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寶志

相關(guān)人物:共 41 位。
共 4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此云時稱。
西域人。
氣剛大。
無嗜好。
善誦阿毗曇。
該通群經(jīng)。
而專以禪觀法授人。
元嘉元年。
至建鄴。
為大祖文皇所敬。
依止鐘山道林精舍。
沙門寶公崇其禪法。
譯藥王藥上觀無量壽佛經(jīng)。
僧含筆受。
以此二經(jīng)。
為轉(zhuǎn)障秘術(shù)。
凈土密因。
故沈吟研味。
興于嘆詠。
平昌孟顗出守會稽。
要之不去。
后移止江陵。
十九年入蜀弘道。
俄還江陵而卒。
壽六十有二。
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下
畺良耶舍。
此云時稱。
西域人。
性剛直寡嗜欲。
善誦阿毗曇博涉律部。
其馀諸經(jīng)多所該綜。
雖三藏兼明而以禪門專業(yè)。
每一游觀或七日不起。
常以三昧正受傳化諸國。
以元嘉之初遠冒沙河萃于京邑。
太祖文皇深加嘆異。
初止鐘山道林精舍。
沙門寶志崇其禪法。
沙門僧含請譯藥王藥上觀及無量壽觀。
含即筆受。
以此二經(jīng)是轉(zhuǎn)障之秘術(shù)凈土之洪因故沈吟嗟味流通宋國。
平昌孟顗承風(fēng)欽敬。
資給豐厚。
顗出守會稽固請不去。
后移憩江陵。
元嘉十九年西游岷蜀。
處處弘道禪學(xué)成群。
后還卒于江陵。
春秋六十矣。
時又有天竺沙門僧伽達多僧伽羅多等。
并禪學(xué)深明。
來游宋境。
達多嘗在山中坐禪。
日時將迫。
念欲虛齋。
乃有群鳥銜果飛來授之。
達多思惟。
獼猴奉蜜佛亦受而食之。
今飛鳥授食何為不可。
于是受而進之。
元嘉十八年夏受臨川康王請。
于廣陵結(jié)居。
后終于建業(yè)。
僧伽羅多。
此云眾濟。
以宋景平之末來至京師。
乞食人間宴坐林下。
養(yǎng)素幽閑不涉當世。
以元嘉十年卜居鐘阜之陽。
剪棘開榛造立精舍。
即宋熙寺是也。
釋邵碩 朝代:南朝宋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康居人。奓口大目。狀如狂。所至小兒。得侮慢之。時時從酒徒。入市酣飲酒徒多推擠之使去不去。則謾與飲。無所較。然見佛像則百拜。悲嘆流涕。生三男二女。大男名慧生為沙門。碩后亦為沙門。號碩公。出入經(jīng)行。不問夜旦。意欲為之則往。游益部諸縣。皆以滑稽言事。發(fā)人歡笑。而勸以善。因家家喜之。碩至而地臥。則其家有死禍。從乞細席。臥則有生兒之喜。四月八日成都迎像。碩嘗于眾中。匍匐弄師子。伎以自效。是日亦有見之??縣者。蓋分身云。刺史蕭慧開劉孟明并敬事之。孟明嘗使二妾。衣男子衣。給侍公左右。公遽為韻語以卻之。曰寧乞美酒過殘歲。不能年老做夫婿。孟明長史沈仲玉改鞭杖格碩曰。天地嗷嗷從此起。若除此格。得刺史。仲玉聞而除之。及孟明卒。仲玉行州事。元徽元年九月一日。語岷山通云沙門法進曰。我死可露骸松下。然兩腳須著履。進從之。已而化。舁其尸露之。明日往視失所在。俄有自??縣來者。曰昨見公行市中。一腳著履。曰為我語進公。小兒輩欺我。止予我只履。進驚問沙彌。沙彌曰。舁尸時一履墮。行急不及系也。
神僧傳·卷第四
沙門邵碩。
康居國人。
志公最善。
出入經(jīng)行不問夜旦。
意欲求之則去。
游益州以滑稽言事能發(fā)人歡笑。
因勸以善。
家家喜之。
至人家眠地者。
家必有死。
就人求細席者必有小兒亡。
時咸以此為讖。
至四月八日成都行化。
碩于眾中作師子形。
爾日郫縣亦言見碩作師子形。
乃悟分其身也。
刺史蕭慧開及劉孟明。
皆挹事之。
孟明以男子衣衣二妾。
試碩云。
以此二人給公為左右可乎。
碩為人好韻語。
乃謂明曰。
寧自乞食以清宴不能與阿夫竟殘年。
后忽著布帽詣明。
少時明卒。
先是孟明長史沈仲玉改鞭杖之格嚴重常科。
碩謂玉曰。
天地嗷嗷從此起。
若除鞭格得刺史。
玉除之。
及明卒仲玉果行州事。
是年九月將亡。
謂沙門法進曰。
愿露骸松下然腳須著屐。
進諾之。
已而化。
舁其尸露之。
明日往視失所在。
俄有自郫縣來者曰。
昨見碩公著一屐行市中。
曰為我語進公。
小兒見欺止為我只屐。
進驚問之沙彌。
答曰。
舁尸時一屐墮。
行急不及系也法愿。
高僧傳·卷第十 神異下
邵碩者。本姓邵。名碩。始康人。居無常所恍忽如狂。為人大口眉目丑拙。小兒好追而弄之。或入酒肆同人酣飲。而性好佛法。每見形像無不禮拜贊嘆悲感流淚。碩本有三男二女。大男惠生者亦出家。碩以宋初亦出家入道。自稱碩公。出入行往不擇晝夜。游歷益部諸縣。及往蠻中。皆因事言謔協(xié)以勸善。至人家眠地者。人家必有死。就人乞細席必有小兒亡。時人咸以此為讖。至四月八日成都行像。碩于眾中匍匐作師子形。爾日郡縣亦言見碩作師子形。乃悟其分身也。刺史蕭惠開及劉孟明等。并挹事之。孟明以男子衣衣二妾。試碩云。以此二人給公為左右可乎。碩為人好韻語。乃謂明曰。寧自乞酒以漬咽。不能與阿夫竟殘年。后一朝忽著布帽詣孟明。少時明卒。先是孟明長史沈仲玉。改鞭杖之格嚴重???。碩謂玉曰。天地嗷嗷從此起。若除鞭格得刺史。玉信而除之。及孟明卒仲玉果行州事。以宋元徽元年九月一日卒岷山通云寺。臨亡語道人法進云??陕段岷〖毕德闹_。既而依之。出尸置寺。后經(jīng)二日不見所在。俄而有人從郫縣來。過進云。昨見碩公在市中一腳著履漫語云。小子無宜適失我履一只。進驚而檢問沙彌。沙彌答云。近送尸出時怖懼右腳一履不得好系。遂失之。其跡詭異莫可測也。后竟不知所終。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字德素。
姓婁氏。
東陽烏傷人也。
世為東南著族。
有善地理學(xué)者。
使視塋墓。
曰法當出苦行而得道者。
為帝王師。
母留氏夢。
長人擎金像。
令吞之。
已而見紫光繞身。
覺而有孕。
自爾精神志操異常。
及娩。
其身香潔白晰如雪。
因名之靈粲。
七歲入學(xué)。
即誦孝經(jīng)論語史傳。
披文見意。
宅南果園。
鄰?fù)翰啥偂?div id="in2jo8x"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727_0_21_comment'>
師獨以所得。
悉分與之而返。
鄉(xiāng)土業(yè)蠶桑。
常懷悲惻。
為不服縑纊。
季父喜獵。
泣諫不少變。
每嘆曰飛走去人類甚遠。
而好生惡死之情。
無所異。
終絕膻腥。
以感動之。
叔則遠避他處。
殺戮加于舊。
忽夢。
赤衣神人。
手持矛戟擬之曰。
汝不聽菩薩教化。
而日以殺為事。
汝可就死。
驚覺流汗。
且即毀棄獵具。
悔過。
約一日至其常所獵處。
見麋鹿數(shù)十頭。
騰倚隨逐。
若愧謝狀。
所居僻陋。
無見聞。
而約宿習(xí)冥感。
曉暢教理。
念將離俗。
而莫識所詣。
忽值僧東指云。
剡中。
佛事甚盛。
因不復(fù)見。
蓋神人云。
年十二。
至剡禮塔廟。
究經(jīng)典。
故東境謠曰。
少達妙理婁居士。
宋泰始四年。
辭親剪落于上虞東山寺。
時年十七。
南林寺沙門慧靜一代僧望也。
遂師事之。
俄隨靜住剡之梵居寺。
服勤就養(yǎng)。
年踰一紀。
靜亡。
盡心喪之禮。
服除。
乃辟谷餌松術(shù)以遁。
及齊之季竟陵王方鎮(zhèn)茲地。
聞風(fēng)敬慕。
時與智秀曇讖慧次。
并召。
約后至。
臘又差晚。
王竟延之上座。
眾咸不悅。
王曰。
此人他日且將領(lǐng)袖釋門。
諸公幸毋過。
