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一品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經(jīng)中之篇章曰品。梵曰跋渠Varga,巴Vaggo,譯作品。別之義也。
一品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雜名)經(jīng)之全部有由多品合成者。分一品而書寫之,名曰一品經(jīng)。各經(jīng)均可書寫其一品。而其例則由書寫供養(yǎng)法華經(jīng)為始。
八十一品思惑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思惑)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如上所言,見惑者頓斷之,思惑者漸斷之。漸斷之者聲聞乘為鈍根故,分十惑為九地之九品而分?jǐn)嘀?。九地者欲界五趣地為一,于此加色界之四禪地與無色界之四空處而為九地也,九品者此各地之思惑,為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乃至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之九品。故為八十一品。既斷見惑之圣者為預(yù)流果,更進(jìn)而斷初地之一品乃至五品為一來向,斷六品已,為一來果。以有下三品之欲惑,尚一往來于人天故也。次后方斷下三品之惑為不還向,既斷已,謂之不還果,以不再還生于欲界故也。次后漸斷上二界八地之七十二品為阿羅漢向,正斷終,為阿羅漢果。阿羅漢者譯曰不生,以既斷盡八十一品之思惑不再受生于三界故也。見俱舍論十二。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小乘說思惑品數(shù)有十、即欲界有貪瞋癡慢四惑,色界與無色界各有貪癡慢三惑,合而為十。此十惑分九地九品漸斷之,九地者,欲界五趣為一地,色界四禪天為四地,無色界四空天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三藏法數(shù)】
(出天臺(tái)四教儀集注)
思惑者,謂眼等五根,對(duì)色等五塵,而起貪瞋癡慢四惑也。言八十一品者,以欲界為一地,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為四地,無色界空處、識(shí)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為四地,共為九地。欲界一地具九品,貪瞋癡慢四惑,所謂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色界四地,無色界四地,亦各有九品,貪癡慢三惑,但除瞋恚,以上二界,不行瞋故。是則九地各有九品思惑,共成八十一品也。(三界思惑分九品者,以此惑難斷,故細(xì)分之,令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次第斷除也。)
思惑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新云修惑,舊云思惑,愛惑,假惑。三乘之圣人于修道所斷之貪瞋癡等迷事惑也。小乘三界合有十惑。大乘有十六惑。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又名修惑,三惑之一,即思想上的迷惑錯(cuò)誤,如貪瞋癡慢疑等之五煩惱是。思惑的品數(shù)有八十一,即欲界五趣一地,色界四禪天為四地,無色界四空天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思惑前文已敘,茲再總述概要。謂思惑有八十一品,所謂三界分為九地,欲界合為一地,四禪四定為八,共為九地。欲界一地中,有九品貪瞋癡慢。言九品者,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八地各有九品,除瞋使,故成八十一品也。
上來見思不同,總是集諦。
【三藏法數(shù)】
貪愛曰思,謂眼耳鼻舌身五根,對(duì)于色聲香味觸五塵,貪愛染著,迷而不覺,是名思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