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安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僧慧弼 朝代:陳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99 【介紹】: 南朝陳僧。常州宜興人,俗姓蔣。幼聰穎,時許為王佐才。陳初,于惠殿寺出家,習(xí)《成實論》。文帝時,游諸講肆,精通玄極。宣帝時,敕住長城報德寺,講《涅槃》、《法華》等經(jīng),風(fēng)動一時。尋詔入京。后歸住常州安國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生常州宜興之蔣氏。祖玄略。父元晛。季父元舉。皆有名位。弼幼神爽。見者嗟異焉。永定二年。陳室龍興。武帝躬紆袞冕。為剪周羅。詔上方給三衣什物。仍師事慧殿寺領(lǐng)法師。領(lǐng)蓋東南僧望也。始從之受成實。弱冠依寶梁明上弘新實天宮晃公。敷心論。遂精研力究。而六足八犍。四真五聚。若指諸掌。天嘉元年。乃去小務(wù)大。學(xué)四論于紹隆哲公。閱數(shù)旬該貫玄極。然慧解沈郁。詞吐抑揚。而名聲益重矣。太建十年。詔居長城報德寺。講涅槃法華。瓶錫盈堂。簪裾滿席。稟戒承歸者如市。屬哲公垂滅。遣使招之。付以曲幾麈尾經(jīng)書等。以托后事。江南內(nèi)附。因歸鄉(xiāng)里??樦侮愇渌鶢I安國寺而老焉。真觀法師為制寺碑。文載別錄。開皇十九年正月疾。三月十五日奄爾而化。春秋六十有二矣。窆華陽山。弟子慧方立碑。
續(xù)高僧傳·卷第九 義解篇五
釋慧弼。
姓蔣氏。
常州義興人也。
祖玄略以忠孝登朝。
父元貺以才華待詔。
咸佩印綬并奏弦歌。
季父元舉陳世公功。
庭列鼓鐘路橫驂駟。
車馬之客填階。
琴嘯之賓盈席。
見弼青襟之年神爽。
咸異嗟曰。
此子若逢鳳德。
終為王佐之才。
既挺龍頤。
必有封侯之應(yīng)。
弼情存出俗。
因而答曰。
無為之貴可以娛情。
有待之煩徒勞人耳。
于即蔬素遷遲便思脫躧。
武龍飛大興元福。
永定二年。
躬行袞冕為剪周羅。
三衣什物一時通給。
乃伏業(yè)于惠殿寺領(lǐng)法師為弟子。
領(lǐng)東南竹箭震澤風(fēng)聲。
王族望僧涂香是屬。
弼親承雅訓(xùn)聽受成實。
年登弱冠握錐淮海。
值寶梁明上盛弘新實。
天宮晃公又敷心論。
遂窮神追討務(wù)盡教源。
所以六足八揵四真五聚。
明若指掌罔或有遺。
天嘉元年游諸講肆。
旁求俊烈備見百梁。
悟茅茨之陋。
頻涉三休。
恨土階之鄙。
乃去小從大徙轍舊章。
聽紹隆哲公弘持四論。
才經(jīng)一悟功倍常徒。
研味數(shù)旬精通玄極。
是知大智本行。
與日月而齊明。
名稱普聞。
將風(fēng)云而共遠。
然其神思沈郁詞吐抑揚。
剪萬古之盤根。
朗百年之闇室。
浙左飲德更甚江東。
太建十年。
下敕于長城報德寺。
講涅槃法華。
瓶錫盈堂簪裾滿席。
質(zhì)疑請道接踵成林。
稟戒承歸排肩如市。
莫不謂百步之香草或千年之圣人。
爰至哲公將乎大漸。
仍遣使者召還京室。
鸞幾麈尾經(jīng)書義疏。
預(yù)是講儀一皆付囑。
欲令法輪不斷佛種相仍。
弼頂受遺令時滿六年。
敷演論經(jīng)各盈十遍。
傳授之美復(fù)見伊人。
隋師伐罪陳運受終。
思報地恩言旋故里。
安國寺者陳武所營。
基趾仍存房廡彫壞。
弼蒙犯霜露振錫揚煙。
廣率良朋愿言修理。
故得寺宇光華門房儼麗。
故真觀法師制寺碑曰。
花塼錦石更累平階。
夏藻秋蓮還莊竦塔。
月臨月殿。
粉壁照于金波。
云映云臺。
畫梁承于玉葉是也。
至于經(jīng)像繕修鐘磬镕范。
其為法利胡可勝言。
以開皇十九年正月。
忽抱氣疾便覺彌留。
至三月半午時從化。
春秋六十有三。
窆于華陽之山。
學(xué)士慧方陪隨歲久。
義解鉤深。
堪任傳燈。
咸以付囑。
乃立碑于寺云。
