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句因包含“草檄”,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草檄
第 3 句因包含“柳營”,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柳營
第 4 句因包含“柏臺”,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柏臺
第 4 句因包含“柏臺”,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柏臺
第 5 句因包含“傳經”,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傳經
第 5 句因包含“槐市”,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槐市
第 9 句因包含“趨庭”,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趨庭
第 9 句因包含“驥子”,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驥子
挽蕭監(jiān)察委員一山 現當代 · 成惕軒
對聯
懋修名業(yè),孰與比倫,草檄柳營司憲柏臺,傳經槐市;
略舉生平,公應無憾,同棲鳳侶,趨庭驥子鳴世鴻編
注:《楚望樓聯語箋注婁希安)》:蕭一山(1902——1978),江蘇徐州人,中國歷史學家,一生專治清史。憑一己之力撰寫而成中國第一體系完整新式清代通史,文筆流暢,史料詳備梁啟超、李大釗、朱希祖諸前輩日本西龍博士等親為之序。被譽為“奇人”。1938年,蕭一山轉任東北大學文學院長,后改任西北大學文學院長。隨后大學內徙四川三臺,他被教育部聘為部聘史學教授。抗戰(zhàn)勝利后,他出北平行轅秘書長,當選國民政府第一屆監(jiān)察院監(jiān)察委員。1948年冬,北平和平解放前夕,他攜眷赴臺。自1950年從事修訂清代通史工作。在臺期間,蕭一山擔任臺灣近代研究所專任研究員,臺灣中國史學會”監(jiān)事等職,受聘于各大學講學。并與張其昀等人共同主持清史編委員會”,集中一批史學費時一年,將《清史稿改編《清史》共8冊,約700余萬字。1978年,在臺灣“清史檔案研討會”期間,蕭一山心臟病突發(fā),于同年7月4日逝世終年77歲。
比倫:比敵;匹敵
柳營漢周亞夫治軍嚴明,曾營于細柳。見《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后人因稱軍營柳營。蕭一山出任北平行轅秘書長。
司憲:本為官署名,即御史臺。此處為動詞,應為司掌憲法之義。
柏臺:此處指監(jiān)察院。
槐市漢代長安讀書人聚會、貿易之市。因其地多得名。后借指學宮,學舍。
鳳侶比喻美好的情侶。
驥子比喻英俊人才。此處為對人子的美稱。
箋:上下三分句自對令人拍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