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xué)習(xí)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guān)鍵詞 選項 精確匹配 只顯示相關(guān)詩句 位置 任意 詩題 詩句 上下句 律中聯(lián)句 第1句 第2句 第3句 第4句 第5句 第6句 第7句 第8句 第 任意 1 2 3 4 5 6 7 字 更多分類 作者 朝代 任何朝代 先秦 秦 漢 魏晉 南北朝 隋 唐 宋 遼、金、元 明 清 近現(xiàn)代 當(dāng)代 體裁 所有 絕句 律詩 排律 五絕 七絕 五律 七律 五排 七排 五言律絕 七言律絕 詩 詞 散曲 古風(fēng) 五言古風(fēng) 七言古風(fēng) 樂府 古風(fēng)、樂府 騷 四言 五言 六言 七言 偈、頌 聯(lián) 其他 韻部 所有 一東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魚 七虞 八齊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刪 一先 二蕭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陽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鹽 十五咸 一董 二腫 三講 四紙 五尾 六語 七麌 八薺 九蟹 十賄 十一軫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銑 十七筱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 二十一馬 二十二養(yǎng) 二十三梗 二十四迥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寢 二十七感 二十八儉 二十九豏 一送 二宋 三絳 四寘 五未 六御 七遇 八霽 九泰 十卦 十一隊 十二震 十三問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諫 十七霰 十八嘯 十九效 二十號 二十一個 二十二祃 二十三漾 二十四敬 二十五徑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 二十九艷 三十陷 一屋 二沃 三覺 四質(zhì) 五物 六月 七曷 八黠 九屑 十藥 十一陌 十二錫 十三職 十四緝 十五合 十六葉 十七洽 東冬 董腫送宋 江陽 講養(yǎng)絳漾 支微齊灰(半) 紙尾薺賄(半)寘未霽泰(半)隊(半) 魚虞 語麌御遇 佳(半)灰(半) 蟹賄(半)泰(半)卦(半)隊(半) 真文元(半) 軫吻阮(半)震問愿(半) 元(半)寒刪先 阮(半)旱潸銑愿(半)翰諫霰 蕭肴豪 筱巧皓嘯效號 哿個 佳(半)麻 馬卦(半)祃 庚青蒸 梗迥敬徑 有宥 寢沁 覃鹽咸 感儉豏勘艷陷 屋沃 覺藥 質(zhì)陌錫職緝 物月曷黠屑葉 合洽 詩文庫宋蘇轍(共 1866 首) 五律 231七律 572五絕 82七絕 306五排 33七排 5古體 568詞 12四言 24六言 13其他 4樂府 2偈 2贊 2辭賦 10 作品不分行 蘇轍 朝代:北宋已收錄作品:1866首相關(guān)詩詞 (923)相關(guān)人物 (74)行跡地圖詞學(xué)圖錄人物簡介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39—1112 【介紹】: 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由,一字同叔,號潁濱遺老。蘇洵子,蘇軾弟。仁宗嘉祐二年進(jìn)士,復(fù)舉制科。初為商州軍事推官。神宗熙寧間,為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力陳青苗法不可行,出為河南推官。歷陳州教授、應(yīng)天府簽書判官等職。元豐中,坐兄軾以詩得罪,謫監(jiān)筠州鹽酒稅。哲宗立,召為秘書省校書郎,改右司諫,劾新黨蔡確、章惇等。累遷御史中丞,拜尚書右丞、進(jìn)門下侍郎。紹圣中,落職知汝州,又責(zé)雷州安置?;兆诔鐚幹?,再降朝請大夫,罷祠,居許州。后復(fù)大中大夫致仕。卒謚文定。為文汪洋澹泊,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兄合稱三蘇。有《欒城集》、《詩集傳》、《春秋集傳》等。全宋詩蘇轍(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洵、兄軾同以文學(xué)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jìn)士。六年,又舉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為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召為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議事每與王安石不合,出為河南推官,歷陳州教授、齊州掌書記、簽書應(yīng)天府判官。元豐二年(一○七九),兄軾被罪,轍亦坐貶監(jiān)筠州鹽酒稅。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為右司諫,尋遷起居郎、中書舍人,累遷尚書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門下侍郎。八年,哲宗親政,起用新黨。紹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黨人落職,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議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責(zé)授化州別駕,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遷循州?;兆诩次唬贬阌乐?