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車胤

相關人物:共 1 位。
共 1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55—630 【介紹】: 隋唐時僧。徐州彭城人,俗姓劉。年十二出家。詞辯無滯,文義俱揚。隋煬帝于江都建慧日道場,延慧乘住之,號家僧。大業(yè)中于四方館仁王行道,敕慧乘為大講主,所講《涅槃》、《般若》、《金鼓》、《維摩》、《地持》《成實》等各數(shù)十遍。唐初住京師勝光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彭城劉氏子。
其先出漢裔。
祖欣。
梁直前將軍瑯邪太守。
父雅。
陳兵部郎中。
叔祖智強。
少出家。
負重名。
陳任廣陵大僧正。
善成實論及大涅槃。
乘年十二即師事強。
服膺講席。
十六白強。
聽智嚼法師成實論。
于楊都之莊嚴寺。
時有陳方繼梁統(tǒng)。
而武帝尤崇尚教門。
屢閱仁王。
盛張齋席。
乘因獲對御論義。
辭辨絕出倫輩。
上為眷眄。
四月八日。
上又于寺義集。
乘豎佛果出二諦外義。
有法師。
舊居開泰。
后入祇洹。
問曰。
為佛果出二諦外。
為二諦出佛果外。
乘質曰。
為法師出開泰。
為開泰出法師。
曰如鴛鴦不棲圊廁。
曰釋提桓因不與鬼住。
曰鳩翅羅鳥。
不宿枯樹。
曰大海不宿死尸。
皭時在座嘆曰。
勍敵也。
其鋒難當。
就上前。
脫所著天柱納伽黎賞之。
由是聲譽益起。
桂陽王。
毛尚書。
江仆射。
等并伸敬慕。
隋初太尉晉王于江都。
建慧日道場。
乘奉教旨遷住仍蒙待以家僧之禮邀與入朝遇凈影慧遠于講次。
談論若傾注。
遠驚嘆曰。
何物吳僧如此。
世豈復有愈于此者乎。
蓋未嘗相識。
而創(chuàng)見之也。
歸慧日。
益縱材辨。
寺之宿碩。
咸屈伏。
王聞之喜。
賞帛百縑。
隋高祖。
將巡岱宗。
駐蹕伊洛。
詔遣江南關東大德。
登殿豎義。
乘應詔。
答者靡抗。
上嗟異。
隋開皇十七年。
出所積。
以金玉裝飾香臺一具。
施維揚永福寺。
隋大業(yè)六年。
詔諸郡。
別選三大德于東都四方館。
闡仁王經。
仍詔乘充大講主。
連三晝夜不臥。
駕幸張掖從之。
詔為高昌王曲氏。
開金光明。
曲以發(fā)布地。
籍乘升座。
八年上幸東都。
京師造七層木塔二。
薦皇考妣也。
因詔乘持舍利以葬。
俄而公卿士庶。
列樹勝幢。
三十馀所。
自興善寺。
迎佛靈骨。
至禪定寺。
乘演仁王經十二年。
詔寫龜茲國旃檀像于東都。
以賜郡國。
武德四年。
國家初定天下。
詔謂凡經亂地。
僧之是非。
難以分別。
議于州縣。
可置一寺。
寺留三十僧。
以示寬恩。
其馀壹從汰去。
上以洛陽天下之都會。
固非他處所得比擬。
然而雖有偽鄭之變。
猶許二百馀僧。
住同華寺況乘嘗被污。
而上素所欽向。
亦莫之問。
詔住勝光寺。
寺寔秦國功德也。
八年駕幸國學。
行釋奠禮。
先是堂列三座。
擬敘三宗。
而儒杰釋雄。
李之俊偉。
皆云合霧擁。
以快觀聽。
制曰。
老教孔教。
此土先宗。
釋教后興。
宜崇客禮。
其令老先之孔次之。
釋又次之。
時乘受眾所推挹。
已升座。
聞制不覺失色。
今上方在秦邸。
位居百僚上。
直視乘曰。
但敷帝德。
馀無所慮。
乘乃唱曰。
上天下地。
榮貴所資。
緣業(yè)所由。
必宗佛圣。
今將敘大致。
合具禮儀。
并合掌虔跪。
使師資有據(jù)。
于是自皇儲已下。
皆降席跪聽。
乘則前贊帝德。
次述釋宗。
后以二難。
雙徵兩教。
上加嘆美。
頃之制問曰。
昨有道士潘誕奏。
以為悉達太子。
不能得佛。
六年求道。
方得成佛。
是則道能生佛。
佛由道成。
道。
是佛之父師。
佛乃道之子弟。
故佛經云。
求于無上正真之道。
又曰體解大道。
發(fā)無上意。
外國語云。
阿耨菩提。
晉翻無上大道。
以此言之。
道大佛小。
亦可知矣。
乘對制。
其略曰。
聃生于周末佛出于周初。
