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選項

位置
更多分類

作者
朝代

體裁
韻部

辭賦
碧虛子陳景元,字泰初,入道為右街錄,賜號真靖,主中太一宮。
屢請歸廬山,朝廷不從。
大丞相舒公因真靖自言而題之云:「官身有吏責(zé),觸事遇嫌猜。
野性難堪此,廬山歸去來」。
無為子楊杰蓋碧虛子之友也,聞而嘆曰:昔靖節(jié)先生賦《歸去來》以歸廬山之陽,且八百年矣。
其辭未亡,罕有繼其聲者。
今大丞相因子之言而及之,愛子之深也。
夫靖節(jié)遠(yuǎn)害于污俗,真靖引分于治朝,雖其趣不同,而所歸則一。
乃追靖節(jié)遺韻,而歌《歸去來》以貽之,庶亦自警云。
歸去來兮,當(dāng)太平之時胡不歸?
寵難處而易辱,樂或過而生悲。
田園蕪兮不耨,歲月流兮莫追。
非彼馬而是是,是我指而非非。
黼黻爛兮眩吾目,塵埃坌兮緇吾衣。
不收視以返聽,將安望乎希微?
胡為乎疲足孤輪,與時競奔?
行不顧乎夜漏,往取愧于晨門。
余聞有其善者善喪,外其身者身存。
享不俟乎牛鼎,酌不假乎象樽。
內(nèi)茍適其志愿,外何靦乎面顏。
一簞足以自養(yǎng),一枝得以自安。
車善行而無跡,門善閉而無關(guān)。
動不離乎輜重,超然處乎榮觀。
河溯流兮九曲,丹伏煉兮七還。
師不陳而坐勝,勇無取乎桓桓。
歸去來兮,請從逍遙之游。
委天與之定分,在道外以何求?
有名教之真樂,絕世俗之妄憂。
玩幾微于八索,鑒福極于九疇。
齊物我而一致,汎忘心之虛舟。
躡遺舄于子喬,接逸袂于浮丘。
礪吾齒而漱石,清吾耳而枕流。
投空谷而響應(yīng),憩長林而影休。
幽鳥翔而后集,白云去而復(fù)留。
歲云暮兮何之,叟擊壤以為期。
舍我田而營它,使勞力于耘耔。
子胡不歌大丞相之詩,脫官身之吏責(zé),廬山歸去夫何疑!

鶚也惟一,物之至雄。
絕倫類于凡羽,銳擊摶于秋風(fēng)。
一飛則沖,得路昊穹之表;
獨立不懼,肯群燕雀之中?
在氣稟金,于德為義。
力捕潛伏,性鐘猛鷙。
由耿介以寡合,非沽激而自異。
雖曰鵜如其狀,孰并翱翔?
未嘗烏合其群,曲從黨比。
其或木落萬壑,云沉四陲。
我則助天地嚴(yán)凝之氣,乘風(fēng)霜肅殺之時,鼓雙翼以直上,摩九蒼而俯窺。
免縱狡以難遁,狐雖妖而盡追。
義可去者,力皆擊之。
此天下以無雙,少而尤貴;
彼鷙鳥之累百,多亦胡為?
目瑩星攢,爪剛鉤屈。
飛騰而雄壓鷹隼,擒獵而功高綱罻。
宜乎孔融為表,薦禰衡以興辭;
鄒陽上書,諫吳王而托物。
大抵物之常者易其侶,禽之異者難其儔。
故我不茍以合,不旅而游。
孤飛得以奮其勇,離群不足為之憂。
惟我獨清,屈大夫之在楚;
出乎其類,孔宣父之生周。
非不知生而飛鳴,樂乎儔偶;
奈何彼不我類,我匪其丑。
與其群以無益,孰若介然自守?
又何必頻頻若鸴斯之黨,止賊夫糧;
嚶嚶為黃鳥之鳴,過求其友?
勿謂毛羽爾盛,朋儕我無;
殊不知丹鳳巢于阿閣,大鵬迷于天隅。
子可類聚,孰云德孤?
眾莫希蹤,鄙翩翩之六鹢;
舉難接冀,小泛泛之雙鳧。
噫!
得其時則架于軒楹,失其遇則巢于林藪。
將伸勇毅之志,愿假英雄之手。
如欲禽異類而肅四郊,于一鶚乎何有?

