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法道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谷泉,衡岳芭蕉庵住持,一號(hào)大道禪師(《五燈會(huì)元》卷一二),泉州(今屬福建)人。
受法汾陽善昭禪師,乃臨濟(jì)宗南岳下十世。
朝歸放浪湘中,參謁慈明禪師于道吾寺,住靈峰寺,后移住芭蕉庵。
嘉祐中卒(《禪林僧寶傳》卷一五),年九十二(《神僧傳》卷九)。
今錄詩六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五
禪師名谷泉。泉南人也。少聰敏。性耐垢污。大言不遜。流俗憎之。去為沙門。撥置戒律。任心而行。眼蓋衲子。所至叢林。輒刪去。泉不以介意。造汾陽。謁昭禪師。昭奇之。密受記莂。南歸放浪湘中。聞慈明住道吾。往省覲。慈明問曰。白云橫谷口。道人何處來。泉左右顧曰。夜來何處火。燒出古人墳。慈明呵曰。未在更道看。泉乃作虎聲。慈明以坐具摵之。泉接住推置繩床上。慈明亦作虎聲。泉大笑。山有湫毒龍所蟄。墮葉觸波必雷雨連日。過者不敢喘。泉。慈明暮歸。時(shí)秋暑。捉其衣曰??赏?。慈明掣肘徑去。于是泉解衣躍入。霹靂隨至。腥風(fēng)吹雨。林木振搖。慈明蹲草中。意泉死矣。須臾晴霽。忽引頸出波間曰?。后登衡岳之頂靈峰寺(或云。云峰寺)。住懶瓚巖。又移住芭蕉。將移居保真。大書壁曰。予此芭蕉庵。幽占堆云處。般般異境未暇數(shù)。先看矮松三四樹。寒來燒枯杉。饑餐大紫芋。而今棄之去。不知誰來住。住保真庵。蓋衡湘至險(xiǎn)絕處。夜地坐祝融峰下。有大蟒盤繞之。泉解衣帶??`其腰。中夜不見。明日杖策。遍山尋之。衣帶纏枯松上。蓋松妖也。又自后洞。負(fù)一石像。至南臺(tái)。像無慮數(shù)百斤。眾僧驚駭。莫知其來。后洞僧亦莫知其去。遂相傳為飛來羅漢。嘗過衡山縣。見屠者斫肉。立其旁作可憐態(tài)。指其肉又指其口。屠問曰。汝啞耶。即肯首。屠憐之。割巨臠置缽中。泉喜出望外。發(fā)謝而去。一市大笑。而泉自若。以杖荷大酒瓢。往來山中。人問瓢中何物。曰大道漿也。自作偈曰。我又誰管你天。誰管你地。著個(gè)破紙襖。一味工打睡。一任金烏東上。玉兔西墜。榮辱何預(yù)我。興亡不相關(guān)。一條拄杖一胡蘆。閑走南山與北山。醉臥山路間。大雪起。作偈曰。今朝甚好雪。紛紛如秋月。文殊不出頭。普賢呈丑拙。畜一奴名調(diào)古。日令拾薪汲澗。或呼對坐巖石間。贈(zèng)之以偈曰。我有山童名調(diào)古。不誦經(jīng)。不禮祖。解般榾柮禦冬寒。隨分衣裳破不補(bǔ)。會(huì)栽蔬。能種芋。千山萬山去無懼。阿呵呵。有甚討處。慈明遷住福嚴(yán)。泉又往省之。少留而還。作偈寄之曰。相別而今又半年。不知誰共對談禪。一般秀色湘山里。汝自匡徒我自眠。慈明笑而已。乃令南公更謁泉。泉與語驚曰。五州管內(nèi)。乃有此匾頭道人耶。南公夏于法輪。泉因?qū)戀?。招之曰。一自與師論大道。別來罕有同人到。如今拋卻老狂僧。卻去??嶁峰頭坐。大雪漫漫。猿聲寂寂。獨(dú)吟詠。自歌曲。奇哉大道。