中書郎汝南周颙令剡。
尤加禮。
筑山茨鐘山之上。
邀之。
今號草堂寺。
颙每見而嘆曰。
山茨約至。
清虛滿世。
太宰文簡公褚淵。
太尉文獻公王儉。
莫不欽屬。
淵嘗請講凈名勝鬘。
儉亦請開法華大品。
淵寢疾。
夢胡僧告曰。
菩薩當至。
項之約至。
所苦遂愈。
即請受五戒。
給事中婁幼瑜族祖也。
每見輒起。
或謂此君從孫。
何乃爾。
瑜曰。
菩薩出世。
方師于天下。
豈獨老夫致敬哉。
旋里省覲。
而二親亡喪。
臨訣之馀。
孺慕斯甚。
于是宿留積歲。
啟迪尤多。
還都仍住草堂寺。
隆昌中。
太傅沈約。
??赴外任。
在郡以禪誦自娛。
異香入室。
猛獸馴階。
每入金華山采桔。
或游止赤松澗。
而神光相屬。
赤松有館。
道士所居也。
道士丁德靜者。
為崇所病。
雖使與善方術(shù)者俱。
而崇益充斥。
病益困。
且暴亡。
于是長山令徐伯超。
議徙約為之主。
曾未旬浹。
而崇息病愈。
后??臥。
見二青衣女子。
從澗出。
禮悔云。
夙障深重。
報為水精。
愿受歸戒。
梁天監(jiān)初。
沈位尚書仆射。
疏請偕。
許之。
先是約已預(yù)言其然。
及沈尹丹陽。
蓋十一年矣。
臨別之際。
辭旨悽惋。
俄而沈殂謝。
十一年。
始詔引見。
十六年己亥四月八日。
上從受菩薩戒于等覺殿。
自爾入見別施漆榻。
上先作禮。
上未受戒之一夕。
約夢自草堂至臺門。
皆錦罽席路。
己坐禪床。
去地數(shù)丈。
天人圍繞說法。
由是得度弟子著箓者。
四萬八千人。
時有乾鵲升階。
狀若聽受。
至跋事。
然后去。
又有二孔雀。
驅(qū)斥不去。
詔聽上。
徐行至壇。
俛首而立。
上曰此鳥必欲別受生耳。
無何二鳥同日化。
嘗燕居。
睹野媼置書數(shù)卷于按而出。
并植異樹于庭云。
青廷樹。
后七日有一叟。
請所置書攜去。
約初不視其何等書也。
而樹則葉綠華紅。
扶疏至今。
且感鳥如翡翠。
赤質(zhì)長尾。
群棲林木中。
大通四年。
夢舊宅白壁朱門。
赫然壯麗。
因發(fā)愿造寺。
詔號本生寺。
大同元年九月六日。
現(xiàn)疾北首右脅而臥。
神識恬愉。
了無痛惱。
謂弟子曰。
疇昔之夜夢。
若大眾幡華迎我而往者。
我其逝矣。
十六日。
詔遣舍人徐儼參候。
至夜五更時唱異香滿室者再。
左右肅然。
乃曰。
夫生之有死。
自然恒數(shù)。
勤脩念慧。
慎勿妄想。
即合掌。
如入禪定。
壽八十有四。
夏六十有三。
天子悲慟。
僚宰輟聽覽者。
二旬有一。
是月二十有九日。
詔塔于獨龍山神僧寶志墓。
左。
初約臥疾。
見一翁。
執(zhí)錫入至。
是而寤。
前日所見則爾。
又約所乘青牛。
忽鳴吼墮淚。
至葬之日。
詔牽從部伍。
吼淚至葬所不已。
塔始建。
有白鶴一雙。
繞塔鳴唳。
聲甚哀。
詔王筠。
文所樹碑。
續(xù)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二
釋慧約。
字德素。
姓婁。
東陽烏場人也。
祖世蟬聯(lián)東南冠族。
有占其塋墓者云。
后世當有苦行得道者為帝王師焉。
母劉氏夢。
長人擎金像令吞之。
又見紫光繞身。
因而有孕。
便覺精神爽發(fā)思理明悟。
及載誕之日。
光香充滿身白如雪。
時俗因名為靈粲。
故風(fēng)鑒貞簡神志凝靜。
撫塵之歲有異凡童。
惟聚沙為佛塔。
疊石為高座。
七歲便求入學(xué)。
即誦孝經(jīng)論語。
乃至史傳披文見意。
宅南有果園。
鄰?fù)偛沙R詾榛肌?div id="yq2caqz"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727_1_23_comment'>
乃舍己所得空拳而返。
鄉(xiāng)土以蠶桑為業(yè)。
常懷悲惻。
由是不服縑纊。
季父憙畋獵化終不改。
常嘆曰。
飛走之類去人甚遠。
好生惡死此情何別。
乃絕膻腥。
叔父遂避于他里恣行剿戮。
夢赤衣使者。
手持矛戟謂曰。
汝終日殺生。
菩薩教化又不能止。
促來就死。
驚覺汗流。
詰旦便毀諸獵具深改前咎。
約復(fù)至常所獵處。
見麋鹿數(shù)十頭。
騰倚隨之。
若有愧謝者。
所居僻左不嘗見寺。
世崇黃老未聞佛法。
而宿習(xí)冥感心存離俗。
忽值一僧訪以至教。
彼乃舉手東指云。
剡中佛事甚盛。
因乃不見。
方悟神人。
至年十二始游于剡。
遍禮塔廟肆意山川。
遠會素心多究經(jīng)典。
故東境謠曰。
少達妙理婁居士。
宋泰始四年。
于上虞東山寺辭親剪落。
時年十七。
事南林寺沙門慧靜。
靜于宋代僧望之首。
律行總持。
為特進顏延年司空何尚之所重。
又隨靜住剡之梵居寺。
服勤就養(yǎng)年踰一紀。
及靜之云亡。
盡心喪之禮。
服闋之后。
卻粒巖棲。
餌以松朮。
蠲疾延華深有成益。
齊竟陵王作鎮(zhèn)禹穴。
聞約風(fēng)德雅相嘆屬。
時有釋智秀曇纖慧次等。
并名重當鋒同集王坐。
約既后至年夏未隆。
王便斂躬盡敬。
眾咸懷不悅之色。
王曰。
此上人方為釋門領(lǐng)袖。
豈今日而相待耶。
故其少為貴勝所崇也如此。
齊中書郎汝南周颙為剡令。
欽服道素側(cè)席加禮。
于鐘山雷次宗舊館造草堂寺。
亦號山茨。
屈知寺任。
此寺結(jié)宇山椒疏壤幽岫。
雖邑居非遠。
而蕭條物外。
既冥賞素誠。
便有終焉之托。
颙嘆曰。
山茨約主清虛滿世。
齊太宰文簡公褚淵。
太尉文憲公王儉。
佐命一期功高百代。
欽風(fēng)味道共弘法教。
淵嘗請講凈名勝鬘。
儉亦請開法花大品。
淵遇疾晝寢見胡僧云。
菩薩當至。
尋有道人來者是也。
俄而約造焉。
遂豁然病愈。
即請受五戒。
齊給事中婁幼瑜。
少有學(xué)術(shù)。
約之族祖也。
每見輒趣為禮。
或問。
此乃君族下班。
何乃恭耶。
瑜曰。
菩薩出世方師于天下。
豈老夫敬致而已。
時人未喻此旨。
惟王文憲深以為然。
且約孝通冥感思歸遄返。
而二親喪亡。
并及臨訣。
孺慕嬰號不交人世。
積時停鄉(xiāng)以開慈道。
后還都又住草堂。
少傅沈約。
隆昌中外任。
攜與同行。
在郡惟以靜漠自娛。
禪誦為樂。
異香入室猛獸馴階。
常入金華山采桔。
或停赤松澗游止。
時逢宿火乍屬神光。
程異不思故略其事。
有道士丁德靜。
于館暴亡。
傳云。
山精所弊。
乃要大治祭酒居之。
妖猶充斥。
長山令徐伯超立議。
請約移居曾未浹旬。
而神魅弭息。
后晝臥見二青衣女子。
從澗水出禮悔云。
夙障深重墮此水精。
晝夜煩惱。
即求授戒。
自爾災(zāi)怪永絕。
及沈侯罷郡。
相攜出都。
還住本寺。
恭事勤肅禮敬彌隆。
文章往復(fù)相繼晷漏。
以沈詞藻之盛秀出當時。
臨官蒞職。
必同居府舍。
率意往來。
未嘗以朱門蓬戶為隔。
齊建武中謂沈曰。
貧道昔為王褚二公供養(yǎng)。
遂居令仆之省。
檀越為之當復(fù)入地矣。
天監(jiān)元年沈為尚書仆射。
啟敕請入省住。
十一年臨丹陽尹。
無何而嘆。
有憂生之嗟。
報曰。
檀越福報已盡。
貧道未得滅度詞旨悽然。
俄而沈殞。
故其預(yù)契未然皆此類也。
既而留心方等研精九部。
皆蘊匱胸襟陶鎣懷抱。
顯說弘通當仁不讓。
劬勞汲引隆益群品。
皇帝斲彫文璞。
信無為道發(fā)菩提心。
搆重云殿。
以戒業(yè)精微功德淵廣。
既為萬善之本。
實亦眾行所先。
譬巨海百川之長。
若須彌群山之最。
三果四向緣此以成。
十力三明因茲而立。
帝乃博采經(jīng)教撰立戒品。
條草畢舉儀式具陳。
制造圓壇用明果極。
以為道資人弘理無虛授。
事藉躬親民信乃立。
且帝皇師臣大圣師友。
遂古以來斯道無墜。
農(nóng)軒周孔憲章仁義。
況理越天人之外。
義超名器之表。
以約德高人世道被幽冥。
