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顯

相關(guān)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清河?xùn)|武城人,字文若。
少逢沙門,授以《素問》及針灸甲乙經(jīng),遂善醫(yī)術(shù)。
中山王元英子元略病,王顯等諸醫(yī)不能治,彧針之,抽針即愈。
為人仁恕,廣教門生,令多救治。
官冀州刺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炳。
北魏宗室,鮮卑族。
元暉從弟。
宣武帝初,為徐州刺史,在官貪虐。
元暉妒其能,因譖之于帝。
壽興逃匿,逢赦乃出,見帝自陳為暉所譖。
后為御史中丞王顯所陷死。
胡太后臨朝,得昭雪,謚莊。
全后魏文·卷十五
景字壽興,素孫。
宣武初為徐州刺史,坐罪偽死,遇赦乃出,后為王顯所譖誅。
靈太后臨朝,以崔鴻疏理,贈豫州刺史。
謚曰莊。
釋覺世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名僧傳抄
京兆人也。
年十二出家。
篤信行。
無嗜欲。
世榮利若浮云。
烏學(xué)善泥洹大品。
立二諦義。
以不空假名為宗。
論議清辨。
與惠??齊名。
其高談玄勝。
以理會心。
商略過之。
少游彭城。
后來京甸。
憩長樂寺。
太始中。
多通方等經(jīng)。
世手不執(zhí)卷。
而思徹微眇。
磐疑石難莫不冰釋。
精進(jìn)勇猛。
三業(yè)俱勤。
弟子僧瑤遇酒小過。
戒之曰。
縱情殆惰。
醉酒飽食。
此皆罰性之斧也。
婆寒不為。
況復(fù)息心。
若能依律懇懺。
特恕一反。
若其不爾。
便宜遠(yuǎn)去。
于是門徒肅然。
莫不戰(zhàn)剽。
四輩崇仰。
遠(yuǎn)人慕義。
春秋五十九(云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趙郡房子人,字景業(yè)。
本白衣給事東宮。
宣武帝即位,充禁侍得幸。
宣武帝親政,旬月之間,升光祿卿。
常出入驂乘,帝亦數(shù)幸其第。
修葬父,財用悉出公家而嬉戲無戚容,并于路中淫亂不軌。
王顯所揭,高肇、甄琛構(gòu)成其罪,乃徙敦煌為兵,卒于道。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7—523 【介紹】: 北魏北平無終人,字敬安。少任俠,好劍客,年二十六,始好學(xué),博覽篇籍。歷北平太守,有惠政。坐事免歸。后除給事中,領(lǐng)侍御史,劾奏不畏強(qiáng)御。免歸,著《演賾賦》,以明幽微通塞之事。孝明帝即位,清河王懌舉為步兵校尉,領(lǐng)汝南王悅郎中令。多切諫,悅敬憚之。懌被害,固獨(dú)詣喪所,盡哀。位至前軍將軍。
全后魏文·卷四十四
固字敬安,北平無終人。
太和中,為劉昶宋王府法曹參軍兼長史。
宣武即位,出為平南司馬,還除太尉西閣祭酒兼廷尉評。
除給事中。
出為試守北平太守。
免。
后除給事中,領(lǐng)侍御史。
轉(zhuǎn)治書。
延昌末,以忤王顯免。
孝明即位,除尚書考功郎,出為李平行臺七兵郎中,還除步兵校尉,領(lǐng)汝南王悅郎中令。
加寧遠(yuǎn)將軍。
熙平中,除洛陽令。
神龜未,為清河王懌太尉從事中郎。
正光中,為京兆王繼司徒、從事中郎,加鎮(zhèn)遠(yuǎn)將軍。
