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三條馳道飲金槌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jì)〉~24~
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通酈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陽屬之。是歲,賜爵一級(jí)。治馳道。
《漢書》卷五十一〈賈鄒枚路列傳·賈山〉~2327~
孝文時(shí),言治亂之道,借秦為諭,名曰〈至言〉。其辭曰:「夫布衣韋帶之士,修身于內(nèi),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絕息。至秦則不然。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賦斂重?cái)?shù),百姓任罷,赭衣半道,群盜滿山,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視,傾耳而聽。一夫大謼,天下向應(yīng)者,陳勝是也。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陽而西至雍,離宮三百,鐘鼓帷帳,不移而具。又為阿房之殿,殿高數(shù)十仞,東西五里,南北千步,從車羅騎,四馬騖馳,旌旗不橈。為宮室之麗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廬而托處焉。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為馳道之麗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徑而托足焉。死葬乎驪山,吏徒數(shù)十萬人,曠日十年。下徹三泉合采金石,冶銅錮其內(nèi),桼涂其外,被以珠玉,飾以翡翠,中成觀游,上成山林。為葬薶之侈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顆蔽冢而托葬焉。秦以熊羆之力,虎狼之心,蠶食諸侯,并吞海內(nèi),而不篤禮義,故天殃已加矣。臣昧死以聞,愿陛下少留意而詳擇其中?!固?#183;顏師古注引服虔曰:「作壁如甬道。隱筑也,以鐵椎筑之?!箮煿旁唬骸钢顖?jiān)實(shí)而使隆高耳,不為甬壁也。隱音于靳反?!?/span>
典故
三條裙

相關(guān)人物
繁欽


《玉臺(tái)新詠》卷一〈定情詩〉
我出東門游,邂逅承清塵。思君即幽房,侍寢執(zhí)衣巾。時(shí)無桑中契,迫此路側(cè)人。我既媚君姿,君亦悅我顏。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huán);何以致殷勤,約指一雙銀;何以致區(qū)區(qū),耳中雙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何以結(jié)恩情,佩玉綴羅纓;何以結(jié)中心,素縷連雙針;何以結(jié)相于,金薄畫搔頭;何以慰別離,耳后玳瑁釵;何以答歡悅,紈素三條裾;何以結(jié)愁悲,白絹雙中衣。與我期何所,乃期東山隅,日旰兮不至,谷風(fēng)吹我襦。遠(yuǎn)望無所見,涕泣起踟躕。與我期何所,乃期山南陽,日中兮不來,飄風(fēng)吹我裳。逍遙莫誰睹,望君愁我腸。與我朝何所,乃期西山側(cè),日夕兮不來,躑躅長嘆息。遠(yuǎn)望涼風(fēng)至,俯仰正衣服。與我期何所,乃期山北岑,日暮兮不來,凄風(fēng)吹我衿。望君不能坐,悲苦愁我心。愛身以何為,惜我華色時(shí),中情既款款,然后克密期。寒衣躡花草,謂君不我欺。廁此丑陋質(zhì),徙倚無所之。自傷失所欲,淚下如連絲。
《樂府詩集》卷七十六〈雜曲歌辭十六〉
〈定情詩〉,東漢·繁欽所作也。言婦人不能以禮從人,而自相悅媚。乃解衣服玩好致之,以結(jié)綢繆之志,若臂環(huán)致拳拳,指環(huán)致殷勤,耳珠致區(qū)區(qū),香囊致扣扣,跳脫致契闊,佩玉結(jié)恩情,自以為志而期于山隅、山陽、山西、山北。終而不答,乃自傷悔焉。