允膺阇梨之尊。
屬當智者之號。
逡巡退讓情在固執(zhí)。
慇勤勸請辭不獲命。
天監(jiān)十一年始敕引見。
事協(xié)心期道存目擊。
自爾去來禁省禮供優(yōu)給。
至十八年己亥四月八日。
天子發(fā)弘誓心受菩薩戒。
乃幸等覺殿。
降彫玉輦。
屈萬乘之尊。
申在三之敬。
暫屏袞服恭受田衣。
宣度凈儀曲躬誠肅。
于時日月貞華天地融朗。
大赦天下率土同慶。
自是入見別施漆榻。
上先作禮然后就坐。
皇儲以下爰至王姬。
道俗士庶咸希度脫。
弟子著籍者凡四萬八千人。
嘗授戒時有一乾鵲。
歷階而升。
狀若餐受。
至說戒畢然后飛騰。
又嘗述戒。
有二孔雀驅(qū)斥不去。
敕乃聽上。
徐行至壇俛頸聽法。
上曰。
此鳥必欲滅度別受馀果。
矜其至誠更為說法。
后數(shù)日二鳥無何同化。
又初授戒。
夜夢從草堂寺以綿罽席路。
直至臺門。
自坐禪床。
去地數(shù)丈。
天人圍繞為眾說法。
以事而詳。
等黃帝之夢往華胥。
同目連之神登兜率。
至人行止孰能議之。
而愛悅閑靜祥華虛室。
寺側(cè)依棲咸生慈道。
故使麇麚群于兕虎。
鳧鶩狎于鷹鹯。
飛走騰伏自相馴擾。
非夫仁澤潛化。
孰能如此者乎。
后靜居閑室忽有野媼。
赍書數(shù)卷置經(jīng)案上。
無言而出。
并持異樹自植于庭云。
青庭樹也。
約曰。
此書美也不我俟看。
如其惡也亦不勞視經(jīng)七日又見一叟請書而退。
此樹葉綠花紅扶疏尚在。
又感異鳥。
身赤尾長形如翡翠。
相隨棲息出入樹間。
中大通四年夢見舊宅。
白壁朱門赫然壯麗。
仍發(fā)愿造寺。
詔乃號為本生焉。
大同一年又敕。
改所居竹山里。
為智者里。
縉云舊壤傳芳圖諜。
山川靈異擅奇函夏。
福地仙鄉(xiāng)此焉攸立。
而約飯餌松朮三十馀年。
布艾為衣過七十載。
鳴謙立操擅望當時。
乃以大同元年八月。
使人伐門外樹枝曰。
輿駕當來勿令妨路。
人未之測。
至九月六日現(xiàn)疾。
北首右脅而臥。
神識恬愉了無痛惱。
謂弟子曰。
我夢四部大眾幡花羅列空中迎我凌云而去。
福報當訖。
至十六日敕遣舍人徐儼參疾。
答云。
今夜當去。
至五更二唱異香滿室左右肅然。
乃曰。
夫生有死自然恒數(shù)。
勤修念慧勿起亂想。
言畢合掌便入涅槃。
春秋八十有四。
六十三夏。
天子臨訣悲慟。
僚宰輟聽覽者二旬有一。
其月二十九日。
于獨龍山寶志墓左??之。
初約臥疾。
見一老公執(zhí)錫來入。
及遷化日。
諸僧咸卜寺之東巖。
帝乃改葬獨龍。
抑其前見之叟。
志公相迎者乎。
又臨終夜所乘青牛忽然鳴吼淚下交流。
至葬日敕使牽從部伍發(fā)寺至山。
吼淚不息。
又建塔之始。
白鶴一雙繞墳鳴淚聲其哀婉。
葬后三日欻然永逝。
下敕豎碑墓左。
詔王筠為文。
神僧傳·卷第四
釋慧約。
字德素。
姓婁氏。
東陽烏傷人也。
祖世為東南仕族。
有占其塋墓者云。
后世當有苦行得道者為帝王師焉。
母留氏夢長人擎金像令吞之。
又見紫光繞身。
因而有孕。
便覺精神爽發(fā)思理明悟。
及載誕之日。
光香充滿身白如雪。
俗因名為靈粲。
兒童時聚沙為佛塔。
壘石為高座。
七歲便求入學(xué)。
即誦孝經(jīng)論語。
乃至史傳披文見意。
宅南有果園鄰?fù)偛沙R詾榛肌?div id="j7y7r28"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727_2_19_comment'>
乃舍己所得空拳而返。
鄉(xiāng)土以蠶桑為業(yè)。
常懷悲惻。
由是不服縑纊。
季父喜畋臘化終不改。
常嘆曰。
飛走之類去人甚遠。
好生惡死此情何別。
乃絕膻腥。
叔父遂避于他里恣行剿戮。
夢赤衣使者手持矛戟。
謂曰。
汝終日殺生。
菩薩教化又不能止。
捉來就死。
驚覺汗流。
旦便毀諸獵具深改前咎。
約復(fù)至常所獵處。
見麋鹿數(shù)十頭騰倚隨船。
若有愧謝者所居。
僻左不嘗見寺忽值。
一僧訪以至教彼乃。
舉手東指云剡中。
佛事甚盛因仍。
不見方悟。
神人至年。
十二始游于剡遍禮。
塔廟肆意。
山川遠會。
素心多究。
經(jīng)典宋泰。
始四年于上虞東山寺辭親剪落時年。
十七事南。
林寺沙門慧靜。
隨靜住剡之梵居寺。
服勤就養(yǎng)年踰一紀。
及靜之亡。
盡心喪之。
禮服闋之。
后卻粒巖棲餌以松朮。
蠲疾延年深有成益。
齊太宰文簡公褚淵。
嘗請講凈名勝鬘。
淵遇疾晝寢。
見梵僧云。
菩薩當至。
尋有道人來者是也。
俄而約造焉。
遂豁然病愈。
即請受五戒。
齊給事中婁幼瑜少有學(xué)術(shù)。
約之族祖也。
每見輒起為禮。
或問。
此乃君族下班。
何乃恭耶。
瑜曰。
菩薩出世方師于天下。
豈老夫致敬而已。
時人未喻此旨。
惟王文憲深以為然。
后還都又住草堂。
少傅沈約。
隆昌中外任攜與同行在郡。
惟以靜漠自娛禪誦為樂。
異香入室猛獸馴階。
常入金華山采結(jié)。
或停赤松澗。
有道士丁德靜。
于館暴亡。
傳云。
山精所斃。
乃要大治祭酒居之。
妖猶充斥。
長山令徐伯超立議請約移居。
曾未浹旬而神魅弭息。
后晝臥見二青衣女子從澗水出。
禮悔云。
夙障深重。
墮此水精。
晝夜煩惱。
即授以歸戒。
自爾災(zāi)怪永絕。
天監(jiān)十八年己亥四月八日。
天子發(fā)弘誓心受菩薩戒。
乃幸等覺殿。
皇儲已下爰至道俗士庶。
咸希度脫。
弟子著錄者凡四萬八千人。
嘗受戒時。
有一乾鵲歷階而升。
狀若餐受。
至說戒畢然后飛騰。
又嘗述戒有二孔雀。
驅(qū)斥不去。
敕乃聽上。
徐行至壇俛頸聽法。
上曰。
此鳥必欲滅度別受馀果。
矜其至誠更為說法。
無何二鳥同化。
后靜居閑室。
忽有野媼赍書數(shù)卷置經(jīng)案上。
無言而出。
并持異樹自植于庭云。
青庭樹也。
約曰。
此書美也不俟看之。
如其惡也亦不勞視。
經(jīng)七日又見一叟請書而退。
此樹葉綠花紅扶疏尚在。
又感異鳥身赤尾長形如翡翠。
相隨棲息出入樹間。
大通四年夢見舊宅白壁朱門赫然壯麗。
仍發(fā)愿造寺。
詔乃號為本生焉。
又敕改所居竹山里為智者里。
大同元年八月使人伐門外樹枝曰。
輿駕當來勿令妨路。
人未之測。
至九月六日現(xiàn)疾北首右脅而臥。
神識恬愉了無痛惱。
謂弟子曰。
我夢四部大眾幡花羅列空中迎我凌云而去。
福報當訖。
至十六日敕遣舍人徐儼參疾。
答曰。
今夜當去。
至五更二唱。
異香滿室。
左右肅然。
乃曰。
夫生有死自然恒數(shù)。
勤修念慧勿起亂想。
言畢合掌便入涅槃。
春秋八十有四。
六十三夏。
初臥疾時。
見一老公執(zhí)錫來入。
及遷化日諸僧咸卜寺之東巖。
帝乃改葬獨龍。
抑其前見之叟則志公相迎者乎。
又臨終夜所乘青牛。
忽然鳴吼淚下交流。
至葬日敕使牽從部伍。
發(fā)寺至山吼淚不息。
又建塔之始白鶴一雙。
繞墳鳴淚聲甚哀惋。
葬后三日欻然永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齊州山荏人。
出家居人頭山??草寺。
寺即宋之求那跋摩。
所立道場也。
至湛而規(guī)模猶未替。
湛于法華專務(wù)誦持。
將終之日。
梁沙門寶志懸知之。
謂武帝曰。
今日北方山荏縣人頭山??草寺。
須陀洹果圣僧入滅矣。
揚都道俗聞之。
莫不北向致禮。
故湛之終也。
寂然掩息。
馀無病惱。
獨于兩手各屈一指而已。
識者以為西竺誠于此驗所證果位。
蓋謂一指初果。
二指則二果也。
是知湛寔初果云。
筑塔人頭山。
其石灰泥土。
雖鳥獸莫污蔑。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讀誦篇第八
釋志湛。
