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超明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高僧傳·卷第十三 經(jīng)師
釋僧饒。
建康人。
出家止白馬寺。
善尺牘及雜技。
而偏以音聲著稱。
擅名于宋武文之世。
響調(diào)優(yōu)游和雅哀亮與道綜齊肩。
綜善三本起及大挐每清梵一舉。
輒道俗傾心。
寺有般若臺。
饒常繞臺梵轉(zhuǎn)以擬供養(yǎng)。
行路聞?wù)吣幌Ⅰ{踟躕。
彈指稱佛。
宋大明二年卒。
年八十六。
時同寺復(fù)有超明明慧。
少俱為梵唄長齋。
時轉(zhuǎn)讀亦有名當(dāng)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19—492 【介紹】: 南朝齊僧。清河人。俗姓張。宋文帝元嘉末南來,至齊高帝初敕往遼東弘揚佛法,留二年,法化大行。歸住錢塘之靈隱山。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生清河張氏。軀干脩竦??砂顺摺H萋暽醵?。性專靜好。探討道妙。一食常坐。游始興宿樹下。有虎依隨之。大明中。至金陵。齊太祖即位。詔往遼東。弘贊禪法。居二年。隱錢塘靈苑山。歲值大旱。一夕見老人拜于前曰。弟子龍也。居富陽之赤亭山。彼山群龍皆昆弟。然龍性嗔毒。惟弟子學(xué)佛。差善耳。今富陽之民。無故穿鑿山麓。斷壞地脈。于是群龍怒。不為致雨。且二百馀日矣。弟子雖力諫不聽。惟法師。道德崇重。能一往說法誨之。以與生靈請福。而利益群龍。則幸甚。超辭以路險遠(yuǎn)。非杖屨可至。老人曰。此易耳。茍法師有意者。則吾身為床座。奚恤哉。俄有驢負(fù)超以行。至山中即大雨。尋縣令知之。趣民辦舟迎歸靈范。他日老人詣超謝。超告以地?zé)o美飲。難以安眾。老人為撫掌出泉。味甘冽。則今之靈苑撫掌泉也。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曇超。姓張氏。清河人也。身長八尺。蔬食布衣。獨宿山林?;①畈粋=ㄔ?。棲錢塘靈苑山。夏常講經(jīng)。有一老人來聽。詰其姓氏。曰。我非人。乃龍也。居富春鹿山之下。鄉(xiāng)民鑿山侵龍居。龍忿不雨。今累月矣。屈師一往誨化群龍。師允其請。且曰。吾此地亦無水。汝能致之乎。老人即撫掌。泉自涌出。今玉泉是也。師乃往彼結(jié)壇。為龍受戒。浮舟講經(jīng)。雨大沾洽。嘉定三年。賜號靈悟大師。 贊曰。 身世兩忘  以道自勝  靈苑談經(jīng)  有龍來聽 求泉泉生  求雨雨應(yīng)  龍何為哉  惟師是令
神僧傳·卷第三
釋曇超。姓張氏。清河人。形長八尺容正可觀。蔬食布衣一中而已。初止都龍華寺。元嘉末南游始興。遍觀山水。獨宿松下?;①畈粋4竺髦羞€都。至齊太祖即位。被敕往遼東弘贊禪道。停彼二年大行法化。建元末還京。俄又適錢唐靈隱山。一定累日。忽見一人來禮曰。弟子居在七里灘。以富陽縣人鑿麓山下侵壞龍室。群龍共忿。誓三百日不雨。今已百日田地枯涸。欲屈道德前行必能感致甘雨。潤澤蒼生功有歸也。超許之。神乃去。超南行五日至赤城山。為龍咒愿。至夜群龍化作人來禮拜。超更說法。因乞三歸。自稱是龍。超請其降雨。乃相看無言。其夜與超夢云。本因忿立誓。師既導(dǎo)之以善。不敢違命。明日晡當(dāng)降雨。至期沾足歲以。大熟以永。明十年卒。春秋七十有四。
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
釋曇超。
姓張。
清河人。
形長八尺容止可觀。
蔬食布衣一中而已。
初止上都龍華寺。
元嘉末南游始興遍觀山水。
獨宿樹下虎兕不傷。
大明中還都。
至齊太祖即位。
被敕往遼東弘贊禪道。
停彼二年大行法化。
建元末還京。
俄又適錢塘之靈苑山。
每一入禪累日不起。
后時忽聞風(fēng)雷之聲。
俄見一人秉笏而進(jìn)。
稱嚴(yán)鎮(zhèn)東通。
須臾有一人至。
形甚端正。
羽衛(wèi)連翩。
下席禮敬自稱弟子居在七里任周此地承法師至。
故來展禮。
富陽縣人故冬鑿麓山下為塼侵壤龍室。
群龍共忿作三百日不雨。
今已一百馀日井池枯涸田種永罷。
法師既道德通神。
欲仰屈前行。
必能感致潤澤蒼生。
功有歸也。
超曰。
興云降雨本是檀越之力。
貧道何所能乎。
神曰。
弟子部曲止能興云不能降雨。
是故相請耳。
遂許之。
神倏忽而去。
超乃南行經(jīng)五日至赤亭山。
遙為龍咒愿說法。
至夜群龍悉化作人。
來詣超禮拜。
超更說法。
因乞三歸。
自稱是龍。
超請其降雨。
乃相看無言。
其夜又與超夢云。
本因忿立誓。
法師既導(dǎo)之以善。
輒不敢違命明日晡時當(dāng)降雨。
超明旦即往臨泉寺。
遣人告縣令。
辦船于江中。
轉(zhuǎn)海龍王經(jīng)。
縣令即請僧浮船石首。
轉(zhuǎn)經(jīng)裁竟。
遂降大雨。
高下皆足。
歲以獲收。
超以永明十卒年。
春秋七十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