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帝相

相關人物:共 1 位。
共 1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8—605 【介紹】: 隋僧。定州鉅鹿人,俗姓趙。少聰穎過人。出家于趙郡應覺寺。博學多聞,人稱裕善薩。入隋,文帝賜資助營山寺,號靈泉。后遷住演空寺。有《十地疏》、《地持疏》、《般若疏》、《華嚴疏》、《涅槃疏》、《四分律疏》、《圣跡記》、《佛法東行記》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姓趙。定州鉅鹿曲陽人。幼知敬僧禮像。懼聞屠殺聲。六歲即茹素。父母強破之。不可。七歲求出家。二親以資質(zhì)之妙。宜世其業(yè)。固莫之許。裕嘆曰。吾一生壞矣。遂益習復以究家學。年十五念欲遁去。而適丁父憂??鄩K之禮。罔敢弗至。既釋服竟。往趙郡應覺寺。從明寶二禪師落發(fā)。其母初未嘗聞也。年二十有二稟具。即誦四分僧祇。八日書誦俱了。刺史侯景。尤加器重。后南游漳淦。專學四分于隱公所五夏。能臻其奧。初道憑嘗以地論之指授慧光。而裕依憑法席茲久。剖奇發(fā)新。莫不推揖。齊宣帝方寵進法上。詔為大統(tǒng)。以駕御英彥。而望風趨勢者。比足立。惟裕操守無所變。上因加敬。然于華嚴涅槃地論律部。但尋舊解。若大集般若觀經(jīng)遺教等疏。則獨出淵思。而壹掃宿說。安游榮等三師雜心。嵩林二師成實。皆口傳心受。曾無遺誤。其博贍可知矣。居鄴都者十二白。內(nèi)外號之。為裕菩薩云。 會宣帝疾。詔開華嚴。昭玄諸統(tǒng)。推裕為法主。有一雄雞。常隨眾集。逮散席。乃飛鳴西南樹上。一夕殪。帝遂有瘳。內(nèi)出袈裟三百領。施裕而俾散之。又詔住官寺。固辭。知命之際。方事禪寂。未盈炎溽。而起赴檀越范陽盧氏之請。負笈者萬指。未幾還鄴。所務如舊。一日安東王樓睿。于僧前遍加禮拜。次至裕。見其有異。忽股慄流汗。即從受戒。且為營治寶山寺。齊亡。周廢二教。裕服斬缞绖帶。率其徒二十輩。遁山谷間。夜釋竺墻。晝攻魯誥。益力其所綴述。皆部粹類聚。期以貽后。屬歲薦饑。遂出卜書一卷。使坐市肆取米。占者叢鬧。得米頗多。裕亟焚其書。隋興。教亦昌盛。裕首被徵命。開皇三年。相州刺史樊叔略。創(chuàng)千法師會。而裕當元席。詔復僧職。而叔略因舉為都統(tǒng)。裕固引去。游燕趙。兩河稔其化十年。止洛之靈通寺。夜得牒于庭。若言報緣之終。在咸陽者。明年璽書下相之大慈寺。致裕入京。裕曰。咸陽之厄驗矣。竟徒步至京。詔住大興善寺。仍詔有司。議立國統(tǒng)。裕表辭再三。乃詔左仆射高穎。右仆射蘇威。納言虞慶則??偣苜R若弼等。詣寺宣旨。代帝受戒懺罪。施綾錦帛三百匹。助寶山構(gòu)建。帝躬署寺額曰靈泉。而又徙步以歸。謂人曰。往來之勞非厄乎。俄徙演空寺。詔問起居。 仁壽中。帝分布所藏神尼舍利于諸州起塔。所在靈應尤多。世皆以為祥瑞。而裕獨以每所見。無非白華白樹白云。豈吉相哉。吾第恐國有喪禍也。初人弗之信。既而獻后文帝崩。相州刺史囧陽公薛胄。堂礎變玉。設齋慶賀。裕曰。流離也。宜戒慎之。胄心以為不然。后竟坐楊諒謀逆事。徙邊。仁壽之季。