府解,除前軍將軍。
卒贈輔國將軍、太常少卿,謚曰文。
僧??淵 朝代:北周至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4—611 【介紹】: 隋僧。京兆武功人,俗姓趙。年十三出家。北周毀佛時,乃剜眼以供養(yǎng)。隋初,仍為僧。通習(xí)群經(jīng),一聞無墜。常住山安禪,不涉尼寺市廛。晚居終南山至相道場。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五 護(hù)教科
姓趙氏京兆武功人也。世累冠蓋。出家年十三。逮周禍之作。嘅佛日之淪匿。乃抉日自誓。無毀戒足。隋室隆尚正法。即再剃染。而慧業(yè)仍舊。自華嚴(yán)。地持。涅槃。十地皆一聞便講。眾莫不嘆伏。然其軏身范物。詎殫詳敘。嘗依靈裕法師于東夏。門人以其戇率侵易之。獨(dú)裕公異其器宇。引與之語。果穎拔。大加賞識。曰誠吾徒也。遂燕寢與俱。入關(guān)屏跡終南山至相寺。及裕被詔入朝。每暇則過淵譚笑欣暢。且以其上所施予。為淵移寺路。知風(fēng)水者善之。 大業(yè)七年。四月八日。以疾卒于所居寺。壽六十八。前卒之十日。忽平生所持瓦缽。無故破為五片。淵謂人曰。缽吾命也。今如此。五陰散矣。又方屬纊。鐘撞之嘶。破不成聲。弟子法琳。建塔立銘。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一 義解篇七
釋??淵。
姓趙氏。
京兆武功人也。
世榮茂冠蓋相承。
厭此浮假希聞貞素。
十三出家。
道務(wù)宏舉定慧攸遠(yuǎn)。
屬周武凌法。
而戒足無毀。
慨佛日潛淪。
擬抉目馀烈。
乃剜眼奉養(yǎng)。
用表慧燈之光華也。
然幽情感通遂果心愿。
暨隋文重開正法即預(yù)緇衣。
而慧業(yè)遐舉聞持莫類。
自華嚴(yán)地持涅盤十地。
皆一聞無墜歷耳便講。
既釋眾疑時皆嘆伏。
行必直視動靜咸安。
住則安禪緣諸止觀。
一缽之與百納。
始習(xí)至終。
常坐之與山居。
報傾便止。
譏疑有涉斂足不行。
尼寺市??由來不往。
斯誠節(jié)動后昆厲清末法。
兼以是非長短罕附胸懷。
供給僧儔身先軌物。
承靈裕法師擅步東夏。
乃從而問焉。
居履法堂亟經(jīng)晦朔。
身服粗素摧景末筵。
目不尋文口無談義。
門人以為蒙類也。
初未齒之。
裕居座數(shù)觀異其器宇。
而未悉其惠解。
乃召入私室與論名理。
而神氣霆擊思緒鋒游。
對答如影響。
身心如鐵石。
裕因大嗟賞。
以為吾之徒也。
遂不許住堂同居宴寢。
論道說義終日竟夜。
兩情相得頓寫幽深。
淵謂。
理出不期更流神府。
博觀盛集全無可師。
還返裕所具陳性欲。
后整操關(guān)壤屏跡終南。
置寺結(jié)徒分時程業(yè)。
三輔令達(dá)歸者充焉。
今之至相寺是也。
裕后敕召入朝。
才有間隙徑投淵寺。
欣暢意得傾陰屢改。
又以帝之信施為移山路。
本居迮隘兼近川谷。
將延法眾未日經(jīng)遠(yuǎn)。
裕卜西南坡阜。
是稱福地。
非唯山眾相續(xù)。
亦使供擬無虧。
淵即從焉。
今之寺墌是也。
自爾迄今五十馀載。
兇年或及而寺供無絕。
如裕所示。
斯亦預(yù)見之明也。
因疾卒于至相之本房。
春秋六十有八。
即大業(yè)七年四月八日也。
初淵奉持瓦缽。
一受至終行住隨身未曾他洗終前十日破為五段。
因執(zhí)而嘆曰。
缽吾命也命緣已謝五蔭散矣。
因而遘疾。
此則先現(xiàn)滅相。
