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劉繪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弘姓。
魏郡湯陰人。
出家從智誕法師受業(yè)。
善涅槃法華。
住昌樂王寺。
既承齊之竟陵王講說。
遂南渡。
止湘宮寺。
隨席談?wù)摗?div id="wudy473"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846_0_8_comment'>
不憚涂沮。
次公嘆曰。
此北道人。
非徒其容止言笑可觀。
至于烈亮恢廓。
揚搉理妙。
殊有標致。
臨川王映。
長沙王晃。
尤加欽禮。
廬江何默。
彭城劉繪。
造房接足。
請誥戒。
北面而成業(yè)者。
二百馀人。
天監(jiān)十四年終。
壽七十七 寺復(fù)有智深比丘。
亦魏人也。
博綜經(jīng)論。
天子王侯。
莫不賓禮。
性好直言。
無所推屑。
每語及北方僭叛事。
輒慍見于色。
由是自致廢棄。
不甚顯。
續(xù)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二
釋曇準。姓弘。魏郡湯陰人。住昌樂王寺。出家從智誕法師受業(yè)。鉆研之勤眾皆弗及。處靜味道。無風(fēng)塵之志。善涅槃法華。聞諸伊洛。閑居游思不交世務(wù)。承齊竟陵王廣延勝道盛興講說。遂南度止湘宮寺。處處采聽隨席談?wù)?。雖逢涂阻未曾告勞。次公嘆曰。此北道人。非直美容止善言笑。烈亮恢廓雅有器度。至于言論深有情致。齊臨川王蕭映。長沙王蕭晃。厚相欽禮。廬江何點彭城劉繒。并到房接足伸其戒誥。講揚相繼成其業(yè)者二百馀人。以天監(jiān)十四年卒。春秋七十有七。時寺復(fù)有智深比丘。聰慧博識經(jīng)論有功。天子王侯多所賓接。性好直言無所推屑。每商略撿洗物不有平。由是坎壈弘宣阻少。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一 義解科
生畢氏。東平人。魏司隸校尉軌之后也。七歲棄家去。依白馬寺慧光為童子。光以其精神秀出。為落發(fā)。使誦書傳。性彊記。奇俊之譽。聞一時。張永請斌公講。問都下少年。斌以安對。邀至使誦佛性義。諸書無底滯。永問年幾何。曰年十八。永嘆曰。昔扶風(fēng)朱勃年十二。能誦書詠詩。未足多也。王僧虔出鎮(zhèn)襄州。載與俱。遂游番禺。以涅槃義難攸公。攸愧服。讓其席。住二年。道化海上。還京師。講涅槃成實維摩。一時名士多從之。永泰元年沒。壽四十五。著凈名十地義疏高僧傳五卷。
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五
釋法安。
姓畢。
東平人。
魏司隸校尉軌之后也。
七歲出家事白馬寺慧光為師。
光幼而爽拔。
博通內(nèi)外多所參知。
安年在息慈。
便精神秀出。
時張永請斌公講。
并屈召名學(xué)。
永問斌云。
京下復(fù)有卓越年少不。
斌答。
有沙彌道慧法安僧拔慧熙。
永即要請令道慧覆涅槃法安述佛性。
神色自若序瀉無遺。
永問并年幾。
慧答十九。
安答十八。
永嘆曰。
昔扶風(fēng)朱勃年十二能讀書詠詩。
時人號才童。
今日二道可曰義少也。
于是顯譽京朝流名四遠迄至立年專當(dāng)法匠。
王僧虔出鎮(zhèn)湘州。
攜共同行。
后南適番禺。
正值攸公講涅槃。
安問論數(shù)番。
攸心愧讓席。
停彼兩周法事相繼。
永明中還都止中寺。
講涅槃維摩十地成實論。
相繼不絕。
司徒文宣王及張融何胤劉繪劉瓛等。
并稟服文義共為法友。
永泰元年卒于中寺。
春秋四十有五。
著凈名十地義疏并僧傳五卷。
時有靈基寺敬遺光贊慧韜。
瓦官寺道宗。
亦皆當(dāng)時名流。