寒陵山筑九級浮圖。昉四級。督之急。曰事或有障。日夕并力。將八級而晉陽難作。其先見之明如此。時忽訛言?;?。而究其所從起不可得。裕曰。吾其亡矣。即誨厲門人。至七日早。作賦哀速終悲永殯二詩。夜語侍者曰。吾茲背殊痛。三更覺香氣充室??讵q稱佛名號。明相現(xiàn)時。奄爾示寂于演空寺。大業(yè)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也。壽八十八。樹塔窆于寶山靈泉寺側(cè)。 裕性直威重爽塏。服章觕弊。雖貴達廝下。禮貌無所間。往來曾莫望其將迎。身佩白光奕然。照映幽晦。姿稟孝愛。母疾將歸養(yǎng)。中道聞訃而返曰。吾茲以嚴母冥福可也。志存遠大。不局偏授。故單講雙時。雅為恒度。其赴他請。非颙仰之至。不屑就。然未嘗茍簡以邀檀施。有一寺請講。暇隙見韭園。迫近法席。問知其故。裕惡之即辭去。主謝過。愿悉犁其韭四十畝。以種谷乃已。素無積蓄。好施予。寶山造石龕。名金剛勝力住持那羅延窟。鐫法滅之相于巖石。凡坐必正面西向。所服御一準律。以范來學?;蜃I其邀名。裕笑曰。使誠邀名而為善。不猶愈于邀利而為不善者乎。 有沙門亡其名。燕人也。丐一言之益以別。裕付以高僧傳曰。經(jīng)誥禪律??蛛s圣心。未若景行于此之為得也。其人欣戴而去。 裕說戒羯磨。無傳欲法。嘗入凈影寺。正值布薩。裕坐堂上見遠公傳欲??孤曉??;圻h以為有法事因緣故爾說欲。然而眾僧聽戒。豈是魔事耶。或以告遠。遠詣堂。裕曰。仁者當以身攝物。說欲之制。豈法主可為哉。遠頂禮受其語。其述著。有十地疏四卷。地持維摩般若各二卷。華嚴疏及指歸合九卷。涅槃疏六卷。大集疏八卷。四分律疏五卷。大乘義章四卷。勝鬘央掘壽觀仁王毗尼母往生論彌勒上下生遺教等諸經(jīng)。各為疏記。成實毗曇智論各鈔五卷。圣跡記二卷。佛法東行記。眾經(jīng)宗要。譯經(jīng)體式。受菩薩戒法。并戒本首尾。注華嚴等經(jīng)論序。大小乘同異論。舍利目連傳。御眾法等外。制安民論。陶神論。各十卷。?卵成殺論。字本七卷。莊紀老綱式經(jīng)。兆緯相錄。醫(yī)決符禁法文。斷水蟲序。齊世三寶記。滅法記。光師弟子十德記。僧制寺誥。十怨十志頌。齊亡消日頌。觸事伸情頌。寺破報應記。孝經(jīng)義記。三行四去頌。詩評雜集等五十卷。行于世。
續(xù)高僧傳·卷第九 義解篇五
釋靈裕。
俗姓趙。
定州鉅鹿曲陽人也。
年居童幼異行感人。
每見儀像沙門必形心隨敬。
聞屠殺聲相亦切愴胸懷。
致使鄉(xiāng)黨傳芳親緣為之止殺。
年登六歲便知受戒。
父母強之誓心無毀。
尋授章本及以千文。
不盈晦朔。
書誦俱了。
至于孝經(jīng)論語。
才讀文詞兼明注解。
由是二親偏愛望嗣門風。
年七歲啟父出家。
父以慧解夙成。
意宗繼世決誓不許。
唯令俗學專尋世務礙之道法。
裕嘆曰。
不得七歲出家。
一生壞矣。
遂通覽群籍資于父兄。
并包括異同深契幽賾。
唯老莊及易。
未預承傳。
年十五潛欲逃世。
會丁父艱。
便從世疾苫塊縈轉(zhuǎn)。
杖而能起服畢厭俗。
心猛不敢辭母。
默往趙郡應覺寺。
投明寶二禪師而出家焉。
其人亦東川之摽領也。
既初染大法敕令誦經(jīng)。
裕執(zhí)卷而誓曰。
我今將學必先要心。
三藏微言定當窮旨。
