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
楊廷理,字清和,號半緣,又號更生,柳州人。乾隆丁酉拔貢,歷官福建臺澎兵備道,罷,復(fù)起建寧知府。有《知還書屋詩鈔》。全臺詩
楊廷理(1747~1816),字清和,一字半緣,號雙梧,晚號更生。廣西柳州府馬平縣(今柳州市)人〖參考連橫《臺灣通史》〈列傳〉、劉漢忠〈楊廷理的「勞生節(jié)略」及「東游草」〉,《臺灣文獻(xiàn)》第四十七卷第一期,臺北,1966年、何培夫〈楊廷理開蘭治績及其風(fēng)范〉,《臺灣文獻(xiàn)》三十四卷第三期,1983年、楊永智《明清臺南刻書研究》,東海大學(xué)中研所碩士論文,2001年?!?。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貢生,次年朝考一等一名。初任福建侯官知縣。分別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嘉慶十二年(1807)、嘉慶十四年(1809),三度來臺,前后十六年,即使日后宦海浮沉,其心思始終不離臺灣,可說是清代治臺官員中,最熟悉臺灣事務(wù)者。先后曾擔(dān)任臺灣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福建臺灣府知府、護(hù)理福建分巡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xué)政、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噶瑪蘭通判等多種職務(wù)。第一次來臺時,適值林爽文、莊大田起事,廷理以招募義勇,守城有功而累升道臺,后因侯官任內(nèi)虧空褫職,謫戌伊犁八年。第二次、三次來臺,除擊潰海盜朱濆,平定淡水的漳、粵、泉分類械斗外,其力主開發(fā)噶瑪蘭,關(guān)系臺灣開發(fā)頗鉅。其經(jīng)歷之廣可謂歷來游宦之罕見者,此所以許喬林許之曰:「祈連萬里,臺澎三至,游岑嘉州未到之境,創(chuàng)藍(lán)鹿洲未建之勛哉!」(許喬林《知還屋詩鈔》序) 廷理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十月初升任臺灣知府,隨即主持歲試,并委由海東書院掌教曾中立編輯優(yōu)等文章,親自校訂,以為課藝,計有《臺陽試牘》初集、二集、三集,并重刻《柳河?xùn)|先生集》,著作有《東瀛紀(jì)事》一卷、《議開臺灣后噶瑪蘭節(jié)略》一卷及《敘刊年譜》。生前自刊詩集九種,包括《西來草》、《東歸草》、《南還草》、《北上草》、《再來草》、《雙梧軒詩草》、《東游草》,另有未刊本《候蟲吟》,于林爽文之役中佚去。道光十六年(1836),楊廷理第五子楊立亮請許喬林據(jù)各集重加匯輯刊刻,稍刪其涉應(yīng)酬者訂為《知還書屋詩鈔》十卷,內(nèi)含《西來草》三卷、《西來剩草》一卷、《東歸草》一卷、《南還草》一卷、《北上草》一卷、《東游草》一卷、《拾遺草》一卷及附錄楊廷理自撰年譜《勞生節(jié)略》一卷,其中《拾遺草》三十首是他從書篋中拾得《候蟲吟》的片稿。臺灣省文獻(xiàn)會所印《知還書屋詩鈔》除包含上述《詩鈔》十卷、《勞生節(jié)略》一卷外,尚有附錄《再來草》一卷、《東瀛紀(jì)事》一卷、《議開臺灣后山噶瑪蘭節(jié)略》一卷、補(bǔ)遺詩(包括《噶瑪蘭廳志》、藝文總集《嶠西詩鈔》、《三管英靈集》、《柳州文藝集》中偶關(guān)楊廷理之詩作,凡未見于《知還書屋詩鈔》者一并錄入)、補(bǔ)遺文?! 〗翊颂幩冒姹炯匆晕墨I(xiàn)會出版《知還書屋詩鈔》為主。詩鈔中或有增字、缺字者,于注中標(biāo)示出;又詩鈔中點校者對該詩作之按語,亦一并附上。詩鈔每卷皆清楚地載明時間,且詩注甚詳,或引前人之詩、佛典、道書等,或記個人生活瑣事,種種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皆在其詩注中毫無隱瞞;而卷名以「西來」、「東歸」、「南還」、「北上」、「東游」為題,更表明了他的官轍無定,四方奔馳的浮宦生涯。廷理在臺之詩作主要見于《東游草》中,時間為嘉慶十一年至十八年(1806~1813),其前自序云:「予以詩紀(jì)事,據(jù)事直書」,又云取司空圖《詩品》之語,作品以「實」、「率」為期,因此《東游草》可說是記錄楊廷理開發(fā)噶瑪蘭心路歷程的重要作品。(余美玲撰)
