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羊孚

相關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王簡姬 朝代:東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晉太原晉陽人。
王遐女。
初以望族女為會稽王司馬昱妃,生子道生,立為王世子。
穆帝永和四年,母子失帝意,被幽廢,后以憂卒。
孝武帝即位,追尊順皇后。

人物簡介

全晉文
慧持,慧遠弟,年十八為僧,與兄俱師事道安,后隨道安之襄陽。襄陽陷,隨兄之廬山。隆安初入蜀,義熙八年卒,年七十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慧遠之弟也。
沖默有遠量。
長八尺。
風神俊爽。
年十四。
讀書日倍同學。
年十八出家。
與遠俱師事安公。
精究經(jīng)論。
在廬山三千僧。
推以為冠。
其姑為尼。
名道儀。
自江夏觀化都下。
持送之。
止東安寺。
衛(wèi)軍王珣因賞識。
珣既請西域沙門僧伽羅叉。
出中阿含經(jīng)。
持為詳定。
后還山。
豫章太守范寧。
請講法華毗曇。
于是珣以書問寧。
遠持兄弟孰愈。
寧答曰。
誠今日之二難也。
王曰。
然觀其兄。
則足以見其弟矣。
又惡得而優(yōu)劣哉。
羅什致書。
愿結(jié)為友。
持欲游蛾眉。
遠留之不可。
曰人生愛聚。
若獨喜離何如。
持曰。
出家當以西方為期耳。
徑去不顧。
時桓玄殷仲堪在荊州。
持無停意。
止蜀之龍淵精舍。
大弘佛法。
刺史毛璩。
雅相傾挹。
道俗爭追崇之。
有譙縱者。
攻殺毛璩。
據(jù)蜀自王。
縱有從子道福。
兇悖尤甚。
將兵入持所居。
眾驚潰。
持方盥漱。
神色無忤。
道福至旁。
持彈指漉水。
淡然自若。
福愧汗下。
出謂人曰。
大人故與眾異也。
以義熙八年卒。
將終謂弟子曰。
經(jīng)言。
戒如平地。
眾善由生。
若行住坐臥。
宜自謹。
經(jīng)籍在東間者。
以付道泓。
在西間者。
付曇蘭。
遂歿。
壽七十六。
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三
釋慧持者。
慧遠之弟也。
沖默有遠量。
年十四學讀書。
一日所得當他一旬。
善文史巧才制。
年十八出家。
與兄共伏事道安法師。
遍學眾經(jīng)游刃三藏。
及安在襄陽遣遠東下。
持亦俱行。
初憩荊州上明寺。
后適廬山。
皆隨遠共止。
持形長八尺風神俊爽。
常躡革屣納衣半脛。
廬山徒屬莫匪英秀。
往反三千皆以持為稱首。
持有姑為尼名道儀。
住在江夏。
儀聞京師盛于佛法。
欲下觀化。
持乃送姑至都止于東安寺。
晉衛(wèi)軍瑯琊王珣深相器重。
時有西域沙門僧伽羅叉。
善誦四含。
珣請出中阿含經(jīng)。
持乃校閱文言搜括詳定。
后還山。
少時豫章太守范寧請講法華毗曇。
于是四方云聚千里遙集。
王珣與范寧書云。
遠公持公孰愈。
范答書云。
誠為賢兄弟也。
王重書曰。
但令如兄誠未易有。
況復弟賢耶。
兗州刺史瑯琊王恭。
致書于沙門僧檢曰。
遠持兄弟至德何如。
檢答曰。
