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選項

位置
更多分類

作者
朝代

體裁
韻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40—1196 【介紹】: 宋宗室,居饒州馀干,字子直。趙善應(yīng)子。孝宗乾道二年進(jìn)士。除秘書省正字。歷吏部侍郎兼太子侍講、制置四川兼知成都府等職。光宗紹熙二年,召為吏部尚書。四年,遷知樞密院事。五年,與韓侂胄等定議,立嘉王趙擴為帝,是為寧宗。拜右丞相,命朱熹待制經(jīng)筵,悉收召士君子之在外者。未幾,和韓侂胄有隙。寧宗慶元元年,罷相出知福州。侂胄黨仍誣貶不已,再謫永州安置。至衡州疾作,為守臣所窘,暴死。后謚忠定。有詩文集和《太祖實錄舉要》、《國朝諸臣奏議》。
全宋詩
趙汝愚(一一四○~一一九六),字子直,饒州馀干(今江西馀干西北)人。宋宗室。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進(jìn)士。八年,知信州。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知臺州(《嘉定赤城志》卷九),尋除江西轉(zhuǎn)運判官。入為吏部郎中兼太子侍講。九年,出為福建路安撫使兼知福州,遷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光宗紹熙二年(一一九一),召為吏部尚書。四年,遷知樞密院事。五年,孝宗卒,光宗以疾不能執(zhí)喪,與外戚韓侂胄擁立寧宗,拜右丞相。在相位僅半年,即遭韓排擠出知福州,尋謫永州安置,至衡州暴卒,年五十七。謚忠定。有詩文集十五卷,已佚。編《國朝諸臣奏議》一百五十卷,傳世。事見清道光《馀干縣志》卷二一《忠定趙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九二有傳。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六一八五
趙汝愚(一一四○——一一九六),字子直,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僑居饒州馀干(今江西馀干)。宗室,善應(yīng)子。乾道二年擢進(jìn)士第一,簽書寧國軍節(jié)度判官。召試館職,除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著作郎。歷知信州、臺州,除江西轉(zhuǎn)運判官。入為吏部侍郎兼太子侍講,遷秘書少監(jiān)權(quán)給事中,權(quán)吏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以集英殿修撰帥福建。進(jìn)直學(xué)士、制置四川,兼知成都府。進(jìn)敷文閣學(xué)士知福州。紹熙二年召為吏部尚書。四年知樞密院事。奉嘉王即皇帝位,進(jìn)右丞相。因韓侂胄排擠,責(zé)寧遠(yuǎn)軍節(jié)度副使,慶元二年至衡州卒,年五十七。后謚忠定,封周王。著作有《太祖實錄》、《國朝諸臣奏議》(存)及詩文集十五卷。見劉光祖《宋丞相忠定趙公墓志銘》(道光《馀干縣志》卷二一),《宋史》卷三九二本傳。
七言律詩
幾年奔走厭塵埃,此日登臨亦快哉。
江月不隨流水去,天風(fēng)直送海濤來。
故人契闊情何厚,禪客飄零事已灰。
堪嘆世人祇如此,危欄獨倚更徘徊(清元賢《鼓山志》卷一○)。

七言絕句
劉阮廟 南宋 · 趙汝愚
七言絕句
當(dāng)年劉阮意何窮,莫謂仙凡事不同。
解到瓊臺雙闕下,遙知道骨與仙風(fēng)。

石橋 南宋 · 趙汝愚
七言絕句
法身遍滿三千界,影現(xiàn)天臺水石間。
我欲直從心地見,來看磊磈聽淙潺(同上書卷五)。

飔飔忽見青鸞尾,掃遍翠崖岡上頭。
昨夜月明仙子過,玉笙吹徹萬山秋。

致爽軒 南宋 · 趙汝愚
七言絕句
濃陰夾道水流渠,吹盡殘花不復(fù)馀。
唯有范家千畝竹,青青依舊色侵書。
⑴ 《全蜀藝文志》卷一二作裾 以上《宋詩拾遺》卷一八

古風(fēng)
魯侯作南門,春秋書不時。
嗟予春暮來,復(fù)遣秋暮歸。
巖巖龍固山,迢迢括蒼溪。
孤城煨燼馀,棟宇煙塵飛。
悠悠客行路,一夕固藩籬。
城中十萬家,奠枕將何期。
賓僚賈馬儔,邑下循良師。
經(jīng)營有馀地,所就踰前規(guī)。
西風(fēng)散黃菊,天宇澄清暉。
浩歌留飛仙,擊鼓驚馮夷。
分題雜險怪,醉墨翻淋漓。
別來冊府英,往往夢見之。
恍然今夕游,似夢疑復(fù)非。
夜深燈火闌,露下星斗移。
父老呼童兒,挽裳或褰衣。
來飲史君酒,聽歌史君詞。
有淚不忍彈,恐遂行人悲(宋林表民《天臺續(xù)集別編》卷二)。

尚書天官貴,持經(jīng)侍帷幄。
青冥欲無際,白首非故約。
連檣動南浦,父老望巖壑。
下車入里門,執(zhí)手問歡樂。
十年幾風(fēng)雨,寒雞叫屋角。
勤勞畢吾分,帝賚出寵渥。
殊適奉香火,禁直連六閣。
遂令宣室思,從今問晦朔。

金溪有梅花矗矗,平生愛之看不足。
故人愛我如愛梅,來共寒窗伴幽獨。
紛紛俗子何足云,眼看桃李醉紅裙。
酒狂耳熱仰天笑,不特惡我仍憎君。
但令梅花繞僧屋,梅里扶疏萬竿竹。
相逢歲晚兩依依,故人冰清我如玉(清曾燠《江西詩徵》卷一六)

水月光中,煙霞影里,涌出樓臺。
空外笙簫,云間笑語,人在蓬萊。

天香暗逐風(fēng)回。
正十里、荷花盛開。
買個輕舟,山南游遍,山北歸來。

早晚扁舟會東下,莫占衡岳問歸程。
⑴ 宋戴復(fù)古《石屏詩集》卷五《題趙忠定公雪錦樓詩》注

寒雪冥濛外,山云顯晦中(游上清宮)。
按:宋王象之《輿地紀(jì)勝》卷一五一《成都府路·永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