知音難得。孤云何日卻歸山。共坐庵前盤陀石。南公譏其坦率。戲酬以偈曰。飲光論劫坐禪。布袋經(jīng)年落魄。疥狗不愿生天。卻笑云中白鶴。云峰悅公訪之。泉以偈贈(zèng)之曰。高才悅禪者。心如孩兒貌山野。特特扶筇遠(yuǎn)謁予。三年見之如初也。不參禪不問道。尋常只倡漁家傲。禪人見渠冷如灰。渠見禪人淡如皂。有結(jié)伴詣常寧。拜阿育王所藏舍利塔者。以偈贈(zèng)之曰。諸禪結(jié)伴游玉塔。靈蹤勝境將心劄。歸來舉似看如何。何似狂僧無縫塔。無縫塔。最難邈。豈同白玉受人踏。五湖四海盡云奔。踏破幾多鞋共靸。無縫塔。甚匼匝。若遇同人方始答。忽然展手借樣看。便與攔腮鼓一搭。嘉祐中。男子冷清妖言誅。泉坐清曾經(jīng)由庵中。決杖配彬州牢城。盛暑負(fù)土經(jīng)通衢。弛擔(dān)說偈曰。今朝六月六。谷泉被氣??。不是上天堂。便是入地獄。言訖微笑。泊然如蟬蛻。阇維舍利不可勝數(shù)。郴人塔之。至今祠焉。
神僧傳·卷第九
釋谷泉。未詳其姓氏。泉南人也。少聰敏性耐垢污。大言不遜流俗憎之。去為沙門。撥置戒律任心而行。造汾陽謁昭禪師。昭奇之密受記莂。南歸放浪湘中。聞慈明住道。吾往省覲。慈明問曰。白云橫谷口。道人何處來。泉左右顧曰。夜來何處火。燒出古人墳。慈明呵曰。未在更道看。泉乃作虎聲。慈明以坐具摵之。泉接住推置繩床上。慈明亦作虎聲。泉大笑。山有湫毒龍所蟄。墮葉觸波必雷雨連日。過者不敢喘泉。慈明暮歸。時(shí)秋暑。捉其衣曰可同浴。慈明掣肘徑去。于是泉解衣躍入霹靂隨至。腥風(fēng)吹雨林木振搖。慈明蹲草中。意泉死矣。須臾晴霽。忽引頸出波間曰?(音禍)后登衡岳之頂靈峰寺住懶瓚巖。又移住芭蕉。將移居保真。大書壁曰。余此芭蕉庵幽占堆云處。般般異境未暇數(shù)。先看矮松三四樹。寒來燒枯杉。饑餐大紫芋。而今棄之去。不知誰來住。住保真庵。蓋衡湘至險(xiǎn)絕處。夜地坐祝融峰下。有大蟒盤繞之。泉解衣帶縛其腰。中夜不見。明日杖策遍山尋之。衣帶纏枯松上。蓋松妖也。又自后洞負(fù)一石像至南臺(tái)。像無慮數(shù)百斤。眾僧驚駭莫知其來。后洞僧亦莫知其去。遂相傳為飛來羅漢。嘗過衡山縣見屠者斫肉。立其旁作可憐態(tài)。指其肉又指其口。屠問曰。汝啞耶。即肯首。屠憐之割巨臠置盆中。泉喜出望外發(fā)謝而去。一市大笑。而泉自若?;诩蔚v十五年六月六日。閱世九十有二。坐六十四夏。郴人塔之至今祠焉。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谷泉。泉南人也。少聰敏。性耐垢污。大言不遜。流俗憎之。去為沙門。撥置戒律。任心而行。眼蓋衲子。所至叢林輒刪去。泉不以介意。造汾陽。陽奇之。密受記莂。南歸放浪。湘中數(shù)來往。道吾訪慈明。道吾有湫。毒龍所蟄。墮葉觸波。必雷雨連日。過者不敢喘。與慈明暮歸。時(shí)秋暑。捉其衣曰??赏?。慈明掣肘徑去。于是。泉解衣躍入。霹靂隨至。腥風(fēng)吹雨。林木震搖。慈明蹲草中。意泉死矣。須臾晴霽。忽引頸出波間。曰?。后住南岳懶瓚巖。又移住芭蕉。將復(fù)移保真。大書芭蕉壁曰。予此芭蕉庵。幽占堆云處。般般異境未暇數(shù)。先看矮松三四樹。