遠持兄弟也。
綽綽焉信有道風矣。
羅什在關遙相欽敬。
致書通好。
結(jié)為善友。
持后聞成都地沃民豐。
志往傳化兼欲觀矚峨嵋振錫岷岫。
乃以晉隆安三年辭遠入蜀。
遠苦留不止。
遠嘆曰。
人生愛聚汝乃樂離如何。
持亦悲曰。
若滯情愛聚者本不應出家。
今既割欲求道。
正以西方為期耳。
于是兄弟收淚憫默而別。
行達荊州。
刺史殷仲堪禮遇欣重。
時桓玄亦在彼。
玄雖涉學功疏而一往神出。
見持有鄰幾獨絕尤嘆。
是今古無比大欲結(jié)歡。
持既疑其為人。
遂棄而不納。
殷桓二人苦欲留之。
持益無停意。
臨去與玄書曰。
本欲棲病峨嵋之屾觀化流沙之表。
不能負其發(fā)足之懷。
便束裝首路。
玄得書惆悵。
知其不可止。
遂乃到蜀。
止龍淵精舍。
大弘佛法。
井絡四方慕德成侶。
刺史毛璩雅相崇挹。
時有沙門慧巖僧恭。
先在岷蜀人情傾蓋。
及持至止皆望風推服。
有升持堂者皆號登龍門。
恭公幼有才思為蜀郡僧正。
巖公內(nèi)外多解素為毛璩所重。
后蜀人譙縱因鋒鏑之機攻殺毛璩。
割據(jù)蜀土自號成都王。
乃集僧設會逼請巖公。
巖不得已而赴。
璩既宿昔檀越一旦傷破。
睹事增悲痛形顏色。
遂為譙縱所忌。
因而被害。
舉邑紛擾白黑危懼。
持避難憩陴縣中寺。
縱有從子道福。
兇悖尤甚。
將兵往陴有所討戮。
還過入寺人馬浴血。
眾僧大怖一時驚走。
持在房前盥洗神色無忤。
道福直至持邊。
持彈指漉水淡然自若。
福愧悔流汗。
出寺門謂左右曰。
大人故與眾異。
后境內(nèi)清怗還止龍淵寺。
講說齋懺老而愈篤。
以晉義熙八年卒于寺中。
春秋七十有六。
臨終遺命務勖律儀。
謂弟子曰。
經(jīng)言。
戒如平地眾善由生。
汝行住坐臥宜其謹哉。
以東間經(jīng)籍付弟子道泓在西間法典囑弟子曇蘭。
泓業(yè)行清敏。
蘭神悟天發(fā)。
并系軌師蹤焉。
釋道猷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一 義解科
吳人。史不書氏。生公弟子也。相從居廬山久之。生公亡。乃游臨川見新出勝鬘經(jīng)嘆曰。先師所說義。闇與經(jīng)合。惜先師不見之耳。乃注之以示不忘遺訓。宋文帝問慧觀生公。頓悟成佛義。誰能復通者。觀以猷對。即詔臨川津發(fā)至都。反乎伸述。則競辯之徒。關責互起。猷必乘機挫銳。無不摧衄。上搏髀稱善。因嘆曰。生公孤情絕照。猷公直轡獨上??芍^克明師匠。無忝徽音。住新安為鎮(zhèn)寺法主。武帝踐祚尤敬禮焉。元徽中歿。壽七十。
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四
釋道猷。
吳人。
初為生公弟子。
隨師之廬山。
師亡后隱臨川郡山。
乃見新出勝鬘經(jīng)。
披卷而嘆曰。
先師昔義闇與經(jīng)同。
但歲不待人。
經(jīng)集義后。
良可悲哉。
因注勝鬘。
以翌宣遺訓。
凡有五卷。
文頻不行。
宋文問慧觀。
頓悟之義。
誰復習之。
答云生公弟子道猷。
即敕臨川郡發(fā)遣出京。
既至。
即延入宮內(nèi)。
大集義僧令猷申述頓悟。
時競辯之徒關責互起。
猷既積思參玄。
又宗源有本。
乘機挫銳往必摧鋒。
帝乃撫機稱快。
及孝武升位尤相嘆重。
