師。后辭歸,度人置寺。知江表多行《十誦律》,乃請帝墨敕執(zhí)行南山律宗,《四分律》始盛于江淮間。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唐氏。其先潁川人。晉永嘉南渡遷光州。遂世為光州人。岸生而不群。始自期以儒學奮。既而悔之。乃求薙染。夜夢迦葉波有所教戒。且閱經(jīng)所見。與夢中語合。由是慧解日進。而聲名日起。時初法師方以道德重揚。越俗號大和尚。岸從之。住會稽龍興寺。中宗朝。詔偕諸大德見內(nèi)殿。寵遇隆渥。上因從受菩薩戒。詔圖其形林光宮。且制贊其辭曰。戒珠皎潔。慧流清凈。身局五篇。心融八定。學縱真典。觀通實性。維持法務。紀綱僧政。律藏冀以傳芳。象教因乎光盛。歷任白馬中興。莊嚴薦福罔極等寺。綱維之職。天下以為榮。錫賚山積云委。俄還鄉(xiāng)里。度人建寺以散之。而星霜之變。復二紀于茲矣。迫鐘漏之期。念釣游之地。開元五年八月十日卒于龍興。壽六十四。弟子。以禮葬。禮部侍郎姚奕。撰文勒碑云。先是江表。盛行十誦至岸為天子師。動以墨敕從事。東南之僧罔敢或戾。而四分之傳??堃喟吨e。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道岸。
姓唐氏。
世居穎川。
是為大族。
漢尚書令琳司空珍吳尚書仆射固雍州刺史彬涼鎮(zhèn)北將軍瑤之后也。
永嘉南度遷于光州。
衣冠人物暉映今古。
岸生而不群少而奇概。
爰在髫齔有若老成。
齒胄膠庠侚齊墳典。
猶恐聞見未博藝業(yè)有遺。
遂浮江淮達洙泗探禹穴升孔堂。
多歷年所矣。
操翰林之鼓吹。
游學海之波瀾。
討論百家商攉三教。
乃嘆曰。
學古入官紆金拾紫。
儒教也。
餐松餌柏駕鶴乘龍。
道教也。
不出輪回之中俱非筏喻之義。
豈若三乘妙旨六度宏功。
緇銖世間掌握沙界哉。
遂落發(fā)出家洗心訪道。
一音克舉四句精通。
豎修律儀深入禪慧。
夜夢迦葉來為導師。
朝閱真經(jīng)宛契冥牒。
由是聲名籍甚遠近吹噓。
為出世之津梁。
固經(jīng)行之領袖。
十方龍象罔不師范焉。
萬國鹓鸞無敢詶對者。
向若回茲妙識適彼殊途。
議才必總于四科。
濟世雅符于三杰。
有若越中初法師者。
秘藏精微罔不明練。
道高寰宇德重丘山。
岸聞善若驚同聲相應。
乘杯去楚杖錫游吳。
云霧一披鐘鼓齊振。
期牙合契澄什聯(lián)芳。
由是常居會稽龍興寺焉。
揚越黎庶江淮釋子。
輻輳烏合巷少居人。
罕登元禮之門。
且睹公超之市。
岸身遺纏蓋心等虛空。
不擇賢愚無論貴賤。
溫顏接待善誘克勤。
明鑒莫疲洪鐘必應。
皆窺天挹海虛往實歸。
其利博哉。
無得稱也。
時號為大和尚。
登無畏座講木叉律。
容止端嚴。
辭辯清暢。
連環(huán)冰釋理窟毫分。
瞻仰者皆悉由衷。
聽受者得未曾有。
于是高僧大士心醉神傾。
捐棄舊聞佩服新義。
江介一變其道大行。
孝和皇帝精貫白業(yè)游藝玄樞。
聞而異焉。
遣使徵召前后數(shù)介。
然始入朝與大德數(shù)人同居內(nèi)殿。
帝因朝暇躬閱清言。
雖天眷屢回而圣威難犯。
凡厥目對靡不魂驚。
皆向日趨風滅聽收視。
岸人望雖重僧臘未高。
猶淪居下筵累隔先輩。
惜帝有輪王之位不起承迎。
以吾為舍那之后晏然方坐。
皇帝睹其高尚。
伏以尊嚴偏賜衣缽。
特彰榮寵。
因請如來法味屈為菩薩戒師。
親率六宮圍繞供養(yǎng)。
仍圖畫于林光宮。
御制畫贊。
辭曰。
戒珠皎潔。
慧流清凈。
身局五篇心融八定。
學綜真典。
觀通實性。
維持法務。
綱統(tǒng)僧政律藏冀兮傳芳。
象教因乎光盛。
比夫靈臺影像麟閣丹青。
功德義殊。
師臣禮異。
銓擇網(wǎng)管統(tǒng)帥僧徒者。
有司之任也。
以岸盛德廣大至行高邈。
思遍雨露特變章程。
所歷都白馬中興。
莊嚴薦福罔極等寺綱維總務。
皆承敕命深契物心。
天下以為榮。
古今所未有。
中宗有懷罔極追福因心。
先于長安造薦福寺。
事不時就作者煩勞。
敕岸與工部尚書張錫。
同典其任。
廣開方便博施慈悲。
人或子來役無留務。
費約功倍。
帝甚嘉之頓邀賞錫。
何間昏曉既荷天澤。
言酬恩地遂還光州。
度人置寺。
于是祇陀苑囿郁起僧坊。
拘鄰比丘便為人寶。
能事斯畢夫何恨哉。
江海一辭星霜二紀。
每懷成道之所。
更迫鐘漏之期。
遂去上京還至本處。
將申顧命精擇門人僧行超玄儼者。
是稱上足也。
克傳珠髻之寶。
俾賜金口之言。
右脅而臥示其泡幻也。
以開元五年歲次丁巳八月十日。
滅度于會稽龍興道場。
時年六十有四。
海竭何依。
山崩安仰。
天人感慟道俗哀號。
執(zhí)紼衣缞動盈萬計弟子龍興寺慧武寺主義海都維那道融大禹寺懷則大善寺道超齊明寺思一云明寺慧周洪邑寺懷瑩香嚴寺懷彥平原寺道綱湖州大云寺子瑀興國寺慧纂等。
秀稟圭璋器承磨琢。
荷導蒙之力懷栝羽之恩。
思播芳塵必題貞石。
乃請禮部侍郎姚奕為碑紀德。
初岸本文綱律師高足也。
及孝和所重其道克昌。
以江表多行十誦律東南僧堅執(zhí)罔知四分。
岸請帝墨敕執(zhí)行南山律宗。
伊宗盛于江淮間者岸之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