為學(xué)者所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57—539 【介紹】: 南朝梁北地靈州人,字徽遠。
傅昭弟。
三歲而孤,兄弟和睦,非禮勿動。
昭卒,映舉喪如父。
泛涉記傳,有文才而不以篇什自命。
少時與劉繪、蕭琛相友善。
齊東昏侯時,為武康令。
梁武帝天監(jiān)初,位烏程令。
累遷光祿卿、太中大夫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7—529 【介紹】: 南朝梁僧。義興陽羨人,俗姓周。晉周處七世孫。七歲出家,齊武帝永明中,僧柔講經(jīng)于道林寺,法云咨決累日,詞旨激揚,眾所嘆異。梁武帝天監(jiān)中敕為光宅寺主。后奉詔譯扶南國所獻經(jīng)三部。普通六年為大僧正。創(chuàng)立僧制。撰有《成實論義疏》。與智藏、僧旻并稱梁代三大法師。
全梁文·卷七十四
法云俗姓周,義興陽羨人,住莊嚴寺。天監(jiān)中為光禪寺大僧正,終大通初。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義興陽羨周氏。晉平西將軍處之七世孫。母吳。方娩見云氣滿室。因以名之。七歲師事僧成玄趣寶亮。出家。住莊嚴寺。年十三受業(yè)于太昌寺僧宗莊嚴寺僧達而寶亮。每自以為不及。齊永明中。僧柔。東歸開講于道林寺。云處小床于前。咨決累日。由是顯名。尤與同寺僧旻游。采摭經(jīng)論。覆述文義。摩有間隙。每行路思義。輒過所造。觀長樂寺法調(diào)盛會。出而嘆曰。震旦天子之都。人物如此。可謂法座空矣。年三十。建武四年。夏初于妙音寺開法華維摩二經(jīng)。東莞徐孝嗣。每見云公俊發(fā)。自顧缺然。居母憂。毀瘠過禮。僧旻。以為圣人制禮。賢者俯就。不賢者企及。況佛訓(xùn)有存則報答生恩。以奉顏儀。沒則啟發(fā)菩提。以導(dǎo)神識。茍循私愛。返累至親。墮于惡道。惟智者。能以方便力。治制之。則善趣生矣。云乃割哀情。進飲食。永元初。赴毗陵之請。道俗傾向。京城畢集。及梁高天監(jiān)二年。詔諸名德。各撰成實義疏。云合經(jīng)論。撰四十科。為四十二卷。七年制注大品。朝貴請云講演。從之。又為光宅寺主。創(chuàng)立僧制。后世遵行?;侍诱埵?。入玄圃。講道談文。凡經(jīng)雨夏。云居上首。中書即順陽范軫。著神滅論詔云答之。以宣示臣下。文多不載。天監(jiān)末。復(fù)建一寺于秣陵縣。同下里。以報施主之恩。誠得爽塏之趣。即禪岡之西山也。又譯扶南國所獻經(jīng)三部。且以身外嚫施之物。舍入華林園光華殿。設(shè)千僧大會。而云亦遘疾矣。普通六年。詔為大僧正。帝幸同泰寺開大涅槃。設(shè)千僧會。廣集諸寺知事。及學(xué)行名僧羯磨。詔許乘輿上殿。憑幾聽講。由是疾篤。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卒。享年六十有三。詔葬定林寺側(cè)。云尤研精法華。嘗于一寺講散。忽天華狀如雪飛而下。神僧寶志。呼云為大林法師。每來云所。輒留信宿。或言請法師獅子吼。即為部析。志便彈指贊曰。善哉微妙微妙。儀同陳郡袁昂家。有供養(yǎng)僧。學(xué)云法華。日夜發(fā)愿必欲似之。夢僧告曰。云法師燈明佛時已解此經(jīng)可率敵邪。又夷陵縣漁人。于網(wǎng)中。得泥洹四相品經(jīng)一卷。末題云。宋元徽二年。王寶勝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師。時云年昉十歲。名未遠布。寺無光宅而此云者。竟不可測。
續(xù)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初
釋法云。
姓周氏。
