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guān)鍵詞 選項 精確匹配 只顯示相關(guān)詩句 位置 任意 詩題 詩句 上下句 律中聯(lián)句 第1句 第2句 第3句 第4句 第5句 第6句 第7句 第8句 第 任意 1 2 3 4 5 6 7 字 更多分類 作者 朝代 任何朝代 先秦 秦 漢 魏晉 南北朝 隋 唐 宋 遼、金、元 明 清 近現(xiàn)代 當代 體裁 所有 絕句 律詩 排律 五絕 七絕 五律 七律 五排 七排 五言律絕 七言律絕 詩 詞 散曲 古風 五言古風 七言古風 樂府 古風、樂府 騷 四言 五言 六言 七言 偈、頌 聯(lián) 其他 韻部 所有 一東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魚 七虞 八齊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刪 一先 二蕭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陽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鹽 十五咸 一董 二腫 三講 四紙 五尾 六語 七麌 八薺 九蟹 十賄 十一軫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銑 十七筱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 二十一馬 二十二養(yǎng) 二十三梗 二十四迥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寢 二十七感 二十八儉 二十九豏 一送 二宋 三絳 四寘 五未 六御 七遇 八霽 九泰 十卦 十一隊 十二震 十三問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諫 十七霰 十八嘯 十九效 二十號 二十一個 二十二祃 二十三漾 二十四敬 二十五徑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 二十九艷 三十陷 一屋 二沃 三覺 四質(zhì) 五物 六月 七曷 八黠 九屑 十藥 十一陌 十二錫 十三職 十四緝 十五合 十六葉 十七洽 東冬 董腫送宋 江陽 講養(yǎng)絳漾 支微齊灰(半) 紙尾薺賄(半)寘未霽泰(半)隊(半) 魚虞 語麌御遇 佳(半)灰(半) 蟹賄(半)泰(半)卦(半)隊(半) 真文元(半) 軫吻阮(半)震問愿(半) 元(半)寒刪先 阮(半)旱潸銑愿(半)翰諫霰 蕭肴豪 筱巧皓嘯效號 哿個 佳(半)麻 馬卦(半)祃 庚青蒸 梗迥敬徑 有宥 寢沁 覃鹽咸 感儉豏勘艷陷 屋沃 覺藥 質(zhì)陌錫職緝 物月曷黠屑葉 合洽 詩文庫唐僧惟勁(共 5 首) 古體 4偈 1 作品不分行 僧惟勁 朝代:唐已收錄作品:5首相關(guān)詩詞 (23)相關(guān)人物 (6)人物簡介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僧。福州長溪人。節(jié)操精苦,時稱頭陀。初參雪峰義存,轉(zhuǎn)游五岳及南北名剎,遍訪名師。昭宗光化中入南岳,馬殷奏請賜紫。住持報慈東藏,署號寶聞大師。卒于南岳。撰《續(xù)寶林傳》、《南岳高僧傳》,皆不存。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福州長溪(今福建霞浦)人,一說永泰(今屬福建)人。唐代僧人。節(jié)操精苦,時謂“頭陀”。初參雪峰義存,轉(zhuǎn)游五岳及南北叢林,遍訪名師。昭宗光化中入南岳,楚王馬殷奏請賜紫,住持報慈東藏,署號寶聞大師。卒于南岳。撰有《續(xù)寶林傳》4卷、《南岳高僧傳》。《祖堂集》卷一一、《宋高僧傳》卷一七、《景德傳燈錄》卷一九有傳,后二書存詩偈4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福州長溪人。