王享于祖,禮終以時。
《雍》詩所以歌者,祭器從而徹之。
周頌一章,擇作永言之用;
宗廟九獻(xiàn),此為去饌之期。
成王以貴為一人,祀兼七世。
歲或舉于祠礿,時或行于祫禘。
且謂盡物盡志者,孝子之事;
有始有卒者,圣人之制。
當(dāng)取正聲,以尊先帝。
尸初以入,必奏肆以迎尸;
祭及其終,故歌《雍》而徹祭。
《詩》云:「至止肅肅,有來雍雍。
祖考我格,辟公我從」。
有眉壽降祥之述,節(jié)宰夫屏器之容。
篇本附于臣工,詠而見意;
時因去其胙俎,禮以為恭。
大抵詩不可廢,廢之則闕;
祀不可久,久之則褻。
故我就靈宇以行事,揚正音而后徹。
聲聞于外,且非客出之初;
孝事其先,用作神歸之節(jié)。
豈不以遷其祭具之謂徹,播以人聲之謂歌?
徹焉造其禮之備,歌焉報其福之多。
以樂為用,非《雍》則何?
是以小師教于瞽矇,職當(dāng)諷誦;
君婦廢其籩豆,音應(yīng)純和。
惜哉!
周運否而大禮衰,魯權(quán)喪而陪臣侈。
樂奉祖廟,義同天子。
雖能享獻(xiàn)以自大,莫測聲詩之所以。
故孔子謂來助有二王之后,始可謳謠;
奚取于三家之堂,徒彰僭擬。
則知帝威穆穆,上德颙颙。
詩曲盡于辭意,禮告成于祖宗。
且異夫率諸侯以祀文,頌陳清廟;
就方丘而祭地,呂奏黃鐘。
愚嘗因《雍》什之詠歌,求詩人之微妙。
以謂薦可用于廣牡,禘可行于太廟。
及其徹也,又從而聲之,為萬世之典要。

古之養(yǎng)老,禮莫如周。
兼三代之嘗法,新一王之令猷。
尚文德以唱風(fēng),典章尤盛;
奉年耆而興教,飲食忝修。
昔自有虞,訖于二代,必重年德,以均仁愛。
然而禮有質(zhì)而有文,事或興而或廢。
及周之治也,古今之通制皆明;
而老者養(yǎng)之,帝王之馀風(fēng)盡在。
大抵燕者虞之禮,饗者夏之儀。
太牢而食,有商所為。
天下未有遺年者,周人兼而修用之。
就膠庠以致勤,高年畢萃;
順陰陽而為具,異制同施。
莫不鼎俎豆籩,牲牢酒醴。
然四代之異制,萃一朝而為。
禮貴親尚,齒德爵富,雖曰殊風(fēng);
黑衣素裳,深燕縞雜,然在體至。
如樂之作也,六樂并用;
學(xué)之建也,五學(xué)相參。
而況養(yǎng)庶老而明廣愛,事國叟而記高談。
得不比前世而文盛,優(yōu)上壽以恩覃?
尊耆艾于每年,時凡有七;
嚴(yán)豆觴于一日,事遍其三。
故得風(fēng)始朝廷,化流穹壤。
春夏焉先饗而后燕,秋冬焉先食而后饗。
舜禹湯之盛事,得以追修;
鄉(xiāng)國學(xué)之殊方,各隨所養(yǎng)。
向非岐昌之德盛而大,武發(fā)之功肅而嚴(yán),成王治定,姬公思兼,則何以設(shè)珍具以完備,致蒸民之仰瞻?
且異夫禮用四朝,記者美魯侯之盛;
文同三代,史臣推漢德之炎。
則知兆民莫不親其親,圣人惟能老其老。
推年齡以優(yōu)事,監(jiān)古昔而順考。
孔子曰:「周郁郁乎文哉」!
未必不由于此道。