寒來燒枯杉。饑餐大紫芋。而今棄之去。不知誰來住。住保真。夜地坐祝融峰下。有大蟒盤繞之。泉解衣帶縛其腰。明日杖策尋之。衣帶[聯(lián)-耳+糸]松枝上。蓋松妖也。嘗過衡山縣。見屠者斫肉。立其旁。作可憐態(tài)。指其肉。又指其口。屠問曰。汝啞耶。即肯首。屠憐之。割巨臠置缽中。泉喜出。望外感謝而去。一市大笑。而泉自若。以杖荷大酒瓢。往來山中。人問瓢中何物。曰。大道漿也。作偈曰。我又誰管你天。誰管你地。著個(gè)破紙襖。一味工打睡。一任金烏東上。玉兔西墜。榮辱何預(yù)我。興亡不相關(guān)。一條柱杖。一葫蘆間。走南山與北山。畜一奴名調(diào)古。日令拾薪汲澗?;蚝魧ψ鴰r石間。贈(zèng)之以偈曰。我有山童名調(diào)古。不誦經(jīng)不禮祖。解般榾柮禦冬寒。隨分衣裳破不補(bǔ)。會(huì)栽蔬能種芋。千山萬山去無懼。阿呵呵有甚討處倚。遇上座來參。問庵主在么。泉曰。誰。曰行腳僧。曰作甚么。曰禮拜庵主。曰恰值庵主不在。曰你聻泉。曰向道不在。說甚么你。我拽棒趁出。次日來。又趁出。一日又來。泉攔胸扭住曰。我這里虎狼縱橫尿床。鬼子三回兩度。來討甚么。曰人言庵主親見汾陽來。泉解衣抖擻曰。你道我見汾陽來。有多少奇特。再訪慈明。作偈寄之曰。相別而今又半年。不知誰共對談禪。一般秀色湘山里。汝自匡徒我自眠。慈明笑而已。乃令南公更謁泉。泉與語。驚曰。五州管內(nèi)。乃有此匾頭道人耶。嘉祐中。男子冷清妖言誅。泉坐清曾經(jīng)由庵中。決杖配郴州牢城。盛暑負(fù)土經(jīng)通衢。弛擔(dān)說偈曰。今朝六月六。谷泉被氣??。不是上天堂。便是入地獄。言訖微笑。泊然蟬蛻。阇維。舍利不可勝數(shù)。郴人塔而祠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慧元(一○三七~一○九一),俗姓倪,潮陽(今屬廣東)人。年十九落發(fā)受具,為南岳十三世。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至黃龍。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住吳江壽圣寺。后居昆山慧巖院、承天萬壽寺、湖州報(bào)本禪院。哲宗元祐六年卒,年五十五。謚證悟禪師。事見《禪林僧寶傳》卷二九。
全粵詩·卷二四
釋慧元(一○三七 — 一○九一),俗姓倪,潮陽人。為南岳十三世。年十九落發(fā)受具。宋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至黃龍。宋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住吳江壽圣寺。后居昆山慧巖院、承天萬壽寺、湖州報(bào)本禪院。宋哲宗元祐六年卒,年五十五。謚證悟禪師。事見宋釋慧洪《禪林僧寶傳》卷二九,明黃佐纂修嘉靖四十年刊《廣東通志》卷六四有傳。偈一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九
禪師名慧元。
生倪氏。
潮陽人也。
垂髫嶷然。
群兒劇于前。
袖手趺坐而已。