乃敕住新安為鎮(zhèn)寺法主。
帝每稱曰。
生公孤情絕照。
猷公直轡獨上。
可謂克明師匠無忝徽音。
宋元徽中卒。
春秋七十有一。
后有豫州沙門道慈善維摩法華。
祖述猷義刪其所注勝鬘以為兩卷。
今行于世。
時比多寶慧整長樂覺世。
并齊名比德。
整特精三論。
為學者所宗世善于大品及涅槃經(jīng)。
立不空假名義。
僧法聰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僧。
住五臺北寺,獨重律部。
初姚秦時梵僧佛陀耶舍譯出《四分律》后,至北魏孝文帝時,法聰始專宏《四分律》,并口授弟子道覆作《四分律疏》,以傳后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姓梅。南陽新野人。八歲出家。長有成立。凈施相繼悉以回。造經(jīng)藏三千馀卷。凡言論之可弘贊者。莫不繕集。年二十五。東游嵩岳。西陟武當。所在揚化。惟務燕默。筑室于襄陽傘蓋山。以資棲息。晉安王承風來造。馬騎將從欲進而卻。王怒竟反。夜感惡夢。且夕更往。人馬辟易如初。王乃潔齋盡敬至寺。側(cè)但睹谷口猛焰洞然。頃之水波騰涌。少須水滅。始見堂宇而徵其事實。蓋聰方入水火定也。聰坐繩床上。旁有二虎如立侍。王卻走。聰使虎俯首閉目而進王。因告以境內(nèi)多虎患。聰為入定。俄致十七大虎。與受歸戒且約無傷暴百姓。又命其徒以布故衣。系虎頸。期以七日復來。王偶于所期日。設齋眾才集?;⒁嗳褐?。遽解去其布。而與之食。由是無虎患。 偕王游白馬泉有白龜出泉。取食于聰之手中。曰此雄龍也。又游靈泉有五色鯉。曰此雌龍也。是日王大加施予而旋。其左右有兇貪者。數(shù)十人。謀夜劫所施物。而虎咆哮遮道。見鉅人倚松樹立。樹僅至其膝。持金剛杵。忿怒見于色。謀者懼不敢前。恲??達旦。過午乃得反。王詰其故以實告。遂奏聞。詔造禪居寺以邀焉。聰則別以人代。不自往。復詔徐摛就其地。造靈泉寺。白鹿白雀依以棲止。嘗行田野。遇屠者驅(qū)豬數(shù)百入市。聰為三誦解脫首楞嚴。而豬悉散走無馀。屠怒將驅(qū)之。而手足若束縛者。不可動。 有漁于漢水者。見之如前三誦。輒舉網(wǎng)無所得。 荊州久旱。長沙寺遣僧詣聰丐雨。果沾洽。詔廬陵王迎至京輦。固辭后游廬阜驃騎威王既稟戒。因欲奉之還臺。潛遁至湘東。王躬。師事之。督親信陳旻白意。謂旻曰。如不允者。于汝乎有罰。聰不得已一覲都邑間適青溪。江陵令江祿來起重閣山中。太清三年。高祖崩。湘東王執(zhí)政。斥祖所御之宮為寺。而名之天宮。以延聰。王又以巴峽守所致柏木治寢殿。殿放光徹旬日。王亟命。易寺名為寶光。構(gòu)浮圖僧房講堂。舍玩物作露盤其上。王以暇日于焉。述般若義。述義之夜。每放光照數(shù)里。逮宣帝尤加禮敬。末年入道場則涕泗不自勝。大定五年九月無疾而卒。端坐如生。形柔頂暖。手屈二指。異香竟月。壽九十二。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六 習禪初