歲不易者為美地,地所美者善養(yǎng)禾。
惟君賜萬民之限,凡家無百畝之過。
田居三壤之先,靡虛其種;
戶給一廛之廣,敢益而多?
嘗聞田不授則倉廩虛,食不足則民人夭。
故姬周平定圳畝,頒分億兆。
然而為土有肥磽,出物有多少,利或而偏,仁何以表?
是故再變易者三其地,補(bǔ)生育之所虧;
不代更者一其夫,防兼并之所肇。
大抵王錫以土,民耕以時。
眾者不當(dāng)過而寵,寡者不可使之饑。
必在計夫家之費,辨黍稷之宜。
以中地給六人之用,下田供五口之資。
凡同居之七者,擇上腴而賜之。
既殊休歲之疇,常豐所利;
當(dāng)取限農(nóng)之?dāng)?shù),以授其私。
勿謂土之美也,爾家不足與之耕;
勿謂齒之眾也,其畝不宜使之簡。
況夫任土之法得其政,生齒已上書于版。
所養(yǎng)以之知,所給因而限。
異漢臣之代圳,農(nóng)不定居;
如楊子之廛田,世為嘗產(chǎn)。
蓋夫塉地之民勞以悴,沃野之俗逸而伸。
沃焉至多,則太逸其俗;
塉焉加少,則太勞其民。
所以上上之田不廣,蒸蒸之利將均。
虛一歲而虛二年,誠非此類;
為前朝而為后市,數(shù)若相因。
然后再易之間,八家所治,內(nèi)以公田奉于國,外以馀夫次其地。
猶有萊畝,六遂之遠(yuǎn)得而優(yōu);
不奪農(nóng)時,數(shù)口之饑無以至。
惜哉!
運革三代,權(quán)分七雄。
并地一變,民田不同。
或負(fù)郭以無仰,或連阡而自豐。
夫豈知辨野而頒,遂師之典彝得正;
數(shù)室而制,司徒之法則從中。
后之君鑒古是非,隨時沿革。
重孟子之經(jīng)界,鄙秦人之阡陌。
必也一丘甸以惠斯民,損其豐而益其塉。

世有嘉木,天鐘至音。
抱良材而麗地,俟哲匠以為琴。
中藏山水之聲,能參大樂;
未偶斧斤之手,獨秀喬林。
嶧陽高峰,龍門淵壑。
純氣所萃,奇材以托。
宣情之具可以制,閑邪之操因而作。
奈何時未我與,工未我度?
固全天質(zhì),自為物以混成;
安得梓人,為發(fā)音于寂寞?
百尺之木,特生之桐。
落落聳干,亭亭倚空。
無繁枝以示外,畜太和而在中。
時或裁成,宜取羲、黃之法;
人能抑按,當(dāng)移鄭、衛(wèi)之風(fēng)。
正聲未揚,識之蓋寡;
庸目雖眾,視之或舍。
猶藏器之哲士,俟掄材之賢者。
雖云陶令,非取意于弦間;
又恐吳民,欲為薪于爨下。
俄有智者,過而器之。
且曰堪輿之秀,巖谷之奇。
激風(fēng)霰于冬序,感雷霆于夏時。
足以道舜民之樂,足以伸楚客之悲。
如玉在山,秘圭璋之重器;
猶金藏礦,屈劍戟之雄姿。
毓質(zhì)若然,成功在我。
非鐘山之玉兮,其微曷稱?
非園客之絲兮,其弦安可?
將致于用,必陳于左。
然后欲天下之治者,調(diào)其音而為表儀;
有君子之聽焉,平其心而無懈惰。
是材之所稟,用難自彰;
巧之所述,器無不良。
儻工匠見遺,不之剪而不之?dāng)郏?div id="zavx7jt" class='inline' id='poem_sentence_34_1181740_comment'>
枝柯雖茂,胡為宮而胡為商?
別有藝藪俊髦,儒林綱紀(jì),明堂之柱此其選,巨川之舟此其擬。
材乎材乎,豈獨琴而已哉,冀匠師之明所以!