齊州山荏人。
是朗公曾孫之弟子也。
立行純厚。
省事少言。
仁濟為務(wù)。
每游諸禽獸而群不為亂。
住人頭山邃谷中銜草寺。
寺即宋求那跋摩之所立也。
讀誦法華用為常業(yè)。
將終之日。
沙門寶志奏梁武曰。
北方山荏縣人住今銜草寺須陀洹果圣僧者今日入涅槃。
楊都道俗聞此告。
皆遙禮拜。
故湛之亡也。
寂無馀惱。
端然氣絕。
兩手各舒一指。
有西天竺僧解云。
若二果者舒兩指。
驗湛初果也。
還收葬于人頭山。
筑塔安之。
石灰泥涂。
鳥狩不敢凌污。
今猶存焉又范陽五侯寺僧。
失其名。
常誦法華。
初死之時權(quán)殯堤下。
后遷改葬。
骸骨并枯惟舌不壞。
雍州有僧亦誦法華。
隱于白鹿山。
感一童子常來供給。
及死置尸巖下。
馀骸枯朽惟舌如故。
齊武成世。
并州東看山側(cè)有人掘地。
見一處土其色黃白。
與旁有異。
尋見一物狀如兩唇。
其中有舌鮮紅赤色。
以事聞奏。
帝問諸道人。
無能知者。
沙門大統(tǒng)法上奏曰。
此持法華者。
六根不壞報耳。
誦滿千遍其徵驗乎。
乃敕中書舍人高珍曰卿是信向之人。
自往看之必有靈異。
宜遷置凈所設(shè)齋供養(yǎng)。
珍奉敕至彼。
集諸持法華沙門。
執(zhí)爐潔齋。
繞旋而咒曰。
菩薩涅槃年代已遠。
像法流行奉無謬者。
請現(xiàn)感應(yīng)。
才始發(fā)聲。
此之唇舌一時鼓動。
雖無響及而相似讀誦。
諸同見者莫不毛豎。
珍以狀聞。
詔遣石函藏之遷于山室云。
又元魏北代。
乘禪師者。
受持法華精勤匪懈。
命終托河?xùn)|??氏為第五子。
生而能言。
自陳宿世不愿處俗。
其父任北肆州刺史。
隨任便往中山七帝寺。
尋得本時弟子。
語曰。
汝頗憶從我度水往狼山不。
乘禪師者我身是也。
房中靈幾可速除之。
父母恐其出家。
便與納室。
爾后便忘宿命之事。
而常興厭離。
端拱靜居。
又太和初年。
代京閹官自慨刑馀。
不逮人族。
奏乞入山修道。
有敕許之。
乃赍一部花嚴。
晝夜讀誦禮悔不息。
夏首歸山。
至六月末。
髭鬢盡生復(fù)丈夫相。
還狀奏聞。
高祖信敬由來。
忽見驚訝更增常日。
于是大代之國花嚴一經(jīng)因斯轉(zhuǎn)盛。
并見侯君素旌異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58—522 【介紹】: 南朝梁時僧。吳郡人,俗姓顧,本名凈藏。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講說經(jīng)論,博采眾說,時輩莫及。梁武帝甚器重之住鐘山開善寺。后帝見僧行敗壞,欲自任白衣僧正以匡正之,集眾咨議,藏獨言其不可,事乃寢。尤精《成實論》,所著《成實論義疏》為當時有影響之作。與僧旻、法云并稱梁代三大法師。
全梁文·卷七十四
智藏本名凈藏,吳人,天監(jiān)末居鐘山開善寺。
續(xù)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初
釋智藏。
姓顧氏。
本名凈藏。
吳郡吳人。
吳少傅曜之八世也。
高祖彭年司農(nóng)卿。
曾祖淳錢唐令。
祖瑤之員外郎。
父映奉朝請。
早亡其母嘗夢。
出繞吳城一匝。
密云四布而天中開朗。
眾星墜地取而吞之。
因而有娠焉。
及生藏也。
少而聰敏。
常懷退讓。
果食衣服爰及威儀皆新華。
先讓而處下末。
由此擊譽鄉(xiāng)閭敬而尚重。
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
以泰初六年敕住興皇寺。
事師上定林寺僧遠僧祐天安寺弘宗。
此諸名德傳如前述。
藏稟依訓(xùn)范敬義弘隆。
嘗遇師疾甚不食多日。
藏亦從之。
待師進飲藏還進飲。
乃至平復(fù)方從師好。
自是戒德堅明學(xué)業(yè)通奧。
眾所知識超于夷等。
當時柔次二公玄宗蓋世。
初從受學(xué)。
挹酌經(jīng)論統(tǒng)辯精理。
及其開關(guān)延敵。
莫能涉其津者。
藏洞曉若神微言每吐。
預(yù)有比蹤罔不折伏。
于是二僧嘆揖。
自以弗及之也。
齊太尉文憲王公。
深懷欽悅爰請安居。
常嘆相知之晚。
太宰文宣王。
建立正典紹隆釋教。
將講凈名選窮上首。
乃招集精解二十馀僧。
探授符策乃得于藏。
年臘最小獨居末坐。
敷述義理罔或抗衡。
道俗翕然彌崇高譽。
先是會稽慎法師。
志欲宣通妙法。
乃請文宣方求講匠。
以藏名稱普聞允當僉屬。
遂流連會稽多歷年祀伏膺鼓篋寔系有徒。
但以律部未精重游京輦。
信同瓶喻有似燈傳。
俄而十誦明了諸部薄究。
未還吳郡道流生地。
學(xué)人裹糧隨之不少。
永元二年重游禹穴。
居法華山結(jié)眾弘業(yè)。
及齊德將謝。
王室大騷。
天地既閉經(jīng)籍道廢。
遂翻然高舉。
欲終焉禹穴。
逮有梁革命。
大弘正法。
皇華繼至。
方游京輦。
天子下禮承修。
榮貴莫不竦敬。
圣僧寶志遷神。
窀穸于鐘阜。
于墓前建塔。
寺名開善。
敕藏居之。
初藏未受具戒。
于定林上寺。
遂推令居前。
垂示崇敬之跡。
識知德望有歸告之先見矣。
時梁武崇信釋門。
宮闕恣其游踐。
主者以負扆南面域中一人。
議以御坐之法唯天子所升。
沙門一不沾預(yù)。
藏聞之勃然厲色。
即入金門上正殿踞法座抗聲曰。
貧道昔為吳中顧郎。
尚不慚御榻。
況復(fù)乃祖定光。
金輪釋子也。
檀越若殺貧道即殺。
不慮無受生之處。
若付在尚方。
獄中不妨行道。
即拂衣而起。
帝遂罷敕任從前法。
斯跨略天子高岸釋門。
皆此類也。
有野姥者。
工相人也。
為記吉兇百不失一。
謂藏曰。
法師聰辯蓋世天下流名。
但恨年命不長。
可至三十一矣。
時年二十有九。
聞斯促報講解頓息。
竭精修道發(fā)大誓愿足不出門。
遂探經(jīng)藏得金剛般若。
受持讀誦畢命奉之。
至所危暮年香湯洗浴凈室誦經(jīng)以待死至。
俄而聞空中聲曰。
善男子。
汝往年三十一者。
是報盡期。
由般若經(jīng)力得倍壽矣。
藏后出山試過前相者。
乃大驚起曰。
何因尚在世也。
前見短壽之相。
今了一無。
沙門誠不可相矣。
藏問。
今得至幾。
答云。
色相骨法年六十馀。
藏曰。
五十為命。
已不為夭。
況復(fù)過也。
乃以由緣告之。
相者欣服。
竟以畢年辭世。
終如相言。
于是江左道俗。
競誦此經(jīng)。
多有徵應(yīng)。
乃至于今日有光大。
感通屢結(jié)。
逮梁大同中。
敬重三寶利動昏心。
澆波之儔。
肆情下達。
僧正憲網(wǎng)無施于過門。
帝欲自御僧官維任法侶。
敕主書遍令許者署名。
于時盛哲無敢抗者。
匿然投筆。
后以疏聞藏。
藏以筆橫轢之告曰。
佛法大海非俗人所知。
帝覽之不以介意。
斯亦拒懷略萬乘季代一人。
而帝意彌盛。
事將施行于世。
雖藏后未同。
而敕已先被。
晚于華光殿設(shè)會。
眾僧大集。
后藏方至。
帝曰。
比見僧尼多未誦習(xí)。
白衣僧正不解科條。
俗法治之傷于過重。
弟子暇日欲自為白衣僧正亦依律立法。
此雖是法師之事。
然佛亦復(fù)付囑國王。
向來與諸僧共論。
咸言不異。
法師意旨如何。
藏曰。
陛下欲自臨僧事。
實光顯正法。
但僧尼多不如律。
所愿垂慈矜恕此事為后。
帝曰。
弟子此意豈欲苦眾僧耶。
正謂俗愚過重。
自可依律定之。
法師乃令矜恕。
此意何在。
答曰。
陛下誠欲降重從輕。
但末代眾僧難皆如律。
故敢乞矜恕。
帝曰。
請問諸僧犯罪。
佛法應(yīng)治之不。
答曰。
竊以佛理深遠教有出沒。
意謂亦治不治。
帝曰。
惟見付囑國王治之。
何處有不治之說。
答曰。
調(diào)達親是其事。
如來置之不治。
帝曰。
法師意謂。