、岳州,復(fù)大中大夫,提舉鳳翔上清太平宮,定居潁昌府。崇寧中重開黨禁,罷祠。大觀二年(一一○八),復(fù)朝議大夫,遷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轉(zhuǎn)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并行于世?!睹急畟麋废录硪灰弧ⅰ?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九有傳?!√K轍詩,以明萬歷間清夢軒刊《欒城集》(其中《欒城集》五十卷,《欒城后集》二十四卷,《欒城第三集》十卷,《欒城應(yīng)詔集》十二卷)為底本。參校宋刻殘本《蘇文定公文集》(簡稱宋大字本)、宋遞修本《蘇文定公文集》(簡稱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讓栩刻本(簡稱明蜀本)、《四部叢刊》明活字本(簡稱明活字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蘇全集》本(簡稱三蘇本)。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詞學(xué)圖錄蘇轍(1039-1112) 字子由。眉州眉山人。軾弟。有詞見《欒城遺言》。全宋文·卷二○三七蘇轍(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洵子,軾弟。嘉祐二年進(jìn)士,六年又舉制策入四等。除商州軍事推官,未赴任。英宗治平二年出任大名府推官。神宗熙寧二年為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三年出為陳州教授,六年改齊州掌書記,九年簽書南京判官。元豐二年受兄烏臺詩案連累,貶監(jiān)筠州鹽酒稅。七年移績溪令。八年神宗病逝,被召還朝,擢右司諫。元祐元年擢起居郎、中書舍人。其后相繼任戶部侍郎、翰林學(xué)士、吏部尚書、御史中丞、尚書右丞、大中大夫守門下侍郎。紹圣元年哲宗親政后,落職知汝州,貶居筠州、雷州、循州。哲宗崩,徽宗立,遇赦北歸,閑居潁昌。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著有《詩集傳》、《春秋集解》、《古史》、《龍川略志》、《龍川別志》、《老子解》、《欒城集》,皆傳世。共1866,分94頁顯示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 2 3 4 5 下一頁五言律詩山胡(1059年) 北宋 · 蘇轍五言律詩山胡擁蒼毳,兩耳白茸茸。野樹啼終日,黔山深幾重。啄溪探細(xì)石,噪虎上孤峰。被執(zhí)應(yīng)多恨,筠籠僅不容。白鷴(1059年) 北宋 · 蘇轍五言律詩白鷴形似鴿,搖曳尾能長。寂寞懷溪水,低回愛稻粱。田家比雞鶩,野食薦杯觴。肯信朱門里,徘徊占玉塘。次韻子瞻太白山下早行題崇壽院(1062年) 北宋 · 蘇轍五言律詩山下晨光晚,林梢露滴升。峰頭斜見月,野市早明燈。樹暗猶藏鵲,堂開已饌僧。據(jù)鞍應(yīng)夢我,聯(lián)騎昔嘗曾。磻溪石(1062年) 北宋 · 蘇轍五言律詩呂公年已莫,擇主渭河邊。跪餌留雙膝,臨溪不計年。神專能陷石,心大豈營鳣。不到磻溪上,安知自守堅。次韻子瞻題長安王氏中隱堂五首 其一 (1063年) 北宋 · 蘇轍五言律詩秦中勝岷⑴蜀,故國不須歸。甲第春風(fēng)滿,巴山晝夢非。竹深啼鳥亂,花落晚蜂飛。我欲西還去,敲門慎勿違。⑴ 宋文集本、明蜀本作三 其二 (1063年)五言律詩唐朝卿相宅,此外更應(yīng)無。請看庭前樹,曾攀屋里姝。流傳漸失實,遺老不禁徂。試問歸登物,林間翠石孤(自注:或云此即歸登宅。)。 其三 (1063年)五言律詩愛君高堂上,有似蜀江壖。墻外終南近,檐西太白偏。晚梅晴自媚,老竹暗相遷。未到遙聞?wù)f,吾廬安得然。 其四 (1063年)五言律詩官去空留鶴,山浮不見鰲。竹林迎日凈(宋文集本作靜),槐木擁亭高。烏噪知人至,蟬鳴覺口勞。誰能飲堂上,解帶不穿袍。 其五 (1063年)五言律詩君看原上墓,墳盡但馀碑。誰見生前貴,塵生帶下龜。高堂幸有酒,一飲豈論貲。勉強(qiáng)行樂耳,古人良可悲。次韻子瞻題扶風(fēng)道中天花寺小亭(1063年) 北宋 · 蘇轍五言律詩客車來不息,轍跡知成溝。莫怪慵登寺,猶宜賞(明蜀本作常)舉頭。獨(dú)游知憶弟,望遠(yuǎn)勝登樓。處處題詩遍,篇篇誰為收。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 大秦寺(1064年) 北宋 · 蘇轍五言律詩大秦遙可說,高處見秦川。草木埋深谷,牛羊散晚田。山平堪種麥,僧魯不求禪。北望長安市,高城遠(yuǎn)似煙。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 仙游潭五首 其一 潭(1064年) 北宋 · 蘇轍五言律詩潭深不可涉,潭小不通船。路斷游人止,龍藏白沫旋。剪藤量水短,插石置橋堅。橋外居民少,躬耕不用錢。 其二 南寺(1064年)五言律詩澄潭下無底,將渡又安能。慣上橫空木,輕生此寺僧。曉魚聞考考,石塔見層層。不到殊非惡,他年記未曾。 其三 北寺(1064年)五言律詩君看潭北寺,何用減潭南。不到還能止,重來獨(dú)未厭。荒涼增客思,貧病覺僧慚。飲水寒難忍,誰言柏子甘。 其四 馬融石室(1064年)五言律詩扶風(fēng)貴公子,早歲伴山家。吹笛墮秋葉,讀書隨曉鴉。業(yè)成心自叛,學(xué)苦我長嗟。石室非人住,窮山雪似沙。 其五 玉女洞(1064年)五言律詩洞門蒼蘚合,逼仄不容身。傳有虛明處,中藏窈窕人。吹笙橋上月,拾翠洞(宋文集本作澗)南春。往往來山下,蕭然雨灑塵。送張?zhí)朴⒈O(jiān)閬州稅(1065年) 北宋 · 蘇轍五言律詩閬中雖近蜀,監(jiān)稅本閑官。豈足淹賢俊,聊應(yīng)長羽翰。讀書心健否,答策意何闌。未可厭畋獵,田中有走貆。送家定國同年赴永康掾(1065年) 北宋 · 蘇轍五言律詩清慎岷山掾,登科已七年。迎親就魚稻,為吏擇林泉。去騎關(guān)中熱,歸心沫水鮮。官閑幸可樂,記買鷓鴣煎(自注:永康多鷓鴣。)。送霸州司理翟曼(1065年) 北宋 · 蘇轍五言律詩大梁能賦客,邊郡系囚曹。官職不相稱,聲名終自高。試觀為吏苦,應(yīng)過讀書勞。努力事初宦,尺絲無厭繅。利路提刑亡伯郎中挽詞二首 其一 (1062年) 北宋 · 蘇轍五言律詩好學(xué)先鄉(xiāng)黨,登科復(fù)妙年。誰為耆舊傳,最處縉紳先。淪謝今亡矣,風(fēng)流孰繼焉。魂歸食里社,世世仰仁賢。 共1866,分94頁顯示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 2 3 4 5 下一頁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粵ICP備17077571號關(guān)于本站聯(lián)系我們客服:+86 136 0901 3320