釋法聰。姓梅。南陽新野人。八歲出家。卓然神秀。正性貞潔身形如玉蔬藿是甘無求滋饌。及長成立風操逾厲。凈施厚利相從歸給。并回造經(jīng)藏三千馀卷。備窮記論。有助弘贊者無不繕集。年二十五。東游嵩岳西涉武當。所在通道惟居宴默。因至襄陽傘蓋山白馬泉。筑室方丈以為棲心之宅。入谷兩所置蘭若舍。今巡山者。尚識故基焉。初梁晉安王來部襄雍。承風來問將至禪室。馬騎將從無故卻退。王慚而返。夜感惡夢。后更再往。馬退如故。王乃潔齋躬盡虔敬方得進見。初至寺側(cè)。但睹一谷猛火洞燃。良久佇望。忽變?yōu)樗?jīng)停傾仰水滅堂現(xiàn)。以事相詢。乃知爾時入水火定也。堂內(nèi)所坐繩床兩邊各有一虎。王不敢進。聰乃以手按頭著地。閉其兩目召王令前。方得展禮。因告境內(nèi)。多弊虎災請求救援。聰即入定。須臾有十七大虎來至。便與受三歸戒。敕勿犯暴百姓。又命弟子以布系諸虎頸。滿七日已當來于此。王至期日設齋。眾集諸虎亦至。便與食解布。遂爾無害。其日將王臨白馬泉。內(nèi)有白龜。就聰手中取食。謂王曰。此是雄龍。又臨靈泉。有五色鯉亦就手食。云此雌龍。王與群吏嗟賞其事大施而旋。有兇黨左右數(shù)十人。夜來劫所施之物。遇虎哮吼遮遏其道。又見大人倚立禪室。傍有松樹止至其膝。執(zhí)金剛杵將有守護。竟夜回遑日午方返。王怪其來方以事首。遂表奏聞。下敕為造禪居寺。聰不往住度人安之。又敕徐摛。就所住處造靈泉寺。周朝改為靜林。隋又改為景空。大唐仍于隋號。初聰住禪堂。每有白鹿白雀。馴伏棲止。行往所及慈救為先。因見屠者驅(qū)豬百馀頭。聰三告曰。解脫首楞嚴。豬遂繩解散去。諸屠大怒將事加手。并仡然不動。便歸過悔罪。因斷殺業(yè)。又于漢水漁人牽網(wǎng)。如前三告。引網(wǎng)不得。方復歸心??站W(wǎng)而返。又荊州苦旱。長沙寺遣僧至聰所請雨。使還大降陂池皆滿。高祖遣廬陵王迎出都。有事不遂。及湘東王作牧荊峽于江陵造天宮寺迎以處之。遂終此寺即梁太清年也。其寺見有碑記。廣敘徵異景空。今寺猶有禪堂存焉。
神僧傳·卷第四
釋法聰。姓梅氏。南陽新野人。八歲出家卓然神秀。正性貞潔身形如玉。蔬藿是甘無求滋饌。因至襄陽傘蓋山白馬泉。筑室方丈。以為棲止之宅。入谷兩所置蘭若舍。今巡山者尚識故基焉。初梁晉安王來都襄雍。承風來問將至禪室。馬騎將從無故卻退。王慚而返。夜感惡夢。后更再往馬退如故。王乃潔齋。躬盡虔敬方得進見。初至寺側(cè)但睹一谷猛火洞然。良久佇望忽變?yōu)樗?。?jīng)停傾仰水滅堂現(xiàn)。以事相詢。乃知爾時入水火定也。堂內(nèi)所坐繩床兩邊各有一虎。王不敢進。聰乃以手按頭著地。閉其兩目。召王令前。方得展禮。因告境內(nèi)多被虎災請求救援。聰即入定。須臾有十七大虎來至。便與受三歸戒。敕勿犯暴百姓。又命弟子以布故衣系諸虎頸。滿七日已當來于此。王至期日設齋眾集。諸虎亦至。便與食解布。遂爾無害。其日將王臨白馬泉。內(nèi)有白龜就聰手中取食。謂王曰。此是雄龍。又臨靈泉有五色鯉。亦就手食。云此雌龍。王與群吏嗟賞其事。大施而旋。有兇黨左右數(shù)十人。夜來劫所施之物。遇虎哮吼遮遏其道。又見大人倚立禪室。傍有松樹。止至其膝。執(zhí)金剛杵將有守護。竟夜回遑日午方返。王怪其來晚。方以事首。遂表奏聞。下敕為造禪居寺。聰不往住。度人安之。聰住禪堂每有白鹿白雀馴伏棲止。行往所及慈救為先。忽遇屠者驅(qū)豬百馀頭。聰三告曰解脫首楞嚴。豬遂繩解散去。諸屠大怒將事加手。并屹然不動。