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分4頁顯示 2 3 4 下一頁
七言絕句
空明潭影月溶溶,向夜寒隨劍氣沖。
三尺枯蛟抱樹死,祇馀秋水繞加冬⑴。
⑴ (作者注:「樹名,高聳蔽天,相傳荷蘭插劍樹上,樹忽生皮,包劍于內(nèi),不可復(fù)見?!梗?。(施懿琳編校)
盤寫晶丸轉(zhuǎn)未停,弘成吞處石光熒⑴。
何如插羽凌風(fēng)去,碧落新晴聽遠(yuǎn)鈴(施懿琳編校)。
⑴ 作者注:「弘成子人授以文石,如鳥卵,吞之遂成名儒?!?/div>
日日開籠放雪衣,海天難得寄書歸。
祇教早脫將雛苦,化作詩腸白鳳飛(施懿琳編校)。
一堂缶瑟愿交陳,拚取樽前血灑塵。
廷吒強秦渾不懼,引車時復(fù)避同人(施懿琳編校)。
等閒嫌怨且全拋,兩虎何堪共怒哮。
舉國無心完趙璧,祇疑廉藺是私交(施懿琳編校)。
潮雞齊唱二更初,竹影空齋自校書。
記得傳柑春宴散,玻瓈燈里看紅魚(施懿琳編校)。
佛桑庭下露盈盈,舊夢難追隔水程。
記得踏歌人靜后,油窗坐聽斗牌聲(施懿琳編校)。
膽瓶清供一枝梅,新月如圭照客杯。
記得彩幡頭上卸,粉香輕逐落英來(施懿琳編校)。
競誇麻達好腰圍,健足凌空捷似飛。
薩鼓鏗⑴鏘聲近遠(yuǎn),輕塵一道走差歸⑵。
⑴ 編者按:「鏗」,臺銀本作「鑒」,形近而誤。
⑵ (此詩收于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藝文),又載余文儀《續(xù)修臺灣府志》(藝文)、董天工《臺海見聞錄》、彭國棟《廣臺灣詩乘》、陳漢光《臺灣詩錄》。編者按:《臺海見聞錄》題作(箍腹)、林文龍(張湄與「瀛壖百詠」)題作(箍腹)。(施懿琳編校)
爭迎使節(jié)共歡呼,驄⑴馬前頭眾婦趨。
首頂糍盤陳野食,大官曾未識都都⑵。
⑴ 編者按:「驄」,彭國棟《廣臺灣詩乘》作「駿」。
⑵ (此詩收于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藝文),又載余文儀《續(xù)修臺灣府志》(藝文)、彭國棟《廣臺灣詩乘》、陳漢光《臺灣詩錄》。編者按:林文龍(張湄與「瀛壖百詠」)題作(迎使)。(施懿琳編校)
鵝筒慣寫紅夷字,鴃舌能通先圣書。
何物⑴兒童真拔俗,瑯瑯音韻誦關(guān)雎⑵。
⑴ 編者按:「何物」,董天工《臺海見聞錄》作「寧馨」。
⑵ (此詩收于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藝文),又載余文儀《續(xù)修臺灣府志》(藝文)、董天工《臺海見聞錄》、彭國棟《廣臺灣詩乘》、陳漢光《臺灣詩錄》。編者按:《臺海見聞錄》、林文龍(張湄與「瀛壖百詠」)題作(社學(xué))。(施懿琳編校)
藤毬擲罷舞鞦韆,世外嬉怡別有天。
月幾回圓禾幾熟,歲時頻換不知年⑴。
⑴ (作者注:「番眾不知年月,以谷熟為一歲,月圓為一月,嘗以藤絲編為毬,會社眾為蹋鞠之戲,與鞦韆為樂。」此詩收于余文儀《續(xù)修臺灣府志》(藝文),又載陳培桂《淡水廳志》(文徵)、蔡振豐《苑里志》(文徵)、董天工《臺海見聞錄》、賴子清《臺灣詩?!?、彭國棟《廣臺灣詩乘》、陳漢光《臺灣詩錄》。編者按:《臺海見聞錄》、林文龍(張湄與「瀛壖百詠」)題作(戲毬)。(施懿琳編校)
傀儡山深惡木稠,穿林如虎攫人頭。
群兇⑴社里誰雄長,茅宇新添金髑髏⑵。
⑴ 編者按:「兇」,彭國棟《廣臺灣詩乘》作「蠻」。
⑵ (此詩收于余文儀《續(xù)修臺灣府志》(藝文),又載董天工《臺海見聞錄》、彭國棟《廣臺灣詩乘》、陳漢光《臺灣詩錄》。編者按:《臺海見聞錄》、林文龍(張湄與「瀛壖百詠」)題作(懸顱)。(施懿琳編校)
重里筠籠寄海南,寺聞未減樹頭甘。
年時最解相如渴,玉手搓香酒半酣(施懿琳編校)。
① 作者注:「在臺灣道署內(nèi),高拱乾觀祭建。滄波浩渺,島嶼參差,悉入望中。」此詩又載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藝文),魯鼎梅《重修臺灣縣志》(雜記)、余文儀《續(xù)修臺灣府志》(藝文)、薛志亮《續(xù)修臺灣縣志》(藝文)、連橫《臺灣詩乘》。編者按:《重修臺灣府志》題作(澄臺小集次韻);《重修臺灣縣志》將
澄臺上下樹婆娑,滿目殘陽動碧⑴波。
天水無垠同一氣⑵,風(fēng)帆如葉島如螺(施懿琳編校)。
⑴ 編者按:「碧」,范咸《重修臺灣府志》、魯鼎梅《重修臺灣縣志》、余文儀《續(xù)修臺灣府志》、薛志亮《續(xù)修臺灣縣志》、連橫《臺灣詩乘》作「遠(yuǎn)」。
⑵ 編者按:「氣」,范咸《重修臺灣府志》、余文儀《續(xù)修臺灣府志》、薛志亮《續(xù)修臺灣縣志》、連橫《臺灣詩乘》作「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