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凈源

相關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釋有誠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五七○
有誠,東京覺嚴寺僧。善講《華嚴經(jīng)》,時莫有居其右者。元祐中,高麗僧統(tǒng)乞傳持賢首宗教,有司舉以授法,有誠上表辭免,薦道源自代。見《林間錄》卷上。
全宋文·卷一五三三
釋□誠,賢首宗僧。
住東京覺嚴寺,講《華嚴經(jīng)》,歷席最久,學者依以揚聲。
元祐初,高麗王子、僧統(tǒng)義天來中國求師,有司薦□誠,□誠舉杭州慧因院僧凈源自代,上可其奏。
見《慧因寺志》卷九、《補續(xù)高僧傳》卷二。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誠法師者。
住東京覺嚴寺。
講華嚴經(jīng)。
歷席既久。
學者依以揚聲。
其為人。
純至少緣飾。
高行遠識。
近世講人。
莫有居其右者。
上表舉師(釋凈源)自代。
曰。
臣雖刻意講學。
識趣淺漏。
特以年運已往。
妄為學者所推。
今異國名僧。
航海問道。
宜得高識博聞者。
為之師。
竊見杭州慧因院僧凈源。
精練教乘。
旁通外學。
舉以自代。
實允公議。
上可其奏。
遣朝奉郎楊億館。
伴至慧因。
受法諸剎。
迎餞如行人禮。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善學(1307—1370),元末明初江蘇吳縣龜山光福寺僧,字古庭,俗姓馬,吳郡(今江蘇蘇州市)人。十七歲出家,受《華嚴經(jīng)》于林屋清公,精研賢首疏鈔。學問精深,融貫諸家,是極負盛名的元明兩代華嚴宗高僧。洪武初,因本寺輸賦違期而流徙江西贛州,行至安徽池陽馬當山時病逝。歸葬光福寺,大學士宋濂為之作塔銘。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自號古庭,生吳郡馬氏。初出家大覺寺,主昆山薦福,后居光福。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善學。自號古庭。生儒家馬氏。傳華嚴之教于寶覺法師簡公。凡清涼大疏鈔。及圓覺楞嚴起信諸部。皆能融會甚深微妙之旨。遐邇嗜學之子。斂衽溯瞻。不翅卿云德星。以獲一見為快。雖老師宿學。亦推之為人望。別傳教公。無言宣公。前后主報恩之席。皆欲攝受師為弟子。師笑曰。吾得法于寶覺。忍背之乎。力拒不聽。賦曹溪水四章以見志。尋還東林隱居。掌教者尊師之道。不容肥遁自逸。強主陽山之大慈。師植心平易。不屑沉溺專家。以殊戶異軌。為高理之所在。輒翻然從之。每升堂示眾曰。吾宗法界還源。非徒事于空言。能于禪定而獲證入者。乃為有得耳。既而又曰。吾早通法華。雖累入法華三昧。然長水璿問道于瑯琊覺。又從靈光敏。傳賢首教。露光天臺之人也。古人為法乃爾。吾徒可專守一門乎。君子美其至公無我。一掃近代互相矛盾之陋?;拭鼾埮d。師將大弘賢首之教。以續(xù)物慧命。雖當儉歲。躬分衛(wèi)以食眾。士民踵集。方思有所建置院僧。以官賦違期。當徙虔州。有司知師專任講道。欲與辯析之。師曰。吾為主僧。法當坐。敢累他人耶。遂毅然請行。或讓師為迂。師曰。宿業(yè)已定。不可逭也。行抵池陽馬當山。示疾而化。洪武庚戌四月也。春秋六十有四。師形貌尪瘠。退然有不勝衣。戒檢精嚴。護持三業(yè)。唯恐有所染污。獨居屋漏。法衣不離體。三藏諸文。未嘗釋手。雖盎無斗儲。處之裕如。謙恭自牧。豎子來見。亦無墯容。勤于誘掖。有不領解者。方便比喻。至于反覆數(shù)四。必俟其心悟。始罷云。見諸著述者。咸有可觀。法華問答若干篇。法華隨品贊三十篇。辯正教門關鍵錄若干卷。及詩文。并行于世。宋文憲公曰。濂于諸宗之文。頗嘗習讀。每病臺衡賢首二家。不能相通。欲和會而融貫之。恨鮮有可言斯事者。不知世上乃復有師乎。于是。發(fā)不及見之嘆。其為賢者追慕。如此。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善學,字古庭,姓馬氏,吳人也。
自幼離俗,往大覺院,初習《華嚴經(jīng)》,能知大義。
亭亭物表,如青蓮出水,不染泥滓。
元至治癸亥,年十七,始受度為大僧,投華嚴諸師而窮其說,久之未有所入。
時寶覺講經(jīng)曹溪,亟往從之,慧解浚發(fā),領悟敏捷,聞響心通,勢如析竹,迎刃而解。
寶覺譽之不置,自是名稱勃然興起,老師宿德,推為時望。
別傳教在報恩,聘之出典賓客。
久之,滸溪之光福偶乏首懺者,古田滋命學司之。
又久之,無言宣繼席報恩,復延之上座,分筵說經(jīng),聲采一時,震動江南。
行宣政院請開法昆山薦福寺,宣欲攝受為弟子,學芺曰:“吾得法于寶覺,忍背之乎?