例句

著破三條裾,卻還雙股釵。 施肩吾 定情樂

《漢語大詞典》:三條(三條)
(1).見“ 三條路 ”。
(2).指 北條山 、 中條山 、 南條山 。 唐 皎然 《送沈居士還太原》詩:“浪花飄一葉,峯色向三 條 。”
《漢語大詞典》:三條路(三條路)
都城的三條大道。亦泛指都城通衢。后漢書·班固傳:“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 李賢 注:“《周禮》:‘國方九里,旁三門?!块T有大路,故曰三條?!?唐 張九齡 《奉和圣制南郊禮畢酺宴》詩:“春發(fā)三條路,酺開百戲場(chǎng)。” 唐 劉禹錫 《酬鄭州權(quán)舍人見寄二十韻》:“憶昔三條路,居隣數(shù)仞墻?!币嗍∽鳌?三條 ”。 南朝 陳 徐陵 《在北齊與宗室書》:“三條不遠(yuǎn),五達(dá)非難?!?唐 劉禹錫 《洛下初冬拜表有懷上京故人》詩:“鳳樓南面控三條,拜表郎官早渡橋?!?明 楊慎 《垂柳篇》:“千門萬戶旌旗色,九陌三條雨露姿?!?/div>
《漢語大詞典》:三條燭(三條燭)
唐 代考進(jìn)士科,試日可延長至夜間,許燒燭三條,故 唐 人詩文中常言“三條燭”。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敕賜及第:“及 小歸公 主文, 韜玉 準(zhǔn)敕放及第,仍編入其年榜中。 韜玉 置書謝新人,呼同年,略曰:‘三條燭下,雖阻文闈;數(shù)仞墻邊,幸同恩地?!?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王禹玉》《復(fù)齋漫錄》:“杜陽雜編言:‘ 舒元輿 舉進(jìn)士,既試,脂炬人皆自將?!杂嗫贾?唐 制如此耳。故《廣記》云:‘ 唐 制,舉人試日,既暮,許燒燭三條……’而舊説亦言舉人試日,已晚,試官 權(quán)德輿 於簾下戲云:‘三條燭盡,燒殘舉子之心?!e子遂答曰:‘八韻賦成,驚破侍郎之膽?!?/div>
《漢語大詞典》:三條路(三條路)
都城的三條大道。亦泛指都城通衢。后漢書·班固傳:“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李賢 注:“《周禮》:‘國方九里,旁三門?!块T有大路,故曰三條?!?唐 張九齡 《奉和圣制南郊禮畢酺宴》詩:“春發(fā)三條路,酺開百戲場(chǎng)?!?唐 劉禹錫 《酬鄭州權(quán)舍人見寄二十韻》:“憶昔三條路,居隣數(shù)仞墻?!币嗍∽鳌?三條 ”。 南朝 陳 徐陵 《在北齊與宗室書》:“三條不遠(yuǎn),五達(dá)非難?!?唐 劉禹錫 《洛下初冬拜表有懷上京故人》詩:“鳳樓南面控三條,拜表郎官早渡橋?!?明 楊慎 《垂柳篇》:“千門萬戶旌旗色,九陌三條雨露姿。”
《漢語大詞典》:肚束三條篾(肚束三條篾)
勒緊腰帶。比喻忍饑安貧。語出五燈會(huì)元·石頭遷禪師法嗣·藥山維儼禪師:“子之所得,可謂協(xié)於心體,布於四肢。既然如是,將三條篾束取肚皮,隨處往山去?!?宋 王廷珪 《劉時(shí)舉主簿相聚月馀賦詩為別》:“且將肚束三條篾,敢望腰纏十萬錢。”
分類:腰帶安貧
《分類字錦》:后采三條(后采三條)
晉書禮志皇后至西郊升壇公主以下陪列壇東皇后東面躬桑采三條諸妃公主各采五條縣鄉(xiāng)君以下各采九條悉以桑條授蠶母還蠶室
《漢語大詞典》:三條椽下(三條椽下)
佛寺禪堂中每人坐禪地位廣三尺許,與三條屋椽的寬度大致相等,因以“三條椽下”指稱禪床。禪家亦用為話頭,有切近處之意。 宋 圓悟 《碧巖錄》卷三:“且如山僧道:適來舉拂子,且道即今在什么處?爾諸人若見得,與 蓮花峯 庵主同參;其或未然,三尺椽下,七尺單前,試去參詳看?!?/div>
《漢語大詞典》:三條九陌(三條九陌)
泛指帝都的縱橫大道。 唐 駱賓王 《帝京篇》:“三條九陌麗城隈,萬戶千門平旦開。” 唐 徐凝 《寄白司馬》詩:“三條九陌花時(shí)節(jié),萬戶千車看牡丹?!?元 曾瑞 《留鞋記》第二折:“多情月送我在三條九陌,又不曾泛桃花流下 天臺(tái) ?!眳⒁姟?三條路 ”。
《漢語大詞典》:三條路(三條路)
