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選項

位置
更多分類

作者
朝代

體裁
韻部
詩文庫南北朝大士傅弘(共 1 首) 四言 1 作品不分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97—569 【介紹】: 南朝陳僧。東陽烏傷人,名翕,一名弘,字玄風。年二十四,棄妻子,舍第宅,于松下建雙林寺以居。習禪宗,精研釋典,通曉經論。梁武帝中大通中迎入都,住同泰寺,遷鐘山定林寺,從學者甚眾。嘗講經于華林園之重云、壽光諸殿,屢現異相。入陳,宣帝時卒,徐陵為之撰碑。
全梁文·卷六十七
弘,一作翕,義烏縣雙林鄉(xiāng)人,舍宅為寺,棲止終身,天監(jiān)六年迎為講師。
神僧傳·卷第四
大士傅弘者。住東陽郡烏傷縣雙林寺。體權應道躡嗣維摩。時或分身濟度為任。依止雙林導化法俗?;蚪鹕碛谛匾?。異香流于掌內?;蛞娚黹L丈馀臂過于膝。腳長二尺指長六寸。兩目明亮重瞳外耀。色貌端峙有大人之相。梁孝武聞之延住建業(yè)。乃居鐘山下定林寺。坐蔭高松。臥依磐石。四澈六甸。天花甘露恒流于地。帝后于華林園重云殿開般若題。獨設一榻擬與天旨對揚。及玉輦升殿而公晏然其坐。憲司譏問。但云法地無動。若動則一切不安。且知梁運將盡救憫兵災。乃然臂為炬冀禳來禍。至陳大建元年夏中于本州。右脅而臥。奄就升遐。于時隆暑赫曦。而身體溫暖色貌敷愉。光彩鮮潔香氣充滿。屈伸如恒。觀者發(fā)心莫不驚嘆。遂合殮于巖中。數旬之間香花散積。后忽失其所在。往者不見號慕轉深。悲戀之聲慟噎山谷。初大士在日常以經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閱。乃就山中建大層龕。一柱八面。實以諸經運行不礙。謂之輪藏。仍有愿言。登吾藏門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從勸世人。有發(fā)于菩提心者。能推輪藏。是人即與持誦諸經功德無異。今天下所建輪藏皆設大士像。實始于此。山有古松。大士曾于松間愿度眾生。以斧為誓。至今松木斧痕猶在。其飼虎之馀飯棄擲林間?;鵀槭?。青白錯雜可作數珠。謂之飯石。至今長存。靈異之跡不可紀極。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當蕭齊建武四年。丁丑五月八日。于婺州義烏縣雙林鄉(xiāng)傅宣慈家示生。神光滿室。厥相異常。稍長名翕字玄風。年十六納劉氏妙光為室。產普建普成二子。時則梁之天監(jiān)間也。年二十四。從其父漁于稽亭浦父有所獲輒投之水中。父雖怒不恤也。世傳以為愚。會有僧自天竺至。曰嵩頭陀訪之曰。我與汝同于毗婆尸佛所發(fā)愿。今兜率宮衣缽見在。何日當還。因與之臨水而照。見大士之影。圓光寶蓋熾然具足。士笑曰。眾生未度。我何以樂此哉。因棲隱于松山絕頂。躬耕以贍。嘗說偈曰??帐职唁z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虮I其所植物者。大士遇之。輒匿草中。投之筠籠使盛去。盡則偕眾傭作夜則行道。釋迦金粟定光三如來。相與周旋。一日入定。前有光作首楞嚴三昧字。大通二年。估賣妻子獲錢五萬。以設無遮大會。時有慧集法師聞法解悟。以大士為彌勒應身。大士恐其惑眾遽呵止之。六年正月二十八日。遣弟子傅暀致書于梁高祖曰。雙梼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白國主救世菩薩。今欲條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者。略以虛懷為本。不著為宗。亡相為因。涅槃為果。其中善者。略以治身為本。治國為宗。天上人間。果報安樂。其下善者。略以護養(yǎng)眾生勝殘去殺。普今百姓。俱稟六齋。今聞皇帝崇法。欲伸論義。未遂襟懷。故遣弟子傅暀告白。暀因太樂令何昌投進。昌曰。慧約國師猶復置啟。翕是國民又非長老。殊不謙卑。豈敢呈達。暀燒手御路以效誠懇。昌乃馳往同泰寺。