操行精苦。奉養(yǎng)尤儉素。人以頭陀稱之。登雪峰即領(lǐng)指。無底滯。乾化中。住岳之慈報寺。一日詣三生藏。見燈鏡光影涉入。嘆曰。先達圣人具不思議智慧方便。而使華嚴法界。主伴互融之指。昭示目前。又豈區(qū)區(qū)世間小巧。所能為哉。后有于道觀中。設(shè)此器者。勁作頌五章非之。續(xù)寶林傳南岳高僧傳。皆勁筆。開平中楚王馬氏奏賜紫衣。號寶聞大師云。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法篇第五釋惟勁。福州長溪人也。節(jié)操精苦奉養(yǎng)棲約。破納擁身衣無繒纊。號頭陀焉。初參雪峰便探淵府。乾化中入岳住報慈東藏。亦號三生藏。中見法藏禪師鑒燈。頓了如是廣大法界重重帝網(wǎng)之門因嘆曰。先達圣人具此不思議智慧方便。非小智之所能。又岳道觀中亦設(shè)此燈。往因廢教時竊移入仙壇也。有游岳才人達士留題頗多。勁乃嘆曰。盧橘夏熟寧期植在于神都。舜韶齊聞不覺頓忘于肉味。嗟其無識不究本端。盜王氏之青氈以為舊物。認嶺南之孔雀以作家禽。后世安知。于今區(qū)別。乃作五字頌。頌五章。覽者知其理事相融燈有所屬。屬在乎互相涉入光影含容顯華嚴性悔。主伴交光非道家之器用也。楚王馬氏奏賜紫署寶聞大師。梁開平中也。勁續(xù)寶林傳蓋錄貞元已后禪門祖祖相繼源脈者也。別著南岳高僧傳。未知卷數(shù)。亦一代禪宗達士文采可觀。后終于岳中也。 系曰。物涉疑似難輒區(qū)分。勁公志鑒燈若遺物重獲歸家也。后之人必不敢攘物歸家也。故曰。前事不忘后世之元龜也。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寶聞大師惟勁。福州人也。素持苦行。不衣繒纊。惟壞衲度寒暑。時謂頭陀焉。初參雪峰。深入淵奧。復(fù)問法玄沙之席。心印符會。一日謂鑒上座曰。聞汝注楞嚴經(jīng)。是否。曰不敢。師曰。二文殊如何注。曰請師鑒。師乃揚袂而去。唐光化中。入南岳。住三生藏。藏中有鏡燈一座。華嚴第三祖賢首大師所制也。師睹之。頓悟廣大法界重重帝網(wǎng)之門。佛佛羅光之像。因嘆曰。此先哲奇功。非具不思議善權(quán)之智。何以創(chuàng)焉。乃著五字頌五章。覽者悟理事相融。后終南岳。師著述。有寶林傳四卷。紀貞元后。禪門繼踵源流。又制七言覺地頌。廣明諸教緣起。又著南岳高僧傳。皆流傳于世云。古風贊鏡燈頌 唐 · 惟勁偉哉真智士,能開方便津。一燈明一體,十鏡現(xiàn)十身。身身相暵涉,燈燈作□因。層層身土廣,重重理事淵。儼睹微塵佛,等逢毗目仙。海印從茲顯,帝綱義由詮。一塵說法界,一切塵亦然。五蘊十八界,寂用體俱全。圓光含鏡像,一異不可宣。達斯無礙境,無那法報圓。覺地頌 其一 唐 · 惟勁略明覺地名同異,起復(fù)初終互換生。性海首建增名號,妙覺還依性覺明。體覺俱含于明妙,明覺妙覺并雙行。妙覺覺妙元明體,全成無漏一真精。明覺覺明明所了,或因了相失元明。明妙二覺宗體決,體覺性覺二同明。湛覺圓圓無增減,此中無佛與眾生。不覺始終非了了,不聞迷悟豈惺惺。是稱心地如來藏,亦無覺照及無生。非生非滅真如海,湛然常住名無名。太虛未覺生霞點,豈聞微塵有漏聲。空漚匪離于覺海,動寂元是一真明。覺明體爾含靈焰,覺明逐焰致虧盈。差之不返名無覺,會之復(fù)本始覺生。本覺由因始覺生,正覺還依合覺明。由地二種成差互,遂令渾作賴邪名。具含染凈雙歧路,覺明含處異途萌。性起無生不動智,不離覺體本圓成。性起轉(zhuǎn)覺翻生所,遂令有漏墮迷盲。無明因愛相滋潤,名色根本相次生。七識轉(zhuǎn)處蒙圓鏡,五六生時蔽覺明。觸受有取相依起,生老病死繼續(xù)行。 其二 業(yè)識茫茫沒苦海,徇流浩浩逐飄零。大圣慈悲興救濟,一聲用處出三聲。智身由從法身起,行身還約智身生。智行二身融無二,還歸一體本來平。萬有齊含真海印,一心普現(xiàn)總圓明。湛光焰焰何依止,空性蕩蕩無所停。處處示生無生相,處處示滅無滅形。珠鏡頓印無來往,浮云聚散勿常程。出沒任真同水月,應(yīng)緣如響化群情。眾生性地元無染,只緣浮妄翳真精。不了五陰如空聚,豈知四大若干城。 