都城的三條大道。亦泛指都城通衢。后漢書·班固傳:“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李賢 注:“《周禮》:‘國方九里,旁三門?!块T有大路,故曰三條。” 唐 張九齡 《奉和圣制南郊禮畢酺宴》詩:“春發(fā)三條路,酺開百戲場(chǎng)。” 唐 劉禹錫 《酬鄭州權(quán)舍人見寄二十韻》:“憶昔三條路,居隣數(shù)仞墻?!币嗍∽鳌?三條 ”。 南朝 陳 徐陵 《在北齊與宗室書》:“三條不遠(yuǎn),五達(dá)非難?!?唐 劉禹錫 《洛下初冬拜表有懷上京故人》詩:“鳳樓南面控三條,拜表郎官早渡橋?!?明 楊慎 《垂柳篇》:“千門萬戶旌旗色,九陌三條雨露姿?!?/div>
《漢語大詞典》:三章
(1).三條法律。 漢高祖 劉邦 率兵進(jìn)入 咸陽 時(shí),與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見史記·高祖本紀(jì)。 明 王象春 《書項(xiàng)王廟壁》詩:“三章既沛 秦川 雨,入關(guān)又縱 阿房 炬?!?清 蔣業(yè)晉 《徙兵行》:“重臣遙遙仗節(jié)鉞,撫循備至逾三章?!?br />(2).泛指簡(jiǎn)單明確的法律或規(guī)章。南史·袁昂傳:“莫嚴(yán)五辟於明君之朝,峻三章於圣主之日?!?/div>
《國語辭典》:三川  拼音:sān chuān
1.三條河的合稱:(1)西周指涇、渭、洛?!秶Z。周語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谷龂鴧?。韋昭。注:「涇、渭、洛?!?2)東周指河、洛、伊?!稇?zhàn)國策。秦策一》:「親魏善楚,下兵三川?!?br />2.郡名。秦置,治滎陽,因其地有河、洛、伊三條河川,故稱為「三川」。漢改置河南郡。即今河南省北部黃河兩岸之地。
3.唐代稱劍南東、劍南西及山南西三道為「三川」?!缎绿茣>矶鹨?。文藝列傳上。杜審言》:「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div>
《國語辭典》:外心  拼音:wài xīn
1.異心。《史記。卷四三。趙世家》:「群臣皆有外心,禮益慢,唯高共不敢失禮?!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二七:「真心相待,看看熟分,并不堤防他有外心了?!?br />2.三角形外接圓的圓心,簡(jiǎn)稱三角形之外心。
《漢語大詞典》:三至
(1).三條原則;三項(xiàng)法則。荀子·議兵:“所以不受命於主有三,可殺而不可使處不完,可殺而不可使擊不勝,可殺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謂三至?!?楊倞 注:“至謂一守而不變?!?span id="rx7tzhf" class="book">《大戴禮記·主言》:“ 曾子 問:‘敢問何謂三至?’ 孔子 曰:‘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fèi)而天下之士説,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
(2).戰(zhàn)國策·秦策二:“ 費(fèi) 人有與 曾子 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 曾子 母曰:‘ 曾參 殺人。’ 曾子 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 曾參 殺人?!淠干锌椬匀粢病m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參 殺人?!淠笐郑惰疼u墻而走?!焙笠浴叭痢敝^謠言多次傳播,也會(huì)產(chǎn)生影響。后漢書·班超傳:“身非 曾參 而有三至之讒,恐見疑於當(dāng)時(shí)矣?!?三國 魏 曹植 《當(dāng)墻欲高行》:“讒言三至,慈母不親?!?唐 元稹 《戒勵(lì)風(fēng)俗德音》:“語稱訕上之非,律有慝名之禁,皆所以防三至之毀,重兩造之明。” 明 張居正 《答司空雷古》:“幸逢英明之主,不揣綿力,欲一舉而振之,乃以此致恨於羣小,流言不啻於三至矣?!?br />(3).謂以游兵不時(shí)出入敵境,使敵困憊。管子·參患:“故凡用兵之計(jì),三驚當(dāng)一至,三至當(dāng)一軍,三軍當(dāng)一戰(zhàn)。” 石一參 今詮:“三至者,以游兵不時(shí)出入敵境,彼來則我退,彼退則我往,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誤之也。”