計其世。
則二十許王。
論其年則三百馀載。
豈有昭王時佛。
退求敬王時道乎。
向者道士李仲卿。
所敘之道。
有太上大道。
先天地生。
郁勃洞虛之中。
煒燁玉清之上。
是佛之師。
不言周之老聃也。
三皇無聃。
五帝無聃。
而所謂道者。
未嘗無也。
自關尹請著書。
竇后命興學。
然后聃之道。
始行世。
而道非獨指聃也。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不測謂之神。
夫陰陽且不可測其所生。
而又奚能生佛哉。
車胤云。
在己為德。
及物為道。
殷仲文曰。
德者得也。
道者由也。
論衡曰。
立身之謂德。
成名之謂道。
道德也者。
非必其人之霞服金冠玉圭朱履。
別號天尊。
居大羅之上。
治玉京之中。
而獨名大道者也。
貞觀三年。
乘于勝光寺。
起舍利寶塔。
像設莊嚴。
備諸神變。
并建方等道場。
晝夜六時。
行懺悔法以報圣上待遇之恩。
四年十月二十日。
終于所住房。
春秋七十有六。
門人道璋等。
奉遺命。
阇維于南山之谷口。
斂馀燼。
塔于勝光。
沙門法琳制碑文。
惟乘。
身歷三朝。
政移六帝。
頻嬰寵顧。
履接綸音。
外則王公卿士。
內則妃后嬪姬。
皆稟戒香。
共申師禮。
所講涅槃般若金鼓維摩地持成實等。
各數(shù)十遍。
璋其族屬之猶子也。
善唄贊。
職充都講。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護法下
釋慧乘。
俗姓劉氏。
徐州彭城人也。
其先炎漢之緒。
祖欣梁真前將軍瑯琊太守。
父雅陳兵部郎中。
叔祖智強。
少出家。
陳任廣陵大僧正。
善閑成論及大涅槃。
乘年十二。
發(fā)心入道。
仍事強為師。
服膺論席備探精理。
十六啟強曰。
離家千里。
猶名在家沙門也。
諸廣游都郡疏諸耳目。
強從之。
便下楊都。
聽莊嚴寺智?法師成實。
爰始具戒。
即預陳武帝仁王齋席。
對御論義詞辯絕倫。
數(shù)千人中獨回天眷。
至四月八日。
陳主于莊嚴寺總令義集乘。
當時豎佛果出二諦外義。
有一法師英俠自居擅名江左。
舊住開泰后入祇洹。
乃問曰。
為佛果出二諦外。
二諦出佛果外。
乘質云。
為法師出開泰。
為開泰出法師。
彼曰。
如鴛鴦鳥不住圊廁。
乘應聲曰。
釋提桓因不與鬼住。
彼曰。
鳩翅羅鳥不棲枯樹。
乘折云。
譬如大海不宿死尸。
于時?公處座嘆曰。
辯才無礙其鋒難當者也。
躬于帝前賞天柱納袈裟。
由是令響通振鄰國斯傳。
陳桂陽王尚書毛喜仆射江總等。
并申久敬咸慕德音。
屬陳季道離隋風遠扇。
太尉晉王于江都建慧日道場。
遍詢碩德。
乘奉旨延住。
仍號家僧。
后從王入朝頻蒙內見。
時凈影慧遠。
道聲揚播。
由來不面。
因過值講即申言論。
義高詞麗聲駭聽徒。
遠顧曰。
何處吳僧唇舌陵人。
復豈逾此。
王聞之彌敬其詞辯。
時慧日創(chuàng)立搜楊一化。
并號龍象咸問義門。
既爰初盛集法輪肇駕。
王乃請乘盡心。
言論不有見尊致結。
既承資蓄縱辯無前。
折關陳款皆傾巢穴。
甚稱王望。
別賞帛百段。
暨高祖東巡岱宗鑾駕伊洛。
敕遣江南吳僧與關東大德升殿豎義。
乘應旨首登。
命章對論。
巧問勃興切并紛集。
縱橫駱驛罔弗喪律亡圖。
高祖目屬稱揚。
群英嘆異。
開皇十七年。
于楊州永福寺。
建香臺一所。
莊飾金玉絕世罕儔。
及晉王即位。
彌相崇重。
隨駕行幸無處不經。
大業(yè)六年。
有敕郡別簡三大德入東都。
于四方館仁王行道。
別敕乘為大講主。
三日三夜興諸論道。
皆為折暢靡不冷然。
從駕張掖。
蕃王畢至。
奉敕為高昌王曲氏講金光明。
吐言清奇聞者嘆咽。
曲布發(fā)于地。
屈乘踐焉。
至八年帝在東都。
于西京奉為二皇雙建兩塔七層木浮圖。
又敕乘送舍利瘞于塔所時四方道俗百辟諸侯各出名珍。
于興善寺北天門道南。
樹列勝場三十馀所。
高幢華蓋接影浮空。
寶樹香煙望同云霧。
迎延靈骨至于禪定。
僉共請乘開仁王經。
華俗士庶正道日登。
咸嘉賞贊。
十二年于東都圖寫龜茲國檀像。