后遂符焉。
及正舍壽之時。
鐘聲無故嘶破。
三年之后更復(fù)如本。
此皆德感幽顯呈斯徵應(yīng)。
率如此類也。
弟子法琳。
夙奉遺蹤敬崇徽緒。
于散骸之地。
為建佛舍利塔一所。
用津靈德。
立銘表志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750—842 【介紹】: 唐僧。俗姓李,為宗室后裔,生于海汀郡,一作海門郡。自幼出家,依本郡云琮禪師。后詣南岳,從智嚴(yán)習(xí)律。終至南康,從馬祖道一傳禪法。憲宗元和末,年逾七十,遷住蕭山法樂寺。晚住杭州鹽官海昌院,世稱鹽官和尚。卒謚悟空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宗室子也。其先播遷。于是生安于海門郡。始娠終娩。皆有瑞相。童時。有異僧款門求見。為摩頂曰。鳳穴振儀。龍宮藏寶。紹隆之業(yè)。其在斯乎。稍長亟請于父母。愿出家。父母不能禁。卒聽依郡之云琮禪師。祝其發(fā)。年滿登具。詣南岳智嚴(yán)律師。進(jìn)毗尼學(xué)。后從大寂禪師于南康龔公山。妙領(lǐng)心地法門。元和末游越之蕭山法樂寺。寺雖古制。然楹堵靡完。補(bǔ)壞扶傾。聊復(fù)燕坐。時杭之海昌法昕者。緇林之翹楚也。肇葺治鹽官放生池壖廢地。以擬偃息。聞安在越。遽迎之而舉。以讓焉。 僧問。如何本身盧舍那。安云。與我將凈瓶來。僧即取凈瓶。安云卻安本處著。僧安瓶于舊處。再理前問。安云。古佛過去久矣。 有座主來參。安問云。蘊(yùn)何事業(yè)。座云。講華嚴(yán)經(jīng)。安云華嚴(yán)法界有幾種。座云。廣說則重重?zé)o盡。略有四種。安豎起拂子云。者個是弟幾種。座未及答。安咄云思而知慮而解。是鬼家活計。日下孤燈。果然失照。 安一日喚侍者云。將犀牛扇子來。侍者云扇子破也。安云扇子破還我犀牛來。侍者無對。 示眾云虛空為鼓。須彌為椎。是什么人打得。眾無對。宣宗皇帝方以比丘相。雜堂眾安默識之。命為記室。嘗使撰疏語以丐。而所獲尤豐羨。安嘆其福氣之盛。且曰時至矣。母滯泥蟠。因以佛法囑累云。會昌二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一日示寂。及帝登極。聞而愴悼。即詔中官盧簡求建塔謚悟空。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齊安。
俗姓李。
實(shí)唐帝系之英。
先人播越。
故生于海門郡焉。
深避世榮終秘氏族。
安在胎母夢日兆詳。
既誕而神光下燭。
數(shù)歲有異僧款門。
召見摩頂曰。
鳳穴振儀龍宮藏寶。
紹終之業(yè)其在斯乎。
及臻丱角亟請出家。
父母訶止。
安曰。
祿利之養(yǎng)止于親爾。
冥報之利不其遠(yuǎn)邪。
圭組之榮止于家爾。
濟(jì)拔之益不其廣邪。
二親感其言而順從。
遂依本郡云琮禪師。
雖勒勞謙默和光同塵。
而螢月殊暉雞鶴異態(tài)。
年滿登具乃詣南岳智嚴(yán)律師。
外檢律儀內(nèi)照實(shí)相。
后聞南康龔公山大寂禪師隨化度人慈緣幽感。
裹足振錫一日造焉。
大寂欣其相依論持不倦。
及其蛻去。
安盡力送終。
元和末安春秋已逾七十。
而游越之蕭山法樂寺。
以其古制垣屋靡完。
補(bǔ)壞扶傾不克宴坐。
時海昌有法昕者。
緇林翹楚。
于放生池壖廢地。
肇葺禪居焉。
昕謙而不自有。
延請安主之。
四海參學(xué)者麝至焉。
