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黃德吉

相關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42—1811 【介紹】: 清僧。遵化直隸州豐潤人,字徹悟,一字訥堂,別號夢東,俗姓馬。少通經(jīng)史,出家后遍歷講席,博通性相二宗。后習天臺教法,繼參廣通、粹如,提倡禪凈雙修。未幾,退居紅螺山資福寺,一心弘宣凈土。一時受其化者,遍于南北。后世尊為凈土第十二祖。有《徹悟禪師語錄》等。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七
際醒,字徹悟,一字訥堂,又號夢東,豐潤人,本姓馬。歷主京師廣通、覺生寺、紅螺山資福寺。有《夢東禪師遺集》。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七
釋際醒,字徹悟,一字訥堂,別號夢東。
姓馬氏,豐潤人也。
幼通經(jīng)史,薙染后,褊歷講席,博貫性相,而于法華三觀、十乘之旨,尤為心得。
參廣通粹如純明向上事,師資道合,乃心印焉。
后粹如遷萬壽,醒遂繼席。
廣通策勵后學,每謂“永明延壽禪門宗匠尚歸心凈土,期生安養(yǎng),況今末代,尤宜遵承。
”于是專主蓮宗。
尋遷覺生寺,未幾,退居紅螺山資福寺,衲子依戀追隨甚眾。
醒率性真實,為法為人中心誠懇,始終無厭,平昔示眾,一以凈土為教。
每當講演辨析兩土圣賢苦折樂攝之思,或至淚隨聲落,而聽受之者,亦未嘗不涕泗沾襟也。
嘗云“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以深行愿,持佛名號。
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
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生死不了,難免墮落。
一念之差,便入惡趣。
三途易入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
七佛以來猶為蟻子,八萬劫后未脫鴿身。
畜道時長已極,鬼獄時長尤倍。
久經(jīng)長劫,何了何休,萬苦交煎,無歸無救。
”每一言之,衣毛卓豎,故當痛念生死,發(fā)大菩提心也。
且示八事:“一、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是學道通途。
二、以深行愿,持佛名號,是凈土正宗。
三、攝心專注而念,是下手方便。
四、折伏現(xiàn)行煩惱,是修心要務。
五、堅持四重戒法,是入道根本。
六、種種苦行,是修道助緣。
七、一心不亂,是凈行歸宿。
八、種種靈瑞,是往生驗證。
此八事,修凈業(yè)者,不可不知也。
心能造業(yè),心能轉業(yè)。
心不能轉業(yè)即為業(yè)縛,業(yè)不隨心轉即能縛心。
心與道合,心與佛合,即能轉業(yè)。
心隨常分,任連作受,即為業(yè)縛。
一切現(xiàn)前境界,一切當來果報,皆唯業(yè)所感,唯心所現(xiàn)。
唯業(yè)所感,故前境來報,皆有一定,以業(yè)能縛心也。
唯心所現(xiàn),故前境來報,皆無一定,以心能轉業(yè)也。
若前境未報,一定之時,忽發(fā)廣大心,修其實行,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則心能轉業(yè),前境未報,定而不定。
又若前境來報,不定之時,而大心忽退,實行有虧,則業(yè)能縛心,即前境未報,不定而定。
蓋吾人生死關頭,唯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yè)力也。
業(yè)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yè)無自性,全依于心,故心重能使業(yè)強。
今以重心而修凈業(yè),故凈業(yè)強,心重業(yè)強,唯西方是趨,則他日報盡命終,定往西方,不生馀處矣。
何為重心信深愿切,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
如古德時臨命終,六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唯專心待佛,后佛見乃曰佛來也,遂合掌而逝。
夫時臨命終,四大分張此何時也。
六欲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
茍素常信愿不到十分堅固,當此時此境而能強作主宰乎?