人物簡介
【生卒】:1039—1112 【介紹】: 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由,一字同叔,號潁濱遺老。蘇洵子,蘇軾弟。仁宗嘉祐二年進(jìn)士,復(fù)舉制科。初為商州軍事推官。神宗熙寧間,為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力陳青苗法不可行,出為河南推官。歷陳州教授、應(yīng)天府簽書判官等職。元豐中,坐兄軾以詩得罪,謫監(jiān)筠州鹽酒稅。哲宗立,召為秘書省校書郎,改右司諫,劾新黨蔡確、章惇等。累遷御史中丞,拜尚書右丞、進(jìn)門下侍郎。紹圣中,落職知汝州,又責(zé)雷州安置?;兆诔鐚幹?,再降朝請大夫,罷祠,居許州。后復(fù)大中大夫致仕。卒謚文定。為文汪洋澹泊,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兄合稱三蘇。有《欒城集》、《詩集傳》、《春秋集傳》等。
蘇轍(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洵、兄軾同以文學(xué)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jìn)士。六年,又舉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為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召為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議事每與王安石不合,出為河南推官,歷陳州教授、齊州掌書記、簽書應(yīng)天府判官。元豐二年(一○七九),兄軾被罪,轍亦坐貶監(jiān)筠州鹽酒稅。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為右司諫,尋遷起居郎、中書舍人,累遷尚書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門下侍郎。八年,哲宗親政,起用新黨。紹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黨人落職,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議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責(zé)授化州別駕,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遷循州?;兆诩次唬贬阌乐?、岳州,復(fù)大中大夫,提舉鳳翔上清太平宮,定居潁昌府。崇寧中重開黨禁,罷祠。大觀二年(一一○八),復(fù)朝議大夫,遷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轉(zhuǎn)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并行于世?!睹急畟麋废录硪灰弧ⅰ?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九有傳?!√K轍詩,以明萬歷間清夢軒刊《欒城集》(其中《欒城集》五十卷,《欒城后集》二十四卷,《欒城第三集》十卷,《欒城應(yīng)詔集》十二卷)為底本。參校宋刻殘本《蘇文定公文集》(簡稱宋大字本)、宋遞修本《蘇文定公文集》(簡稱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讓栩刻本(簡稱明蜀本)、《四部叢刊》明活字本(簡稱明活字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蘇全集》本(簡稱三蘇本)。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蘇轍(1039-1112) 字子由。眉州眉山人。軾弟。有詞見《欒城遺言》。
蘇轍(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洵子,軾弟。嘉祐二年進(jìn)士,六年又舉制策入四等。除商州軍事推官,未赴任。英宗治平二年出任大名府推官。神宗熙寧二年為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三年出為陳州教授,六年改齊州掌書記,九年簽書南京判官。元豐二年受兄烏臺詩案連累,貶監(jiān)筠州鹽酒稅。七年移績溪令。八年神宗病逝,被召還朝,擢右司諫。元祐元年擢起居郎、中書舍人。其后相繼任戶部侍郎、翰林學(xué)士、吏部尚書、御史中丞、尚書右丞、大中大夫守門下侍郎。紹圣元年哲宗親政后,落職知汝州,貶居筠州、雷州、循州。哲宗崩,徽宗立,遇赦北歸,閑居潁昌。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著有《詩集傳》、《春秋集解》、《古史》、《龍川略志》、《龍川別志》、《老子解》、《欒城集》,皆傳世。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粵ICP備17077571號關(guān)于本站聯(lián)系我們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