道化之盛翕然推伏。
安不言寒暑不下堂廡。
無流眄無傾聽。
如此者蓋有年矣。
而又挺身魁岸相好莊嚴(yán)。
眉毫紺垂顱骨圓聳。
望之者如仰嵩華而揖滄溟。
曾無測其高深也。
以會昌二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二日。
泊然宴坐俄爾示滅。
先時竹柏盡死。
至是精彩益振。
爰有清響叩戶祥光滿室。
如環(huán)佩之鏘鳴。
若劍戟之交射。
瑞相尤繁事形別錄。
又安懸知宣宗皇帝隱曜緇行將來法會。
預(yù)誡知事曰。
當(dāng)有異人至此。
禁雜言止橫事。
恐累佛法。
明日行腳僧?dāng)?shù)人參禮。
安默識帝。
遂令維那高位安置。
禮殊他等。
安每接談話益知貴氣。
乃曰。
貧道謬為海眾圍繞患齋不供。
就上座邊求一供疏。
帝為操翰攄辭。
安覽驚悚。
知供養(yǎng)。
僧赍去。
所護(hù)豐厚殆與常度不同。
乃語帝曰。
時至矣無滯泥蟠。
囑以佛法后事而去。
帝本憲宗第四子穆宗異母弟也。
武宗恒憚忌之。
沈之于宮廁。
宦者仇公武。
潛施拯護(hù)。
俾髡發(fā)為僧縱之而逸。
周游天下險阻備嘗。
因緣出授江陵少尹。
實(shí)惡其在朝耳。
武宗崩。
左神策軍中尉楊公諷宰臣百官。
迎而立之。
聞安已終愴悼久之敕謚大師曰悟空。
乃以御詩追悼。
后右貂盧簡求為建塔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李。
實(shí)唐帝系。
深避世榮。
終秘氏族。
安在胎。
母夢日兆祥。
既誕而神光下燭。
數(shù)歲。
有異僧款門。
召見摩頂曰。
鳳穴振儀。
龍宮藏寶。
紹終之業(yè)。
其在斯乎。
及丱角。
亟請出家。
父母順從。
遂依本郡云琮禪師。
年滿登具。
乃詣南岳智嚴(yán)律師。
外檢律儀。
內(nèi)照實(shí)相。
后聞南康龔公山大寂禪師。
隨化度人。
裹足振錫。
一日造焉。
大寂欣其相依。
持論不倦。
及其蛻去。
安盡力送終。
元和末。
安春秋已逾七十。
而游越之蕭山法樂寺。
時海昌有法昕者。
緇林翹楚。
于放生池壖廢地。
肇葺禪居。
請安主之。
四海參學(xué)者麇至。
道化之盛。
翕然推伏。
安懸知宣宗皇帝。
隱曜緇行。
將來法會預(yù)誠知事曰。
當(dāng)有異人至此禁雜言。
止橫事。
恐累佛法。
明日行腳僧?dāng)?shù)人參禮。
安默識帝。
遂令維那。
高位安置。
禮殊他等。
安每接談話。
益知貴氣。
乃曰。
貧道謬為海眾圍繞。
患齋不供。
就上座邊。
求一供疏。
帝為操翰攄辭。
安覽驚悚。
知供養(yǎng)僧赍去。
所獲豐厚。
殆與常度不同。
乃語帝曰。
時至矣無滯泥蟠。
囑以佛法后事而去帝本憲宗第四子。
穆宗異母弟也。
武宗恒憚忌之。
沉之于宮廁。
宦者仇公武。
潛施拯護(hù)俾髡發(fā)為僧。
縱之而逸。
周游天下。
險阻備嘗。
武宗崩。
左神策軍中尉楊公。
諷宰臣百官迎立。
聞安已終。
愴悼久之。
敕謚悟空。
以御詩追悼。
建塔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01 【介紹】: 唐僧。薊州玉田人,俗姓王。年二十五于范陽延壽寺受具足戒。后往翠微山問道三年。尋謁洞上禪師,為入室高弟,嗣其法,住洪州云居山。
禪林僧寶傳·卷第六
禪師名道膺。
幽州玉田人也。
生于王氏。
兒稚中。
骨氣深穩(wěn)。
言少理多。
十歲出家于范陽延壽寺。
