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1035—約1101 【介紹】: 宋福州福清人,字子中,號醒老。林概子。仁宗嘉祐二年進士。神宗熙寧中,同知太常禮院,遣使高麗,懼而辭行,責監(jiān)杭州樓店務。哲宗親政,為中書舍人,修《神宗實錄》。時盡黜元祐群臣,密預其議,起草貶斥司馬光等數(shù)十人詔令。紹圣四年,擢同知樞密院事,次年罷知亳州,徙太原府?;兆诹?,移大名府等地。卒謚文節(jié)。有《兩朝寶訓》。全宋詩
林希,字子中,號醒老(《寶真齋法書贊》卷一七),福州(今屬福建)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淳熙三山志》卷二六),為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神宗朝同知太常禮院,以懼出使高麗,貶監(jiān)杭州樓店務。哲宗時為中書舍人,歷知蘇、宣、湖、潤、杭、亳諸州。紹圣初為翰林學士,預修《神宗實錄》,并草詔丑詆元祐諸臣,擢同知樞密院,以叛章惇罷知亳州,移杭州、太原府?;兆跁r遷大名府,后奪職知揚州,徙舒州,未幾卒,年六十七,謚文節(jié)?!?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三、,東都事略》卷九七有傳。今錄詩十首。全宋文·卷一八一一
林希(一○三五——一一○一),字子中,號醒老,福州福清(今福建福清)人,槩子。嘉祐二年進士。神宗朝,歷館閣???、集賢校理,兩知太常禮院,遷禮部郎中,修國史。元祐初進中書舍人,俄罷出,歷知蘇、杭等六州。紹圣初,章惇復用為中書舍人。時方推明紹述,盡黜元祐諸臣,自司馬光、呂大防、蘇軾、蘇轍等數(shù)十人之制,皆希為之。遷禮部、吏部尚書、翰林學士。紹圣四年,同知樞密院。元符元年罷,出知亳、杭、太原、揚、舒等州府。建中靖國元年卒,年六十七,謚文節(jié)。編著有《神宗實錄》、《兩朝寶訓》、《野史》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三有傳,又見《宋會要輯稿》儀制一一之五。
五言律詩
調元臺極貴,頒宴帝恩馀。
昔副名山錄,今裁史觀書。
天心憂作者,國論屬誰歟。
寂寞懷鉛客,容瞻相府車(宋王明清《揮麈后錄》卷一)。
七言律詩
夢寐家山忽五春,君恩乞與守符新。
便推白傅為前政,更得梁鴻作部民。
入境喜逢馀秉穗,舉杯無復嘆鱸莼。
左司西掖誠非據(jù),尤是詩情愧昔人⑴。
⑴ 自注:夢得與樂天詩云:蘇州刺史例能詩,西掖今來替式司。余從西省,故偶及之。
虎丘換得敬亭山,句水松陵數(shù)舍間。
天下難如兩州好,君恩乞與一身閑。
漸無牒訴煩敲樸,喜有林泉數(shù)往還。
猶想朋云隱君子,思歸時見鬢毛斑(以上宋范成大《吳郡志》卷四九)。
七言絕句
清風樓下兩溪春,三十馀年一夢新。
欲識玉皇香案吏,水晶宮主謫仙人⑴。
⑴ 宋王铚《王公四六話》卷上 《王公四六話》:林子中作禮部員外郎,與公婿何洵直邦彥同曹。聞滕公得湖州,以詩賀邦彥云云,謂公初登第時倅湖州,距是三十年矣。
樂天遺句滿吳門,謝朓窗中列岫存。
試問白蘋洲上客,詩人賈島有曾孫。
歲中謾說易三麾,風月可嘗有別離。
盡是昔賢吟醉地,惜哉(原校:一作可憐)此老不能詩(宋岳珂《寶齋法書贊》卷一七)。
古風
被詔守東吳,夜渡揚子津。
拭目迎家山,洗我京洛塵。
此邦多賢豪,況復平生親。
初欲循故事,公宴月三旬。
庶以敘契闊,豈徒樂吾身。
臨州未閱月,吏牘方紛紜。
避嫌俄得請,主地翻為賓。
樽酒未重持,行樂知何因。
物理可勝嘆,俯仰跡已陳。
趣整震澤帆,遙挹敬亭春。
五月而報政,速哉彼齊人。
今我若置郵,何德于吳民。
舉手謝吳民,自笑行役頻。
使君不能詩,煩汝迎送勤。
來慚白太守,去愧謝宣城。
句
江聲遠落西岷外,山色都橫北固前。
雨過淮山格嫩綠,日銜滄海露殘紅。
辭賦
古者善政,陶乎庶民。上安行于佚道,下無憚于勞身。教思有原,得樂趨于農役;人知足養(yǎng),胥仰戴于君仁。始也,井天下之田,比民居之域。乃辟疆里,乃營稼穡。寒則思為之衣,饑則愿為之食。法既歸厚,利茲各得。蓋上執(zhí)其道,務優(yōu)佚以便民;眾樂其生,率歡娛而竭力。春使之作,熙然悅從;冬使之息,慶其有終。趨時也如鳥獸之至,收成也如寇盜之空。利而不庸,自足王民之用;厚而無困,本資帝力之功。蠢惟有生,不能自恤。役之所以奉其己,利之然后知其佚。仰有以供其祭祀,俯足以寧其家室。谷播其始,化同豳俗之深;壤擊而歌,野有堯民之質。俾爾晝出于塾,俾爾宵索其绹。無力役以奪其節(jié),無賦歛以為之搔。曾動作之敢息,由醇醲之所陶。驅于足用之原,安而服業(yè);圖厥終身之養(yǎng),樂以忘勞。大抵強民者難使從,利眾者久益慕。及充其口腹之欲,由竭其手足之故。汝業(yè)既畢,汝居既固。為之一日之蠟,怠心已忘;優(yōu)爾三時之農,收功有素。然則于于其處,皞皞其趨。俾常產之各得,顧閑民之舉無。治貴優(yōu)游,農者愿耕耘于野;俗相廉遜,老而不負戴于涂。噫!藏其用者其政神,厚其本者其民愿。化而不示其跡,勞而不知其困。斯道也,養(yǎng)生送死;無憾焉,何有于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