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口湖尾閭,兩壩東西壅。
黃未奪淮時,全淮此東送。
后始言蓄禦,本由人操縱。
而何膠柱者,甚靳拆茭葑⑴。
窺其意所在,重(平聲)筑恐費重。
寧使?jié)q高堰,五壩漏卮供。
高寶曷能容,下河災(zāi)可痛。
于是議出江,徒紛如聚訟。
釜底不抽薪,揚湯審何用。
悉心求其策,洪澤宜騰空。
高堰今出水,七尺五寸中。
如增至三尺,清口仍弗動(葉)。
設(shè)再增一尺,開十丈泄洶(葉)。
遞長遞拓寬,殺(去聲)漲利應(yīng)眾。
奚待出五壩,而始拆倥傯。
秋汛過弗漲,收壩資禦控⑵。
審機在專一,圖便戒旁綜。
有過愿分任,其功不勞頌。
⑴ 司事者不肯大擴清口草壩雖稱蓄清敵黃實以隨時拆筑恐干多費之議耳
⑵ 秋汛后洪湖水勢既定即應(yīng)如常接鑲口門或二十丈至十數(shù)丈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