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句因包含“金湯”,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金湯
第 46 句因包含“三千,徒”,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三千徒
峰禪師碑銘 唐 · 裴休
四言詩 押先韻 出處: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三
峰禪師號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縣人。釋迦如來三十九代法孫也。釋迦如來在世八十年。為無量人天聲聞菩薩五戒八戒小乘戒四諦十二緣起波羅密四無量心三明六通三十七品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世諦第一義諦無量解脫三昧惣持門。菩薩涅槃。常住法性。莊嚴佛土。成就眾生。度天人菩薩一切妙道。可謂廣大周密。廓法界無疆。徹性海無際。權實頓漸。無遺事矣。最后獨以法眼大迦葉。令祖祖相傳。別行于世。非私于迦葉而外人天聲聞菩薩也。顧此法眾生之本源。諸佛之所證。超一切理。離一切相。不可以言語智識有無隱顯推求而得。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證之。光明受用而已。自迦葉達摩。凡二十八世。達摩傳可。可傳?。?傳信。信傳忍。為五祖。又傳融為牛頭宗。忍傳能為六祖。又傳秀為北宗。能傳會為荷澤宗荷澤于宗為七祖。又傳讓。讓傳馬。馬于其法為江西宗。荷澤磁州如。如傳荊南張。張傳遂州圓。又傳東京照。圓傳大師大師于荷澤為五世。于達摩為十一世。于迦葉為三十八世。其法宗之系也如此。大師豪家。少通儒書。欲干世以活生靈。偶謁遂州。遂州未與語。退游徒中。見其儼然若思而無念朗然若照而無覺。欣然慕之。遂削染受教。道成乃謁荊南荊南曰。傳教人也。當盛于帝都。復謁東京照。照曰。菩薩人也。誰能識之。復謁上都花嚴觀。觀曰。毗盧花藏能隨我游者。其汝乎。初在蜀因齋次受經(jīng)。得圓覺十三章。深達義趣。遂傳圓覺。在漢上因病僧付花嚴句義。未嘗聽受。遂講花嚴。自后乃著圓覺花嚴及涅槃金剛起信唯識盂蘭法界觀行愿經(jīng)等疏鈔。及法義類例禮懺修證圖書纂略。又集諸宗禪言為禪藏??偠鴶⒅?。并酬答書偈議論等。凡九十馀卷。皆本一心而貫諸法。顯真體而融事理。超偫有于對待。冥物我獨運矣。議者以大師不守禪行。而廣講經(jīng)論。游名邑大都。以興建為務。乃為多聞之所役乎。豈聲利之所未忘乎。嘻。議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夫一心者。萬法之總也。分而為戒定慧。開而為六度。散而為萬行萬行未嘗非一心。一心未嘗萬行禪者。六度一耳。何能總諸法哉。且如法眼迦葉不以法行。故自心而證者為法。隨愿而起者為行。未必常同也。然則一心者。萬法所生。而不屬萬法得之者則于法自在矣。見之者則于教無礙矣。本非法。不可以法說。本非教。不可以教傳。豈可軌跡而尋哉。自迦葉至富那奢。凡十祖。皆羅漢。所度亦羅漢。馬鳴龍樹提婆天親。始開摩訶衍著論釋經(jīng)。摧滅外道。為菩薩唱首。而尊者阇夜。獨戒力為威神。尊者摩羅。獨苦行為道跡。其他諸祖?;驈V行法教?;?span id="i5qna1c" class='bold'>專心禪寂?;?span id="jbtl0i5" class='bold'>蟬蛻而去?;?span id="rzh6ogt" class='bold'>火化而滅?;蚺蕵?span id="hzgtgor" class='bold'>示終。或受害償債。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且循轍跡者非善行。守規(guī)墨者善巧。不迅疾無以為大牛。不超過無以為大士。故大師為道也。知見妙門。寂靜正味。慈忍甲盾?;蹟酁閯γ?。破內魔之高壘。陷外賊堅陣鎮(zhèn)撫邪雜。解釋縲籠。遇窮子則叱而使歸其家。見貧女則訶而使照其室。窮子不歸。貧女不富。吾師恥之。三乘不興。四分不振。吾師恥之。忠孝不并化。荷擔勝任。吾師恥之。避名滯相。匿我增慢。吾師恥之。故皇皇于濟拔。汲汲開誘。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崇。人有依歸者。不俟請則往矣。有求益者。不俟憤則啟矣。雖童幼不于敬接。雖驁很不怠于叩勵。其闡教度生。助國家之化也如此。故親大師之法者。貪則施。暴則斂。剛則隨。戾則順?;鑴t開。墮則奮。自榮者慊。自堅者化。徇私者公。溺情者義。凡士俗有舍其家與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有變活業(yè)血食戒法起家為近住者。有出修政救疾苦為道者。有退而奉父母以豐供養(yǎng)為行者。其馀憧憧而來。欣欣而去。揚袂而至。實腹而歸。所在甚眾。不可以紀。真如付囑菩薩。眾生不請良友。其四依之人乎。其十地之人乎。吾不識境界廷宇之廣狹深淺矣。議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大師建中元年生于世。元和二年印心圓和尚。又受具于拯律師大和二年慶成節(jié)。徵入內殿問法要。賜紫方袍大德。尋請歸山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滅于興福塔院儼然如生。容貌益悅。七日而后遷于函。其自證之力可知矣。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圭峰。二月十三日茶毗。初得舍數(shù)十粒。明白潤大。后門人泣而求諸煨中。必得而歸。今悉斂而藏于石室。其無緣之慈可知矣。俗歲六十二。僧臘三十四。遺戒深明形質不可以久駐。而真靈永劫長存。乃知化無常。存者是我。死后輿施蟲犬。焚其骨而散之。勿墓勿塔。勿悲慕禪觀。每清明上山。必講道七日而后去。其馀住持法行。皆有儀則。違者非我弟子。今皇帝再闡真宗。追謚定慧禪師青蓮之塔。則塔不可以不建。石不可以不斲。且使其教自為一宗。而學者有所標仰也。門人達者甚眾。皆明如來知見。而善說法要?;?span id="ftf0mjw" class='bold'>巖穴息念。或都會傳教?;?span id="mpmpce1" class='bold'>斷臂酬德或白淪跡。其馀一禮而悟道終身守護者。僧尼四眾數(shù)千百人。得其氏族道行可傳后世者。紀于別傳。休與大師昆仲。于義為交友。于恩為善知識。于教為內外護。故得詳而敘之。他人則不詳。銘曰。
如來知見,大事因緣。
祖祖相承,燈燈相燃。
分光并照,顯說密傳。
摧邪破魔,證圣登賢。
之者入,頓之者全。
孰紹孰興,圭峰在焉。
甚大慈悲,不舍周旋。
以引以翼,恐迷恐顛。
直示心宗,傍羅義筌。
廣收遠取,無棄無捐。
金湯魔城,株杌情田。
銷竭芟伐,大道坦然。
功高覺場,會盛法筵。
不染而住,淤泥青蓮。
性無去來,運有推遷
順世而嘆,眾生可憐。
風號曉野,鐘摧夜川
舍筏而去,溺者誰前。
巖崖荊榛阻絕危懸
輕錫而過,踣者誰肩。
不有極慈,孰能后先
吾師何處,復建橋船。
法指一靈,徒馀三千
無負法恩,永以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