終無處中下之流。
暨于儒釋兩教。
遍須通曉也。
年始弱冠。
聞慧光律師英猷鄴下。
即往歸稟。
會已歿世才經(jīng)七日。
獨嗟無遇。
戒約何依。
乃回投憑師聽于地論。
荏苒法席終于三年。
二十有二方進具戒。
還從明寶二德求為本師。
乃皆辭曰。
吾為汝緣吾非汝師。
可往勝上所也。
遂赴定州而受大戒。
即誦四分僧祇二戒。
自寫其文。
八日之中書誦俱了。
有定州刺史侯景。
訪裕道行奏請度之。
隸入公名甚相器重。
后南游漳滏。
于隱公所偏學四分。
隨聞尋記五卷行之。
又以地論初興。
惠光開悟之元匠。
流衍弘導。
道憑即光師之所親承。
憑光并有別傳。
裕依憑法席。
晨夜幽通發(fā)奇剖新者。
皆共推揖。
有齊宣帝盛弘釋典。
大統(tǒng)法上勢覆群英。
學者望風。
向附用津僥倖。
唯裕仗節(jié)專貞。
卓然不偶倫類。
但慮未聞所聞。
用為翹結(jié)耳。
后上統(tǒng)深委高亮欽而敬之。
自此專業(yè)華嚴涅槃地論律部。
皆博尋舊解穿鑿新異。
唯大集般若觀經(jīng)遺教等疏。
拔思胸襟非師講授。
又從安游榮等三師聽雜心義。
嵩林二師學成實論。
功將一紀解貫二乘。
綱領有存皆備科舉。
而精爽弘贍理相兼通。
曾與諸僧共談儒教。
旁有講席。
參涉間聞兩聽同散。
竟以相聞覆述句義并無一遺。
由此鄴下擅名遐邇馳譽。
且而剛梗嚴毅守節(jié)自專。
至于都講覆述勵懷非任。
世供道望銷聲避隱。
有事不獲已者。
讓而受之。
夏居十二。
鄴京創(chuàng)講名節(jié)既著。
言令若新。
預聽歸依遂號為裕菩薩也。
皆從受戒三聚。
大法自此廣焉。
因以導物為恒務矣。
意存綱領不在章句。
致有前后重解言義不同。
亡筌者會其宗歸。
循文者失其宏趣。
會齊后染患愿講華嚴。
昭玄諸統(tǒng)舉裕以當法主。
四方一會雅為稱先。
時有雄雞一頭常隨眾聽。
逮于講散乃大鳴高飛。
西南樹上經(jīng)夜而終。
俄爾疾遂有瘳。
斯亦通感之明應也。
內(nèi)宮由是施袈裟三百領。
裕受而散之。
文宣之世立寺非一。
敕召德望并處其中。
國俸所資隆重相架。
裕時郁為稱首。
令住官寺。
乃固讓曰。
國意深重德非其人。
幸以此利授堪受者。
其高謝榮時為類若此。
有善生法供則受而無憚。
其攝引陶化又若此也。
故其所行藏。
不為世情之所同測矣。
年四十有七。
將鄰知命。
便即澄一心想禪慮巖阿。
未盈炎溽。
范陽盧氏聞風遠請。
裕乘時弘濟不滯行理。
便往赴焉。
至止講供。
常溢千人。
聽徒嘉慶前后重疊。
后還鄴下。
與諸法師連座談說。
齊安東王婁睿。
致敬諸僧次至裕前。
不覺怖而流汗。
退問知其異度。
即奉為戒師。
寶山一寺裕之經(jīng)始。
睿為施主傾撒金貝。
其潛德感人又此類也。
周氏滅齊。
二教淪沒。
乃潛形世壤。
衣以斬缞三升之布。
頭绖麻帶如喪考妣。
誓得佛法更始方襲舊儀。
引同侶二十馀人居于聚落。
夜談正理書讀俗書。
學既探幽隨覽綴述。
各有部類。
名如后列。
時屬儉歲糧粒無路。
造卜書一卷。
令占之取價。
日米二升以為恒調(diào)。
既而言若知來。
疑者叢鬧。
得米遂多。
裕曰。
先民有言。
舐蜜刃傷。
驗于今矣。
索取卜書對眾焚之。
日別自往。
須臾獲價。
卷席而歸。