僧普曠 朝代:北周至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8—620 【介紹】: 隋僧。岐州扶風(fēng)人,俗姓樊。七歲出家,居山為沙彌十五年。受戒后,乞食人間二十余年。時過講席,聽論開解,遂造精詣。后住樊川。北周毀佛時,曾往帝廷陳理,不從,遂還俗。武帝時,曾為通道觀學(xué)正。復(fù)入仕,為岐山從事。隋時復(fù)為僧,居興善寺。煬帝大業(yè)末,為僧綱。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俗姓樊氏。
扶風(fēng)人。
七歲依上圓禪師出家。
為沙彌。
居山餌柏。
一十五載。
日夕看誦勤至。
進具后。
行頭陀法。
乞食人間。
棲林宿冢。
二十馀載。
后游聚落講席。
聽其議論。
即升高座以講。
皆新奇穎拔。
而聽者莫不悅服。
方周武龍潛。
每抗河辨。
嘗居樊川。
人有索其首者。
曠引刀將刎。
其人止之。
又從索耳。
刖慧之無難色。
周建德間。
將廢二教。
關(guān)中五眾不安。
曠躬詣帝廷陳諫。
弗聽。
退而遂混俗焉。
帝置通道觀。
以存李宗。
仍養(yǎng)學(xué)士三百人于內(nèi)。
選佛道奇材充之。
曠以義理精通。
任居學(xué)正。
項之罷。
復(fù)擢任岐山從事。
氈裘紗帽。
鬢垂帽外。
帽系頷下。
以為常。
公事判斷如流。
稍繁劇。
竟去曰。
我本道人。
誰能堪此。
隋祖相周。
先立菩薩僧百二十人。
其相不剃剪。
而冠服如俗禮。
并訪求前日之有聲者。
為之。
曠寔當其一焉。
俄悉仍舊。
居興善寺一日道士。
共移通道觀鐘于玄都觀曰已得旨矣。
曠率其屬。
爭之曰。
我學(xué)正也。
宜得鐘。
道士相觀散去。
煬帝在御。
詔居禪定寺。
大業(yè)末。
詔任僧綱。
武德三年三月卒于慈門寺。
春秋七十三。
遺命舍身。
不須塋壟。
弟子拾萃馀骸。
塔于終南龍池峰。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一 義解篇七
釋普曠。俗姓樊氏。扶風(fēng)??人也。七歲出家。依止圓禪師而為沙彌。居山餌柏一十五載。誦讀經(jīng)教日夕相連。及進大戒便行頭陀。乞食人間棲投林蒙二十馀載。剛梗嚴毅卓犖不群。言議酬捷孤然天挺。后游聚落采拾遺文因過講席聽其馀論。素未開解聞即憲章。便搆心曲陳論高座。發(fā)言新奇卒難解釋。皆嘆其俊銳莫肯前驅(qū)。每與周武對揚三寶。析理開神。有聲朝典。佛法正隆未勞聽解。遂往樊川頭陀自靜。夜宿寒林。人有索其首者。曠引刀將刎。乞者止之。又從索耳便刵而惠之。建德之年將壞二教。關(guān)中五眾騷擾不安。曠聞之躬往帝庭廣陳至理。不納其言。退而私業(yè)。于斯時也寺塔湮廢投命莫從。遠造則力竭難通。近從則心輕易徙。遂因其俗位消息其中。武帝雖滅二教意存李術(shù)。便更置通道觀學(xué)士三百人。并選佛道兩宗奇才俊邁者充之。曠理義精通時共僉舉。任居學(xué)正剖斷時秀為諸生先。不久廢觀。聽士隨才賦任。曠力怯躬耕糇粒無委。寄祿登庸復(fù)任岐山從事。奉遵舊約不黷情染衣。故氈裝倨傲臨官剃發(fā)留須。頭戴紗帽纓其咽頷。用為常軌。有事判約筆斷如流。務(wù)涉繁擁者。便云我本道人不閑俗網(wǎng)。周國上下咸委其儀度也。顧曠通博任其處世。隋氏將興菩薩僧立。相如朝服不同剃剪。員置百二十人。并括前法牙角不涅塵俗者。曠識悟聞達當其一焉。尋復(fù)廢之。大法昌顯并預(yù)出家同居興善。果敢雄敏眾所先之。隋文以通道觀鐘賜玄都觀。黃巾一族同共移來將達前所。曠率其法屬徑往爭之。立理既平便又刵耳。道士望風(fēng)索然自散。乃懸于國寺聲震百里。隋高晏駕禪定郁興。乃召居之。大業(yè)末年又登綱任。大唐啟運別奉詔書。曩積芳猷日別相見。武德三年三月卒于慈門寺。春秋七十三。遺告舍身山路不須塋壟。弟子捃萃馀骨。起塔于終南龍池之峰。樹銘旌德。于今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