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鍵詞 選項 精確匹配 只顯示相關詩句 位置 任意 詩題 詩句 上下句 律中聯(lián)句 第1句 第2句 第3句 第4句 第5句 第6句 第7句 第8句 第 任意 1 2 3 4 5 6 7 字 更多分類 作者 朝代 任何朝代 先秦 秦 漢 魏晉 南北朝 隋 唐 宋 遼、金、元 明 清 近現(xiàn)代 當代 體裁 所有 絕句 律詩 排律 五絕 七絕 五律 七律 五排 七排 五言律絕 七言律絕 詩 詞 散曲 古風 五言古風 七言古風 樂府 古風、樂府 騷 四言 五言 六言 七言 偈、頌 聯(lián) 其他 韻部 所有 一東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魚 七虞 八齊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刪 一先 二蕭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陽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鹽 十五咸 一董 二腫 三講 四紙 五尾 六語 七麌 八薺 九蟹 十賄 十一軫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銑 十七筱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 二十一馬 二十二養(yǎng) 二十三梗 二十四迥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寢 二十七感 二十八儉 二十九豏 一送 二宋 三絳 四寘 五未 六御 七遇 八霽 九泰 十卦 十一隊 十二震 十三問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諫 十七霰 十八嘯 十九效 二十號 二十一個 二十二祃 二十三漾 二十四敬 二十五徑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 二十九艷 三十陷 一屋 二沃 三覺 四質 五物 六月 七曷 八黠 九屑 十藥 十一陌 十二錫 十三職 十四緝 十五合 十六葉 十七洽 東冬 董腫送宋 江陽 講養(yǎng)絳漾 支微齊灰(半) 紙尾薺賄(半)寘未霽泰(半)隊(半) 魚虞 語麌御遇 佳(半)灰(半) 蟹賄(半)泰(半)卦(半)隊(半) 真文元(半) 軫吻阮(半)震問愿(半) 元(半)寒刪先 阮(半)旱潸銑愿(半)翰諫霰 蕭肴豪 筱巧皓嘯效號 哿個 佳(半)麻 馬卦(半)祃 庚青蒸 梗迥敬徑 有宥 寢沁 覃鹽咸 感儉豏勘艷陷 屋沃 覺藥 質陌錫職緝 物月曷黠屑葉 合洽 詩文庫宋程顥(共 74 首) 五律 6七律 26五絕 2七絕 32五排 2古體 2四言 2其他 1辭賦 1 作品不分行 程顥 朝代:北宋已收錄作品:74首相關詩詞 (185)相關人物 (56)行跡地圖人物簡介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32—1085 【介紹】: 宋洛陽人,字伯淳,世稱明道先生。程珦子。仁宗嘉祐間進士。調鄠縣、上元主簿。神宗熙寧初,為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里行。數(shù)為神宗召見,常以正心窒欲、求賢育材進說。后與王安石新法不合,出簽書鎮(zhèn)寧軍判官,知扶溝縣。哲宗立,召為宗正丞,未行卒。寧宗嘉定中謚“純”。早年與弟程頤同受業(yè)于周敦頤,世稱二程,同為理學奠基人。其學說以“天理”為自然界與社會之最高原則,“天”即“理”即“心”,“天人本無二”,于倫理則為“三綱五?!?。其言論著作,后人編有《遺書》、《文集》、《經(jīng)說》等,收入《二程全書》。全宋詩程顥(一○三二~一○八五),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歷鄠縣、上元主簿,澤州晉城令。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以呂公著薦,授太子中允權監(jiān)察御史里行。三年,因與新法不合,懇求外任,除權發(fā)遣京西路提點刑獄,固辭,改差簽書鎮(zhèn)寧軍節(jié)度判官(《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七年,監(jiān)西京洛河抽稅竹木務。元蚟元年(一○七八)知扶溝縣。三年,罷歸居洛講學。六年,監(jiān)汝州酒稅。八年,哲宗立,召為宗正寺丞,未行而卒,年五十四。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為理學奠基人,早年從周敦頤學,世并稱二程。