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維基
袁可立(1562年4月25日—1633年11月12日),字禮卿,號節(jié)寰,河南睢陽衛(wèi)(今睢縣)人,祖籍河南潁州(今安徽阜陽)。晚明政治人物,歷經(jīng)萬歷、泰昌、天啟、崇禎四朝。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萬歷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進士。授蘇州府推官。彈劾應天巡撫,平反蘇州知府石昆玉冤案。袁可立執(zhí)法不避權(quán)貴,“至犯令抵罪者,雖寵近必行,似歐陽永叔?!比f歷二十二年(1594年)擢拔為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吳民簞酒相留,哭送百里不絕。曾官登萊巡撫,期間成功游說劉興祚歸明,使清人忿怒,造成日后袁崇煥反間計之原因。天啟三年(1623年)三月十二日,朝鮮西人黨的李貴、李適、金自點等人在仁穆王后的協(xié)助下,召集軍隊在綾陽君(后來的仁祖)的別墅發(fā)動政變,廢光海君,史稱仁祖反正。袁可立表示:“看得廢立之事,二百年來所未有者,一朝傳聞,豈不駭異?!?。并上書朝廷,力主討伐。朝鮮派出使團前往登州拜見袁可立。后因直諫觸帝怒,削職為民,史稱“震門之冤”。罷官期間,袁可立與友結(jié)詩社。泰昌元年(1620年)起尚寶司司丞,歷太仆寺少卿。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晚年崇信道教,在睢州建袁家山。崇禎帝為袁可立敕建的“三世尚書坊”。
古風
余建牙東牟,歲華三易,每欲寓目海市,竟為機務攖纏,罔克一覯。甲子春,方得旨,余告因整理諸事之未集,又兩閱月,始咸結(jié)局。于是乃有暇,晷仲夏廿一日,偶登署中樓,推窗北眺,于平日滄茫浩渺間,儼然見一雄城在焉。因遍觀諸島,咸非故形,卑者抗之,銳者夷之,宮殿樓臺,雜出其中,諦觀之飛檐列棟,丹堊粉黛,莫不具焉。紛然成形者,或如蓋、如旗、如浮屠、如人,偶語春樹,萬家參差,遠邇橋梁洲渚,斷續(xù)聯(lián)絡(luò),時分時合,乍顯乍隱,真有畫工之所不能窮其巧者。世傳蓬萊仙島,備諸靈異,其即此是與。自巳歷申,為時最久,千態(tài)萬狀,未易殫述。豈海若緣余之將去,而故示此,以酬夙愿耶。因作詩以紀其事云。
登樓披綺縠,天水色相溶。
云靄淡無際,豁達飔長風。
須臾蜃氣吐,島嶼失恒蹤。
茫茫浩波里,突忽起崇墉。
垣隅迥如削,瑞彩郁蔥蘢。
阿閣疊飛檻,煙霄直蕩胸。
遙岑相映帶,變幻紛不同。
峭壁成廣阜,平巒秀奇峰。
高下時翻覆,分合瞬息中。
云林蔭琦珂,陽麓煥丹叢。
浮屠相對峙,崢嶸信鬼工。
村落敷洲渚,斷岸駕長虹。
人物出沒間,罔辨色與空。
倏顯還倏隱,造化有元功。
秉鉞來渤海,三載始一逢。
縱觀歷巳申,渴腸此日充。
行矣感神異,賦詩愧長公。
按:整理自《古今圖書集成》海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