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選項

位置
更多分類

作者
朝代

體裁
韻部

共25,分2頁顯示   2 下一頁
四言詩
南《齊書》樂志曰:藉田歌。漢章帝元和元年。班固奏用周頌載芟祠先農(nóng)。晉傅玄作祀先農(nóng)先蠶夕牲歌詩一篇。迎送神一篇。饗社稷、先農(nóng)、先圣、先蠶歌詩三篇。辭皆敘田農(nóng)事。胡道安作先農(nóng)饗神詩一篇。樂府相傳卓歌三章。永明四年藉田。詔江淹造歌。淹不依胡、傅。制祀先農(nóng)迎送神升歌及饗神歌二章。
羽鑾從動,金駕時游。
教騰義鏡,樂綴前修。
率先丹耦,躬遵綠疇。
靈之圣之,歲殷澤柔。
⑴ ○南《齊書》樂志。《樂府詩集》三?!对娂o》六十三。

瓊斝既飾,繡簋以陳。
方燮嘉種,永毓宵民(同上)

牲出入歌 南梁 · 江淹
四言詩
祝詳史具,禮備樂薦。
有牲在陳,有鼓在縣。
騰燭象星,奔水類電。
郊燎夙戒,駜彼乘駽。
以伺質(zhì)明,以佇神宴
⑴ 《詩紀》作宴?!稹冻鯇W(xué)記》十三。《詩紀》六十三。

薦豆呈毛血歌辭 南梁 · 江淹
四言詩
時恭時祀,有物有則。
伊我上圣,實抱明德。
犧象交陳,郁尊四塞。
黍惟嘉谷,酒惟玄默。
薦通蒼祗,慶覃黎黑。
愿靈之降,祚家祐國。
⑴ ○《初學(xué)記》十三?!对娂o》六十三。

奏宣列之樂歌舞 南梁 · 江淹
四言詩
殷崇配天,周尊明祀。
瑞合汾陰,慶同泰畤。
青幕云舒,丹殿霞起。
二曜惟新,五精告始。
于以享之,景福是履。
⑴ ○《初學(xué)記》十三?!对娂o》六十三。

仆一命之微,遭萬代之幸,不能鐫礪骨,以報所事,擢翼驤首,自至丹梯,爰乃恭承嘉惠,守職閩中;且仆生人之樂,久已盡矣,所受兩株樹十莖草之間耳。今所鑿處,前峻山以蔽日,后幽晦以多阻,饑猿搜索,石瀨戔戔,庭中有故池,水常決,雖無魚梁釣臺,處處可坐,而葉饒冬榮,花有夏色,茲赤縣之東南乎?何其奇異也。結(jié)莖吐秀,數(shù)千馀類,心所憐者,十有五族焉,各為一頌,以寫勞魂。(《本集》。)
江南之山,疊障連天。
既抱紫霞,亦漱絳煙。
金荊嘉樹,涵露宅仙。
熛節(jié)詎及,幽意誰傳(《本集》,《藝文類聚》八十九。)。
⑴ 《藝文類聚》作云。

竦枝碧澗,臥根石林。
日月斷色,霧雨恒陰。
綠秀八炤,丹實四臨。
公子不至,山客徒尋(《本集》。)。

伊南有材,匪桂匪椒。
下貫金壤,上籠赤霄。
盤薄廣結(jié),捎瑟曾喬。
七年乃識,非曰終朝(《本集》。)。

其五
四言詩
桐梓舊麗,松栝稱奇。
焉如茲品,獨秀青崖。
群木斂望,雜卉不窺。
長入煙氛,永參鸞螭(《本集》,《藝文類聚》八十九。)

其六
四言詩
木貴冬榮,檉實寒色。
停黛峰頂,插翠石側(cè)。
碧葉罨藹,赪柯翕赩。
方陋筠槚,遠笑荊棘(《本集》,《藝文類聚》八十九。)。

寶跨荔枝,芳帙木蘭。
懷蕊挺實,涵黃糅丹。
鏡日繡壑,炤霞綺巒。
為我羽翼,委君玉盤。
⑴ 《本集》,《藝文類聚》八十七,《御覽》九百七十二。

惟園有實,惟山有叢。
丹花擎露,紫榮繞風(fēng)。
引霧如電,映煙成虹。
伊春之秀,乃華之宗(《本集》,《藝文類聚》八十六。)。

美木艷樹,誰望誰待。
縹葉翠萼,紅華絳采。
炤烈泉石,芬披山海。
奇麗不移,霜雪不改(《本集》,《藝文類聚》八十六。)