調(diào)達何人。
答曰。
調(diào)達乃誠不可測。
夫示跡正欲顯教。
若不可不治。
圣人何容示此。
若一向治之。
則眾僧不立。
一向不治亦復(fù)不立。
帝動容追停前敕。
諸僧震懼相率啟請。
帝曰。
藏法師是大丈夫心。
謂是則道是。
言非則道非。
致詞宏大。
不以形命相累。
諸法師非大丈夫。
意實不同言則不異。
弟子向與藏法師碩諍。
而諸法師默然無見助者。
豈非意在不同耳。
事遂獲寢。
藏出告諸徒屬曰。
國王欲以佛法為己任。
乃是大士用心。
然衣冠一家子弟十數(shù)。
未必稱意。
況復(fù)眾僧。
五方混雜未易辯明。
正須去其甚泰耳。
且如來戒律布在世間。
若能遵用足相綱理。
僧正非但無益為損弘多。
常欲勸令罷之。
豈容贊成此事。
或曰。
理極如此。
當萬乘之怒何能夷然。
藏笑曰。
此實可畏。
但吾年老。
縱復(fù)荷旨附會。
終不長生。
然死本所不惜。
故安之耳。
后法云謂眾曰。
帝于義理之中未能相謝。
一日之事真可愧服不久敕于彭城寺講成實。
聽侶千馀。
皆一時翹秀。
學(xué)觀榮之。
又敕于慧輪殿講波若經(jīng)。
別敕大德三十人預(yù)座。
藏開釋發(fā)趣各有清拔皆著私記擬后傳習(xí)。
天監(jiān)末年春舍身大懺。
招集道俗。
并自講金剛般若以為極悔。
惟留衣缽。
馀者傾盡一無遺馀。
陳郡謝幾卿。
指掛衣竹戲曰。
猶留此物尚有意耶。
藏曰。
身猶未滅意何由盡。
而尚懷靖處托意山林。
還居開善因不履世。
時或敕會。
乃上啟辭曰。
夙昔顧省心惑不調(diào)。
欲依佛一語于空閑自制。
而從緣流二十馀載。
在乎少壯故可推斥。
今既老病身心俱減。
若復(fù)退一毫。
便不堪自課。
故愿言靜處少自營衛(wèi)。
非敢傲世求名。
非欲從閑自誕。
是常人近情。
懼前徑之已迫耳。
帝手敕喻曰。
求空自閑依空入慧。
高蹈養(yǎng)神實是勝樂。
不違三乘。
亦以隨喜。
惟別之際能無悵然。
岐路贈言古人所重。
猶勸法師。
行無礙心。
大悲為首方便利益。
隨時用舍不宜頓杜。
以隔礙心行菩薩道無有是處。
敕往反頻。
仍久之然持操不改。
帝將受菩薩戒敕僧正牒老宿德望。
時超正略牒法深慧約智藏三人。
而帝意在于智者。
仍取之矣。
皇太子尤相敬接。
將致北面之禮。
肅恭虔往。
朱輪徐動鳴笳啟路。
降尊下禮就而謁之。
從遵戒范永為師傅。
又請于寺講大涅槃。
親臨幄坐爰命咨質(zhì)。
朝賢時彥道俗盈堂。
法筵之盛未之前聞。
又于北閣更延談?wù)摗?div id="k2uwgyy" class='inline' id='people_100147_2_313_comment'>
皆嘆曰。
陪預(yù)勝席未曾有也。
藏任吹虛舟真行平等。
毀譽不動榮利未干。
宴坐空閑毅然山立。
雖神宇凝隔風(fēng)韻清高。
其應(yīng)物也汲汲然如有不足。
可謂望儼即溫。
君子之變者矣。
自現(xiàn)處巖岫晦形人世。
又于寺外山曲別立頭陀之舍六所。
并是茅茨容膝而已。
皇太子聞而游覽。
各賦詩而返。
其后章云。
非曰樂逸游。
意欲識箕潁。
藏結(jié)心世表。
常行懺悔。
每于六時翹仰靈相。
口云。
理味深玄淺思斟酌自抱疑礙。
恐乖圣意多僻。
因而懇惻詞淚俱發(fā)。
嘗宿靈曜寺。
夜行暫用心。
見有金光照曜。
一室洞明。
人問其故。
答曰。
此中奇妙未可得言。
是旦遘疾至于大漸。
帝及儲君中使相望。
四部白黑日夜參候。
敕為建齊手制愿文。
并繼以醫(yī)藥。
而天子不整。
唯增不降。
臨終詞色詳正。
遺言唯在弘法。
以普通三年九月十日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有五。
敕葬獨龍之山。
赴送盈道同為建碑。
墳所寺內(nèi)各一。
新安太守蕭機制文。
湘東王繹制銘。
太子中庶子陳郡殷鈞為立墓志。
初藏常夢見金粟如來入室共談執(zhí)二麈尾。
其一寶裝。
其一者素。
留素者與藏。
又徵士廬江何胤。
居吳郡虎丘。
遇一神僧。
捉一函書云。
有人來寄語頃失之。
及開函視全不識其文詞。
后訪魏僧云。
是大莊嚴論中間兩紙也。
時人咸謂藏之所致。
又彭城劉混之罪當從戮。
藏時處后堂。
為帝述四等義。
外奏聞之。
帝曰。
今為國事不得道四等義如何。
藏曰。
言行乘機也。
今機發(fā)而不中。
失在何人。
四等之舉義非徒設(shè)。
帝遂舍而不問。
竟以獲免。
劉氏終亦不委斯由。
其潛濟益被率多如此。
凡講大小品涅槃般若法華十地金光明成實百論阿毗曇心等。
各著義疏行世。
僧慧 朝代:南齊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生劉氏。
不知何許人。
客荊州。
數(shù)十年主南陽劉虸所建陟??寺。
狀五六十歲許。
為人無威儀。
至病人家。
瞋必死。
喜必生。
俗以此卜之。
見人先未嘗相識。
輒知其親。
表存亡之詳。
嘗從津吏求渡。
吏以舟小辭焉。
俄見慧已濟行岸上。
時中山甄恬。
南平車曇同日請慧。
皆赴之。
文慧太子要入京師。
寶志。
撫其背曰。
赤龍子馀無所言。
還荊州遇鎮(zhèn)西長史劉景蕤。
忽慟哭。
俄景蕤果為刺史所害。
后不知所終。
時長沙有沙門慧遠亦有異跡。
能分身赴請云。
高僧傳·卷第十 神異下
釋僧慧。
姓劉。
不知何許人。
在荊州數(shù)十年。
南陽劉 立陟屺年請以居之。
時人見之已五六十年。
終亦不老。
舉止趨爾無甚威儀。
往至病人家。
若瞋者必死。
喜者必差。
時咸以此為讖。
凡未相識者。
并悉其親表存亡。
慧嘗至江邊告津吏求度。
吏迫以舟小未及過之。
須臾已見慧在彼。
兩岸諸人咸嘆神異。
中山甄恬南平車曇。
同日請慧。
慧皆赴之。
后兩家檢覆方知分身。
齊永明中文慧要下京。
行過保志。
撫背曰赤龍子。
他無所言。
慧后還荊。
遇見鎮(zhèn)西長史劉景??。
忽泣慟而投之數(shù)日。
??果為刺史所害。
后至湘州城南。
忽云。
地中有碑。
眾人試掘。
果得二枚。
慧后不知所終。
或云。
永元中卒于江陵。
時江陵長沙寺又有釋慧遠者。
本沙門慧印之蒼頭也。
印見其有信因為出家。
仍行般舟之業(yè)數(shù)歲勤苦遂有神異。
能分身赴請。
及預(yù)記興亡等。
僧法云 朝代:南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7—529 【介紹】: 南朝梁僧。義興陽羨人,俗姓周。晉周處七世孫。七歲出家,齊武帝永明中,僧柔講經(jīng)于道林寺,法云咨決累日,詞旨激揚,眾所嘆異。梁武帝天監(jiān)中敕為光宅寺主。后奉詔譯扶南國所獻經(jīng)三部。普通六年為大僧正。創(chuàng)立僧制。撰有《成實論義疏》。與智藏、僧旻并稱梁代三大法師。
全梁文·卷七十四
法云俗姓周,義興陽羨人,住莊嚴寺。天監(jiān)中為光禪寺大僧正,終大通初。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義興陽羨周氏。
晉平西將軍處之七世孫。
母吳。
方娩見云氣滿室。
因以名之。
七歲師事僧成玄趣寶亮。
出家。
住莊嚴寺。
年十三受業(yè)于太昌寺僧宗莊嚴寺僧達而寶亮。
每自以為不及。
齊永明中。
僧柔。
東歸開講于道林寺。
云處小床于前。
咨決累日。
由是顯名。
尤與同寺僧旻游。
采摭經(jīng)論。
覆述文義。
摩有間隙。
每行路思義。
輒過所造。
觀長樂寺法調(diào)盛會。
出而嘆曰。
震旦天子之都。
人物如此。
可謂法座空矣。
年三十。
建武四年。
夏初于妙音寺開法華維摩二經(jīng)。
