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句因包含“鴻濛”,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鴻濛
第 7 句因包含“培塿”,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培塿
第 52 句因包含“赤子”,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赤子
第 70 句因包含“脫屣”,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脫屣
第 70 句因包含“脫屣”,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脫屣
第 98 句因包含“死灰”,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死灰
第 98 句因包含“死灰”,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死灰
第 146 句因包含“陵谷遷”,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陵谷
第 199 句因包含“年,八千歲,椿”,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八千歲
第 208 句因包含“開八荒,壽域”,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壽域
第 217 句因包含“橫陳”,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橫陳
靜壽賦 南宋 · 袁甫
 出處:全宋文卷七四二四、《蒙齋集》卷一九
試觀夫宇宙之大,廣漠鴻濛。
無際兮無畔,何始兮何終。
乃于其間,有物穹窿
小而培塿,猶有屹立之狀;
大而喬岳,不知幾千萬重。
曲折回旋起伏蜿蜒。
其長亙地,其崇倚天。
吾履其麓而不敢指其肩,曰:是孰使之然耶?
毋乃元?dú)?/span>扶輿磅礴偶得其全耶?
毋乃性質(zhì)孤高峭拔獨(dú)立萬物之表,已在天之先耶?
不然何以不與萬物忽生倏死,而獨(dú)綿綿延延,不知紀(jì)年耶?
夫子對此巋然,若有以警。
將使后學(xué)默自深省,乃發(fā)仁者樂山之語。
不得已狀之曰靜,又申之曰壽,以見其靜而且永。
大哉圣訓(xùn),日星炳炳。
言近指遠(yuǎn),神交心領(lǐng)。
不可求其象,又烏可系其影?
且獨(dú)不睹草木發(fā)育,云煙蓊郁,寶藏晶輝虎豹出沒。
四時(shí)朝暮無窮,常見生意勃勃
之無益乎纖毫,損之不虧一發(fā)
振萬古以如茲,度歲月兮倏忽。
反而觀乎一身之所寄,以求夫靜壽之深致。
赤子之生,湛然清粹。
及乎漸長,乃殊童稚
真淳一散,橫生情偽。
耳目驅(qū)之耶?
然有耳不可禁其聽,而目不可止其視。
事物汩之耶?
然物不可得而拒,事至不可得而遲。
耳目本以發(fā)吾明,吾反以晦吾明。
事物以資吾生,吾反以喪吾生。
咎其未能靜也,吾將塊然獨(dú)處,脫屣世故營營
患其不克壽也,吾將泰養(yǎng)浩,伴明月而侶長庚。
徐而察之,乃形存神往,境寂心馳,萬感俱集,朋從爾思。
填膺私欲,滿腹群疑。
言乃多悔,駟馬莫追。
戕賊天常,罪孰大斯?
吁!
始謂靜者善之徒,今乃惡之歸。
始謂靜者壽之胎,今乃夭之基。
然則其殆靜壽誤之耶?
曰:非然也。
《易》稱不動(dòng),無思無為。
詩》歌帝則不識(shí)不知。
無思為也,而非死灰;
不識(shí)知也,豈槁木哉?
動(dòng)常生于靜,靜乃動(dòng)之友。
天地陰陽,人物牝牡。
生生不窮,是以能久。
久而不息,不息不朽。
靜,壽之母;
壽,靜之子。
當(dāng)其靜時(shí),意念不起
起從何作,不起誰使
起從何來,不起誰止?
誰令意生,誰令意死?
非死非生,誰識(shí)此理?
意或在此,亦或在彼。
非彼非此,何物比擬。
至于是,吾不知孰為動(dòng),孰為靜。
動(dòng)靜無跡,人安可形諸言。
不知為壽,孰為夭。
壽夭無端,又安可書傳。
萬籟盡息,靜之至也。
然而谷虛響答,有若鼓吹
狂飆怒號,厥聲震地。
山雖守其寂寂,而動(dòng)也亦通乎一氣
萬古不改,壽之極也。
然而陵谷遷移,俄焉一息。
負(fù)之而走,何俟有力。
欲與天地長久而變也,遽失其青蔥之色。
吁!
本無靜也,靜則有體。
無動(dòng)無靜,妙哉斯旨。
本非壽也,壽猶有算,非壽非夭,義乃一貫
變態(tài)多端,而靜自如
摧裂無常,而壽莫踰。
匪實(shí)匪虛,匪行匪居。
孰測其極,孰究厥初?
悲夫后之論者有二說焉:或挾山以傲人,則曰:「人役役兮,不如山之閒。
山處閒而享長年兮,豈人生脆弱之所可攀」。
或挾天地以傲山,則又曰:「山不能載地,而地則能載山。
不能增天之壽,而天則能使山壽兩間」。
陋哉二說,又何足班。
于是斷之曰:「子謂天地大于山,山大于人之身。
吾謂人不能獨(dú)大如山,而天地不能外吾仁。
是仁也,天地未判,其存純純。
天地奠位,其用無垠。
當(dāng)其安止洞然忘我,曾不累乎一塵
及其無窮,以永天年,又奚八千歲椿。
凡有血?dú)?/span>,體同愛均。
自吾親以及吾姻,由吾以及吾民。
發(fā)生萬匯兮,氣序之春。
潤澤普天兮,其膏匪屯。
八荒壽域,皆仁靜之所因。
天地尚待我以裁成,況此囿形嶙峋。
蒙也居遠(yuǎn)于山,愿與山親。
累石為之,斯未足珍。
胡不登余之樓兮,森翠巘橫陳。
目為豁兮眉為伸,愛之無斁兮遂日以新。
富此奇觀兮,孰為吾貧」?
或曰:「堂擅此名兮,山匪天而以為人。
不有此名兮,山匪假而得其真。
若子命名,豈實(shí)之賓」?
拊掌而笑曰:「子若以真假淺深耶?
余與子終日論仁,而子不自知其心。
子謂心可得而摸索兮,孰知是中之妙,不可得而尋。
尋之不見,浩然長吟。
吟非以口,以寫我襟。
我襟既寫,泳魚飛禽。
渾渾融融,如鼓瑟琴。
山乎山乎,亦賞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