迸采泉壑,騰光淵丘。
緗麗碧巇,紅艷桂洲。
山人結(jié)侶,靈俗共游。
時至不采,為子淹留(《本集》。)。

藥實靈品,爰乃輔性。
卻疴衛(wèi)福,蠲邪養(yǎng)正。
縹色外妍,金光內(nèi)映。
草經(jīng)所珍,仙圖是詠(《本集》,《藝文類聚》八十一。)。

黃連上草,丹砂之次。
御孽辟妖,長靈久視。
驂龍行天,馴馬幣地。
鴻飛以儀,順道則利。
⑴ 《本集》,《藝文類聚》八十九,《大觀本草》七。

華不可炫,葉非足憐。
微根儻餌,棄劍為仙。
黃金其壽,青雘爭妍(《藝文類聚》作年。)
君謂無妄,我驗衡山(《本集》,《藝文類聚》八十一。)。

山中杜若,嘉爾翠質(zhì)。
不奇不俗,載華載實。
同銜夕露,共炯朝日。
夷險無二,沈冥如一(《本集》,《藝文類聚》八十一。)。

桂以過烈,麝以太芬。
摧阻天壽,夭折人文。
詎及藿香,微馥微薰。
攝靈百仞,養(yǎng)氣青雰。
⑴ 《藝文類聚》作沮。
⑵ 《本集》,《藝文類聚》八十一作青云。