東莞徐孝嗣。
每見云公俊發(fā)。
自顧缺然。
居母憂。
毀瘠過禮。
僧旻。
以為圣人制禮。
賢者俯就。
不賢者企及。
況佛訓(xùn)有存則報答生恩。
以奉顏儀。
沒則啟發(fā)菩提。
以導(dǎo)神識。
茍循私愛。
返累至親。
墮于惡道。
惟智者。
能以方便力。
治制之。
則善趣生矣。
云乃割哀情。
進飲食。
永元初。
赴毗陵之請。
道俗傾向。
京城畢集。
及梁高天監(jiān)二年。
詔諸名德。
各撰成實義疏。
云合經(jīng)論。
撰四十科。
為四十二卷。
七年制注大品。
朝貴請云講演。
從之。
又為光宅寺主。
創(chuàng)立僧制。
后世遵行。
皇太子請十僧。
入玄圃。
講道談文。
凡經(jīng)雨夏。
云居上首。
中書即順陽范軫。
著神滅論詔云答之。
以宣示臣下。
文多不載。
天監(jiān)末。
復(fù)建一寺于秣陵縣。
同下里。
以報施主之恩。
誠得爽塏之趣。
即禪岡之西山也。
又譯扶南國所獻經(jīng)三部。
且以身外嚫施之物。
舍入華林園光華殿。
設(shè)千僧大會。
而云亦遘疾矣。
普通六年。
詔為大僧正。
帝幸同泰寺開大涅槃。
設(shè)千僧會。
廣集諸寺知事。
及學(xué)行名僧羯磨。
詔許乘輿上殿。
憑幾聽講。
由是疾篤。
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卒。
享年六十有三。
詔葬定林寺側(cè)。
云尤研精法華。
嘗于一寺講散。
忽天華狀如雪飛而下。
僧寶志。
呼云為大林法師。
每來云所。
輒留信宿。
或言請法師獅子吼。
即為部析。
便彈指贊曰。
善哉微妙微妙。
儀同陳郡袁昂家。
有供養(yǎng)僧。
學(xué)云法華。
日夜發(fā)愿必欲似之。
夢僧告曰。
云法師燈明佛時已解此經(jīng)可率敵邪。
又夷陵縣漁人。
于網(wǎng)中。
得泥洹四相品經(jīng)一卷。
末題云。
宋元徽二年。
王寶勝敬造。
奉光宅寺法云法師。
時云年昉十歲。
名未遠布。
寺無光宅而此云者。
竟不可測。
續(xù)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初
釋法云。
姓周氏。
宜興陽羨人。
晉平西將軍處之七世也。
母吳氏。
初產(chǎn)在草。
見云氣滿室。
因以名之。
七歲出家。
更名法云。
從師住莊嚴寺。
為僧成玄趣寶亮弟子。
而俊朗英秀卓絕時世。
年十三始就受業(yè)。
大昌僧宗莊嚴僧達。
甚相稱贊。
寶亮每曰。
我之神明殊不及也。
方將必當棟梁大法矣。
齊永明中。
僧柔東歸。
于道林寺發(fā)講。
云咨決累日。
詞旨激揚。
眾所嘆異。
年小坐遠聲聞難敘。
命置小床處之于前共盡往復(fù)。
由是顯名。
與同寺僧旻。
等年臘齊名譽。
歷采眾師且經(jīng)且論四時游聽寒暑不輟。
或講前講末初夜后夜覆述文義。
間隙游習(xí)于路思義。
輒不自覺行過所造。
其勤勵專至類皆如此。
曾觀長樂寺法調(diào)講論。
出而顧曰。
震旦天子之都衣冠之富。
動靜威儀勿易為也。
前后法師或有詞無義。
或有義無詞。
或俱有詞義而過無威儀。
今日法坐俱已闕矣。
皆由習(xí)學(xué)不優(yōu)未應(yīng)講也。
及年登三十。
建武四年夏。
初于妙音寺開法華凈名二經(jīng)。
序正條源群分名類。
學(xué)徒海湊四眾盈堂。
僉謂理因言盡紙卷空存。
及至為賓。
構(gòu)擊縱橫比類紛鯁。
機辯若疾風(fēng)。
應(yīng)變?nèi)缧杏辍?div id="moqskm2"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70_3_53_comment'>
當其鋒者罕不心務(wù)。
賓主咨嗟朋僚胥悅。
時人呼為作幻法師矣。
講經(jīng)之妙獨步當時。
齊中書周颙。
瑯琊王融。
彭城劉繪。
東莞徐孝嗣等。
一代名貴。
并投莫逆之交。
孝嗣每日。
見云公俊發(fā)自顧缺然。
而性靈誠孝勞于色養(yǎng)。
及居母憂毀瘠過禮。
累日不食殆不勝喪。
僧旻謂曰。
圣人制禮。
賢者俯就。
不賢者企及。
且毀不滅性尚出儒宗。
況佛有至言。
欲報生恩。
近則時奉顏儀使物生悅。
遠則啟發(fā)菩提以道神識。
又云。
恩愛重賊不可寬放。
寬放此者及所親愛墮于惡道。
唯有智者以方便力善能治制。
則惠兼存沒入諸善趣矣。
宜思遠理使有成津。
何可恣情同于細近耶。
云乃割裂哀情微進飲粥。
永元元年。
曾受毗陵郡請。
道俗傾家異端必集。
弘振風(fēng)猷道被京城。
鼓舞知歸巾褐識反。
及梁氏高臨甚相欽禮。
天監(jiān)二年。
敕使長召出入諸殿。
影響弘通之端。
囋揚利益之漸。
皇高亟延義集。
未曾不敕令云先入后下詔令。
時諸名德各撰成實義疏。
云乃經(jīng)論合撰。
有四十科為四十二卷。
俄尋究了。
又敕于寺三遍敷講。
廣請義學(xué)充諸堂宇。
敕給傳詔。
車牛吏力皆備足焉。
至七年制注大品。
朝貴請云講之。
辭疾不赴。
帝云。
弟子既當今日之位。
法師是后來名德。
流通無寄。
不可不自力為講也。
因從之。
尋又下詔禮為家僧。
資給優(yōu)厚。
敕為光宅寺主。
創(chuàng)立僧制雅為后則。
皇太子留情內(nèi)外。
選請十僧入于玄圃。
經(jīng)于兩夏不止講經(jīng)。
而亦懸談文外。
云居上首偏加供施。
自從王侯逮于榮貴莫不欽敬。
至于吉兇慶吊不避寒暑。
時人頗謂之游俠。
而動必弘法。
不以此言關(guān)懷。
中書郎順陽范軫。
著神滅論。
群僚未詳其理。
先以奏聞。
有敕令云答之。
以宣示臣下。
云乃遍與朝士書論之。
文采雖異而理義倫通。
又與少傅沈約書曰。
主上令答神滅論。
今遣相呈。
夫神妙寂寥。
可知而不可說。
義經(jīng)丘而未曉。
理涉旦而猶昏。
至人凝照。
有本襲道。
赴機垂審。
臣下旨訓(xùn)周密。
孝享之祀既彰。
桀懷曾史之慕。
三世之言復(fù)闡。
紂綴波崙之情。
預(yù)非草木。
誰不歔欷。
同挹風(fēng)猷。
共加弘贊也。
約答曰。
神本不滅深所伏膺。
神滅之談良用駭惕。
近約法師。
殿內(nèi)亦蒙敕答一本。
歡受頂戴尋覽忘疲。
豈徒伏斯外道可以永離眾魔。
孔釋兼弘于是乎在。
實不刊之弘旨。
百代之舟航。
弟子亦即彼論微厝疑覈。
比展具以呈也。
云以天監(jiān)末年。
欲報施主之恩。
于秣陵縣同下里中造寺一所。
敕以法師建造。
可仍以法師為名。
即禪崗之西山也。
郊郭內(nèi)地實為爽塏。
結(jié)宇孤巖北面城市。
懷澗隱嶺。
窮人野之致。
終日論談曾無休廢。
天監(jiān)將末。
扶南國獻經(jīng)三部。
敕云譯之。
詳決梁梵。
皆理明意顯。
狀若親承。
帝抄諸方等經(jīng)。
撰受菩薩法。
構(gòu)等覺道場。
請草堂寺慧約法師以為智者。
躬受大戒以自莊嚴。
自茲厥后。
王侯朝士法俗傾都。
或有年臘過于智者。
皆望風(fēng)奄附啟受戒法。
云曰。
戒終是一先已同稟。
今重受者誠非所異。
有若趣時。
于是固執(zhí)。
帝累勸獎每加說喻。
答曰。
當先發(fā)愿。
若得相應(yīng)然后從受。
云欲發(fā)起。
中表菩提之心。
舍己身外嚫施之物。
通啟于華林園光華殿設(shè)千僧大會。
分此諸物為五種功德。
上帝隨喜警梵從時。
鏘金候旭百和??氳。
眾妓繁會觀者傾城莫不稱嘆。
普通六年敕為大僧正。
于同泰寺設(shè)千僧會。
廣集諸寺知事。
及學(xué)行名僧。
羯磨拜授置位羽儀。
眾皆見所未聞。
得未曾有。
爾后雖遘疾時序。
而講說無廢。
及于扶接登座。