又十五年。
乃成大僧。
其師使習(xí)毗尼。
非其好。
棄之游方。
至翠微會。
有僧自豫章來。
夜語及洞上法席。
于是一缽南來。
造新豐。
謁悟本價禪師。
價問。
汝名什么。
對曰。
道膺。
價曰。
何不向上更道。
對曰。
向上即不名道膺。
價喜以謂。
類其初見云巖時祗對。
容以為入室。
膺深入。
留云峰之后。
結(jié)庵而居。
月一來謁價。
價呵其未忘情。
于道為雜。
乃焚其庵。
去?;璧菤W阜歐阜。
廬山西北崦。
冠世絕境也。
就樹縛屋而居。
號云居。
衲子亦追求。
而集散處。
山間樹下。
久成苫架。
說法其下曰。
佛法有什么多事。
行得即是。
但知心是佛。
莫愁佛不解語。
欲得如是事。
還須如是人。
若是如是人。
愁個什么。
若云如是事即難。
自古先德。
淳素任真。
元來無巧設(shè)。
有人問。
如何是道。
或時答?磚木頭。
作么。
皆重元來他根本。
腳下實(shí)有力。
即是不思議人。
握土成金。
若無如是事。
饒汝說得。
簇花簇錦相似。
直道我放光動地。
世間更無過也。
盡說了合殺頭。
人總不信受。
元來自家。
腳下虛無力。
汝等譬如獵狗。
但尋得有蹤跡底。
若遇羚羊掛角時。
非但不見蹤跡。
氣息也不識。
僧便問。
羚羊掛角時如何。
答曰。
六六三十六。
曰。
會么。
僧曰。
不會。
曰。
不見道無蹤跡。
又問。
世尊有密語。
迦葉不覆藏。
如何是世尊密語。
膺呼問者名曰。
會么。
曰。
不會。
曰。
汝若不會。
世尊有密語。
汝若會。
迦葉不覆藏。
乃曰。
僧家發(fā)言吐氣。
須有來由。
莫當(dāng)?shù)乳e。
這里是什么所在。
爭受容易。
凡問個事。
也須識好惡。
若不識尊卑良賤。
不知觸犯。
信口亂道。
也無利益。
并(音旁)家行腳。
到處覓相似語。
所以尋常。
向兄弟道。
莫怪不相似。
恐怕同學(xué)多去。
第一莫將來。
將來不相似言語。
也須看他。
前頭八十老人。
出場屋。
不是小兒戲。
不是因循底事。
一言參差。
即千里萬里。
難為收攝。
蓋為學(xué)處容易。
不著力。
敲骨打髓。
須有來由。
言語如鉗如夾。
如鉤如鎖。
須教相續(xù)不斷。
始得。
頭頭上具。
物物上明。
豈不是得妙底事。
一種學(xué)。
大須子細(xì)研窮。
直須諦當(dāng)。
的的無差。
到這里。
有什么?跣處。
有什么擬議處。
向去底人。
須常慘悚戢翼。
始得。
若是知有底人。
自解護(hù)惜。
終不取次。
十度發(fā)言。
九度休去。
為什么如此。
恐怕無利益。
體得底人。
心若獵月扇。
口邊直得醭出。
不是強(qiáng)為。
任運(yùn)如此。
欲得與么事。
須是與么人。
既是與么人。
不愁恁么事。
恁么事即難得。
又曰。
汝等直饒學(xué)得佛邊事。
早是錯用心了也。
不見古人。
講得天花落。
石點(diǎn)頭。
尚不干自己事。
自馀是什么閑。
如今擬將有限身心。
向無限中用。
有什么交涉。
如將方木逗圓孔中。
多少聱訛。
若無與么事。
饒汝說得。
簇花簇錦。
也無用處。
未離情識在。
若一切事。
須向這里及盡。
始得無過。
方得出身。
若有一毫發(fā)去不盡。
即被塵累。
豈況便多。
差之毫??。
過犯山岳。
不見古人道。
學(xué)處不玄。
盡是流俗。
閨閤中物。
舍不得。
俱為滲漏。
直須向這里。
及取去。
及去及來。
并盡一切事。
始得無過。
如人頭頭上了。
物物上通。
祇喚作了事人。
終不喚作尊貴。
將知。
尊貴一路自別。
便是世間極重極貴物。