其三 我慢癡山高屹屹,無明欲海杳溟溟。每逐旃陁憍誑友,常隨猛獸作悲鳴。自性轉(zhuǎn)識翻為幻,自心幻境自心驚。了此幻性同陽焰,空花識浪復(fù)圓成。太虛忽覺浮云散,始覺虛空本自清。今古湛然常皎瑩,不得古今凡圣名(見《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九。)。偈頌述象骨偈 唐 · 惟勁象骨雄雄舉世尊,統(tǒng)盡乾坤是一門。詞鋒未接承當好,莫待言教句里傳。擬議終成山海隔,擗面渾機直下全。更欲會他泥牛吼,審細須聽木馬嘶(以上二首均見《祖堂集》卷十一。)。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粵ICP備17077571號關(guān)于本站聯(lián)系我們客服:+86 136 0901 3320
人物簡介
【介紹】: 唐僧。福州長溪人。節(jié)操精苦,時稱頭陀。初參雪峰義存,轉(zhuǎn)游五岳及南北名剎,遍訪名師。昭宗光化中入南岳,馬殷奏請賜紫。住持報慈東藏,署號寶聞大師。卒于南岳。撰《續(xù)寶林傳》、《南岳高僧傳》,皆不存。
福州長溪(今福建霞浦)人,一說永泰(今屬福建)人。唐代僧人。節(jié)操精苦,時謂“頭陀”。初參雪峰義存,轉(zhuǎn)游五岳及南北叢林,遍訪名師。昭宗光化中入南岳,楚王馬殷奏請賜紫,住持報慈東藏,署號寶聞大師。卒于南岳。撰有《續(xù)寶林傳》4卷、《南岳高僧傳》。《祖堂集》卷一一、《宋高僧傳》卷一七、《景德傳燈錄》卷一九有傳,后二書存詩偈4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福州長溪人。操行精苦。奉養(yǎng)尤儉素。人以頭陀稱之。登雪峰即領(lǐng)指。無底滯。乾化中。住岳之慈報寺。一日詣三生藏。見燈鏡光影涉入。嘆曰。先達圣人具不思議智慧方便。而使華嚴法界。主伴互融之指。昭示目前。又豈區(qū)區(qū)世間小巧。所能為哉。后有于道觀中。設(shè)此器者。勁作頌五章非之。續(xù)寶林傳南岳高僧傳。皆勁筆。開平中楚王馬氏奏賜紫衣。號寶聞大師云。
釋惟勁。福州長溪人也。節(jié)操精苦奉養(yǎng)棲約。破納擁身衣無繒纊。號頭陀焉。初參雪峰便探淵府。乾化中入岳住報慈東藏。亦號三生藏。中見法藏禪師鑒燈。頓了如是廣大法界重重帝網(wǎng)之門因嘆曰。先達圣人具此不思議智慧方便。非小智之所能。又岳道觀中亦設(shè)此燈。往因廢教時竊移入仙壇也。有游岳才人達士留題頗多。勁乃嘆曰。盧橘夏熟寧期植在于神都。舜韶齊聞不覺頓忘于肉味。嗟其無識不究本端。盜王氏之青氈以為舊物。認嶺南之孔雀以作家禽。后世安知。于今區(qū)別。乃作五字頌。頌五章。覽者知其理事相融燈有所屬。屬在乎互相涉入光影含容顯華嚴性悔。主伴交光非道家之器用也。楚王馬氏奏賜紫署寶聞大師。梁開平中也。勁續(xù)寶林傳蓋錄貞元已后禪門祖祖相繼源脈者也。別著南岳高僧傳。未知卷數(shù)。亦一代禪宗達士文采可觀。后終于岳中也。 系曰。物涉疑似難輒區(qū)分。勁公志鑒燈若遺物重獲歸家也。后之人必不敢攘物歸家也。故曰。前事不忘后世之元龜也。
寶聞大師惟勁。福州人也。素持苦行。不衣繒纊。惟壞衲度寒暑。時謂頭陀焉。初參雪峰。深入淵奧。復(fù)問法玄沙之席。心印符會。一日謂鑒上座曰。聞汝注楞嚴經(jīng)。是否。曰不敢。師曰。二文殊如何注。曰請師鑒。師乃揚袂而去。唐光化中。入南岳。住三生藏。藏中有鏡燈一座。華嚴第三祖賢首大師所制也。師睹之。頓悟廣大法界重重帝網(wǎng)之門。佛佛羅光之像。因嘆曰。此先哲奇功。非具不思議善權(quán)之智。何以創(chuàng)焉。乃著五字頌五章。覽者悟理事相融。后終南岳。師著述。有寶林傳四卷。紀貞元后。禪門繼踵源流。又制七言覺地頌。廣明諸教緣起。又著南岳高僧傳。皆流傳于世云。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粵ICP備17077571號關(guān)于本站聯(lián)系我們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