所得食調(diào)及時將返。
用供同厄遂達有年。
大隋運興。
載昌釋教。
裕德光先彥即預搜揚。
開皇三年相州刺史樊叔略。
創(chuàng)弘講會延請諸僧。
并立節(jié)前標遺法明寄。
一期影向千計盈門。
裕當元帝允副玄望。
有敕令立僧官。
略乃舉為都統(tǒng)。
因語略曰。
統(tǒng)都之德。
裕德非其德。
統(tǒng)都之用。
裕用非其用。
既其德用非器。
事理難從。
僉謂。
舍于此人則薦失綱要。
后更伸請。
乃潛游燕趙。
五年行化道振兩河。
開皇十年在洺州靈通寺。
夜于庭中得書一牒。
言述命報厄在咸陽。
初莫測其然也。
至于明年。
文帝崇仰釋門遠訊髦彥。
皆云。
裕德覆時望矣。
因下詔曰。
敬問相州大慈寺靈裕法師。
朕遵崇三寶歸向情深。
恒愿闡揚大乘護持正法。
法師梵行精淳理義淵遠。
弘通玄教開導聾瞽。
道俗欽仰思作福田。
京師天下具瞻四方輻湊。
故遠召法師共營功業(yè)。
宜知朕意早入京也。
裕得書惟曰。
咸陽之厄驗于斯矣。
然命有隨遭。
可辭以疾。
又曰業(yè)緣至矣。
圣亦難違。
乃步入長安不乘官乘。
時年七十有四。
敕遣勞待令住興善。
仍詔所司咸集僧望評立國統(tǒng)。
眾議咸屬莫有異詞。
裕笑曰。
當相通委何用云云。
遂表辭請還。
置言詳覈。
帝覽表究情。
依即聽返。
仆射高穎等。
意存統(tǒng)重。
又表請留。
帝即下敕。
令且住此。
裕曰。
一國之主義無二言。
今復重留情所未可。
告門人曰。
王臣親附久有誓言。
近則侮人輕法。
退則不無遙敬。
故吾斟酌向背耳。
尋復三敕固邀。
裕較執(zhí)如上。
帝語蘇威曰。
朕知裕師綱正。
是自在人。
誠不可屈節(jié)。
乃敕左仆射高穎右仆射蘇威納言虞慶則總管賀若弼等諸公詣寺宣旨。
代帝受戒懺罪。
并送綾錦衣服絹三百段。
助營山寺。
御自注額可號靈泉。
資送優(yōu)給有逾常準。
力步而歸達于本邑。
顧而言曰。
往返之弊厄不亡乎。
由是敕問屢馳。
?錫重沓。
稽疑請決者不遠而至餐風沐道者復結(jié)于前矣。
裕末又住演空寺。
相州治西。
秉操彌堅履行逾肅。
帝聞之又下詔曰。
敬問演空寺大德靈裕法師。
朕遵仰圣教重興三寶。
欲使生靈咸蒙福力。
法師舍離塵俗投旨法門。
精誠若此。
深副朕懷。
其為國主思問如此類也。
及仁壽中年。
分布舍利諸州起塔。
多有變?nèi)稹?div id="10bzwiq" class='inline' id='people_11922_2_283_comment'>
時人咸嘉為吉徵也。
裕聞而嘆曰。
此相禍福兼表矣。
由雜白花白樹白塔白云。
相現(xiàn)吉緣。
所為兇兆。
眾初不信之也。
俄而獻后文帝相次升遐。
一國素衣。
斯言有據(jù)。
相州刺史內(nèi)陽公薛胄所住堂礎忽變?yōu)橛瘛?div id="yqsfxya" class='inline' id='people_11922_2_294_comment'>
胄謂為善徵也。
設齋慶之。
裕曰。
斯琉璃耳。
宜慎之戒之。
可禳之以福。
胄不從其言。
后楊諒起逆。
事有相緣。
乃流之邊裔。
追悔昔言不慎之晚矣。
又于寒陵山所造九級浮圖。
仁壽末歲止營四層。
裕一旦急催曰。
一切無常事有障絕。
