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選項

位置
更多分類

作者
朝代

體裁
韻部

辭賦
大蒐賦(989年) 北宋 · 丁謂
司馬相如、揚(yáng)雄以賦名漢朝,后之學(xué)者多規(guī)范焉,欲其克肖,以至等句讀,襲徵引,言語陳熟,無有己出。
觀《子虛》、《長楊》之作,皆遠(yuǎn)取傍索,靈奇瑰怪之物,以壯大其體勢。
撮其辭彩,筆力恢然,飛動今古,而出入天地者無幾。
然皆人君敗度之事,又于典正頗遠(yuǎn)。
今國家大蒐,行曠古之禮,辭人文士不宜無歌詠,故作《大蒐賦》。
其事實本之于《周官》,歷代沿革制度參用之,以取其麗則。
奇言逸辭,皆得之于心,相如、子云之語,無一似近者。
彼以好樂而諷之,此以勤禮而頌之,宜乎與二子不類。
辭曰:
仲冬,天子嚴(yán)祀事,答神祐,佇農(nóng)隙,謹(jǐn)蒐狩,踵教本,稽與舊。
禮容左右,武事前后。
等尊第卑,上長下幼。
人民豐濃,物色繁富。
蓋亦閱軍實于介胄,非徒恣游畋于禽獸者哉。
前期,命虞人以萊莽蒼,芟擁遏。
草木裸枯,原隰砥闊。
視軍眾寡,度地本末。
高表四立,坦場中豁。
限田防而蘭織,志轅門而旌揭。
青龍白虎,擁護(hù)乎行在之所;
左罕右畢,分□乎侍衛(wèi)之列。
風(fēng)蕭蕭而野鳴,云陰陰而晝結(jié)。
麋鹿狼狽以投林,狐貍踉蹌而遷穴。
由是司馬舉職,群吏咸秩,各有司存,皆給名物。
備□駕而六龍集,開武庫而五兵出。
輅車金玉,旂章日月,戟牙刺舉,旄頭雪密。
畫蚩尤于旆顛,匣干將于劍室。
騠駃妥貼以負(fù)軛,骕骦徘徊而轉(zhuǎn)軼。
召佽飛以前導(dǎo),命玄武而殿卒。
目恍羅列,神驚比櫛。
師敕戰(zhàn)法,帥董戎律。
始建旗以誓眾,亦斬牲而戒失。
所畋之野,備物咸畢。
外事尚剛,戊日惟吉。
上乃乘七騶,擁六軍,白旄方下于北極,黃纛已搴于應(yīng)門。
服章天地,車駕風(fēng)云,日隨月侍,岳走川奔。
列缺收聲而聽蹕,豐隆鼓力以扶輪。
隊仗乎八百諸侯,殿呼乎七十二君。
煙霞錯雜以垂地,河漢顛倒而失源。
靈祇懾慄,怪物驤騫。
顓帝蒼黃而廢職,玄冥倏閃以馳魂。
儼方離于大內(nèi),盛已列于平原。
祃表云已,銜枚而前。
蛇陣翼張,虎賁環(huán)匝。
鼓以三闋,圍不四合。
律戎索以濟(jì)濟(jì),飭軍威而燁燁。
镮再振而鐃再鳴,弓斯張而矢斯浹。
爾乃驅(qū)百獸,當(dāng)一人。
弓工操軒轅之弧奉御,羅氏設(shè)商湯之網(wǎng)擁群。
熊羆之爪距摧折,虎豹之心肝分裂。
射必三獸,發(fā)則五豝。
雹逆毛羽,星飏角牙。
肉墮庖丁之刃,血濺魯陽之戈。
諸侯卒事以儼雅,百姓突圍而交加。
上方歛緌以慘愴,眾乃靡旗而諠嘩。
圍開一方,憫盡殺也;
舍順取逆,彰懷來也;
出表不顧,恥逐奔也;
等別三殺,貴宗廟也。
得匪上以顯孝思,下以不僭乎?
鳥獸之肉,不登器者無?。?div id="fslsfs0" class='inline' id='poem_sentence_59_1149348_comment'>
貔虎之士,罔用命者有誅。
警進(jìn)退于鉦鼓,習(xí)威儀于卒徒。
戎事同,鑾輅回。
軍聲振而方國聳立,天仗指而九門洞開。
郊馌獸而禮之勤也,廟獻(xiàn)禽而神其享哉。
以勞飲至,以能策勛,刑必加于共棄,爵乃及乎眾尊。
如是,則不曰暴天物,不曰教民戰(zhàn)。
于以辨名號而訓(xùn)仁義,于以昭文章而明貴賤也。
下臣竊詳三代之書,頗究二王之典,大閱之制,昭然義見。
軍旅之事,闕教則失利;
祭薦之物,非理則不獻(xiàn)。
施信賞,率怠倦,使夫民知方,兵識變,莫若示蒐畋而敦大勸也。
后之王者,反禮叛經(jīng),荒樂誅殺,放懷蕩情。
借如漢武,于古詳明,博搜圣書,廣召文英,講評謨訓(xùn),華飭聲明,凡曰大樂,闕焉不行。
乃窮畋極獵,誇國耀兵,隔蜀羅設(shè),跨秦戈橫。
麛卵夭死,獝狘愁聲,以至欺猛狂而手格,喜暴惡以力爭。
豈殘忍之足恥,唯豪勇之所京。
下垂歷代,不能變更。
魏晉而下,離合寰瀛,咸局促以僅守,曷禮樂之能興?
粵抵李唐,時惟會昌,彼文明二帝,實驅(qū)馳百王。
大畋之義,猶或廢亡。
若陛下自膺寶命,臨萬方,動必法度,舉皆故常。
緝犧、軒之絕緒,新姬、孔之舊章。
郊焉而五帝肅肅,享焉而百神洋洋。
九年三月,升于糾壇;
十有三年,躬耕籍田。
心以民本,事由禮先。
謫王滿嗜欲乎馳騁,斥帝徹瞽瞆乎神仙。
故天地不能藏祥而秘瑞,日月無以示譴而戒愆。
甘露降而區(qū)宇澤,景星燭而氛祲蠲。
總治本,操化源。
措慮寂爾,存神泊然。
是以發(fā)狂之心,無自入焉。
下臣以謂大蒐之典,周公制于往古,陛下行于今茲,中間數(shù)千馀祀,咸杳昧而不知。
彼唐、漢之士,修崇禮儀,封禪之徵誕,明堂之說奇。
此數(shù)事不詳于堯舜文武之書,臣寧敢狂斐而陳諸?
所以賦大蒐而歌盛禮也,俾千古知至德之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