弊劇乃止。
至御幸同泰開大涅槃。
敕許乘輿上殿憑幾聽講。
及遭父憂由是疾篤至于大漸。
以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初夜。
卒于住房。
春秋六十有三。
二宮悲惜為之流慟。
敕給東園秘器。
凡百喪事皆從王府。
下敕令葬定林寺側(cè)。
太子中庶瑯琊王筠。
為作銘志。
弟子周長胤等。
有猶子之慕。
創(chuàng)造二碑立于墓所。
湘東王蕭繹各為制文。
初云年在息慈雅尚經(jīng)術(shù)。
于妙法華研精累思。
品酌理義始末照覽。
乃往幽巖獨講斯典。
豎石為人松葉為拂。
自唱自導(dǎo)兼通難解。
所以垂名梁代誠績有聞。
而文疏稠疊前后繁映。
致依講誦有阻恒功。
嘗于一寺講散此經(jīng)。
忽感天華狀如飛雪。
滿空而下延于堂內(nèi)。
升空不墜訖講方去。
保志神僧。
道超方外。
罕有得其情者。
與云互相敬愛。
呼為大林法師。
每來云所輒停住信宿。
嘗言。
欲解師子吼。
請法師為說。
即為剖析。
便彈指贊曰。
善哉微妙微妙矣。
儀同陳郡袁昂云。
有常供養(yǎng)僧學(xué)云法華。
日夜發(fā)愿望得慧解等之。
忽夢有異僧曰。
云法師燈明佛時已講此經(jīng)。
那可卒敵也。
每于講次有送錢物乞誦經(jīng)者。
多獲徵應(yīng)。
及得善夢如別記述。
夷陵縣漁人。
于網(wǎng)中得經(jīng)一卷。
是泥洹四法品。
末題云。
宋元徽二年。
王寶勝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師。
以事勘校。
時云年始十歲。
名未遠布寺無光宅。
而此品正則。
初云弘法次斷魚肉。
驗今意行頗用相符。
其有機神變化。
人莫敢競其類者。
云得此告彌深弘演云爾。
僧達 朝代:北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75—556 【介紹】: 北齊僧。俗姓李,上谷人。十五出家,從勒那三藏學(xué)《地論》,深習(xí)禪法,有異行。梁武帝引入重云殿,誓為弟子。北魏廢帝召之入鄴,受菩薩戒。北齊文宣帝尤重之,為立洪谷寺,造定寇寺。后卒于洪谷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姓李。
上谷人。
形器異倫。
虎頭長耳。
雙齒過寸。
見者駭異。
志學(xué)之年始薙染。
即事游歷。
以閱北岱講席之盛。
登具二夏。
乃進毗尼。
時猶魏歷未替。
孝文邀以弘闡四分于廟寺。
機論適變。
人共褒美。
尋復(fù)振錫洛陽。
受地論于勒那三藏。
居久之。
那遷化。
眾奉覆述聲駭伊谷。
俄聽光師十地有所發(fā)明。
遂從稟菩薩戒。
雅聞梁武弘法。
即南濟江入覲。
詔駙馬殷均。
引見重云殿。
連席七宵。
秘妙宣泄。
請從加戒為弟子。
仍令旬浹陛對。
詔住同泰寺。
以便開示。
嘗與志公遇。
公曰。
大福德人也。
故帝每以為北方鸞法師達法師皆肉身菩薩云。
留一紀。
歸兗州。
時侯景方治行臺。
就天觀山筑丈六寺。
以迎之。
而達且念身為苦器。
莫足維持。
遽餌苓斷粒。
誓終此報。
頃之魏廢帝。
詔仆射高隆之聘至鄴都。
并為中山王授菩薩戒。
及齊繼魏統(tǒng)。
文宣在位。
尤禮重。
前后歸崇。
凡十度。
詔于林慮山黃華嶺下作洪谷寺。
又以神武舊廟作定??寺。
聽其往來燕處。
始達將經(jīng)營洪谷。
虎遮其前不可入。
祝曰。
茲欲創(chuàng)造。
以福幽靈。
若許者可避去。
虎即去。
一日議返鄴未行。
夜見黃服而拜跪者。
自稱戴山胡曰。
王約三谷備供養(yǎng)矣。
愿無復(fù)還。
達謂在山則所利益者寡。
在京則所利益者多。
貧道觀機而動。
幸勿沮也。
夜有媼闖戶而饋米糕者曰。
弟子山神之偶也。
今僧于禮佛之際。
而獨遺弟子名。
寧非偏乎。
得兼唱可矣。
達辭其糕。
而許之。
復(fù)為山神讀經(jīng)月馀。
失所畜狗。
達聞之曰。
此必小道人不謹。
而檀越警之。
以貽禍于狗也。
具問焉。
則曰。
本讀金光明經(jīng)。
偶誤易以維摩經(jīng)耳。
于是達祝曰。
昨雖讀馀經(jīng)。
其功德亦屬檀越。
未幾而狗出竇中。
視其頂有御嚙痕。
則知其以虎故。
然天保七年六月七日。
終于谷寺。
壽八十二。
大駕奔赴舉哀。
六軍號慟。
聲震山林。
葬谷中立碑巖下。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六 習(xí)禪初
釋僧達。
俗姓李。
上谷人。
十五出家。
游學(xué)北代聽習(xí)為業(yè)。
及受具后宗軌毗尼。
進止沈?qū)彿窍茸媪?xí)。
年登二夏。
為魏孝文所重。
邀延廟寺闡弘四分。
而形器異倫見者驚奉。
虎頭長耳雙齒過寸。
機論適變時其高美。
與徐州龍達各題稱謂。
尋復(fù)振錫洛都。
因遇勒那三歲。
奉其新誨。
不久值那遷化。
覆述地論聲駭伊谷。
令望歸信相次稱謁。
后聽光師十地發(fā)明幽旨。
遂從受菩薩戒焉。
因從請業(yè)有名學(xué)眾。
又南會徐部隨通地論。
梁武皇帝撥亂弘道。
銜聞欣然遂即濟江造宮請見。
敕駙馬殷均。
引入重云殿。
自晝通夜傳所未聞。
連席七宵帝嘆嘉瑞。
因從受戒。
誓為弟子。
下敕住同泰寺。
降禮供奉。
旬別入殿開示弘理。
年移一紀道懷有據(jù)。
請辭還魏。
乃經(jīng)七啟方許背梁。
時兗州行臺侯景為造二寺。
山名天觀。
治曰。
丈六達念身為苦器難可維持。
乃試履裁約。
餌苓斷粒。
自此終報。
資用通生。
未為魏廢帝中王敕仆射高隆之召入鄴都。
受菩薩戒。
暨齊文宣特加殊禮。
前后六度歸崇十善。
達性愛林泉居閑濟業(yè)。
帝為達于林慮山黃華嶺下立洪谷寺。
又舍神武舊廟造定寇寺。
兩以居之。
初達經(jīng)營山寺將入谷口。
虎踞其前。
乃祝曰。
欲造一寺福被幽靈。
若相許者。
可為避道。
言訖尋去。
及造寺竟安眾綜業(yè)。
達反鄴京。
夜有神現(xiàn)。
身被黃服拜而跪曰。
弟子是載山神也。
王及三谷正備供養(yǎng)。
愿不須還。
達曰。
在山利少在京利多。
貧道觀機而動。
幸無遮止。
又經(jīng)靜夜有推戶者。
稱曰。
山神之妻。
白日無暇。
今故參拜。
并奉米糕一筐進而重曰。
僧無偏為。
禮佛之時請兼弟子名也。
達答。
糕可將還。
后當為禮。
因令通為之。
時一拜兼唱。
其含幽識明皆此類也。
達遣弟子道爽。
為山神讀金光明經(jīng)。
月馀有虎來將狗去。
達聞之曰。
此必小道人懈怠。
不為檀越讀經(jīng)。
具問之。
果云三日來別誦維摩耳。
乃燒香禮佛告曰。
昨雖誦馀經(jīng)。
其福亦屬檀越。
若有靈鑒放狗還也。
至?xí)怨愤€。
看于頂上有銜嚙處。
斯又接統(tǒng)神明。
殆不可測。
講華嚴四分十地地持。
雖無疏記而敷揚有據(jù)。
特善論議知名南北。
禪法一門開世殊廣。
曾游梁境。
志公遇而告曰。
達禪師是大福德人也。
帝亦深敬。
常顧侍臣云。
北方鸞法師達禪師。
肉身菩薩。
恒向北遙禮。
其為時君所重無有加焉。
一時少覺微疾。
端坐繩床口誦波若。
形氣調(diào)靜。
遂終于洪谷山寺。
春秋八十有二。
即齊天保七年六月七日也。
宣帝聞之。
崩騰驚赴。
舉聲大哭。
六軍同號山林為動。
葬于谷中巖下。
立碑于后余以貞觀九年親往禮謁。
骸骨猶存。
寺宇遺跡宛然如在。
自達奉心玄道。
情無間然。
有識同親無聞嫌隙。
承先私憾倍加事之。
榮勝高流彌所謙退。
自季世佛法崇尚官榮。
僥倖之夫妄生朋翼。
而達為國都眇然無顧。