便歸過悔罪因斷殺業(yè)。又于漢水漁人牽網(wǎng)所。如前三告。引網(wǎng)不得。方復歸心空網(wǎng)而返。又荊州苦旱。長沙寺遣僧至聰所請雨。使還大降。陂池皆滿。湘東王承聞馳駕山門伸師襄之禮。頻請下都固辭不許。乃舍宮造天宮寺邀延。永住巴峽空晉鴻上。湘東王柏木為寢殿。及感放光旬日不歇。王于傍造浮圖僧房講堂。并王服玩作露盤。立為寶光寺。請聰居之。王述般若義。每明日將豎義。殿則夜放光明。照數(shù)里不假燈燭。議者以般若大慧智光幽燭所致。以梁大定五年九月無疾而化。端坐如生形柔頂煖。手屈二指異香不歇。年九十二。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梅。南陽新野人。八歲出家。卓然神秀。正性貞潔身形如玉。蔬藿是甘。無求滋饌。及長成立。風操逾厲凈施厚利。相從歸給。并回造經(jīng)藏三千馀卷。備窮記論。年二十五。東游嵩岳。西涉武當。所在通道。惟居宴默。因至襄陽傘蓋山。白馬泉。筑室方丈。以為棲心之宅。入谷兩所置蘭若舍。初梁晉安王。來都襄雍。承風來問。將至禪室。馬騎將從。無故卻退。王慚而返。夜感惡夢。后更再往。馬退如故。王乃潔齋。躬盡虔敬。方得進見。初至寺側(cè)。但睹一谷。猛火洞然。良久佇望。忽變?yōu)樗?。?jīng)停傾仰。水滅堂現(xiàn)。以事相詢。乃知爾時入水火定也。堂內(nèi)所坐繩床。兩邊各有一虎。王不敢進。聰乃以手按頭著地。閉其兩目。召王令前。方得展禮。因告境內(nèi)多被虎災。請求救援。聰即入定。須臾有十七大虎來至。便與受三歸戒。敕勿犯暴百姓。又命弟子。以故衣系諸虎頸。滿七日已。當來于此。王至期日。設齋眾集。諸虎亦至。便與食解布。遂爾無害。其日將王臨白馬泉。內(nèi)有白龜。就聰手中取食謂王曰。此是雄龍。又臨靈泉。有五色鯉。亦就手食。云此雌龍。王與群吏嗟賞其事。大施而旋。有兇黨左右數(shù)十人。夜來劫所施之物。遇虎哮吼。遮遏其道。又見大人倚立禪室。傍有松樹。止至其膝。執(zhí)金剛杵。將有守護。遂表奏聞。敕徐摛就所住處。造靈泉寺。聰住禪堂。有白鹿白雀。馴伏棲止。行往所及。慈救為先。忽遇屠者。驅(qū)豬百馀頭。聰三告曰。解脫首楞嚴。豬遂繩解散去。諸屠大怒。將事加手。并仡然不動。便歸過悔罪。因斷殺業(yè)。又于漢水漁人牽網(wǎng)所。如前三告。引網(wǎng)不得。方復歸心。空網(wǎng)而返。又荊川苦旱。長沙寺遣僧至聰所請雨。使還大降。陂池皆滿。高祖遣廬陵王重請下都。確乎不許。后至廬阜。驃騎威王。因從受戒。勸請還臺。聰志存虛靜。潛溯西上。遁隱荊部神山。湘東王承聞。馳駕山門。伸師襄之禮。頻請下都。固辭不許。武陵上蜀。從受歸戒。及宣帝末臨。亦同前敬。聰每入道場。必涕泗翹。仰普賢授記。天花異香。音樂冥發(fā)。以梁大定五年九月。無疾而化。