”賦曹溪水四章,以見志。
越二年即棄去,還東林隱居,專修白業(yè),謂同志曰:“吾始習晉水源華嚴懺法,行之已久,及觀天竺慈云式凈土懺儀明白簡要,五晦諸文皆出《華嚴》,吾欲籍是以祈生安養(yǎng)耳。
”掌教者崇其道譽,不容自逸,強主陽山大慈,先聲所被,天人具欽,杖錫初臨,山川改色。
明室龍興,庶政改革,滸溪人士,戀慕尤篤。
爰具疏幣,雜以香華,請學居之,學亦欲大弘賢首之教,續(xù)佛慧命。
雖當儉歲,節(jié)省衣資,以供眾飯。
會天復旱,院有觀世音像,素著靈異,郡守率僚屬迎致府廨,乞學作法禜之,甘霖立沛,大雨三日,田野俱渥,歲復大稔,士民知精誠所致,施舍接踵。
方思有所建置,昭垂來茲,而院僧以官賦違期,當徙虔州,有司知學專任講席,不親財?,欲為辯釋,學乃自承曰:“吾為主僧,法當坐主者,敢累他人乎!
”遂請行。
或哂其迂,學謝曰:“宿業(yè)已定,不可逭也。
”行抵池陽馬當山,示疾而化,時洪武庚戌四月二十日也,年六十有四。
學形貌尪瘠,退然若不勝衣,戒檢精嚴,護持三業(yè),唯恐有所染污。
獨居屋漏,法衣不離體,三藏諸文未嘗釋手,雖盎無斗儲,處之裕如,恭謹自牧。
豎子請見,亦無惰容,勤于誘掖。
有不領解者,多方比喻,反覆數(shù)四,俟其開悟始罷。
初傳華嚴于寶覺,簡時,凡清涼《大疏鈔》及《圓覺》、《楞嚴》、《起信》諸部,雖妙義深微,皆能融會。
遐邇學子,斂?溯瞻,冀獲聽睹為快。
學因造《十玄門賦》以示圓宗大旨,叢林傳誦,謂能發(fā)越賢首諸祖之意。
或有好為立異,以應觀法界性為十界差別事,惟心造為真如之理者,學聞之嘆曰:“真如生滅,倒置錯亂一至于此,是可為大息也。
”其于匡衛(wèi)宗乘,唯恐稊稗之混黍苗,固若甚嚴。
然其植心平易,不肯沈溺專家,以殊戶異軌為高,理之所在,輒幡然從之。
每升堂示眾曰:“吾宗法界還源,非徒事空言,能于禪定而獲證入者,乃為有得耳。
”既而又曰:“吾蚤通《法華》,雖累入法華三昧,然長水璿問道于瑯邪覺,又從靈光敏傳賢首教,靈光,天臺人也。
古人為法乃爾,吾徒可拘守一隅乎!