通夜累構(gòu)將結(jié)八重。
命令斷作。
僅得施座安橙。
值晉陽事故。
生民無措其手足。
裕命復懸于后載。
其先見之明皆若此也。
于時鄴下昌言。
裕師將過世矣。
道俗云合同稟歸戒。
訪傳音之無從。
裕亦信福命之云盡。
乃示誨善惡勵諸門人。
從覺不愈。
至第七日援筆制詩二首。
初篇哀速終曰。
今日坐高堂。
明朝臥長棘。
一生聊已竟。
來報將何息。
其二悲永殞曰命斷辭人路。
骸送鬼門前。
從今一別后。
更會幾何年。
至夜告侍者曰。
痛今在背。
吾將去矣。
至于三更忽覺異香滿室。
內(nèi)外驚之。
裕靜慮口緣念佛。
相繼達于明相。
奄終于演空寺焉。
春秋八十有八。
即大業(yè)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也。
哀動山世。
即殯于寶山靈泉寺側(cè)。
起塔崇焉。
初裕清貞潔己正氣云霄。
器識堅明抗跡塵表。
師資傳授斯寄得人。
身佩白光映照幽晦。
眄睞高視瞻見遠近。
而奉禁自守杜絕世煩。
虔虔附道克念齊圣。
母病綿篤追赴已終。
中路聞之竟不親對。
嗟曰。
我來看母今何所看。
宜歸鄴寺為生來福耳。
割略親愛如此之類。
至于弘法軌模。
萬代宗轄。
志存遠大不??偏授。
故有單講雙時。
雅為恒度。
略文對講生常不經(jīng)必有傳講。
要須延請供承颙仰方登法座。
嘗有一處敷演將半。
因行游觀乃近韭園問其本緣云。
是講主所有。
裕曰。
弘法之始為遣過原。
惡業(yè)未傾清通焉在。
此講不可再也。
宜即散之。
便執(zhí)錫持衣徑辭而出。
講主曰。
法師但講。
此業(yè)易除耳。
復未足憂之。
便借倩村民犁具。
一時耕殺四十畝韭。
擬種谷田。
斯道俗相依。
言行無越。
一人而已。
其講悟也始微終著。
聲氣雄遠辯對無滯言罕重宣。
或一字盤桓動移數(shù)日。
或一上之中便銷數(shù)卷。
及至后講更改前科。
增減出沒乘機顯晦致學者疑焉。
裕曰。
此大士之宏規(guī)也。
豈可以恒情而斷之。
故十夏初登。
而為領袖傾敬。
或大德同集間以謔情。
及裕之臨席。
無不肅然自持諠鬧攸靜。
所以下座尼眾莫敢面參。
而性剛威爽服章粗弊。
貴達之與廝下。
承對一焉。
去來自彼曾無迎送。
故通儒開士積疑請決。
藝術異能抱策呈解。
皆頂受絕嘆。
言不寫情。
可謂坐鎮(zhèn)雅俗于斯人矣。
故鄴下諺曰衍法師伏道不伏俗。
裕法師道俗俱伏。
誠其應對無思發(fā)言成論故也。
又營諸福業(yè)。
寺宇靈儀。
后于寶山造石龕一所。
名為金剛。
性力住持。
那羅延窟面別鑴法滅之相。
山幽林竦言切事彰。
每春游山之僧。
皆往尋其文理。
讀者莫不歔欷而持操矣。
其遺跡感人如此。
自前后行施悲敬兼之。
袈裟為惠出過千領。
疾苦所及醫(yī)療繁多。
但得厚味先必奉僧。
身預倫伍片無貯納。
講授之隙正面西方。
凡所涕涶返而咽之。
一報無棄。
形不妄涉口不凈詞。
人畜訓誨絕于呵捶。
乃至責問童稚誡約門人。
自述己名彼號仁者。
苦言切斷聞者淚流。
自有師資希附斯軌年登耳順養(yǎng)眾兩堂。
簡以未具異室將撫。
言行有濫即令出眾。
非律所許。
寺法不停女人尼眾。
誓不授戒。
及所住房由來禁約不令登踐斯勵俗后代之弘略也。
沙彌受具和上德難。
