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字:  或選擇韻部:
總目多音字下載中華通韻韻表(試行稿)

韻字 五絶 317七絶 2622五律 221七律 243 356四言 16六言 123古體 7948樂府 75 2 214 76辭賦 3 18其他 266聯(lián) 241
共7948,分214頁顯示  上一頁  31  32  33  34  35  37  38  39  40 下一頁
(續(xù)上)
裘萬頃 ? - 1219 三首
饒節(jié) 1065 - 1129 三首
邵定 一首
邵棠 一首
邵雍 1011 - 1077 六首
沈遘 1028 - 1067 一首
沈規(guī) 一首
沈立 1007 - 1078 一首
沈遼 1032 - 1085 六首
盛度 968 - 1041 一首
施樞 一首
石象之 一首
石延年 994 - 1041 一首
石應(yīng)孫 一首
史浩 1106 - 1194 三首
日出 南宋 · 裘萬頃
七言絕句
日出柴門尚懶開,綠陰多處且徘徊。
槐花滿地?zé)o人掃,半在墻根印(小集作覆)紫苔。
不見詩仙何遜來,春風(fēng)幾度早梅開。
竹籬茅舍自清絕,未用移根東閣栽。
為憐風(fēng)雨趣春回,故著秋花到處栽。
蘭菊從來盛風(fēng)味,不妨環(huán)繞讀書齋。
安石榴花作意開,杖藜聊復(fù)為渠來。
何人風(fēng)味更不淺,屐齒崢嶸付綠苔。
偶成 宋 · 饒節(jié)
七言絕句
松下柴門閉綠苔,只有胡蝶雙飛來。
蜜蜂兩股大如繭,應(yīng)是前山花已開。
天寒歲暮山骨冷,一枝兩枝梅半開。
酌泉煮茗湯欲竭,彌天道人猶未來。
漁家 宋 · 邵定
五言絕句
漁家臨水住,春盡無花開。
年年謝流水,流得好花來(以上元杜本《谷音》卷下)。
萬松嶺老僧 北宋 · 邵棠
七言絕句
佛屋三間破冷開,半通云氣半蒼苔。
行人莫問僧年紀,嶺上喬松是手栽
⑴ 清厲回鶚《宋詩紀事》卷四○引《杭州府志》
路上塵方坌,壺中花正開。
何須頭盡白,然后賦歸來。
歡笑 北宋 · 邵雍
七言絕句
劃平荊棘蓋樓臺,樓上笙簧鼎沸開。
歡笑未絕兵火起,從前荊棘卻生來。
晝寢房 北宋 · 邵雍
七言絕句
晝寢房中好避乖,中堂有客寄書來。
多因只是名和利,放向床頭不拆開。
洛陽春吟 其八 北宋 · 邵雍
七言絕句
用盡四時周一歲,唯春能見好花開。
十千買酒未為貴,既去紅芳豈再來。
太平之盛事,天下之美才。
人間無事日,都向洛中來。
洛城春去會仙才,春去還驚夏卻來。
微雨過牡丹初謝,輕風(fēng)動芍藥才開。
綠楊陰里擁樽罍,身健時康好放懷。
碧城絳闕半夜開,翠旗玉節(jié)相徘徊。
景光散墮燈火蔽,步虛一聲天上來(迎神)
過瑩公房 宋 · 沈規(guī)
五言律詩
悟得楞伽理,塵函久不開。
游絲瑩定石,馴雀下生臺。
境寂從朝暮,心空了去來。
行看舊庭柏,自說少時栽。
占斷香與色,蜀花徒自開。
園要無即俗,蜂蝶落仍來。
青帝若為意,東風(fēng)無限才。
古今吟不盡,百韻愧空裁。
按:宋陳思《海棠譜》卷中
庭柏 北宋 · 沈遼
五言律詩
郁郁庭下柏,何年移此栽。
雖然失地性,本自凌云材。
不復(fù)鸞鳳集,空馀鳥雀來。
誰為許長史,拔宅去塵埃。
赴齋 北宋 · 沈遼
七言絕句
爾來世事久忘懷,十日長關(guān)九日齋。
白發(fā)蒼顏見無相,不妨應(yīng)供此間來。
支持病骨上南臺,一眺云林眼暫開。
不道云長更繞舌,已將名姓入山來。
清泠臺二絕句 其二 北宋 · 沈遼
七言絕句
落日欲下清泠臺,月華已破東岡來。
誰道幽人得幽趣,老夫病眼不曾開。
次韻奉酬公詡短句 北宋 · 沈遼
七言絕句
紅葉飄蕭下石臺,掃除山徑半天開。
百年老木和煙斫,萬頃晴天看月來。
瀟湘望秋月,清曠無風(fēng)埃。
誰知故園影,亦向裔夷來。
水際衰老翁,練衣獨徘徊。
頫仰方自適,為誰指玄胎。
修竹臺 北宋 · 盛度
五言絕句
我來小小郡,愛此高高臺。
前對蒼筤竹,萬竿球琳材(原上書卷五○)。
重陰九壘幾曾開,廣布陰功亦異哉。
八景定中朝十極,五云深處步三臺。
煙騰綠字鸞初下,月照黃壇鶴未來。
去地一珠如黍米,天人競湊郁羅臺。
山椒亭榭適徘徊,病膜煩襟斗頓開。
若有塵埃何處隔,此中自是少塵埃。
潤州狠石 北宋 · 石延年
五言絕句
水光浮柱礎(chǔ),天影帶樓臺。
觸石云孤起,吹潮雨四來。
桃花洞 南宋 · 石應(yīng)孫
七言絕句
桃花五色四時開,片片香隨澗水來。
況是軒轅曾手植,紫煙深處有樓臺。
念昔延英對,皇心眷瑣材。
翻身辭璧水,舉武上蓬萊。
日轂扶今圣,槐庭上亞臺。
大恩無路報,淚血濺馀哀。
壯年方喜脫塵埃,便把州麾上釣臺。
冰鑒已明消健訟,民膏不取卻馀財。
官箴信爾無遺恨,家學(xué)端知有自來。
欲識邦人思愷悌,水聲山色亦興哀。
代耕有祿及嬰孩,飲啄當(dāng)知所自來。
若也食焉無怠事,庶于報國有涓埃(以上《鄮峰真隱漫錄》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