君子美其至公無我,一掃近代互相矛盾之陋,故見諸著述,不落偏卑。
”又嘗與同學原澄以一乘同別之義,更質疊難,為《法華問答》若干篇。
復因主修法華期懺,撰《法華隨品贊》三十篇,《辯正教門關鍵錄》若干卷,及詩文并行于世。
弟子處仁法慧,請于九皋聲、啟宗佑為造行業(yè)記,而乞宋文憲公濂銘其塔,其詞曰:“賢守之學,《雜華》為尊,建立六相,條分十門,固自以為瑣瑣而不可易。
至若天臺性善、性惡、三觀、三德之旨,一念三千之文,又曷嘗不引之而示人。
況脩門之注釋,乃止觀熏習次第,亦不外之而立言。
念古昔之諸祖,皆契經(jīng)之由循,初何心于矛盾,唯欲鑒于群昏。
或謂無斷伏分齊,而失修證之道,乃后嗣之紛紜。
卓哉學師,所見絕倫,剪剔其末枝,融通其本根。
談諸法之相即,含性具之緣因。
庶幾森萬象于寸心,合千江于一源。
觀會通于大府,辟局隘之專門。
奈之何,道未克施而遘于邅迍,安養(yǎng)之生固知可以無憾,但學子之亡師,譬猶渡江河而失筏,遵廣陸而折轅。
企瞻弗及,郁悒難伸。
評群行以成章,命勒之于貞珉?!?div id="rv79m2x" class='inline' id='people_41634_3_48_comment'>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元凈。字天鏡。號樸隱,會稽人,父倪機。母嚴氏。容貌魁偉。襟懷煦然如春。世間機阱押闔之術。不識為何物。祝發(fā)受具。嶷然有遠志。從天岸講天臺止觀。復往雙徑。參行端。凈入門。端厲聲一喝。凈若聞雷霆聲。黏縛盡脫。遽稽首作禮。端曰。汝果何所見耶。復問答四三轉。皆愜端意。端顧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遂命歸侍司。尋掌書記。時年二十七。丙申。出世會稽長慶。升天衣萬壽。四方問道者。聞風來歸。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元凈。字天鏡。別號樸隱。越之會稽人。父倪機。母嚴氏。師初以童子出家。領昭慶濡律師戒。嶷然有遠志。韓莊節(jié)公性。教之為文。伸紙引墨。思源源不可遏。公深加嘆賞。既而從天岸濟法師。習天臺教。盡得其學。臺宗諸老。競以書聘之。欲令出門下。師不從。元叟端公。說法雙徑。人尊之為當代妙喜。師往從之。入門。叟厲聲一喝。師若聞雷霆聲。黏縛盡脫。遽稽首作禮。復問答三四轉。皆愜叟意。遂錄為子。使掌記室。久之。游建業(yè)。謁全悟?公于大龍翔寺。全悟門風高峻。不輕許可。見師特甚稱之。繼往臨川。謁虞文靖公集。虞公尤稱之。留九十日而還。他若黃文獻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華。翰林學士危公素。其同辭稱師。無異于虞公。名聞行宣政院。元至正十六年。請師出世會稽長慶寺。升天衣萬壽禪寺。四方問道者。聞風來歸。師以氣衰。倦于將迎。營精舍一區(qū)。而歸老焉。即山陰和塔是也。我太祖龍興。師與鐘山法會之選。與東溟目公。碧峰金公。特被召入內庭。從容問道。賜食而退。已而辭歸和塔。若將終身焉。未幾。靈隱虛席。諸山交致疏幣。延師主之。師不得已而赴。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禍作矣。師入院。甫浹日。寺之左右序言曰。寺政實繁乏。都寺僧司之。師曰。若等盍選其人乎。眾咸曰。有德現(xiàn)者稱多才。昔掌崇德莊田。能辟其萊蕪。以食四眾。倘以功舉。誰曰不然。師諾之。先是。勤舊有聞。歆現(xiàn)之獲田利。率無賴比丘。請于前主僧代之。及現(xiàn)之被選也。大懼發(fā)其奸私。走崇德縣。列現(xiàn)過失??h令丞寘不問。適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訊鞫既得實。以師為寺長。失于簡察。法當緣坐。移符逮師。或謂師曰。此三年前事爾。況師實不知。且不識聞。宜自辯訴可也。師笑曰。定業(yè)其可逃乎。至部。