不得將來。
向尊貴邊。
須知不可思議。
不當(dāng)好心。
所以古人道。
猶如雙鏡。
光光相對。
光明相照。
更無虧盈。
豈不是一般。
猶喚作影像邊事。
如日出時。
光照世間。
明朗是一半。
那一半。
喚作什么。
如今人未認(rèn)得。
光影門頭戶底。
粗淺底事。
將作屋里事。
又爭得。
又曰。
得者不輕微。
明者不賤用。
識者不咨嗟。
解者無厭惡。
從天降下。
即貧窮。
從地涌出。
即富貴。
門里出身則易。
身里出門則難。
動則埋身千尺。
不動則當(dāng)處生苗。
一言迥脫獨(dú)拔當(dāng)時語言不要多。
多則無用處。
僧問。
如何是從天降下。
即貧窮。
曰不貴得。
又問。
如何是從地涌出。
即富貴。
曰無中或有。
又曰。
了無所有。
得無所圖。
言無所是。
行無所依。
心無所托。
及盡始得無過。
在眾如無眾。
無眾如在眾。
在身如無身。
處世如無世。
豈不是無嬈其德。
超于萬類。
脫一切羈鎖。
千人萬人得。
尚道不當(dāng)自己。
如今若得。
共起初一般。
古人曰。
體得那邊事。
卻來這邊行李。
那邊有什么事。
這邊又作么生行李。
所以道。
有也莫將來。
無也莫將去。
現(xiàn)在底。
是誰家事。
又曰。
欲體此事。
直似一息不來底人。
方與那個人相應(yīng)。
若體得這個人意。
方有少許說話分。
方有少許行李分。
暫時不在。
如同死人。
豈況如今。
論年論月。
不在。
如人長在。
愁什么家事不辦。
欲知久遠(yuǎn)事。
祗在如今。
如今若得。
久遠(yuǎn)亦得。
如人千鄉(xiāng)萬里歸家。
行到即是。
是即一切總是。
不是即一切總不是。
直得頂上光??生。
亦不是。
能為一切。
一切不為道。
終日貪前頭事。
失卻背后事。
若見背后事。
失卻前頭事。
如人不前。
后有什么事。
僧問。
有人衣錦繡入來。
見和尚后。
為甚寸絲不掛。
曰。
直得琉璃殿上。
行撲倒。
也須粉碎。
乃曰。
若有一毫許。
去及不盡。
即被塵累。
豈況更多。
不見尋常道。
升天底事。
須對眾掉卻。
十成底事。
須對眾去卻。
擲地作金聲。
不須回頭顧著。
自馀有什么用處。
不見二祖當(dāng)時。
詩書博覽。
三藏圣教。
如觀掌中。
因什么。
更求達(dá)磨安心。
將知此門中事。
不是等閑。
所以道。
智人不向言中取。
得人豈向說中求。
不是異于常徒。
息一切萬累道。
暫時不在涂路。
便有來由。
非但惡眷屬。
善眷屬。
也覓不得。
甚處去。
通身去。
歸家去。
省覲去。
始脫得諸有門去。
去得牢籠。
脫險難。
異常徒。
又曰。
如掌中觀物決定。
決定方可隨緣。
若一如此。
千萬亦然。
千萬之中。
難為一二。
一二不可得。
不見道。
顯照底人即易得。
顯己底人即難得。
不道全無。
即是希有。
若未得如此。
不受強(qiáng)為。
強(qiáng)為即生惱。
生惱即退道。
退道則罪來加身。
即見不得。
說什么大話。
汝既出家。
如囚免獄。
少欲知足。
莫貪世榮。
忍饑忍渴。
志存無為。
得在佛法中。
十生九死。
也莫相拋出。
生入死。
莫違佛法。
斬釘截鐵。
莫負(fù)如來。
事宜無多。
各自了取。
有事近前。
無事莫立。
膺住持三十年。
道遍天下。
眾至千五百人。
南昌鐘王師尊之。
愿以為世世師。
唐天復(fù)元年秋示微疾。
十二月二十八日。
為大眾開最后方便。
敘出世始卒之意。
眾皆愴然。
越明年正月三日。
問侍者。
今日是幾。
對云。
初三。
師云。
三十年后。