宜興陽羨人。
晉平西將軍處之七世也。
母吳氏。
初產(chǎn)在草。
見云氣滿室。
因以名之。
七歲出家。
更名法云。
從師住莊嚴寺。
為僧成玄趣寶亮弟子。
而俊朗英秀卓絕時世。
年十三始就受業(yè)。
大昌僧宗莊嚴僧達。
甚相稱贊。
寶亮每曰。
我之神明殊不及也。
方將必當(dāng)棟梁大法矣。
齊永明中。
僧柔東歸。
于道林寺發(fā)講。
云咨決累日。
詞旨激揚。
眾所嘆異。
年小坐遠聲聞難敘。
命置小床處之于前共盡往復(fù)。
由是顯名。
與同寺僧旻。
等年臘齊名譽。
歷采眾師且經(jīng)且論四時游聽寒暑不輟。
或講前講末初夜后夜覆述文義。
間隙游習(xí)于路思義。
輒不自覺行過所造。
其勤勵專至類皆如此。
曾觀長樂寺法調(diào)講論。
出而顧曰。
震旦天子之都衣冠之富。
動靜威儀勿易為也。
前后法師或有詞無義。
或有義無詞。
或俱有詞義而過無威儀。
今日法坐俱已闕矣。
皆由習(xí)學(xué)不優(yōu)未應(yīng)講也。
及年登三十。
建武四年夏。
初于妙音寺開法華凈名二經(jīng)。
序正條源群分名類。
學(xué)徒海湊四眾盈堂。
僉謂理因言盡紙卷空存。
及至為賓。
構(gòu)擊縱橫比類紛鯁。
機辯若疾風(fēng)。
應(yīng)變?nèi)缧杏辍?div id="xnumhdh"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70_3_53_comment'>
當(dāng)其鋒者罕不心務(wù)。
賓主咨嗟朋僚胥悅。
時人呼為作幻法師矣。
講經(jīng)之妙獨步當(dāng)時。
齊中書周颙。
瑯琊王融。
彭城劉繪
東莞徐孝嗣等。
一代名貴。
并投莫逆之交。
孝嗣每日。
見云公俊發(fā)自顧缺然。
而性靈誠孝勞于色養(yǎng)。
及居母憂毀瘠過禮。
累日不食殆不勝喪。
僧旻謂曰。
圣人制禮。
賢者俯就。
不賢者企及。
且毀不滅性尚出儒宗。
況佛有至言。
欲報生恩。
近則時奉顏儀使物生悅。
遠則啟發(fā)菩提以道神識。
又云。
恩愛重賊不可寬放。
寬放此者及所親愛墮于惡道。
唯有智者以方便力善能治制。
則惠兼存沒入諸善趣矣。
宜思遠理使有成津。
何可恣情同于細近耶。
云乃割裂哀情微進飲粥。
永元元年。
曾受毗陵郡請。
道俗傾家異端必集。
弘振風(fēng)猷道被京城。
鼓舞知歸巾褐識反。
及梁氏高臨甚相欽禮。
天監(jiān)二年。
敕使長召出入諸殿。
影響弘通之端。
囋揚利益之漸。
皇高亟延義集。
未曾不敕令云先入后下詔令。
時諸名德各撰成實義疏。
云乃經(jīng)論合撰。
有四十科為四十二卷。
俄尋究了。
又敕于寺三遍敷講。
廣請義學(xué)充諸堂宇。
敕給傳詔。
車牛吏力皆備足焉。
至七年制注大品。
朝貴請云講之。
辭疾不赴。
帝云。
弟子既當(dāng)今日之位。
法師是后來名德。
流通無寄。
不可不自力為講也。
因從之。
尋又下詔禮為家僧。
資給優(yōu)厚。
敕為光宅寺主。
創(chuàng)立僧制雅為后則。
皇太子留情內(nèi)外。
選請十僧入于玄圃。
經(jīng)于兩夏不止講經(jīng)。
而亦懸談文外。
云居上首偏加供施。
自從王侯逮于榮貴莫不欽敬。
至于吉兇慶吊不避寒暑。
時人頗謂之游俠。
而動必弘法。
不以此言關(guān)懷。
中書郎順陽范軫。
著神滅論。
群僚未詳其理。
先以奏聞。
有敕令云答之。
以宣示臣下。
云乃遍與朝士書論之。
文采雖異而理義倫通。
又與少傅沈約書曰。
主上令答神滅論。
今遣相呈。
夫神妙寂寥。
可知而不可說。
義經(jīng)丘而未曉。
理涉旦而猶昏。
至人凝照。
有本襲道。
赴機垂審。
臣下旨訓(xùn)周密。
孝享之祀既彰。
桀懷曾史之慕。
三世之言復(fù)闡。
紂綴波崙之情。
預(yù)非草木。
誰不歔欷。