部主吏問曰?,F(xiàn)之犯禁。爾知之乎。曰知之。曰。既知之。當書責款以上。師即操觚如吏言。尚書暨侍郎覽之大驚。咸曰。師當今名德也。惡宜有是。薦審之務得其情。師了無異辭。于是。皆謫陜西為民。聞亦大悔。且泣曰。聞草芥耳。豈意上累師德。蚤知至此。雖萬死不為也。師弗顧。行至寶應。謂從者曰。吾四體。稍異常時。報身殆將盡乎。夜宿寧國寺。寺住持。故師舊識。相見甚歡。師女弟之夫陳義安?;乱气P陽。以道經(jīng)寺中。師悅曰。吾遺骸有所托矣。是夕共飯。猶備言遷謫之故。不見有憊色。明旦。忽端坐合爪。連稱無量壽佛之名。泊然而逝。實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義安等。為其龕斂。以俟師之季父至。道衋然傷心。遣其法孫梵譯。走寶應攜骨而還。骨間舍利。叢布如珠。縣大夫。及薦紳之流來觀。皆嘆息而去。其徒結竁于和塔祖壟之側。瘞焉。壽六十七。臘五十三。三會語有錄二卷詩文。曰樸園集。師容貌魁偉。襟懷煦然如春。世間機阱押闔之術。不識為何物。性尚風義。斷江恩公。與師締忘年交。斷江卒。師為刊布詩集。復請虞公銘其塔。三主名山。起費補壞。具有成績。其敷闡大論。發(fā)揮先哲。釋門每于師是賴。千百人中。不能一二見焉。竟以無罪謫死。茍不歸之于定業(yè)。將誰尤哉。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凈源,字天鏡,一號樸隱,姓倪氏,會稽人也。
父機,母嚴氏,皆為士族。
童時,從弘教大師立公于大報恩寺祝發(fā)為僧,受戒于昭慶濡律師,嶷然有遠志。
韓莊節(jié)公性以道德辭章下帷授徒,凈往從之。
于群經(jīng)要旨,作文程式,俯仰變化,開闔曲折,悉洞然心胸,伸紙引墨,思不渴,每進一解,韓公未嘗不稱善。
天岸濟以臺衡止觀開講于虎林之集慶,凈又往從之。
濟為折三千性具之義及四明孤山同異之辨,波瀾浩蕩,廉陛高嚴,凈能一一領解,臺宗諸老競以書聘之。
時元叟端說法雙經(jīng)山,人尊為“當代妙喜”。
凈又往從之,入門,叟厲聲呵之,若聞雷霆,黏縛盡脫,遽卻立作禮。
叟曰:“汝果何所見耶?
”復問答三四轉,皆愜叟意,顧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
”遂錄為弟子,命歸侍司,尋掌記室,時年二十七。
久之,出游建業(yè)大龍翔寺,寺主廣智全悟?公精貫儒釋,行文為世模范,不輕與人,見凈盛稱之。
繼往臨川,謁虞文靖公集,虞公又盛稱之,留三月乃還。
當時能文者若黃文獻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華,翰林學士危公素,莫不聞風贊賞,由是聲光遠施,上達聰聽。
元至正十六年,行宣政院請出世會稽長慶寺,遷天衣萬壽禪寺,四方問道者日至,凈以衰病倦于將迎,營精舍一區(qū)而歸老焉,所謂和塔處也。
元運既謝,明室初興,詔天下名僧建會鐘阜,升濟幽靈。
凈與上竺東溟日、五臺璧峰金特被召入內庭,從容問道,賜食而退。
已而辭歸和塔,若將終焉。
洪武九年冬十二月,靈隱虛席,諸山交致疏幣,延凈主之,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禍作矣。
初靈隱有莊田在崇德,都寺僧德現(xiàn)掌之,開辟蕪萊,以食四眾,無賴比邱某歆其田利,請于前主僧代之。
及凈入靈隱,德現(xiàn)復充都監(jiān),某懼發(fā)其奸私,走崇德縣,列現(xiàn)過失,縣令丞寘不問。
未幾,有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訉鞫得實,以凈為寺主失于檢察,法當緣坐,移符逮凈。
或謂凈曰:“此三年前事,且實不知,宜自辯訴,可免。
”凈笑謝曰:“定業(yè)其可逃乎?
”至部,主吏問之曰:“現(xiàn)之犯禁,爾知之乎?
”曰:“知之。
”曰:“既知之,當書責款以上。
”凈即操觚如吏言,尚書侍郎見之,皆大驚曰:“凈當今名德,惡宜有是?