周、漢運否,荀、揚教傳。
雖曰醇之大者,亦有疵之小焉。
皆命世以為文,言非不粹;
與生知而較美,道未能全。
嘗聞人異禽魚,性鐘天地,全而稟者曰圣哲,偏而得者曰賢智。
圣無不通,賢有未至。
是以周公、尼父,率臻大道之醇;
荀況、子云,未免纖瑕之累。
蜀國宗匠,齋王老師。
雖抱重器,不逢盛時。
欲卷道以自處,疾沒世而無知。
由是簡冊其蘊(yùn),瓊環(huán)爾辭,立大功于是矣,未盡善者有之。
著書三十二篇,義差而駁;
準(zhǔn)易八十一首,理或而醨。
至如論性之淵源,談道之極摯,或曰善惡一而混,或曰禮義皆其偽。
以禮義為偽,則堯舜之法歸乎詐;
以善惡相混,則鯀禹之心何以異?
兩賢于道,擇不精而語不詳;
三子之間,得其一而失其二。
又若對臨武以問兵之術(shù),推子淵以晞圣之徒。
遠(yuǎn)罪特愚于晁錯,談經(jīng)私美于童烏。
是所謂珠不無颣,瑕無掩瑜。
然無傷于大義,實有累于名儒。
非倡道之子思,將何以教?
美不臣之新室,幾近于誣。
向使親承鄒魯之范模,獲偶淵騫而論討,然則善得以盡,辨無不早。
數(shù)萬言皆造醇道,千百世以為至寶。
雜乎其雜,當(dāng)殊太史之書;
醇乎其醇,可擬孟軻之道。
奈何智有失慮,人無全能。
一則晦名于天祿,一則朽骨于蘭陵。
俱有篆雕之雜,難全粹美之稱。
亦猶務(wù)涉獵者賈山,醇儒不足;
悅紛華者子夏,具體何曾?
噫!
荀也倡道于前,揚也和之于后。
助詩書禮樂之化,謹(jǐn)父子君臣之守。
斯文未喪,大疵則否。
何韓愈氏重而過之?
蓋責(zé)賢人也厚。

撲散太極,形分兩儀。
天五得其中也,地六從而合之。
數(shù)各有常,法乾健而坤順;
位皆處正,并陰偶于陽奇。
圣人述《易》,幾微窮神。
高厚以謂地,自二以至十。
天始一而終九,數(shù)相協(xié)而運行,義故得而悠久。
凡十有一畢乎道,其道皆然;
惟五與六合而中,以中為偶。
大抵一辟一闔,五柔五剛,八與三而契會,四暨七以更相。
亦皆助生成于品匯,廣變化于無疆。
胡為數(shù)之五六,獨合體于中央?
蓋夫共播日辰,日有甲而辰有子;
協(xié)為聲律,聲上宮而律上黃。
以中中其不中,以正正其不正。
上全真宰之化,下遂群靈之命。
氣降為味,陶然覆載之間;
民受而生,賦以中和之性。
是所謂象有滋,滋有數(shù);
窮則變,變則通。
名數(shù)本堪輿之用,交通為造化之功。
設(shè)在眾甫,合夫大中。
二氣始分,類本從于三兩;
五位相得,獨無黨于初終。
后世商建五官,周分六職。
經(jīng)有五典,士敦六德。
豈非取法于高卑,然后鑒人之失得?
觀而作服,可為色以為章;
敘以成疇,故曰福而曰極。
定數(shù)若此,至神在茲。
既可推以造歷,又可準(zhǔn)而揲蓍。
亦猶三五異位而同功,孔子述卦爻之義;
一六共宗而在北,揚雄明首贊之辭。
則知地數(shù)雜而不純,天數(shù)純而不雜。
物理深蘊(yùn),歲功周匝。
就五十有五之中,五六謂之中合。