《漢語大詞典》:三微
(1).三正。三正之始,萬物皆微,故又稱三微。漢書·律歷志上:“三微之統(tǒng)既著,而五行自青始?!?span id="peus3io" class="book">《后漢書·陳寵傳》:“三微成著,以通三統(tǒng)?!?李賢 注引《三禮義宗》:“三微,三正也。言十一月陽氣始施,萬物動(dòng)於黃泉之下,微而未著,其色皆赤,赤者陽氣。故 周 以天正為歲,色尚赤,夜半為朔。十二月萬物始牙,色白,白者陰氣。故 殷 以地正為歲,色尚白,鷄鳴為朔。十三月萬物始達(dá),其色皆黑,人得加功以展其業(yè)。 夏 以人正為歲,色尚黑,平旦為朔,故曰三微?!?唐 杜審言 《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撫河?xùn)|》詩:“六位乾坤動(dòng),三微歷數(shù)遷?!?宋 王安石 《回賀冬啟》:“伏以七始載華,三微遂著,方明主撫辰之盛,宜哲人膺祉之多?!眳⒁姟?三正 ”。
(2).謂十五日。《易緯乾鑿度》卷上:“三王之郊,一用 夏 正。天氣三微而成一著,三著而成一體?!?鄭玄 注:“五日為一微,十五日為一著?!?br />(3).古代箭靶上的三條豎線。后漢書·陳敬王羨傳“ 寵 善弩射,十發(fā)十中” 李賢 注引《華嶠書》:“ 寵 射,其秘法以天覆地載,參連為奇。又有三微,三小。三微為經(jīng),三小為緯,經(jīng)緯相將,萬勝之方,然要在機(jī)牙。”參閱 宋 沈括 夢(mèng)溪筆談·器用“弩機(jī)”條。
《國語辭典》:三正  拼音:sān zhēng
夏正建寅,商正建丑,周正建子,稱為「三正」?!段倪x。陸機(jī)。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三正迭紹,洪圣啟運(yùn)?!鼓铣?。劉協(xié)《文心雕龍。史傳》:「(自)洎周公維新,姬公定法,?三正以班歷,貫四時(shí)以聯(lián)事?!挂卜Q為「三統(tǒng)」。
《國語辭典》:三正  拼音:sān zhèng
天、地、人的正道?!稌?jīng)。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jié)h??装矅鳎骸傅《钘墢U天、地、人之正道?!?/div>
《漢語大詞典》:三途
(1).亦作“ 三涂 ”。佛教語。即火途(地獄道)、血途(畜生道)、刀途(餓鬼道)。 晉 郗超 《奉法要》:“十惡畢犯,則入地獄。抵揬強(qiáng)梁,不受忠諫,及毒心內(nèi)盛,狥私欺紿,則或墮畜生;或生蛇虺。慳貪專利,??嗖蛔悖瑒t或墮餓鬼……此謂三涂,亦謂三惡道?!?唐 湛然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三:“《四解脫經(jīng)》以三途名火、血、刀也?!?明 汪廷訥 《獅吼記·冥游》:“三途渺渺苦無邊,長夜漫漫幾時(shí)曉?!?清 姚鼐 《羅兩峰鬼趣圖》詩:“幻作三途業(yè),何異景罔兩?!?br />(2).指封建時(shí)代取得官職的三條途徑:舉薦、征辟、科甲。《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話説自 漢 以前,人才只是舉薦、征辟……自 唐 宋 以來,俱重科名。雖是別途進(jìn)身,盡能致位權(quán)要,卻是惟以此為華美。往往有只為不得一第,情愿老死京華的。到我國朝初時(shí),三途并用?!?/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