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選項

位置
更多分類

作者
朝代

體裁
韻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52或456—536 【介紹】: 南朝梁丹陽秣陵人,字通明。讀書萬卷,善琴棋,工草隸,博通歷算、地理、醫(yī)藥等。蕭道成(齊高帝)為相時,引為諸王侍讀,除奉朝請。齊武帝永明十年,隱居句容句曲山。梁武帝禮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每以咨詢,時稱“山中宰相”。晚號華陽真逸。主張儒、佛、道合流。有《本草經(jīng)集注》、《肘后百一方》等。謚貞白先生。
全梁文·卷四十六
弘景字通明,丹陽秣陵人,宋末為諸王侍讀,入齊除奉朝請,永明十年解職,大同二年卒,年八十五,贈中散大夫,謚曰貞白先生,有《三禮目錄注》一卷,《論語》集注十卷,《真誥》十卷,《本草》十卷,《本草經(jīng)集注》七卷,《太清草木集要》二卷,《補(bǔ)闕肘后百一方》九卷,《練化雜術(shù)》一卷,《太清諸丹集要》四卷,《合丹節(jié)度》四卷,《服餌方》三卷,《集》三十卷,《內(nèi)集》十五卷。
古風(fēng)
性靈昔既肇,緣業(yè)久相因。
即化非冥滅,在理澹悲欣。
冠劍空衣影,鑣轡乃仙身。
去此昭軒侶,結(jié)彼瀛臺賓。
儻能踵留轍,為子道玄津。
⑴ ○陶隱居集。茅山志十?!对娂o(jì)》八十九。

自戾飛天歷,與奪徒紛紜。
百年三五代,終是甲辰君。
⑴ ○陶隱居集。文苑英華二百十一?!稑犯娂肺迨拧!对娂o(jì)》八十九。

夜云生。
夜鴻驚。
凄切嘹唳傷夜情。
空山霜滿高煙平。
鉛華沉照帳孤明。
寒月微。
寒風(fēng)緊。
愁心絕。
愁淚盡。
情人不勝怨。
思來誰能忍。
⑴ ○陶隱居集作寒夜愁?!稑犯娂菲呤?。廣《文選》十三。《詩紀(jì)》八十九。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
⑴ ○陶隱居集。茅山志二十八引金薤記作答詔問?!短綇V記》三百二引談藪?!对娂o(jì)》八十九。

南史曰:弘景妙解術(shù)數(shù)。逆知梁祚覆沒。預(yù)制詩秘在篋里?;箝T人方稍出之。大同末。士人競談玄理。不習(xí)武事。后侯景篡。果居昭陽殿。
夷甫任散誕,平叔坐談空。
不言昭陽殿,化作單于宮。
⑴ ○陶隱居集。南史本傳。隋書五行志。《御覽》五百五引梁書?!短綇V記》十五。《詩紀(jì)》八十九。

① 《詩紀(jì)》云。歷代吟譜云?;奂s字德素。有哭范荀詩云云。乃以此作慧約作?;騽e有考也。
我有數(shù)行淚,不落十馀年。
今日為君盡,并灑秋風(fēng)前。
⑴ ○文苑英華三百二。《詩紀(jì)》八十九。

梁陶隱居,先生謂弟子曰:予夜夢神光,滿室彩云,連霄,有金甲神人,謂予曰:明日有異人來,汝當(dāng)掃門待之。日午,桓凱真人果至,披發(fā)跣足,唱詩曰:
黃花生紫云,日月周天輪。
混混太虛中,不與眾生群。
昆崙十二峰,上帝朝萬巡。
一日功行滿,升空謁元君。
按:整理自《古今圖書集成》神仙部

四言詩
賚爾十事,事準(zhǔn)前史。
對揚(yáng)嘉策,循言求理。
無或驕惰,以騫斯旨。
援筆甲懷,敢告處士。
按:(附考陸逸沖字敬游海鹽人陶隱居弟子齊永明中隨隱居于茅山西嶺立華陽館皆逸沖之力隱居嘉其勤勚名為棲靜處士作十賚文策之按許長史碑陰載上清弟子第一人乃華陽前館主吳郡海鹽陸逸沖也)

茅山曲林館銘 南梁 · 陶弘景
四言詩
層嶺外峙,邃宮內(nèi)映。
仄穴旁通,縈泉遠(yuǎn)鏡。
尚德依仁,祈生翊命。
且天且地,若凡若圣。
連甍比棟,各謂知道。
參差經(jīng)術(shù),跌宕辭藻。
孰如曲林,獨(dú)為勁好。
掩跡韜功,守茲偕老
⑴ 《藝文類聚》七十八。《道藏》師字號《茅山志》二十一

瘞鶴銘 南梁 · 陶弘景
四言詩
鶴壽不知其紀(jì)也,壬辰歲,得于華亭,甲午歲,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邪,奚奪我仙鶴之遽也!乃裹以玄黃之幣,藏乎茲山之下,仙家無隱□□□我□故立石旌事,篆銘不朽,詞曰:
相此胎禽,浮丘著經(jīng)。
余欲無言,爾也何明。
雷門去鼓,華表留形。
義唯仿佛,事亦微冥。
爾將何之,解化□□。
西竹法里,厥土惟寧。
后蕩洪流,前固重扃。
左取曹國,右割□□。
山陰爽塏,勢掩華亭。
爰集真?zhèn)H,瘞爾作銘。
⑴ 碑拓本,又汪土鋐瘞鶴銘《改》。案碑題華陽真逸撰,黃長?!稏|觀馀論》董??《廣川書跋》以為陶隱居,胡仔《漁隱叢話》引《西清吾話》云《道藏》《陶隱居外傳》號華陽真逸。

辭賦
縹緲遙裔,互碧海而揚(yáng)朝霞,凌青煙而溥天際。
出龍門而激水,度蔥關(guān)以飛雪。
于是漢區(qū)動御,月軌驚文。
浮虛入景,登空汛云。
一舉萬里,曾不浹辰。
此列子有待之風(fēng)也。
若乃綿括宇宙,包絡(luò)天維。
周流八極,回環(huán)四時。
氣值節(jié)而動律,位涉巽而離箕。
徒見去來之緒,莫測終始之期。
此大虛無為之風(fēng)也(《藝文類聚》七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