舉高丈六。
即是后秦羅什所負來者。
屢感禎瑞故用傳持。
今在洛州凈土寺。
會隋室分崩唐皇御歷。
武德四年掃定東夏。
有敕偽亂地僧是非難識。
州別一寺留三十僧。
馀者從俗。
上以洛陽大集名望者多。
奏請二百許僧住同華寺。
乘等五人敕住京室。
于時乘從偽鄭詞被牽連。
主上素承風問。
偏所顧屬。
特蒙慰撫命住勝光。
秦國功德咸歸此寺。
武德八年。
歲居協(xié)洽。
駕幸國學將行釋奠。
堂置三坐擬敘三宗。
眾復樂推乘為導首。
時五都才學三教通人。
星布義筵云羅綺席。
天子下詔曰。
老教孔教此土先宗。
釋教后興宜崇客禮。
令老先次孔末后釋宗。
當爾之時相顧無色。
乘雖登坐情慮莫安。
今上時為秦王。
躬臨位席。
直視乘面目未曾回。
頻降中使十數(shù)教云。
但述佛宗光敷帝德。
一無所慮。
既最末陳唱諦徹前通。
乃命宗云。
上天下地榮貴所資。
緣業(yè)有由必宗佛圣。
今將敘大致理具禮儀。
并合掌虔跪。
使師資有據(jù)。
聲告才竟。
皇儲以下爰逮群僚。
各下席?跪佇聆逸辯。
乘前宣帝德云。
陛下巍巍堂堂。
若星中之月云云。
次述釋宗。
后以二難雙徵兩教。
玄梯廣布義網(wǎng)高張。
莫不躡向風馳應機云涌。
既而天子回光敬美其道。
群公拜手請從弘業(yè)。
黃巾李仲卿。
結舌無報。
博士祭酒等。
束體轅門。
慧日更明法云還布。
當又下詔問乘曰。
道士潘誕奏。
悉達太子不能得佛。
六年求道方得成佛。
是則道能生佛。
佛由道成。
道是佛之父師。
佛乃道之子弟。
故佛經云。
求于無上正真之道。
又云體解大道發(fā)無上意。
外國語云阿耨菩提。
晉音翻之無上大道。
若以此驗。
道大佛小。
于事可知。
乘報略云。
震旦之與天竺。
猶環(huán)海之比麟洲。
聃乃周末始興。
佛是周初前出。
計其相去二十許王。
論其所經三百馀載。
豈有昭王世佛而退求敬王時道乎句虛驗實足可知也。
仲卿向敘。
道者有太上大道。
先天地生。
郁勃洞虛之中。
煒燁玉清之上。
是佛之師。
不言周時之老聃也。
且五帝之前未聞有道。
三王之季始有聃名。
漢景已來方興道學。
窮今討古道者為誰。
案七藉九流。
經國之典。
宗師周易。
五運相生。
既辟兩儀。
陰陽是判。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不測謂之神。
天地于事可明。
陰陽在生有驗。
此理數(shù)然也。
不云有道先天地生。
道既莫測從何能生佛。
車胤云。
在己為德及物為道。
殷仲文云。
德者得也。
道者由也。
言得孝在心由之而成也。
論衡云。
立身之謂德。
成名之謂道。
道德也者為若此矣。
卿所言道寧異是乎。
若異斯者不足歸信。
豈有頭戴金冠身被黃褐。
鬢垂素發(fā)手把玉璋。
別號天尊居大羅之上。
獨名大道治玉京之中。
山海之所未詳。
經史之所不載。
大羅既焉有之說。
玉京本亡是之談。
言畢下座。
舉朝屬目。
此時獨據(jù)詞宗。
馀術無為而退。
一席楊扇萬代舟航。
可尚可師立功立事。
近假叨幸之力。
遠庇護念之恩也。
貞觀元年。
乘以銜荷特命義須崇善。
奉為圣上于勝光寺起舍利寶塔。
像設莊嚴備諸神變。
并建方等道場。
日夜六時行坐三業(yè)。
以貞觀四年十月二十日。
終于舊房。
春秋七十有六。
門人道璋先奉遺旨。
于南山谷口焚之。
私斂馀灰還于勝光起塔。
沙門法琳為制碑文。
見于別集。
惟乘釋蒙據(jù)道護法為心。
撫物恤窮彌留情曲。
而詞辯無滯文義俱揚。
寫送若流有逾宿誦。
此之一術歿后絕蹤。
而身歷三朝政移六帝。
頻升中殿面對天顏。
神氣消散映徹墻仞。
自見英德莫不推焉。
又卿士王公妃嬪庶族。
皆稟涂香申明供禮。
所講涅槃般若金鼓維摩地持成實等。
各數(shù)十遍。
璋即乘之猶子也。
少所恭奉。
立性誠愨偏能唄贊。
清囀婉約有勢于時。
每為都講亦隸倫則。
京邑后附多向其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