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洞真

相關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鐘守一 朝代:五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崇安人,一作會稽人。
鐘謨女。
因感于家禍不嫁。
博通孔、老,尤善講說。
后為洞真宮女道士。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七一八
翁葆光,字淵明,號無名子,雅州(今四川雅安)人。
為道教大師張伯端再傳弟子,著有《悟真篇注》三卷,對后世頗有影響。
見《正統(tǒng)道藏》洞真部玉訣類《紫陽真人悟真直指詳說三乘秘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臺州天臺人,一名用成,字平叔,號紫陽。相傳神宗熙寧中游蜀,遇異人傳授丹法。嘗著《悟真篇》,授河東馬處厚。元豐中卒,年九十九。
全宋詩
張伯端,字平叔,后改名用誠,號紫陽真人,天臺(今屬浙江)人。
少好學,游歷四方。
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應陸詵辟為四川節(jié)度制置使安撫司參議。
傳說曾遇異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秘。
八年,著《悟真篇》八十一章(《悟真篇》自序)。
元豐中留偈而逝。
事見《悟真篇注疏》附《直指詳說·張真人本末》。
《嘉定赤城志》卷三五有傳。
 張伯端詩,以影印明正統(tǒng)刊《道藏》洞真部方法類《修真十書·悟真篇》五卷本為底本。
參校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悟真篇注疏》(簡稱注疏本),《道藏》洞真部玉訣類《紫陽真人悟真篇拾遺》(簡稱拾遺),編為三卷。
詞學圖錄
張伯端,字平叔。天臺人。生于宋太宗太平興國中,卒于神宗元豐中,年九十九。有《紫陽真人詞》。
全宋文·卷三○四
張伯端(九八四——一○八二),字平叔,后改名用成(亦作誠),號紫陽山人,臺州(治今浙江臨海)人。精通天文、地理、醫(yī)卜、形法。累試不第。熙寧間游成都,遇劉海蟾,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修煉于漢陰山中,丹成返臺州,傳道授徒。治平間訪扶風馬處厚于河東,以所著《悟真篇》授之。元豐五年趺坐而化,年九十九,為道教南宗第一祖。所著除《悟真篇》五卷外,尚有《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鍊丹訣》三卷、《金丹四百字》、《紫陽真人詞》等。見《嘉定赤城志》卷三五,《歷代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九,《三洞群仙錄》卷二,《棲真志》卷四,雍正《山西通志》卷一五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昌軍南城人。道士。字太虛,號真靖,自稱碧虛子。謂游天臺遇鴻濛先生張無夢授秘術,神宗聞其名,召對天章閣,命設羅天大醮,累遷至右街副道篆,賜號真人。乞歸廬山,行李百擔皆經史。讀書至老不倦,詩書畫皆清婉可喜。卒年七十。著有《四升經集注》等。
全宋詩
陳景元(一○三○—一○九九),字太虛,道士,自稱碧虛子,建昌南城(今屬江西)人。神宗召對天章閣,賜號真靖。授右街副道箓。熙寧六年(一○七三)為太一宮主(《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四),賜號真人。哲宗元符二年乞歸廬山,卒,年七十。事見《宣和書譜》卷六。
全宋文·卷一五二九
陳景元(一○二五——一○九四),道士,字太虛,自稱碧虛子,賜號真靖大師。
建昌南城(今江西南城)人。
自幼學道,弱冠棄家,游歷經三十年。
神宗聞其名,召對天章閣,累遷至右街副道箓,賜號真人。
后乞歸廬山,晚年棲茅山。
紹圣元年卒,年七十。
好讀書,至老不倦,所藏內外書數千卷,皆素所校正,詩書畫皆清婉可喜。
著有《道德真經藏室纂微》、《南華真經章句音義》、《西升經集注》、《大洞真經玉訣音義》、《度人經集注》等多種,俱收入《正統(tǒng)道藏》。
事跡見《宣和畫譜》卷六,薛致玄《述道德真經藏室纂微開題科文疏》(《道藏》難字號)。
蹇昌辰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五六九
蹇昌辰,元祐間道士,蓋蹇序辰之昆弟。
曾為同知建隆觀事,賜紫,號保寧大師。
著有《黃帝陰符經解》一卷(存)。
見正統(tǒng)道藏洞真部玉訣類《黃帝陰符經解》題下署名,《宋代蜀文輯存》卷首作者小傳。
皇甫靖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晉州臨汾人。
年稍長,有方外之志。
相傳謁劉真人,示以神用,觸石如入虛,游空如履平地,變化莫知其極。
徽宗政和三年,赴三山寶篆壇前,得三洞真篇及法衣一襲而歸,自言夙志已酬,數日而逝。
程公端 朝代:南宋末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八二五三
程公端,宋末道士。
嘗刻《玉清大洞真經》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