著有《明道先生文集》,由門人整理其日常講錄、經(jīng)說等,后人與程頤著作同編入《二程全書》。《宋史》卷四二七、《東都事略》卷一一四、《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二一有傳?!〕填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明弘治八年陳宣刻本(簡稱弘治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明萬歷二十年蔣春芳刻本(簡稱萬歷本,藏北京圖書館)、清同治十年涂宗瀛六安求我齋刻本(簡稱涂本),并從《后村千家詩》等書輯得集外詩三首,合編為一卷。全宋文·卷一七三四程顥(一○三二——一○八五),字伯淳,號明道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嘉祐進士,調鄠、上元主簿,為晉城縣令。熙寧初,用呂公著薦,為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里行。神宗數(shù)召見,進說甚多。新法行,議論與王安石不合,出提點京西刑獄。固辭,改簽書鎮(zhèn)寧軍判官,徙知扶溝縣。除判武學,坐獄逸囚,責監(jiān)汝州鹽稅。哲宗立,召為宗正丞,未行而卒,時元豐八年,年五十四。顥畢生治經(jīng),為一代名儒,學者稱孟子之后,一人而已。嘉定十三年,賜謚曰純,淳祐元年封河南伯,后祀孔子廟庭。與其弟合著《河南程氏遺書》二十五卷、《河南程氏外書》十二卷、《河南程氏經(jīng)說》八卷、《河南程氏粹言》二卷,有《文集》四卷,俱存?!?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七有傳。共74,分4頁顯示 1234 2 3 4 下一頁五言律詩游鄠山詩十二首① 游紫閣山(1060年2月) 北宋 · 程顥五言律詩① 有序 原作游鄠山序,據(jù)涂本改仙掌遠相招,縈紆渡石橋。瞑云生澗底,寒雨下山腰。樹色千層亂,天形一罅遙。吏紛難久駐,回首羨漁樵。中秋月 北宋 · 程顥五言律詩云靜好風吹,清光溢四垂。金行方盛日,陰魄正中時。彷佛窺瑤闕,分明露桂枝。遴英同醉賞,誰復嘆官羈。和花庵(1077年) 北宋 · 程顥五言律詩得意即為適,種花非貴多。一區(qū)才丈席,滿目自云蘿。靜聽禽聲樂,閑招月色過。期公在康濟,終奈此情何。子直示以新詩一軸偶為四韻奉謝 北宋 · 程顥五言律詩治劇君能佚,居閑我更慵。自惟降藻麗,不解斷舂容。寡和知高唱,深情見古風。靜吟梁甫意,真似臥隆中。盆荷二首 其一 北宋 · 程顥五言律詩庭下竹青青(原校:一作圓),盆荷水面平。誰言無遠趣,自覺有馀清。影倒假山翠,波光朝日明。漣漪尤綠凈,涼吹夜來生。陳公廙園修禊事席上賦(1079年2月) 北宋 · 程顥五言律詩盛集蘭亭舊,風流洛社今。坐中無俗客,水曲有清音。香篆來還去,花枝泛復沉。未須愁日暮,天際是輕陰。七言律詩高觀谷(1060年2月) 北宋 · 程顥七言律詩轟雷疊鼓響前峰,來自彤云翠藹中。洞壑積陰成氣象,鬼神憑暗弄威風。噴崖雨露千尋濕,落石珠璣萬顆紅。縱有虬龍難駐足,還應不是旱時功。草堂① 凌霄三峰(1060年2月) 北宋 · 程顥七言律詩① 寺在竹林之心,其竹蓋將十頃長嘯巖東古寺前,三峰相倚勢相連。偶逢云靜得見日,若有路通須近天。陰吹響雷生谷底,老松如箸見崖顛。結根不得居平地,猶與蓮花遠比肩。桃花菊 北宋 · 程顥七言律詩仙人紺發(fā)粉紅腮,近自武陵源上來(自注:此花近歲方有。)。不比?;ㄐ咄戆l(fā),故將春色待秋開。存留金蕊天偏與,漏泄春香眾始猜。兼得佳名共堅節(jié),曉霜還獨對樓臺。早寒 北宋 · 程顥七言律詩一夜威霜特地嚴,朝來寒氣入書簾。乍須火暖親爐獸,初覺冰澌結硯蟾。敗葉卷風輕蔌蔌,遠峰經(jīng)曉靜尖尖。出門未要貂狐燠,且著輕裘次第添。新晴野步 其一 北宋 · 程顥七言律詩青帝方成萬物春,如何淫雨害芳晨。乞求共指云間日,悔恨輕嫌陌上塵。消盡風威猶料峭,放開山⑴色已嶙峋。燕游莫道王孫樂,亦有羲皇更上人。⑴ 弘治本、萬歷本作閑春 其二 七言律詩陰曀消除六幕寬,嬉游何事我心閑。鳥聲人意融和候,草色花芳杳藹間。水底斷霞光出岸,云頭斜日影銜山。緣情若論詩家興,卻恐騷人合厚顏。西湖 北宋 · 程顥七言律詩潩水橋邊鴨子陂,樓臺只在郡城西。煙波乍見心先快,島嶼將尋路欲迷。盡日無風橫舴艋,有時經(jīng)雨飲虹霓。如何咫尺塵埃地,能使游人意不齊。環(huán)翠亭 北宋 · 程顥七言律詩城居不見萬山重,因起高亭破遠空。虛曠直疑天宇外,周旋如在畫屏中。凝嵐散藹層層出,削玉排青面面同。暫得登臨已忘去,四時佳致屬賢公。象戲 北宋 · 程顥七言律詩大都博奕皆戲劇,象戲翻能學用兵。車馬尚存周戰(zhàn)法,偏裨兼?zhèn)錆h官名。中權(涂本作軍)八面將軍重,河外尖斜步卒輕。卻憑紋楸聊自笑,雄如劉項亦閑爭。和家君早寒之什 北宋 · 程顥七言律詩滿地清霜結曉寒,平明飛霰灑柴關。乍憑酒力溫肌骨,陡覺風威著面顏。閭里相呼泥北戶,牛羊收牧下前山。急須趁日藏薪炭,凍后高枝不易攀。