銅劍贊 南梁 · 江淹
四言詩
永明初,始造舊官,鑿東北之地,皆平網(wǎng)迤隴,尤多古冢墓,有人得銅劍,長尺五寸,余既借看,嘆其古異。客有謂余曰:「古時乃以銅為兵乎?其可得而聞不?」余笑而應(yīng)曰:「此證據(jù)甚多,殆不俟言。卿既欲知,輒具言之。余案《山海經(jīng)》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銅」。郭璞注曰:「此山出金如火,以之切玉,如割泥也。周穆王時,西戎獻之,《尸子》所謂昆吾之劍也。」越絕書曰:「赤瑾之山,破而出錫,若邪之溪,涸而出銅,歐冶鑄以為純鉤之劍?!褂旨弛V械靡汇~劍,長三尺五,及今所記干將者,亦皆非鐵,明古者以銅錫為兵器也?!吨軙贩Q,「穆王時征犬戎,得昆吾之之劍、火浣布,長尺有咫。又有練銅赤刀,割玉如泥焉。」又《左傳》僖公十八年,「鄭伯始朝于楚,楚賜之金,既而悔之,盟曰:無以鑄兵。故以鑄三鐘。杜預(yù)注云,「楚金利故也?!构耪咭糟~為兵,故《禹貢》云,「荊揚貢金三品。」余以為古者語質(zhì)而難解,今者語文而易了,獨詩云,「元龜象齒。」其實象牙也。書云,「厥包橘柚?!鼓它S柑也。金品,上則黃,中則赤,下則黑,黑金是鐵,赤金是銅,黃金是金,黃金可為寶,赤金可為兵,黑金可為器?!俄n子》稱:「昔智伯繇之伐趙襄子。初,晉陽襄子金將盡,問于張孟談,孟談對曰:『吾聞董安于治晉陽也,公室悉以銅為柱質(zhì),君可發(fā)而用之?!挥谑前l(fā)之,有馀金矣?!怪^此據(jù)蓋可知焉。又昔夏后氏使九牧貢金,鑄九鼎于荊山之下,于昆吾氏之墟,白若甘攙之地,圖其山川奇怪,以形于鼎,使民知神奸,不逢其害,以定其祥,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沸,不舁而自藏,不遷而自行,九鼎既成,定之國都。桀有昏德,鼎遷于商,殷紂暴虐,鼎遷于周。每人主休明,鼎雖小而重,其奸回昏亂,雖大而輕。及周顯王三十二年,姬德大衰,乃淪入泗水。秦始皇之初,見于彭城。二十七年,始皇東游,大發(fā)徒出之,而不能得焉。后漢武帝賓禮百神于汾陰,得大鼎,時人以為九鼎,其詳不可得而審也。且荊軻刺秦王之日,匕首擊銅柱,銅柱火出,則古者非直以銅為匕首,亦以為殿柱也。且始皇之世,長狄十二,見于臨洮,身長三丈,足跡六尺,于是始皇斂天下之兵,鑄而象之。故西京賦云,「高門有閌,列坐金狄」是也。又造阿房之宮,其門悉用磁石,磁石噏鐵,以防外兵之入焉。以此推之,明知春秋迄于戰(zhàn)國,戰(zhàn)國至于秦時,攻爭紛亂,兵革互興,銅既不充給,故以鐵足之,鑄銅既難,求鐵甚易,是故銅兵轉(zhuǎn)少,鐵兵轉(zhuǎn)多,年甚一年,歲甚一歲,漸染流遷,遂成風(fēng)俗,所以鐵工比肩,而銅工稍絕,二漢之世,逾見其微,及漢建安二十四年,魏文帝為太子時,鑄三寶刀,二匕首,天下百煉之精利,而悉是鑄鐵,不能復(fù)鑄銅矣。按張華《博物志》亦稱,「鑄銅之工,不復(fù)可得,唯蜀地羌中,時有解者?!褂纱搜灾?,斯妙久絕。余謂不復(fù)能鑄銅者,正當不能使利如霜雪,光如云霞,陸斬犀兕,水斷蛟龍,豈復(fù)不能鑄銅爐碗燈耶?然今太極殿前兩大銅鏡,即周景王鑄也。制作精巧,獨絕晚世,今之作必不及古,猶今鏡不及古鏡,今鐘不及古鐘矣。昔余為吳興令,鑿池,又獲銅箭鏑數(shù)十枚。時有人復(fù)于彼山中伐木,得銅斧一口。古銅鑄為兵,豈為一據(jù)?故備言其詳,以發(fā)子之蒙矣。古貴銅賤鐵,非獨此事,按《皇覽·帝王冢墓記》,稱吳王闔閭冢,銅槨三重,汞池六尺,玉鳧之流,扁諸之劍三,盤郢魚腸之劍在焉。秦始皇冢,亦以銅槨水銀為江河,關(guān)東賊發(fā)之,至銅槨而取銅,深大不可多得,因此穴墓。漢思王冢,時奢侈,皆生葬,取愛幸奴婢,蓄谷,為銅窗,以通殉葬者氣息,兼以水火,守冢給呼召,數(shù)十年乃不復(fù)聞聲矣。晚世之葬,無復(fù)此例,然猶自大奢大富大盛,或傾一國之財,或竭一家之寶,或爭為宏麗,或競相高尚,前漢奢于后漢,魏時富于晉世,中原既夷,至于江左,時天下凋喪,制度日衰,富貴之家,猶或厚葬,然論古論曩,亦減損千萬倍矣。世愈貧狹,哀禮愈薄。又往古之事,棺皆不用釘,悉用細腰,其細腰之法,長七寸,廣三寸,厚二寸五分,狀如木秤,兩頭大而中央小,仍鑿棺際而安之,因普漆其外,一棺凡用細腰五十四枚,大略如此,亦可謂至巧矣。其法既絕,亦有銅釘,銅釘之體,皆如今柘釘形也。銅釘既滑,多被發(fā)掘,自義熙以來,乃以柘代銅,爰及明器之屬,亦多減省,必不得已,乃用烏牙焉,相與皆用素棺,不得施漆,及自棺之外,一無所設(shè),既由貧富之懸,兼以避患之及耳,故為此贊,以明古今銅鐵之兵刃,葬送之事焉,乃成贊曰。
悠悠開辟,或圣或賢。
蚩尤鑄銅,為兵幾年。
天生五才,實此為先。
既古既曩,誰測誰傳。
紛綸百代,事無不異。
況乃金鐵,國之利器。
風(fēng)胡專精,歐冶妙思。
于昔則出,于今則秘。
聞之釋經(jīng),萬物澹薄。
在古必厚,在今必惡。
徒侈徒異,徒鏟徒削。
聊舉一概,以明鴻略(《本集》。)。


共25,分2頁顯示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