如古德可為修凈業(yè)之金鑒矣。
或謂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同是一夢,修之何益,不知七地以前夢中修道,無明大夢,雖等覺猶眠,唯佛一人始稱大覺。
當夢眠未開之時,苦樂宛然,但娑婆之夢,從夢入夢,夢之又夢,展轉沈迷。
極樂之夢,從夢入覺,覺之又覺,漸至于大覺。
所以永明云:‘有禪無凈土,十人九錯路。
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
’此真實語也,學者幸勿忽諸。
”嘉慶十五年二月,預知時至,辭諸檀護,曰:“幻緣不久,虛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凈土相見也。
”臨寂前旬日示微疾,命眾相助號佛,見空中幢幡無數(shù),自西而來告眾曰:“凈土示相,吾將西歸。
”至期面西端坐合掌,凝睇曰:”稱一聲洪名,見一分好相。
”手結彌陀,安詳而逝。
眾聞異香,浮空供奉七日,面貌如生。
茶毗獲舍利甚多,以嘉慶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示寂,世壽七十。
拈花寺沙門體寬為之傳,所著有《念佛伽陀》一卷,《語錄》二卷,中多開示念佛法門。
武林錢伊庵居士得之,于其友陳復齋重刻于浙中,其道遂南,讀其書而起發(fā)其行愿者不少,蓋蓮池、思齊后,一人而已。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七
釋覺源,字性海。
姓張氏,定遠人。
幼穎異,九歲五經(jīng)具成誦,弱冠入縣學,文名藉甚。
顧無心仕進,每作出世想。
因親老未能遽舍,為取妻生一子。
居常究心內(nèi)典,閱《華嚴》、《法華》諸經(jīng),多有契悟。
無何,父母相繼逝,始決志出家。
依金陵耆阇寺克靜祝發(fā),禮封崇皓清受具足戒,時年已四十矣。
自以學道遲暮,樂行苦行,堅持戒律,口不妄語,不非時食,手不觸金銀寶物,身不著獸毛蠶絲,四者尤為今時所難。
嘗于閱藏,行二時頭陀,遍參知識。
聞焦山借庵禪師為洞下名德,因往參叩,機綠契合,遂承印記。
復住山中藏,蓋深入教海,而于華嚴奧旨,獨有會心,乃自別其號曰“一真法界”,以志慶幸,由是覃精《華嚴》,手披不暇,數(shù)百過乃至背誦,不遺一字。
嘗為四眾講演大義,抉幽剔微,聽者豁然。
重訂《普門觀懺儀》,晝夜六時行法,脅不著席十數(shù)年。
居心質(zhì)直,其正見知如永明、云棲,以凈土為歸宿,日誦彌陀名號十萬聲,每禮懺畢,必回向凈土。
從學弟子數(shù)十人,皆一時之雋。
多主席名山,而源乃虛懷若谷,愿居學地,有云棲風。
嘗南游天臺四明,西謁九華,過舒州禮三祖塔,登妙高峰,所至道俗敬禮,請求開示。
源隨機利導,莫不得其益以去,以是皈信者眾。
雖未曾主席一方,而恒為諸方留止,主人必為設普明觀壇場,四事供養(yǎng)無闕,其道德感人深矣。
晚年石谷成禪師延居高旻,屏絕諸緣,一意安養(yǎng)。
舊患足瘡,至是增劇,而六時禮拜無少間,復于普明懺后,加禮彌陀四十八愿,禮已即持名號不絕。
從學伺便請益,更無他語,唯以西方凈業(yè),諄諄勸勉而已。
源一生精力,注于木叉、凈業(yè)二事。
既以自為,即以為人,又理勝辭達,命人一歷耳根,頓獲解脫。
嘗輔戒焦山,或問:“自性清凈名為戒體,今師精究律部,敢問和尚是戒耶?
阿阇黎是戒耶?
白四羯磨是戒耶?
”源答曰:“和尚非戒,然非和尚亦不得自性凈戒。
阇黎非戒,然非阇黎亦不得自性凈戒。
羯磨非戒,然非羯磨亦不得自性凈戒。
譬如玉在石中,必玉人雕琢而后成。
金在礦中,必金師煆煉而后凈。
佛性在煩惱中,必凈戒遮止而后見。
”一時以為名言。
武昌陳熙愿傾必皈依,信仰尤篤,將歸乞其指示,手書天悟《凈土詩》一首,有句云:“普賢獨發(fā)愿,何事再相疑。
”且言“欲了生死,不外禪凈一門。
然而豎出難,而橫超易。
則今時修行切要,唯在凈土一門耳。
”石谷禪師,嘗有《禪凈百偈》之刻,源為之敘,略云:“參禪時法法歸禪,念佛時法法歸佛。
所以《普門》云:生滅既滅,寂滅現(xiàn)前。
《勢至》云:總攝六根,凈念相繼。
是知參禪要全身放下,不放下則六根動被遮蔽。
念佛要念念提起,不提起則種現(xiàn)乘間而出。
以念佛之心參禪,則參禪即歸凈土,以參禪之心念佛,則念佛即是深禪。
”其發(fā)明禪凈分合之義,徹了無馀。
嘉興精嚴灝融緣禪師,雖禪門宗匠,亦持木叉,而修凈業(yè)者。
輿源為同參契友,謂:“源以念佛為往生正因,以持戒為決定往生正因,以讀誦大乘、解第一義為往生上品正因,總成就一往生因緣。
”其言諒哉。
源之居蓃灣十馀載,道俗欽慕,奉為規(guī)法。
嘉慶二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示寂,世壽六十有九。
是年夏即辭歸焦山,石谷堅留不可歸。
逾月而示微疾,自知期至,晨起索浴,浴畢端坐念佛,安然化去。
茶毗時,瑞云盤空,有光成五色,從火際道透虛空,獲舍利子三瑩凈如玉。
塔于潤州八公山,其徒供其舍利于山寺書藏樓。
所著有《普明觀法》一卷,《宗鏡目錄》二卷,《畢竟毗尼》二卷,《出世上上禪》一卷,《反約集》一卷,凈土詩百首,寂后借庵搜其遺稿,刻為《拾遺集》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