僧達 朝代:北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75—556 【介紹】: 北齊僧。俗姓李,上谷人。十五出家,從勒那三藏學《地論》,深習禪法,有異行。梁武帝引入重云殿,誓為弟子。北魏廢帝召之入鄴,受菩薩戒。北齊文宣帝尤重之,為立洪谷寺,造定寇寺。后卒于洪谷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姓李。上谷人。形器異倫?;㈩^長耳。雙齒過寸。見者駭異。志學之年始薙染。即事游歷。以閱北岱講席之盛。登具二夏。乃進毗尼。時猶魏歷未替。孝文邀以弘闡四分于廟寺。機論適變。人共褒美。尋復振錫洛陽。受地論于勒那三藏。居久之。那遷化。眾奉覆述聲駭伊谷。俄聽光師十地有所發(fā)明。遂從稟菩薩戒。雅聞梁武弘法。即南濟江入覲。詔駙馬殷均。引見重云殿。連席七宵。秘妙宣泄。請從加戒為弟子。仍令旬浹陛對。詔住同泰寺。以便開示。嘗與志公遇。公曰。大福德人也。故帝每以為北方鸞法師達法師皆肉身菩薩云。留一紀。歸兗州。時侯景方治行臺。就天觀山筑丈六寺。以迎之。而達且念身為苦器。莫足維持。遽餌苓斷粒。誓終此報。頃之魏廢帝。詔仆射高隆之聘至鄴都。并為中山王授菩薩戒。及齊繼魏統(tǒng)。文宣在位。尤禮重。前后歸崇。凡十度。詔于林慮山黃華嶺下作洪谷寺。又以神武舊廟作定??寺。聽其往來燕處。始達將經(jīng)營洪谷?;⒄谄淝安豢扇?。祝曰。茲欲創(chuàng)造。以福幽靈。若許者可避去?;⒓慈?。一日議返鄴未行。夜見黃服而拜跪者。自稱戴山胡曰。王約三谷備供養(yǎng)矣。愿無復還。達謂在山則所利益者寡。在京則所利益者多。貧道觀機而動。幸勿沮也。夜有媼闖戶而饋米糕者曰。弟子山神之偶也。今僧于禮佛之際。而獨遺弟子名。寧非偏乎。得兼唱可矣。達辭其糕。而許之。復為山神讀經(jīng)月馀。失所畜狗。達聞之曰。此必小道人不謹。而檀越警之。以貽禍于狗也。具問焉。則曰。本讀金光明經(jīng)。偶誤易以維摩經(jīng)耳。于是達祝曰。昨雖讀馀經(jīng)。其功德亦屬檀越。未幾而狗出竇中。視其頂有御嚙痕。則知其以虎故。然天保七年六月七日。終于谷寺。壽八十二。大駕奔赴舉哀。六軍號慟。聲震山林。葬谷中立碑巖下。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六 習禪初
釋僧達。
俗姓李。
上谷人。
十五出家。
游學北代聽習為業(yè)。
及受具后宗軌毗尼。
進止沈?qū)彿窍茸媪暋?div id="ltrnf1s" class='inline' id='people_9470_2_6_comment'>
年登二夏。
為魏孝文所重。
邀延廟寺闡弘四分。
而形器異倫見者驚奉。
虎頭長耳雙齒過寸。
機論適變時其高美。
與徐州龍達各題稱謂。
尋復振錫洛都。
因遇勒那三歲。
奉其新誨。
不久值那遷化。
覆述地論聲駭伊谷。
令望歸信相次稱謁。
后聽光師十地發(fā)明幽旨。
遂從受菩薩戒焉。
因從請業(yè)有名學眾。
又南會徐部隨通地論。
梁武皇帝撥亂弘道。
銜聞欣然遂即濟江造宮請見。
敕駙馬殷均。
引入重云殿。
自晝通夜傳所未聞。
連席七宵帝嘆嘉瑞。
因從受戒。
誓為弟子。
下敕住同泰寺。
降禮供奉。
旬別入殿開示弘理。
年移一紀道懷有據(jù)。
請辭還魏。
乃經(jīng)七啟方許背梁。
時兗州行臺侯景為造二寺。
山名天觀。
治曰。
丈六達念身為苦器難可維持。
乃試履裁約。
餌苓斷粒。
自此終報。
資用通生。
未為魏廢帝中王敕仆射高隆之召入鄴都。
受菩薩戒。
暨齊文宣特加殊禮。