堯未遇水,禹先導(dǎo)河。
俾乂中邦之害,必由積石之阿。
疏經(jīng)瀆之橫流,圖成茂烈,自金城之巨鎮(zhèn),下決馀波。
昔者世病懷襄,人思降宅。
天命神圣,力平川澤。
悼父績之湮淪,窮水源而疏辟。
且謂為民之患,患莫大于洪河;
而治水之功,功宜先于積石。
此越降水,東踰大伾。
或穿地以湍??,或鑿山之崄巇。
流不自注,功由此施。
昔也出圖,天嘗授于羲氏;
茲焉興復(fù),山必始于龍支。
況夫江已決于岷山,洛已疏于熊耳。
矧此至大,尤當(dāng)謀始。
故我因水徑道,以山綱紀(jì)。
成其功于十三年,歷其地之五千里,流未入于北海,思是用勞;
勢必就于西平,勛由此起。
勿謂禹績雖大,河源未窮。
殊不知出昆崙以湍激,至蒲昌而會同。
皆在塞外,或潛地中。
不為吾俗之所患,故自此山而起功。
靈派至長,蔥嶺、于闐分而二;
圣人經(jīng)始,西傾、朱圉在其東。
宜其海宇砥平,勛庸日積。
治雍州以云備,入冀都而建白。
播以過于大陸,遇此洪波;
浮而至于龍門,告其成績。
有生乃粒,無患其魚。
大功可謂至矣,后世何以加于?
亦猶引渭會涇,由鳥鼠而基兆;
疏淮入海,自桐柏以權(quán)輿。
惜哉!
圣去邈遼,民煩疏導(dǎo)。
既禹跡以堙塞,徒漢歌之嗟悼。
胡不訪名儒而修水官,講究《夏書》之奧?

鄰國交好,古人重詩。
茍賢者之能賦,故大夫之可為。
感物造端,致二邦之協(xié)睦;
量材錄德,宜再命以優(yōu)推。
嘗聞侯以賢封,士由君胙。
鄰邦不可以不睦,臣職不宜乎不具。
將與謀事,必求能賦。
且《詩》有六義,能宣列國之誠;
而智效一官,當(dāng)預(yù)大夫之?dāng)?shù)。
蓋夫善比而興,能箴以懲。
適四方則命無所辱,善一言則邦從以興。
既達(dá)古之風(fēng)雅,可為君之股肱。
誦三百之遺篇,足彰才智;
宜五十而后爵,以寵賢能。
及其受命出疆,從君與會。
講好以修睦,興利而除害。
我則文寄其心,聲聞于外。
揚四始以深論,為三邦之所賴。
是以班固之言,圖事論志居先;
盧愷之議,審官語詩為大。
則知道佐列辟,尊為大夫。
祿不可過,爵不可踰。
茍弗善其詩者,豈足謂之賢乎?
必也鴻雁應(yīng)械,可任歸生之職;
羔裘善誦,是為子產(chǎn)之徒。
況夫主意淵深,國幾叢脞,托章什以后達(dá),非賢才而安可?
詩人之詩,諷而誦義已精窮;
祿士之祿,倍而兼材當(dāng)克荷。
故圣人著育才之法,正取士之因,以謂官欲入者學(xué)于古,夏所誦者弦于春。
就宵雅以肄三,始從師氏;
及君子之能九,進(jìn)任陪臣。
后世詩道陵夷,圣言湮郁,義失風(fēng)賦,文煩黼黻。
學(xué)之不足以事君,詠之不能乎托物。
然而位或至于公卿,得無愧于簪紱?

先王蓋有法,服古者謂之深衣。
惟圣賢之被體,為文武以圖徽。
中規(guī)矩而應(yīng)權(quán)衡,飾身以禮;
可擯相而治軍旅,助德而威。
嘗聞服不妄成,義有所主。
或?qū)S糜诔福蛑古R于仕伍。
獨此深衣,創(chuàng)從先古。
約之以法,毋被土而毋見膚;
服也在人,可以文而可為武。
自天子之貴,及庶人之卑,所純則異,隨時以為。
實善衣之亞者,俟兼材而副之。
應(yīng)六二爻,得正義直方之節(jié);
行三千禮,盡干戈揖讓之儀。
其布十有五升,其裳十有二幅。
用之燕饗燕饗協(xié),用之師田師田肅。
念養(yǎng)老之虞氏,昔嘗在躬;
非學(xué)道之仲尼,孰能稱服?
大抵袞衣非不華也,不得施于武;
黼裘非不功也,不足用于文。
兼爾適用,比其不群。
既可次于六服,又是率于三軍。
設(shè)五法者圣人,昭然有制;
持二柄于天下,衣以成勛。
則知賓主交其信誠,師旅奮其剛果。
將者尚其右,相者處其左。
則必服有制度,然后人無懈惰。
兼高下短長之法,義各有歸;
參會同征伐之間,施無不可。
故曰足以鍛濯,服而邃深。
可秉威而章化,能安志以平心。
亦猶委貌者田獵之冠,燕臣亦用;
鷩冕為饗射之服,祭事其任。
后之人文不足以經(jīng)邦,武不足以衛(wèi)社,盛服雖被,成能蓋寡。
噫!
得無愧于深衣?
不賢而識其小者。