父母商略曰。
兒材地如此。
寧堪世用。
意事佛僧。
可耳。
元聞之。
即前拜辭。
依城南精舍。
誦法華經(jīng)。
年十九。
剃落受具。
游方至京師。
華嚴(yán)圓明法師者。
見而異之。
曰。
上人齒少。
自何至此。
所求何事。
曰。
慧元南海來。
無他來唯求佛法。
圓明笑曰。
王城利聲捷徑。
酒色樊籠。
橫目爭奪。
日有萬緒。
昔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佛法猶不現(xiàn)前。
此中寧有佛法乎。
佛法俱在南方也。
元乃自洛京。
游襄漢。
遍歷名山。
所至親近知識(shí)。
然俱無所解悟。
治平三年春。
至黃龍。
時(shí)南禪師。
來自積翠。
龍眾如蟻慕而集。
元每坐下板。
輒自引手反覆。
視之。
曰寧有道理。
而云似佛手。
知吾家揭陽。
而乃復(fù)問。
生緣何處乎。
久而頓釋其疑。
即日發(fā)去。
熙寧元年入?yún)恰?div id="s2tpjsb" class='inline' id='people_33749_2_57_comment'>
住吳江壽圣寺。
遣僧造黃龍。
投嗣法書。
南公視其款識(shí)。
未發(fā)。
謂來僧曰。
汝亟還。
令元自來。
僧反命。
元輟住持事。
策杖而來次南昌。
寶覺禪師出世說法。
知南公已化逾月。
乃復(fù)還吳中。
道俗師尊之。
又延住昆山慧嚴(yán)院。
十年。
嘗夜舟歸自霅川。
??劫舟。
舟人驚怖。
不知所出。
元安坐徐曰。
錢帛皆施汝。
人命不可枉用。
寇因背去。
元祐四年。
住承天萬壽寺。
眾益盛。
躬自持缽至湖。
湖人曰。
師到處為家。
何苦獨(dú)愛姑蘇乎。
固留不使還。
蘇人聞之。
爭持棰杖。
嘩入湖曰。
何為奪我邦善知識(shí)。
政當(dāng)見還否。
則有死而已。
元怡然不吝情去留。
曰吾任緣耳。
相守彌月。
蘇人食盡乃去。
竟為湖人所有。
住報(bào)本禪院六年。
十一月十六日。
升座說偈曰。
五十五年夢幻。
身東西南北孰為親。
白云散盡千山外。
萬里秋空片月新。
言訖而化。
時(shí)右司陳公瓘瑩中在湖。
親見其事。
元脅不至席三十年。
平生規(guī)法南禪師作止者。
唯元克肖之。
遺言葬于峴山之陽。
門弟子元正有才辯。
問。
何獨(dú)念峴山乎。
元曰。
他日可建寺。
后三十年元道契太師楚國公。
公為請于 朝。
詔謚證悟禪師。
塔曰定應(yīng)。
有 旨特建顯化寺。
歲度僧。
以嚴(yán)香火云。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慧元。潮州倪氏子。十九為大僧。遍歷叢席。于黃龍三關(guān)語下悟入。住安吉報(bào)本院。為人孤硬。有風(fēng)度。威儀端重。危坐終日。南禪師門弟子。能縱跡其行藏者。惟元而已。元。初開法。法嗣書至。南公視其名曰。吾偶忘此僧。謂專使曰。書未欲開。可令親來見。專使反命。元即腰包而來。至豫章。聞南公化去。因留嘆息。適晦堂老人。出城相會(huì)。與語奇之曰。恨老師不及見耳。元道化東吳。歸之者如云。嘗自乞食。舟還遇盜。舟人絕叫。白刃交錯(cuò)于前。元安坐自若。徐曰。所有盡以奉施。人命不可害也。盜既去。達(dá)旦人來。意師死矣。而顏色不亂。神氣如常。其臨死生禍福。能脫然無累如此。自說法來。一榻蕭然。長坐不臥。三十馀年如一日。化后塔全身于峴山。