但云祇這是。
乃端然告寂。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薊門玉田王氏子。年二十五。依范陽延壽寺落發(fā)受具。始習(xí)毗尼藏。嘆曰。大丈夫宜求解脫。豈復(fù)為義所桎梏耶。由是詣翠微山問道。而即以燕居者三閱寒暑。俄而睹有人衣冠。若使者狀。謂膺曰。盍游南方。以參知識乎。忽不見。且有僧從豫章至。為稱洞上法席之盛。膺竟造洞山。山一日問膺云。阇梨名什么。膺云道膺。山云向上更道。膺云。向上則不名道膺。后山問膺云。吾聞思大和尚生倭國作王是否。膺云。若是思大。佛亦不作。說什么作國王。 一日山問膺。什么處來。膺云踏山來。山云阿那個山堪住。膺云阿那個山不堪住。山云恁么即子于山得個入路。膺云無路。山云。若無路。爭得與老僧相見。膺云。若有路。即與和尚不相見也。山云。此子向后千人萬人。把不住在。于是洞山深肯之。 出世居三峰。后徙云居提唱。頗類洞山。時鐘傳以南平王。據(jù)有江西。尤信向。表奏賜紫衣師號。每延請入府。則預(yù)令掃除甘子堂。以館之。千眾圍繞。供施豐縟。雖荊南成汭。亦慕德遣饋。動盈鉅萬。天復(fù)元年辛酉秋示疾。明年正月三日遷化。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道膺。姓王氏。薊門玉田人也。生而特異神彩朗然。處于重丱崆峒稟氣。宿心拔俗。爭離火宅之門。拭目尋師。遂攝鍛金之子。師授經(jīng)法誦徹復(fù)求。年偶蹉跎二十五方于范陽延壽寺受具足戒。乃令習(xí)聲聞律儀。膺嘆曰。大丈夫可為桎梏所拘邪。由是擁線衲振錫環(huán)。萃翠微山問道。三載宴居。忽睹二使者。冠服頗異。勉膺曰。胡弗南方參知識邪。未幾有僧自豫章至。盛稱洞上禪師言要。膺感動神機(jī)遂專造焉。如是洞上垂接復(fù)能領(lǐng)會。曾問曰。我聞思大禪師向倭國為王。虛耶實(shí)耶。對曰。若是思師佛亦不作。況國王乎。自爾洞上印許。初住三峰。后就云居提唱。時唐之季鐘氏。據(jù)有洪井傾委信誠。每一延請入州。則預(yù)潔甘子堂以禮之。乃表于昭宗。賜紫袈裟一副并師號焉。都不留意。所化之徒寒暑相交。不下一千馀眾。牛頭香樹圍繞者皆是栴檀。金翅鳥王軒翔者不齊尺鴳。四方饋供千里風(fēng)從。如荊南帥成汭。遣赍檀施。動盈鉅萬。以天復(fù)元年辛酉秋示疾。至明年正月三日而化焉。豫章南平王鐘氏供其喪葬。時諸道禪子各。依鄉(xiāng)土所尚者。隨靈龕到處列花樹帳幔粉面之饌。謂之卓祭。一期兇禮之盛勿過于時也猗歟。膺出世度人滿足三十年。遺愛可知也。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二
晞?wù)?,山陰人?div id="5ccvfyr" class='inline' id='people_103255_0_0_comment'>
少為儒生,忽厭世榮出家,與瑩行人建無量壽佛殿于凈社,持誦甚虔,坐不背西。
久之,常見異相,一夕誦經(jīng)未已,正坐而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蒙古汪古氏。
國寶弟。
襲兄職為蒙古漢軍元帥,兼文州吐蕃萬戶府達(dá)魯花赤。
世祖至元十五年討擒叛王吐魯于六盤。
請解世職授兄子世榮。
進(jìn)昭毅大將軍、招討使。
共 1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