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張一心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張一心,字道宗,直隸真定府獲鹿縣人,民籍。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一百三十七名,萬歷五年(1577年)丁丑科會試第二百二十七名,登三甲第二百一十八名進士。
釋一心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八
一心者,湘鄉(xiāng)杜氏子,投長沙龍象山剃度。年二十五,受具于寧鄉(xiāng)大溈山。主白霞丈席九載,廟宇重新,百廢俱起,移龍?zhí)渡?,延攬水云,漸興叢舍。復興杲山寺,與映冰相先后,其專志凈修亦同。晚歲禮拜彌陀、觀世音像,一日百叩,誦號萬聲,如是者二十七年,未嘗稍間。主呆山時,會弘法戒,得弟子三百馀人。光緒二十一年乙未九月九日示寂,先期召弟子曰:“吾西方凈土日近,爾曹勉之?!敝鼐盼绾?,焚香誦佛,偶然雷震,西見祥光,端坐而瞑,年七十矣。
三界唯一心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古來華嚴經之偈曰:「三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雖習之。而此經中無此成語。八十華嚴經三十七卷十地品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六十華嚴經十卷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曰:「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然,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取此二頌文一經之主意者。不知為誰創(chuàng)造。
【佛學常見辭匯】
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
萬法一心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一切之法,盡為此心所生之唯心論的見地也。唐華嚴經三十一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箷x華嚴經十曰:「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法而無造。」心地觀經八曰:「心如畫師能畫種種色故。心如僮仆,為諸煩惱所策役故。心如國王,起種種事得自在故。心如怨賊,能令自身受大苦故?!拱闳艚浳灏倭嗽唬骸赣谝磺蟹?,心為善導。若能知心,悉知眾法,種種世法皆由心?!?/div>
一心真見道
【佛學大辭典】
(術語)唯識論所明菩薩乘之見道,有真見道相見道之二。于世第一法之后念生無漏之根本智,斷分別起二障之位為無見道,于次一念證所顯真理之位為解脫道,此二道稱為真見道。次生后得智分別思想所證之真理,謂之相見道。此有三心相見道,十六相見道之二。而真見道有無間解脫之二道,雖涉于多剎那,然非別之所作。以其相等,故名為一心。唯識論九曰:「真見道,謂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雖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div>
利他一心
【佛學大辭典】
(術語)利他者,他力之意也:「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挂妰敉琳摗i_會一心,則為無量壽經之至心,信樂,欲生三心。此對于觀無量壽經至誠心,深心,回向發(fā)愿心等自力之三心,而謂為利他之三心,一心三心,于行者之信上非有相異。三心者,非言初至心,中信樂,后欲生。歸命之剎那,不外乎一念。三心有拘泥字義之觀。
權智實智之一心三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如來所證之一心三觀,為實智之一心三觀,如來所說之一心三觀,為權智之一心三觀。以本跡二門配之,則跡門法華,當于權智之一心三觀,本門法華,當于實智之一心三觀。
【佛學常見辭匯】
如來所證的一心三觀,是實智的一心三觀,而如來所說的一心三觀,卻是權智的一心三觀。
一心(二)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摩訶衍有法與義,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依于此心,顯示摩訶衍義,何以故?
一、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訶衍體故。
二、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
一心圓融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謂萬有之實體真如,唯是一心,止觀曰:一心具十法界。
一切諸法,皆于一心中而圓具之,是故應了一心圓具之法也。
一心約教有異
【三藏法數】
(出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謂賢首祖師一宗判教有五,蓋小教,假四諦而說,心得悟解。始教,約第八識心,了一切緣生之法皆空,各無自性,而受異熟之果。終教,言恒沙一切性妙功德,具于如來藏心。頓教,即于一念不生之心,無染無凈,頓顯理性。圓教,主伴圓融,法法無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卷舒自在,總該萬有。然教雖有五,而不出一心;是名一心約教有異。(第八識即藏識也。異熟果者,如以前世善惡之業(yè)為因,而感今世善惡之果,以其異生而熟,故名異熟也。)
事中修一心精進
【三藏法數】
謂行人于道場三七日中,行儀純備。當禮佛時,一心虔懇,觀想金容端嚴殊妙,儼然在目,心不異緣,乃至懺悔、行道、誦經、坐禪,悉皆一心,令與行法相應,無有懈怠,是名事中修一心精進。
理中修一心精進
【三藏法數】
謂行人初入道場,乃至三七日滿,于其中間,所作行儀,常當照了一心寂靜。如禮佛時,即知能禮所禮本性空寂,雖曰空寂,而自然感應道交,不可思議。蓋由理體平等,生、佛不二。雖無能禮之人,而有我身禮諸佛前;雖無所禮之佛,而有諸佛隨心顯現。如是念念,無有懈怠,是名理中修一心精進。(生、佛者,眾生諸佛也。)
第一心
【三藏法數】
謂菩薩度脫三界四生之類,不欲令證聲聞小果,要皆令入無馀涅槃,是名第一心。(梵語涅槃,華言滅度。無馀涅槃者,惑業(yè)與身俱滅,名曰無馀。)
一心支
【三藏法數】
心與定法相應為一。謂行者初證禪時,心依覺觀喜樂之法,故有細微散亂,若喜樂心息,自然心與定一,故名一心支。
【三藏法數】
心與定法相應為一。謂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與定一,澄渟不動,故名一心支。
【三藏法數】
心與定一,名一心。謂行者初證禪時,心依覺觀喜樂之法,故有細微之散;若喜樂心息,自然心與定一也。
【三藏法數】
心與定一,名一心。謂行者喜樂心息,則心與定一,澄渟不動也。
【三藏法數】
心與定一,名一心。謂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自與定法為一,澄渟不動也。
【三藏法數】
心與定一,名一心。謂行者既得第四禪之定,用前舍念二支將護,則心無所依,泯然寂靜,一心在定,猶如明鏡不動,凈水無波,湛然而照,萬象皆現也。
廣一心
【三藏法數】
一心者,心不雜亂也。謂菩薩修行禪定之時,一心寂靜,離諸散亂。于孝事父母,尊敬師友,斷愛遠俗,空閑寂寞,皆當專一其心;乃至多欲、多諍、多作、多惱,或譽或毀,或利或失,于是等處,并當專一其心,不撓不動。自既能爾,復能展轉化他,于一切時處,皆一其心。故曰廣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