人物簡介

大明高僧傳·卷第二 解義篇第二之二
釋本無。
號(hào)我庵。
臺(tái)州黃巖人。
幼從方山寶禪師于瑞巖薙發(fā)進(jìn)具戒。
次依寂照禪師于中天竺命司箋翰。
寂照每深加錐劄亦有省處。
后有舅氏。
本習(xí)天臺(tái)教。
挽之更衣。
見湛堂澄于演福精研教部。
寂照惜其去遂作偈寄之云。
從教入禪今古有。
從禪入教古今無。
一心三觀門雖別。
水滿千江月自孤。
師后出世既為澄公法嗣。
仍爇一香以報(bào)寂照。
蓋不以跡異二其心也。
寂照將入滅時(shí)師方主延慶。
照乃遺書囑其力弘大蘇少林二宗。
馀無他說。
師因奠寂照乃拈香云。
妙喜五傳最光焰。
寂照一代甘露門。
等閒觸著肝膽裂。
冰雪忽作陽春溫。
我思打失鼻孔日是何氣息今猶存。
天風(fēng)北來歲云暮。
掣電討甚空中痕。
師后晚年遷杭之上天竺最久。
一日無疾端坐而蛻于白云堂。
謚曰佛護(hù)宣覺憲慈匡道大師
補(bǔ)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本無。字我庵。臺(tái)之黃巖人。從凈慈方山落發(fā)。依寂照于中天竺。掌綱維。有舅氏老教庠也。挽使更宗。師欣然。就見澄公于演福。力研教部。曰。茍弘道利生。在彼猶在此。庸何傷寂照。惜其去。作偈寄之云。從教入禪今古有。從禪入教古今無。一心三觀門雖別。水滿千江月自孤。出世為澄公嗣。仍爇一香報(bào)寂炤。不以跡異而二其心。寂炤示寂。時(shí)師在四明延慶。遺書囑其力弘大蘇宗趣。無他言也。師接書。為設(shè)祭拈香云。妙喜五傳最光??。寂炤一代甘露門。等閑觸著肝腦裂。冰霜忽作陽春溫。我思打失鼻孔日?;己螝庀⒔癃q存。天風(fēng)北來歲云暮。掣電討甚空中痕。繼住集慶寺。無住上天竺剎竿相望。皆自澄公。一燈分炤云。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本無,號(hào)我庵,黃嚴(yán)人。
幼從方山寶禪師于瑞巖薙發(fā),進(jìn)具戒。
次依寂照禪師于中天竺,命司箋翰。
寂照每深加錐剳,亦有省處。
后有舅氏本習(xí)天臺(tái)教,挽之更衣,見湛堂澄于演福,精研教部。
寂照惜其去,遂作偈寄之,云:“從教入禪今古有,從禪入教古今無。
一心三觀門雖別,水滿千江月自孤。
”本無后出世,既嗣澄法,仍爇香以報(bào)寂照,盡不以跡異二其心也。
寂照將入滅時(shí),本無方主延慶,照乃遺書囑其力宏大蘇、少林二宗,馀無他說。
因奠寂照,乃拈香云:“妙喜五傳最光燄,寂照一代甘露門。
等閒觸著肝膽裂,冰雪忽作陽春溫。
我思打失鼻孔日,是何氣息今猶存。
天風(fēng)北來歲云暮,掣電討甚空中痕。
”晚歲遷上天竺,一日無疾,端坐而蛻于白云堂,謚曰“佛護(hù)宣覺憲慈匡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