同挹風(fēng)猷。
共加弘贊也。
約答曰。
神本不滅深所伏膺。
神滅之談良用駭惕。
近約法師。
殿內(nèi)亦蒙敕答一本。
歡受頂戴尋覽忘疲。
豈徒伏斯外道可以永離眾魔。
孔釋兼弘于是乎在。
實不刊之弘旨。
百代之舟航。
弟子亦即彼論微厝疑覈。
比展具以呈也。
云以天監(jiān)末年。
欲報施主之恩。
于秣陵縣同下里中造寺一所。
敕以法師建造。
可仍以法師為名。
即禪崗之西山也。
郊郭內(nèi)地實為爽塏。
結(jié)宇孤巖北面城市。
懷澗隱嶺。
窮人野之致。
終日論談曾無休廢。
天監(jiān)將末。
扶南國獻經(jīng)三部。
敕云譯之。
詳決梁梵。
皆理明意顯。
狀若親承。
帝抄諸方等經(jīng)。
撰受菩薩法。
構(gòu)等覺道場。
請草堂寺慧約法師以為智者。
躬受大戒以自莊嚴。
自茲厥后。
王侯朝士法俗傾都。
或有年臘過于智者。
皆望風(fēng)奄附啟受戒法。
云曰。
戒終是一先已同稟。
今重受者誠非所異。
有若趣時。
于是固執(zhí)。
帝累勸獎每加說喻。
答曰。
當(dāng)先發(fā)愿。
若得相應(yīng)然后從受。
云欲發(fā)起。
中表菩提之心。
舍己身外嚫施之物。
通啟于華林園光華殿設(shè)千僧大會。
分此諸物為五種功德。
上帝隨喜警梵從時。
鏘金候旭百和??氳。
眾妓繁會觀者傾城莫不稱嘆。
普通六年敕為大僧正。
于同泰寺設(shè)千僧會。
廣集諸寺知事。
及學(xué)行名僧。
羯磨拜授置位羽儀。
眾皆見所未聞。
得未曾有。
爾后雖遘疾時序。
而講說無廢。
及于扶接登座。
弊劇乃止。
至御幸同泰開大涅槃。
敕許乘輿上殿憑幾聽講。
及遭父憂由是疾篤至于大漸。
以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初夜。
卒于住房。
春秋六十有三。
二宮悲惜為之流慟。
敕給東園秘器。
凡百喪事皆從王府。
下敕令葬定林寺側(cè)。
太子中庶瑯琊王筠。
為作銘志。
弟子周長胤等。
有猶子之慕。
創(chuàng)造二碑立于墓所。
湘東王蕭繹各為制文。
初云年在息慈雅尚經(jīng)術(shù)。
于妙法華研精累思。
品酌理義始末照覽。
乃往幽巖獨講斯典。
豎石為人松葉為拂。
自唱自導(dǎo)兼通難解。
所以垂名梁代誠績有聞。
而文疏稠疊前后繁映。
致依講誦有阻恒功。
嘗于一寺講散此經(jīng)。
忽感天華狀如飛雪。
滿空而下延于堂內(nèi)。
升空不墜訖講方去。
有保志神僧。
道超方外。
罕有得其情者。
與云互相敬愛。
呼為大林法師。
每來云所輒停住信宿。
嘗言。
欲解師子吼。
請法師為說。
即為剖析。
志便彈指贊曰。
善哉微妙微妙矣。
儀同陳郡袁昂云。
有常供養(yǎng)僧學(xué)云法華。
日夜發(fā)愿望得慧解等之。
忽夢有異僧曰。
云法師燈明佛時已講此經(jīng)。
那可卒敵也。
每于講次有送錢物乞誦經(jīng)者。
多獲徵應(yīng)。
及得善夢如別記述。
夷陵縣漁人。
于網(wǎng)中得經(jīng)一卷。
是泥洹四法品。
末題云。
宋元徽二年。
王寶勝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師。
以事勘校。
時云年始十歲。
名未遠布寺無光宅。
而此品正則。
初云弘法次斷魚肉。
驗今意行頗用相符。
其有機神變化。
人莫敢競其類者。
云得此告彌深弘演云爾。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齊彭城人,字士溫。
劉繪弟。
官至吏部郎,義興太守。
工文章、篆隸、丹青,尤善畫婦人,與當(dāng)時善畫馬者毛惠遠并為當(dāng)世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