諸侯之庶為乎別,別子之適謂之宗。
欲正世以相繼,惡群心之異從。
惟君弟之初生,法當(dāng)似續(xù);
致族人之仰事,禮盡寅恭。
古者列侯,先正其裔。
凡立厥次,乃奠而世。
則斯子也,君夫人以為母;
必有弟也,卿大夫以同制。
宰乎爾族,為始祖以優(yōu)崇;
適曰大宗,庶后昆之承繼。
嗣既云立,禮無不司。
如親疏之升降,昭穆之尊卑,吉兇之容節(jié),昏冠之威幾,族所為者,吾皆主之。
職在成家,紹一宗之本始;
代相纂服,豈百世以遷移。
亦有自異國以肇臻,與是邦而有別。
既處其土,因謂之別。
亦自命其來裔,嫡嫡相仍;
得兼綜于小宗,承承不絕。
大抵綱之舉,則網(wǎng)不得而亂;
表之正,則影無從而欺。
欲家邑之咸乂,舍宗子以何為?
豈不見魯國三桓,立其長而統(tǒng)其下;
鄭人七族,建其本而率其支?
是知別者別也,父別異于侯氏;
宗者尊也,已尊優(yōu)于胄子。
以纂其德,以紹其美。
考之《書》,無作室之誚;
在乎《易》,盡克家之理。
彼于國而食采,肇啟封疆;
此以族而得氏,嗣承綱紀(jì)。
夫然則仰繼公子,上尊國君。
正統(tǒng)得以全其貴,同姓無以亂其群。
且異夫三從事之以稱宗,易于后世;
庶子賤而不為長,載在前文。
孰若我在九族而貴之,稱五宗之上者,無忝父德,克寧家社。
故曰繼其祖者,傳代不遷,重其統(tǒng)也。

位各有法,藉無妄為。
實圣人之耕者,宜少陽以居之。
建王社于田中,因時以享;
就春方于國外,順氣之施。
蓋夫追養(yǎng)祖宗,告虔天地。
酒齊以之薦,粢盛以之備。
故凡建國之先,必?fù)駷樘镏巍?div id="6epz66n" class='inline' id='poem_sentence_6_1181747_comment'>
然而制度不同,方隅相異。
在周人之盛世,嘗處南郊;
至唐帝之昌朝,變居?xùn)|位。
其意若曰地播生氣,時從少陽。
土因而沃,物得而昌。
此既興于王藉,吾可實于神倉。
是故廣辟農(nóng)疇,用作躬耕之所;
仰參乾道,式當(dāng)歲起之方。
時或晨見農(nóng)祥,日躔天廟。
則必朝士謹(jǐn)司徒之戒,王者納稷官之詔。
命載耜以勤勞,率就田之壯少。
東作以禮,自符虞帝之書;
壇置于郊,何愧孔生之誚。
胡不居于北者?
惡其就嚴(yán)凝之地;
胡不居于西者?
惡其專肅殺之權(quán)。
就嚴(yán)凝則莫毓其稼,專肅殺則徒事于田。
曷若我地乘于震,氣順于天、啟千畝于王畿,壤稱其奧;
遵五行之木德,位據(jù)其偏。
是所謂假力于人,名田為藉。
因先圣而有建,匪后王之能易。
祀殊西漢,賈生不必獻(xiàn)其言;
時在陶唐,羲仲可以兼而宅。
夫然后天下之農(nóng)不敢以怠,諸侯之養(yǎng)不得而疏。
自我良疇之廣,據(jù)茲盛德之初。
亦猶王所處之明堂,國陽以立;
臣所興之小學(xué),宮左而居。
厥后政失紀(jì)綱,君輕耒耜。
上既遂于晏逸,下亦忘于耘耔。
宜國家舉盛典以興藉田,繼有唐之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