昭玄曹局曾不經(jīng)臨。
斯乃圣達之所輕。
寔世福之嘉相矣。
神僧傳·卷第三
釋僧達。俗姓李氏。上谷人。十五出家。游學(xué)北代聽習(xí)為業(yè)。初經(jīng)營山寺。將入谷口虎踞其前。乃祝曰。欲造一寺福被幽靈。若相許者可為避道。言訖尋去。及造寺竟安眾綜業(yè)。達返鄴京。夜有神現(xiàn)。身被黃服。拜而跪曰。弟子是戴山胡也。王及三谷正備供養(yǎng)。愿不須還。達曰。在山利少在京利多。貧道觀機而動。幸無遮止。又經(jīng)靜夜有推戶者。稱曰山神之妻。曰日無暇今故參拜。并奉米糕一筐。進而重曰。僧無偏為禮佛之時。請兼弟子名也。達答糕可將還。后當為禮佛兼名也。因令通禮之時一拜兼唱。達遣弟子道爽為山神讀金光明經(jīng)。月馀有虎來盜犬去。達聞之曰。此必小道人懈怠不為檀越讀經(jīng)。具問之。果云。年日來別讀維摩耳。乃燒香禮佛告曰。昨雖誦馀經(jīng)其福亦屬檀越。若有靈鑒放犬還也。至?xí)匀€??从陧斏嫌秀晣帯R蝗丈儆X微疾。端坐繩床??谡b般若。形氣調(diào)靜。遂終于洪谷山寺。春秋八十有二。
釋植相 朝代:南梁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郝。梓潼涪人。初為巴西郡吏。嘗以太守鄭貞命。奉獻京師。普通初。上方隆尚佛乘。塔廟莊嚴侈于甲弟。僧尼貴擬王公。相慕之。遂出家。及還蜀。妻子皆薙落。大同中。相進脩加精厲。一食常坐。畢命不渝。時南武都。有法愛道人。以祝術(shù)。為世所宗。相往觀之。是夕見一物。偉衣冠前至。相不為動。物尋舉相所坐繩床。高四五尺許。即隱去。斯須復(fù)來舉床。僅動一角去。斯須復(fù)來前立。如初。相終不動。頃焉忽見其面于屋上梁棟。有摧裂聲甚大。相略不動。物遽禮拜求懺悔。明日相語愛曰。汝其舍去邪法則善。相生長邊鄙。而音吐凡陋。后往益府講肆聽習(xí)。而眾加侮誚。相一弗以介意。嘗因行役。寄宿道士館。道士素聞其名。恐其誘己徒屬而弗禮焉。夜既分?;⑷禾栂嗨P處。諸道士通夕不能安。黎明從之求受戒。又見釣弘農(nóng)水側(cè)者。喻之使毋殺。其人意殊慢。相即唾水中。忽有大蛇昂首。四顧趨釣者。釣者懺悔。遂師事之為弟子。未幾聚徒青城山。梁王蕭撝尤致欽重。一日謂弟子曰。吾無勝業(yè)以生凈土。然而三涂之苦。天堂之樂。亦非所生也。無已則仍生此土。以教化汝等。汝等其努力行道哉。跏趺而逝。壽三十有四。于是獠民聚觀嘆異。興起則效。而夷俗為變。先是相建柏林寺于綿城之西。手植梧桐一株于堂下。極為繁茂。至是無故衰落。維那晨起擊鐘。失響。上座僧起謂人曰。此必有大兇。遽逃避。既而訃至。寺去青城四百馀里。而感應(yīng)如此。豈可以常情測哉。梁之季。道香僧朗。并神異。茲不具錄。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釋植相。
姓郝氏。
梓橦涪人。
當任巴西郡吏。
太守鄭貞。
令相赍獻物下楊都。
見梁祖王公崇敬三寶。
便愿出家。
及還上蜀。
決誓家屬。
并其妻子既同相志。
一時剪落。
自出家后。
梁大同中專習(xí)苦行。
一食常坐正心佛理。
以命自期。
時南武都。
今孝水縣。
有法愛道人。
高衒道術(shù)。
相往觀之。
愛于夕中。
自以咒力現(xiàn)一大神。
身著衣冠容相瑰偉。
來舉繩床離地四五尺。
相便誦戒。
神即馳去。
斯須復(fù)來舉床(僅動一角如前)復(fù)去。
俄爾又來在相前立。
相正意貞白初無微動。
尋爾復(fù)去。
于屋頭現(xiàn)面。
舍棟破裂。
其聲甚大。
相亦無懼。
神見不動便來禮拜求哀懺謝。
至旦語愛曰。
汝所重者。
此是邪術(shù)非正法也。
可舍之。
相后往益聽講。
以生在邊鄙玄頗涉俗。
雖遭輕誚。
亡懷在道都不忤意。
又因行路寄宿道館。
道士有素聞相名。
恐化徒屬。
拒不延之。
其夜群虎繞院相吼。
道士等通夕不安。
及明追之。
從受菩薩戒焉。
又曾行弘農(nóng)。
水側(cè)見人垂釣。
相勸止之。
不從其言。
即唾水中。
忽有大蛇擎頭四顧來趣。
釣者因即歸命投相出家。
時梁道漸衰。
而涪土軍動。
與彖法師分飛異域。
彖入靜林山。
相入青城山。
聚徒集業(yè)。
梁王蕭撝。
素相欽重。
供給獠民以為營理。
未暇經(jīng)始便感重疾。
知命不救。
謂弟子曰。
常愿生凈土。
而無勝業(yè)。
雖不生三途。
亦不生天堂。
還生涪土作沙門也。
汝等努力行道。
方與吾會。
加坐儼然奄便遷化。
時年四十有四。
其山四面獠民。
見其坐亡皆來嘆異。
禮拜供養(yǎng)改俗行善。
弟子銜命露尸松下。
初相置足于綿州城西柏林寺。
院成就于堂頭植梧桐一株。
極為繁茂。
忽以四月十五日。
無故葉落。
又維那此日打鐘。
初不發(fā)聲。
大小疑怪不測所以。
上坐僧超謂有大變。
執(zhí)錫逃避。
須臾信報。
相已終卒。
樹枯鐘噎。
表其遷化之晨也。
此寺去青城四百馀里。
而潛運之感。
殆非人謀。
梁初又有道香僧朗。
并有神異。
其跡略同。
志公之類矣。
神僧傳·卷第四
釋植相。姓郝氏。梓潼涪人。嘗任巴西郡吏。太守鄭貞令相赍獻物。下?lián)P都見梁祖王公崇敬佛教。便愿出家。乃還蜀決誓。家屬并其妻子。既同相志一時剪落。自出家后專習(xí)苦行一食常坐。正心佛理以命自期。時南武郡有法愛道人。高衒道術(shù)相往觀之。愛于夕中自以咒力現(xiàn)一大神。身著衣冠容相瑰偉。來舉繩床離地四五尺。便誦戒神即馳去。斯須復(fù)來舉床。僅動一角如前復(fù)去。俄爾又來在相前立。相正意貞白初無微動。尋爾復(fù)去于屋頭現(xiàn)。面舍棟破裂其聲甚大。相亦無懼神見不動。便來禮拜求哀懺悔。至旦語愛曰。汝所重者此是邪術(shù)。非正法也??缮嶂嘁蛐新芳乃薜鲤^。道士有素。聞相名??只綄倬懿谎又F湟谷夯⒗@院相吼。道士等通夕不安。及明追之從受菩薩戒焉。又曾行弘農(nóng)水側(cè)。見人垂釣相勸止之。不從其言。即唾水中。忽有大蛇擎頭四顧。來趣釣者。因即歸命。投相出家。后因梁末軍亂。入青城山聚徒集業(yè)。未暇經(jīng)始。適便遷化。初相置足于綿州城西柏林寺。院宇成就。于堂頭植梧桐一株。極為繁茂。夏月忽無故葉落。又維那旦打鐘初不發(fā)聲。大小疑怪不測所以。上座僧謂有大變執(zhí)錫逃避。須臾信報。相已終。乃知樹枯鐘噎表其遷化之晨也。弟子?命露尸松下焉。
釋曇副 朝代:南北朝

人物簡介

名僧傳抄
本姓鄒。
鄴陽人也。
清貞有風(fēng)望。
十馀入道。
憩安樂寺。
宿植其因。
產(chǎn)業(yè)豐積。
雖蘊金盈遺。
不以累心。
行慈悲。
知止足。
常內(nèi)懷矜?zhèn)?div id="bd2i22f"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36_0_11_comment'>
以濟物為務(wù)。
沙門寶志所敬。
常言此人五法城之侶也。
每記之云。
君當生兜率勤慈氏。
符其本愿。
會其夙心。
乃舍貲財。
造法花無量壽彌勒四天王遺教。
乃賢劫千佛名。
僧尼戒本。
各一千部。
作布薩籌十萬枚。
傳布遐方。
流化殊域。
開暢微遠。
竭財弘教。
盡思幽深。
應(yīng)門到廣。
戒行精峻。
唯至唯勤。
乃通夢想。
有人語之曰。
若兜率之業(yè)已辨。
無所復(fù)慮也。
又夢彌勒佛手摩其頂。
天香幡氣神龍現(xiàn)體。
一二年中靈應(yīng)想襲。
春秋六十馀。
齊建四年卒。
武陵都尉舟揚仁益弟之立碑(云云)。
共 4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