五言律詩
① 此詩又載薛志亮《續(xù)修臺灣縣志》〈藝文〉、蔣鏞《澎湖續(xù)編》〈藝文〉、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藝文〉、林豪《澎湖廳志》〈藝文〉、連橫《臺灣詩乘》、彭國棟《廣臺灣詩乘》、陳漢光《臺灣詩錄》。
為議澎民賑,勞予百戰(zhàn)身。
風(fēng)波驚乃覺,天佑禱逾神。
浪息魚龍靜,光開日月新。
不知漂泊者,曾有未安人(余美玲編校)。
① 此詩又載薛志亮《續(xù)修臺灣縣志》〈藝文〉、蔣鏞《澎湖續(xù)編》〈藝文〉、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藝文〉、林豪《澎湖廳志》〈藝文〉、連橫《臺灣詩乘》、彭國棟《廣臺灣詩乘》、陳漢光《臺灣詩錄》。
風(fēng)急難為定,縱橫東吉洋。
驚人千頃浪,撫己九回腸。
云氣倏開爽,天心寧⑴混茫。
不波殊可慶,戀闕敢相忘(余美玲編校)。
⑴ 編者按:「寧」,薛志亮《續(xù)修臺灣縣志》、蔣鏞《澎湖續(xù)編》、林豪《澎湖廳志》、連橫《臺灣詩乘》、彭國棟《廣臺灣詩乘》作「幻」。
① 此詩又載薛志亮《續(xù)修臺灣縣志》〈藝文〉、蔣鏞《澎湖續(xù)編》〈藝文〉、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藝文〉、林豪《澎湖廳志》〈藝文〉、連橫《臺灣詩乘》、彭國棟《廣臺灣詩乘》、陳漢光《臺灣詩錄》。
利涉惟忠信,姱修無一能。
望洋情緒怯,飛渡眼花騰。
宦海原如此,驚濤見未曾⑴。
嗒然何所恃,方寸實堪憑(余美玲編校)。
⑴ 編者按:「驚濤見未曾」,林豪《澎湖廳志》、連橫《臺灣詩乘》、彭國棟《廣臺灣詩乘》作「驚心得未曾」。
① 此詩又載薛志亮《續(xù)修臺灣縣志》〈藝文〉、蔣鏞《澎湖續(xù)編》〈藝文〉、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藝文〉、林豪《澎湖廳志》〈藝文〉、連橫《臺灣詩乘》、彭國棟《廣臺灣詩乘》、陳漢光《臺灣詩錄》。
漸見月如晝⑴,金波萬里寬。
參差魚舍遠(yuǎn),高下浪花寒。
夷險皆前定,馳驅(qū)敢畏難。
嗟予還泛泛,久矣繪圖看⑵。
⑴ 編者按:「晝」,彭國棟《廣臺灣詩乘》作「畫」。
⑵ (作者注:「甲辰(1784)予嘗作觀海圖?!梗#ㄓ嗝懒峋幮#?/div>
七言律詩
① 作者注:「八月十六日雨,至此日上,中間晴不及五日?!勾嗽娪州d薩廉《噶瑪蘭廳志》〈雜識〉、陳漢光《臺灣詩錄》。編者按:此首以下至〈畏雨〉收于《知還書屋詩鈔》〈補(bǔ)遺〉。
斜風(fēng)密雨到重陽,憶到身家百感茫。
覓句了無新意味,從公難改舊衷腸。
潮聲遠(yuǎn)近喧清夢⑴,蟲語周遭近小床。
畢竟似僧還是客,披衣起坐費思量(余美玲編校)。
⑴ 作者注:「夜夢人以『恭城留任』四字,封貼宅之后門?!?/div>
① 此詩又載薩廉《噶瑪蘭廳志》〈雜識〉、陳漢光《臺灣詩錄》。
六五光陰彈指中,遐陬三至效孤忠⑴。
云霞過眼都陳跡,冷暖隨人亦苦衷。
歧路疊更心倍小,流言難禁耳須聾。
功名青史知非偶,未信蒼顏得轉(zhuǎn)童(余美玲編校)。
⑴ 作者注:「《宋史》謂韓琦孤忠,每賴神助。予于噶瑪蘭不畏瘴癘,亦然?!?/div>
欣償夙愿歷深山,自在尋吟暮雨灣。
權(quán)勇不矜心坦蕩,猛寬相濟(jì)語雍嫻。
三災(zāi)恰共黎番苦⑴,二端平分水月間⑵。
審處熟思憑一己,幾回搓手悵維艱(余美玲編校)。
⑴ 作者注:「庚午(1810)夏,五圍火,后繼以颶報,二災(zāi)幸無大害?!?/div>
⑵ 作者注:「庚夏濁水溪循故道,中秋見月?!?/div>
憶承恩命感慚俱,薦歷升階眷獨紆。
鞅掌卅年因偊步,黽皇一念凜公趨。
緣深瀛海頻經(jīng)度,夢契臞仙屢仗扶⑴。
差喜精神猶滿足,卑官雅稱白髭須⑵。
⑴ 作者注:「予以丙午(1784)渡臺后,每遇疑難事,即夢與清臞老人對話?!?/div>
⑵ (作者注:「時得委署淡防信。」)。(余美玲編校)
重思建樹到甌閩,一片丹心總欲伸。
拓土開疆經(jīng)歲月(作者注:「予往來駐辦九閱月?!梗?/span>,鋤奸勘亂輯民人⑴。
雪霜飽盡消中熱,風(fēng)雨漂馀會首春⑵。
仕路崎嶇隨運轉(zhuǎn),伊誰祿富我偏貧(余美玲編校)。
⑴ 作者注:「予以奏委查辦斗案渡臺。」
⑵ 作者注:「蘭境風(fēng)雨,冬月最盛,予上元日重到,恰逢晴霽。」
七言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