故盡報不行。
自馀師證至時臨眾。
若授以三聚則七眾備傳。
故使弘法之時方聽女眾入寺。
并后入先出直往無留。
致有法席清嚴向傳宇內(nèi)。
侍者供給不預沙彌。
僧制澄正無論主客。
內(nèi)惟護法外肅愆過。
身服清修不御綾綺。
垂裙踝上四指。
衫袖僅與肘齊。
祇支極長至脛而已。
設見衣制過度則處眾割之。
故方裙正背大氈被褥。
皮革上色錢寶等物。
并不入房。
何況身履而為資具。
斯又處儉之后教矣。
常服五條由來以布。
縱有繒帛成施。
終以惠人。
祇支亦爾。
馀則弊納而已。
世有激刺。
頗用以為邀名者。
時或達之。
裕曰。
吾聞君子爭名小人爭利。
復何辭乎。
或曰。
名本利緣耳。
裕曰。
吾得利便失名矣。
又曰。
此乃詐為善相。
答曰。
猶勝真心為罪也。
時人以為佳言。
其志行之儀可垂世范。
故傳者不漏其節(jié)焉。
自年三十即存著述。
初造十地疏四卷。
地持維摩波若疏各兩卷。
華嚴疏及旨歸合九卷。
涅槃疏六卷。
大集疏八卷。
四分律疏五卷。
大乘義章四卷。
勝鬘央掘壽觀仁王毗尼母往生論上下生遺教等諸經(jīng)各為疏記。
成實毗曇智論各抄五卷。
圣跡記兩卷佛法東行記眾經(jīng)宗要譯經(jīng)體式受菩薩戒法并戒本首尾注華嚴等經(jīng)論序大小乘同異論舍利目連傳御眾法等。
各有聚類。
宗要可傳。
又制安民論陶神論各十卷。
勸信釋宗論?卵成殺論字本七卷。
莊記老綱式經(jīng)兆緯相錄醫(yī)決符禁法文斷水蟲序齊世三寶記滅法記光師弟子十德記僧制寺誥十怨十志頌齊亡消日頌觸事申情頌寺破報應記孝經(jīng)義記三行四去頌詩評并雜集等五十馀卷。
久行于世。
言無華侈。
微涉古制。
略情取理者久而味之。
又凡授法意專行用。
有返斯趣者。
告曰。
原圣人垂教教被行人。
人既不行還同不學。
有違者驅(qū)出。
斯又重法成人者也。
觀裕安民陶神二論。
意在傳燈惠流民品。
篤識高行此焉攸屬。
有黃龍沙門。
鄴中同聽經(jīng)論。
禪律罔不吞委行解相貫。
學者傳之將返燕郡。
故來別裕。
乃致請曰。
愿垂示一言要法所謂即解即行而能長益沙門道行者。
裕曰。
必如來言臨別相告。
后將首路。
裕曰。
經(jīng)誥禪律恐雜圣心。
高僧一傳即凡景行。
輒以相酬可為神用耳。
其人欣戴赍傳還鄉(xiāng)。
斯寔殷鑒物表機悟有宗也。
又生常處眾必先端首。
說戒羯磨無傳欲法。
諷諫之術聞者如流。
當于京輦?cè)雰粲八隆?div id="1ofcpm6" class='inline' id='people_11922_2_535_comment'>
正值布薩徑坐堂中。
見遠公說欲。
??孤曉弧?div id="uwtqtac" class='inline' id='people_11922_2_538_comment'>
慧遠讀疏而云。
法事因緣眾僧聽戒。
可是魔說。
合座驚起怪斥其言。
識者告遠。
遠趨而詣堂。
裕曰。
聞仁弘法身令易傳。
凡習尚欣。
圣禁寧準。
遠頂禮自誡銜泣受之。
由是至終遠常赴集。
其生物信順皆若此焉。
自東夏法流。
化儀異等。
至于立教施行取信千載者。
裕其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