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高聰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廣川人,字叔愿。
孝文帝太和中為中書博士,從中書侍郎高聰出使江南,坐過家定省老母,免官。
久之,征為京兆王元愉郎中令,行洛陽令。
轉(zhuǎn)治書侍御史、加威遠(yuǎn)將軍,行魯陽太守。
后官至通直散騎常侍。
孝明帝正光中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宗室,鮮卑族,字建扶。
景穆帝拓跋晃孫。
宣武帝即位,累遷度支尚書。
與尚書令高肇不和,先自造棺,欲輿棺論肇罪惡,自殺切諫。
以與太常劉芳議爭權(quán)量事,與肇形于聲色,降為光祿大夫。
又兼宗正卿,出為兗州刺史。
孝明帝初,入為御史中丞,糾彈于忠、高聰。
與尚書令任城王元澄時有爭執(zhí),坐削爵除官。
后起刺史,官至關(guān)右都督,兼尚書行臺。
孝昌初卒。
謚文貞。
全后魏文·卷十六
匡字建扶,晃第二子,新成之第五子,出后廣平王洛侯。宣武即位,累遷給事、黃門侍郎。除肆州刺史,遷恒州刺史,徵為大宗正卿、河南邑中正,除度支尚書。坐與高肇憤爭,降為光祿大夫、兼宗正卿,出為兗州刺史。孝明即位,入為御史中尉,進(jìn)號安南將軍,加鎮(zhèn)東將軍。襲廣平王爵,封東平郡王。復(fù)與任城王澄不平削爵,除平州刺史,徙青州刺史,尋為關(guān)右都督,兼尚書行臺。孝昌初卒,謚曰文貞。后復(fù)爵,改封濟(jì)南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28 【介紹】: 名或作云。
北魏北海劇人,字彥鴻。
高聰子。
以秘書郎起家,任太尉主簿,遷中散大夫。
爾朱榮軍入洛陽,脅立孝莊帝,殺太后、少帝,戮百官二千余人于河陰,長云與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7—818 【介紹】: 唐僧。常州人,俗姓宣。初入京選官,路經(jīng)洪州開元寺,謁馬祖道一,聞禪旨而感悟,遂出家。德宗貞元初,入天臺山,住白沙道場。貞元末,移住越州五泄山,世稱五泄和尚。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47—818 俗姓宣,常州(今屬江蘇)人。初入京選官,路經(jīng)洪州開元寺,謁馬祖道一,聞禪旨而出家。德宗貞元初,入天臺山,住白沙道場。約于貞元末年住越州五泄山,世稱五泄和尚。《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傳》卷一〇、《景德傳燈錄》卷七有傳?!?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五錄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毗陵宣氏子。
成立之歲。
本期射策登第。
以榮親里。
聞預(yù)章馬大師聚徒說法。
因往觀焉。
目擊道存。
遂求薙染。
受具后。
乃謁石頭遷和尚而悟旨焉。
貞元初。
入天臺山中。
居隋智者之白沙道場。
閱二載。
虎依以產(chǎn)子于近林。
意頗馴擾。
初智者之來建道場。
凡一十二所。
記之曰。
此地妙嚴(yán)。
非雜器所居。
若能居此。
與吾無異。
故默盤桓不忍去。
后又徙東道場。
地愈益深僻。
俄夜雷震。
大樹摧壓崖谷。
人以為必累及默所止庵。
旦視之。
無損也。
嘗游東白山。
中毒。
鄰翁為召醫(yī)。
謝遣之。
獨(dú)閉門燕坐。
出污而愈。
既化浦陽。
乃赴陽靈戍將李望五泄之請。
元和初旱甚。
默偶循澗而步。
見青蛇大矯潤旁。
瞪視過客。
略不動。
默咄之曰。
百姓且渴死。
汝寧無慈悲心耶。
夜果大雨洽境內(nèi)。
會平昌孟簡。
以中承廉問淅東。
下教悉廢管內(nèi)寺院之學(xué)徒散逸者。
暨陽令曹胄狀舉默德行。
足以庇民社。
許重造院以示尊顯。
僧問何物大于天地。
答曰。
無人識得伊。
僧曰。
還可彫琢也無。
答曰。
汝試下手看。
僧問此個門中。
始終事如何。
答曰。
汝道只今底。
成來得多少時也。
僧曰。
學(xué)人不會。
答曰。
我此間無汝問底。
僧曰。
豈無和尚接人處。
答曰。
待汝求接。
我即接。
僧曰。
便請和尚接。
答曰。
汝欠少個甚么。
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澡盥焚香囑累。
端坐而逝。
壽七十二。
臘四十一。
高僧智閑。
錄其平生事跡行世。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靈默。俗姓宣。毗陵人也。本成立之歲悅學(xué)忘疲。約以射策。登第以榮親里。承豫章馬大師聚眾敷演造禪關(guān)。馬師振容而示相。默密契玄機(jī)。便求披剃。若熟癰之待刺耳。受具之后苦練行門確乎不拔。貞元初入天臺山中。有隋智者蘭若一十二所。懸記之曰。此地嚴(yán)妙非雜器所棲。若能居此與吾無異。默因住白砂道場經(jīng)于二載。猛虎來馴近林產(chǎn)子意有所依。又住東道場。地僻人稀。山神一夜震雷暴雨懸崖委墜。投明大樹倒欹庵側(cè)樹枝交絡(luò)。茅苫略無少損。遐邇聞旃皆來觀嘆。后游東白山。俄然中毒。而不求醫(yī)。閉關(guān)宴坐。未幾毒化流汗而滴乃復(fù)常矣。行次浦陽盛化。有陽靈戍將李望。請默居五泄焉。元和初亢陽田畯惶惶。默沿澗見青蛇夭矯瞪目如視行人不動。咄之曰。百姓溪竭苗死。汝胡不施雨救民邪。至夜果大雨合境云足。民荷其賜屬平昌孟簡中丞廉問浙東廢管內(nèi)蘭若。學(xué)徒散逸。時暨陽令李胄狀舉靈山許重造院。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澡沐焚香端坐繩床。囑累時眾溘然而絕。壽齡七十二。法臘四十一。高僧志閑道行峭拔文辭婉麗。亦江左之英達(dá)。為默行錄焉。
神僧傳·卷第八
釋靈默。俗姓宣氏。毗陵人也。初參豫章馬大師。因住白砂道場。經(jīng)于二載。猛虎來馴。近林產(chǎn)子意有所依。又住東道場。地僻人稀。山神一夜震雷暴雨懸崖委墜。投明大樹倒欹庵側(cè)樹枝交絡(luò)。茅苫略無少損。遐邇聞旃皆來觀嘆。后游東白山。俄然中毒。而不求醫(yī)閉關(guān)宴坐。未幾毒化流汗而滴乃復(fù)常矣。元和初久旱民皆狼顧。默沿澗見青蛇夭矯瞪目如視行人不動。咄之曰。百姓溪渴苗死。汝胡不施雨救民耶。至夜果大雨。合境云足。民荷其賜。厥后澡沐焚香。端坐繩床而卒。壽七十二。法臘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