前后六度歸崇十善。
達性愛林泉居閑濟業(yè)。
帝為達于林慮山黃華嶺下立洪谷寺。
又舍神武舊廟造定寇寺。
兩以居之。
初達經(jīng)營山寺將入谷口。
虎踞其前。
乃祝曰。
欲造一寺福被幽靈。
若相許者。
可為避道。
言訖尋去。
及造寺竟安眾綜業(yè)。
達反鄴京。
夜有神現(xiàn)。
身被黃服拜而跪曰。
弟子是載山神也。
王及三谷正備供養(yǎng)。
愿不須還。
達曰。
在山利少在京利多。
貧道觀機而動。
幸無遮止。
又經(jīng)靜夜有推戶者。
稱曰。
山神之妻。
白日無暇。
今故參拜。
并奉米糕一筐進而重曰。
僧無偏為。
禮佛之時請兼弟子名也。
達答。
糕可將還。
后當為禮。
因令通為之。
時一拜兼唱。
其含幽識明皆此類也。
達遣弟子道爽。
為山神讀金光明經(jīng)。
月馀有虎來將狗去。
達聞之曰。
此必小道人懈怠。
不為檀越讀經(jīng)。
具問之。
果云三日來別誦維摩耳。
乃燒香禮佛告曰。
昨雖誦馀經(jīng)。
其福亦屬檀越。
若有靈鑒放狗還也。
至曉狗還。
看于頂上有銜嚙處。
斯又接統(tǒng)神明。
殆不可測。
講華嚴四分十地地持。
雖無疏記而敷揚有據(jù)。
特善論議知名南北。
禪法一門開世殊廣。
曾游梁境。
志公遇而告曰。
達禪師是大福德人也。
帝亦深敬。
常顧侍臣云。
北方鸞法師達禪師。
肉身菩薩。
恒向北遙禮。
其為時君所重無有加焉。
一時少覺微疾。
端坐繩床口誦波若。
形氣調(diào)靜。
遂終于洪谷山寺。
春秋八十有二。
即齊天保七年六月七日也。
宣帝聞之。
崩騰驚赴。
舉聲大哭。
六軍同號山林為動。
葬于谷中巖下。
立碑于后余以貞觀九年親往禮謁。
骸骨猶存。
寺宇遺跡宛然如在。
自達奉心玄道。
情無間然。
有識同親無聞嫌隙。
承先私憾倍加事之。
榮勝高流彌所謙退。
自季世佛法崇尚官榮。
僥倖之夫妄生朋翼。
而達為國都眇然無顧。
昭玄曹局曾不經(jīng)臨。
斯乃圣達之所輕。
寔世福之嘉相矣。
神僧傳·卷第三
釋僧達。
俗姓李氏。
上谷人。
十五出家。
游學北代聽習為業(yè)。
初經(jīng)營山寺。
將入谷口虎踞其前。
乃祝曰。
欲造一寺福被幽靈。
若相許者可為避道。
言訖尋去。
及造寺竟安眾綜業(yè)。
達返鄴京。
夜有神現(xiàn)。
身被黃服。
拜而跪曰。
弟子是戴山胡也。
王及三谷正備供養(yǎng)。
愿不須還。
達曰。
在山利少在京利多。
貧道觀機而動。
幸無遮止。
又經(jīng)靜夜有推戶者。
稱曰山神之妻。
曰日無暇今故參拜。
并奉米糕一筐。
進而重曰。
僧無偏為禮佛之時。
請兼弟子名也。
達答糕可將還。
后當為禮佛兼名也。
因令通禮之時一拜兼唱。
達遣弟子道爽為山神讀金光明經(jīng)。
月馀有虎來盜犬去。
達聞之曰。
此必小道人懈怠不為檀越讀經(jīng)。
具問之。
果云。
年日來別讀維摩耳。
乃燒香禮佛告曰。
昨雖誦馀經(jīng)其福亦屬檀越。
若有靈鑒放犬還也。
至曉犬還。
看于頂上有銜嚙處。
一日少覺微疾。
端坐繩床。
口誦般若。
形氣調(diào)靜。
遂終于洪谷山寺。
春秋八十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