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曇密(一一二○~一一八八),號混源,俗姓盧,天臺(今屬浙江)人。年十二去家,師資福道榮。十六圓具,習(xí)臺教,棄依大慧于徑山。后歷訪名宿,無省發(fā)。之泉南教忠求決于晦庵。偶舉香嚴(yán)擊竹因緣,豁然契悟。即往梅陽,參見妙喜,歷四載。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出住苕溪上方,次遷臺城、紫籜、鴻福、萬年。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詔居凈慈。十五年示寂,年六十九。為南岳下十七世,教忠晦庵彌光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二一、《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十五首。大明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曇密號混源。天臺盧氏子也。生即英敏穎異匪凡。幼失蔭天志懷高邁。初依邑之資福道榮研窮竺教。十六圓具足戒登大僧籍。大小律部瑩無瑕疵。精習(xí)天臺教觀。而于頓漸偏圓性具理毒之旨如指諸掌。一日嘆曰。教乘之妙無得而稱。但未離于名言終非見性。不若更衣從別傳之學(xué)。倘有隙見足快生平。聞大慧唱道徑山。腰包禮謁。又訪雪巢一此庵元諸公。皆無省發(fā)。于是從閩而之泉南。投教忠光和尚。俾職維那。聞忠舉香嚴(yán)擊竹因緣?;砣黄跷虺寿?。忠詰玄沙未徹之語。對酬無滯。始囑曰。子此后方可見大慧也。于是受教辭往梅陽。服勤四載?;蹏L登座焉。出世奉詔住持凈慈大弘教忠之道。戶外之履常滿。示寂塔于本山之西北隅。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曇密,字混源,天臺盧氏子也。生即英敏,穎異匪凡。幼失所天,志懷高邁。初依邑之資福道榮,研窮竺教。十六圓具,登大僧籍。大小律部,瑩無瑕疵,精習(xí)天臺教觀,而于頓漸偏圓性具理毒之旨,如指諸掌。一日,嘆曰:“教乘之妙無得而稱,但未離于名言,終非見性,不若更衣從別傳之學(xué),倘有隙見,足快生平?!甭劥蠡鄢缽缴?,頂笠謁之。又訪雪巢一、此庵元諸公皆無省發(fā),于是從閩而之泉南,投教忠光。因職維那,聞忠舉香嚴(yán)擊竹因緣,豁然契悟,呈偈,忠詰玄沙未徹之語,對酬無滯,始囑曰:“子此后方可見大慧也。”于是受教辭往梅陽,服勤四載,慧嘗命分座。出住凈慈,大宏教忠之道,戶外履常滿。示寂,塔于寺西北隅。
七言絕句
偈頌
連綿雨不晴,谷子多損失。
二麥未入泥,憂心常惕惕。
來歲不饑荒,未敢相委悉。
啟告梵天帝釋天玉皇大帝天,且放日頭出。
春日晴,黃鶯鳴,更聽斷崖流水聲。
青山疊翠,款步作程,歸來煙島有誰爭。
即心即佛,非心非佛。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半夜虛空揣出骨。
十分描摸畫難成,試問諸人是何物。
阿呵呵,咄咄咄。
拶倒門前大案山,摶風(fēng)放出遼天鶻。
一身浪宕無拘撿,鬧市門頭恣意游。
漢地不收秦不管,不風(fēng)流處也風(fēng)流。
健則坐,困則休,信任從教雪滿頭。
寄語宣和政和元和佛陀,張僧伽李達(dá)磨,老聃孔丘,照顧溈山水牯牛。
豈弟張夫子,遺我徑寸璧。
中有數(shù)個字,字字無人識。
菩提妙心作么發(fā),日應(yīng)萬機(jī)元不差。
回首瞥然輕覷著,大千沙界是皇家⑴。
⑴ 舉太宗皇帝嘗夢神人報云:請陛下發(fā)菩提心?;实墼绯?,宣問左右街曰:菩提心作么生發(fā)。左右街無對。后來雪竇和尚道:實(shí)謂今古罕聞。
咄這花木瓜,苦澀無以加。
驀然嚼得碎,清風(fēng)生齒牙。
種性惡,不堪誇。
楊岐老驢三只腳,蹋人無數(shù)滿天涯(大慧禪師忌日拈香。)。
湖山疊亂青,湖水漾虛碧。
斷岸蓼花紅,疏林秋露滴。
良哉觀世音,處處失彌勒。
汲水僧歸林下寺,待船人立渡頭沙。
澄江渺渺煙波窄,云靜一天星斗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