詢皓法師皓勸速呈。二月二十一日進書。帝覽之。遽遣詔迎。既至。帝問。從來師事誰邪。曰從無所從。來無所來。師事亦爾。昭明太子問大士何不論義。曰菩薩所說。非長非短。而廣非狹。非有邊。非無邊。如如正理。復有何言。帝又問。何為真諦。曰息而不滅。帝曰。若息而不滅。此則有色。有色故鈍。若如是者。居士不免流俗。曰臨財無茍得。臨難無茍免。帝曰居士大識禮。曰一切諸法。不有不無。帝曰。謹受居士來旨。曰大千世界。所有色象。莫不歸空。百川叢注。不過于海。無量妙法。不出真如。如來何故。于三界九十六道中。獨超其最視一切眾生。有若赤子。有若自身。天下非道不安。非理不樂。帝默然。大士辭退。異日帝于壽光。殿請大士。講金剛經。大士登座執(zhí)拍板唱經成四十九頌。大同五年。奏舍宅于松山下。因雙梼樹而創(chuàng)寺。名曰雙林。其樹連理祥煙。周繞。有雙鶴棲止。太清二年。大士誓不食。取佛生日焚身供養(yǎng)。至日白黑六十馀人。代不食。燒身三百人。刺心瀝血和香。請大士住世。大士憫而從之。承圣三年。復舍家資為眾生。供養(yǎng)三寶而說偈曰。傾舍為群品。奉供天中天。仰祈甘露雨。流澍普無邊。陳天嘉二年。大士于松山頂繞連理樹行道。七佛相隨。釋迦引前。維摩接后。唯釋尊數顧共語。為我補處也。其山忽起黃云。盤旋。若蓋。因號云黃山時有慧和法師不疾而終。嵩頭陀于柯山靈巖寺入滅。大士懸知曰。嵩公兜率待我。決不可久留也。時四側華木。方當秀實。欻然枯悴。太建元年己丑四月二十四日。示眾曰。此身甚可厭惡。眾苦所集。須慎三業(yè)。精勤六度。若墜地獄。卒難得脫。常須懺悔。又曰。吾去已。不得移寢床。七日有法猛上人持像及鐘來。鎮(zhèn)于此。弟子問滅后形體若為。曰山頂焚之。又問。不遂如何。曰慎勿棺斂。但壘甓作壇。移尸于上。屏風周繞。絳紗覆之。上建浮圖。以彌勒像。處其下。又問諸佛涅槃時皆說功德。師之發(fā)跡可得聞乎。曰我從第四天來。為度汝等。次補釋迦。若傳普敏者。文殊也?;奂哂^音也。何昌者阿難也。是皆同來贊助我者。故大品經曰。有菩薩從兜率來。諸根猛利。疾與般若相應。即吾身是也。言訖趺坐而終。壽七十有三。尋猛師果將到??棾蓮浝障?。及九乳鐘留鎮(zhèn)之。須臾不見。大士道具十馀事見在。晉天福九年甲辰六月十七日。錢王遣使發(fā)塔。取靈骨一十六片。紫金色及道具至府城南龍山建龍華寺寘之。仍以靈骨塑其像。
四言詩
心王銘 陳 · 大士傅弘
四言詩
觀心空王,玄妙難測。
無名無相,大有神力。
能滅千災,成就萬德。
體性雖空,能施法則。
觀之無形,呼之有聲。
為大法將,心戒傳經。
水中鹽味,色里膠青。
決定其有,不見其形。
心王亦爾,身內居停。
面門出入,應物隨情。
自在無礙,所作皆成。
了本識心,識心見佛。
是心是佛,是佛是心。
念念佛心,佛心念佛。
欲得早成,戒心自律。
凈律凈心,心即是佛。
除此心王,更無別佛。
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心性雖空,貪瞋體實。
入此法門,端坐成佛。
到彼岸已,得波羅蜜。
慕道真士,自觀自心。
知佛在內,不向外尋。
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心明識佛,曉了識心。
離心非佛,離佛非心。
非佛莫測,無所堪任。
執(zhí)空滯寂,于此漂沈。
諸佛菩薩,非此安心。
明心大士,悟此玄音。
身心性妙,用無能改。
是故智者,放心自在。
莫言心王,空無體性。
能使色身,作邪作正。
非有非無,隱顯不定。
心性雖空,能凡能圣。
是故相勸,好自防慎。
剎那造作,還復漂沈。
清凈心智,如世黃金。
般若法藏,盡在身心。
無為法寶,皆淺非深。
諸佛菩薩,了此本心。
有緣遇者,非去來今。
⑴ 元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云,昭明太子問大士何不論義。答曰,菩薩所說,非長非短,非廣非狹,非有邊,非無邊,如如正理,復有何言,嘗著《心王銘》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