”薦審之,務得其情。
凈了無異辭,于是皆謫陜西為民,行至寶應,謂從者道升曰:“吾四體稍異常時,報身殆將盡乎?
”夜宿寧國禪寺,主僧總虛了舊日交游,相見甚歡。
陳義安為青州衛(wèi)知事,移戍鳳陽,以道經(jīng)此,亦留寺中,與凈相遇,凈喜曰:“吾遺骸有所托矣。
”義安者,凈之女弟夫也。
是夕共飯,備言遷謫之故,不見憊色。
明旦端坐合爪,稱佛而逝,時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世壽六十七,僧臘五十三。
義安、總虛為龕斂以俟,法孫梵譯走寶應,焚其骨,舍利叢布如珠結,竁山陰和塔瘞焉。
凈容貌魁偉,懷煦然,如春世間,機阱之術,不禁自絕。
性尚風義,斷江恩與為忘年交。
其卒也,為刊其詩集,復乞虞公銘其塔。
三主名山,起廢補敗,具有成績。
《三會語》有錄二卷;詩文曰《樸園集》,葺若干卷。
譯等哀慕慈法,懼其湮沒,疏為事狀,徵文于宋文憲公濂而銘諸石。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四
智云者,潼川方氏子,生于松州戍所。
年十六,回潼川,投靈峰寺依凈源為師,嚴守戒行,無妄無欲。
性質靈敏,悟機铦利,人多敬服。
嘗經(jīng)雙河口師子山,耽玩林壑,因辟地建大如意寺,御史周興恭為之記云。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寂光,字三昧,姓錢氏,廣陵人也。
母感異夢而生,年二十一禮凈源,始出塵俗。
初從雪浪習賢首教觀,既徹宗乘,遍參名宿,紫柏、云棲皆相器重。
具戒于慧云,益精毗尼。
及邀帝眷,弘戒五臺,遂升副座助其教授,蓋其行解軼倫,詞旨玄鬯,律學中興,光有力焉。
尋以道貴潛修、功深宥密,乃閉關于小天臺。
面壁治心,妙觀有得,謂理窮虛悟,學歸實踐。
因發(fā)腳歷衡岳,登廬阜,江州眾信延住東林,池中白蓮不種自生,符遠公再來之讖。
又與塔龕中得晉太尉陶侃所奉文殊金像,憨山目驗,為之作記刻石。
復徇眾請,移錫衡山雉潭。
相傳潭下有龍,時見怪形,光為說戒,竟自馴伏。
晉藩聞之,遣使迎迓,戾止清涼,為建龍華大會,宏敷戒席。
藩妃齋肅,供紫伽黎。
回駐維揚,興石塔寺,掘地得舍利小金塔及斷碣,有“坡公石塔得三昧”之語,名號符合,驚為夙記。
嘗演戒于金陵大報恩寺,浮屠放光者二十馀夜。
都人請興寶華寺,山舊為寶師道場,妙峰立銅殿于山巔。
光至,開千華大社,學侶云集,院宇重新。
崇禎壬午,荊王請興溈仰道場。
癸未,奉詔主修報恩,宏光改元,金陵設壇讖薦,特賜紫衣白金,敕文武百官迎謁于寺,稱國師焉。
以乙酉六月四日,寂于山寺。
先三日命侍者進歷,指示化期,曰:“吾為大明律師,說法利生,垂四十年,吾愿畢矣,當與眾別。
”屆期,命具湯浴,更衣跏趺,誡眾號佛,端坐而逝。
光道相清粹,豐骨凜然,慈藹接物,孜孜不倦。
慨世末道污,輕蔑毗尼。
乃服膺師傳,專宏律法,足跡遍海內,臨壇演戒百有馀所。
最后,魯王請宏戒于越之大能仁寺。
又主嘉興三塔寺壇。
潞王請登昭慶古佛戒壇,尤為勤瘁,修建梵宇凡十數(shù)處,所至感應皆不可思議,出于意念之表。
壽六十有六,坐夏四十有一,立塔華山千華社,龍山額曰“光明金剛”,謚“凈智律師”。
所著《梵綱直解》四卷及《十六觀經(jīng)懺法》。
清乾隆時,釋福聚奏請以《梵綱直解》編入大藏,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