和詠草 北宋 · 程顥七言律詩漸覺東皇意思勻,陳根初動夜來新。忽驚平地有輕綠,已蓋六街無舊塵。莫為枯榮吟野草(原校:恐當作火),且憐愁醉柅(原校:舊作枕)香輪。詩人空怨王孫遠,極目萋萋又一春。和邵堯夫打乖吟二首 其一 (1074年) 北宋 · 程顥七言律詩打乖非是要安身,道大方能混世塵。陋巷一生顏氏樂,清風千古伯夷貧。客求墨妙多攜卷,天為詩豪剩借春。盡把笑談親俗子,德容猶足慰鄉(xiāng)人。 其二 (1074年)七言律詩圣賢事業(yè)本經(jīng)綸,肯為巢由繼后塵。三幣未回伊尹志,萬鐘難換子輿貧。且因經(jīng)世藏千古,已占西軒度十春。時止時行皆有命,先生不是打乖人。和堯夫首尾吟(1074年) 北宋 · 程顥七言律詩先生非是愛吟詩,為要形容至樂時。醉里乾坤都寓物,閑來風月更輸誰。死生有命人何與,消長隨時我不悲。直到希夷無事處,先生非是愛吟詩。 共74,分4頁顯示 1234 2 3 4 下一頁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粵ICP備17077571號關于本站聯(lián)系我們客服:+86 136 0901 3320
人物簡介
【生卒】:1032—1085 【介紹】: 宋洛陽人,字伯淳,世稱明道先生。程珦子。仁宗嘉祐間進士。調鄠縣、上元主簿。神宗熙寧初,為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里行。數(shù)為神宗召見,常以正心窒欲、求賢育材進說。后與王安石新法不合,出簽書鎮(zhèn)寧軍判官,知扶溝縣。哲宗立,召為宗正丞,未行卒。寧宗嘉定中謚“純”。早年與弟程頤同受業(yè)于周敦頤,世稱二程,同為理學奠基人。其學說以“天理”為自然界與社會之最高原則,“天”即“理”即“心”,“天人本無二”,于倫理則為“三綱五?!?。其言論著作,后人編有《遺書》、《文集》、《經(jīng)說》等,收入《二程全書》。
程顥(一○三二~一○八五),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歷鄠縣、上元主簿,澤州晉城令。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以呂公著薦,授太子中允權監(jiān)察御史里行。三年,因與新法不合,懇求外任,除權發(fā)遣京西路提點刑獄,固辭,改差簽書鎮(zhèn)寧軍節(jié)度判官(《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七年,監(jiān)西京洛河抽稅竹木務。元蚟元年(一○七八)知扶溝縣。三年,罷歸居洛講學。六年,監(jiān)汝州酒稅。八年,哲宗立,召為宗正寺丞,未行而卒,年五十四。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為理學奠基人,早年從周敦頤學,世并稱二程。著有《明道先生文集》,由門人整理其日常講錄、經(jīng)說等,后人與程頤著作同編入《二程全書》。《宋史》卷四二七、《東都事略》卷一一四、《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二一有傳?!〕填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明弘治八年陳宣刻本(簡稱弘治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明萬歷二十年蔣春芳刻本(簡稱萬歷本,藏北京圖書館)、清同治十年涂宗瀛六安求我齋刻本(簡稱涂本),并從《后村千家詩》等書輯得集外詩三首,合編為一卷。
程顥(一○三二——一○八五),字伯淳,號明道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嘉祐進士,調鄠、上元主簿,為晉城縣令。熙寧初,用呂公著薦,為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里行。神宗數(shù)召見,進說甚多。新法行,議論與王安石不合,出提點京西刑獄。固辭,改簽書鎮(zhèn)寧軍判官,徙知扶溝縣。除判武學,坐獄逸囚,責監(jiān)汝州鹽稅。哲宗立,召為宗正丞,未行而卒,時元豐八年,年五十四。顥畢生治經(jīng),為一代名儒,學者稱孟子之后,一人而已。嘉定十三年,賜謚曰純,淳祐元年封河南伯,后祀孔子廟庭。與其弟合著《河南程氏遺書》二十五卷、《河南程氏外書》十二卷、《河南程氏經(jīng)說》八卷、《河南程氏粹言》二卷,有《文集》四卷,俱存?!?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七有傳。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粵ICP備17077571號關于本站聯(lián)系我們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