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6710,分448頁顯示  上一頁  111  112  113  114  115  117  118  119  120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三估
三挺
轉(zhuǎn)三橋
三斬
三兩步
三歸依
張三豐
癟三
腸三
東三省
三龠
三仗
三致志
三置
三觶
《漢語大詞典》:三估
指區(qū)分書體價(jià)值的三種等級。 唐 張懷瓘 《書估》:“然文質(zhì)相沿,立其三估;貴賤殊品,置其五等。三估者,篆、籀為上估, 鐘 ( 鐘繇 )、 張 ( 張芝 )為中估, 羲 ( 王羲之 )、 獻(xiàn) ( 王獻(xiàn)之 )為下估?!?/div>
《漢語大詞典》:三挺
猶三枚。 宋 洪邁 《夷堅(jiān)甲志·周濱受易》:“卒前一日作詩與 蔡氏 甥曰:‘三舅報(bào)無常,諸甥腳手忙,熟搥三挺皂,爛煮一鍋湯,垢膩從君洗,形骸任爾扛。’”
分類:三枚
《漢語大詞典》:轉(zhuǎn)三橋(轉(zhuǎn)三橋)
舊俗上元節(jié),婦女肩輿出行,經(jīng)過數(shù)橋,欲以避邪,謂之“轉(zhuǎn)三橋”。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天部二》:“﹝ 閩中 上元燈節(jié)﹞自十一夜已有燃燈者,至十三則家家燈火……大約至二十二夜始息。蓋天下有五夜,而 閩 有十夜也。大家婦女,肩輿出行,從數(shù)橋上經(jīng)過,謂之‘轉(zhuǎn)三橋’。”
《漢語大詞典》:三斬(三斬)
古代的酷刑。先斬足,次斬腰,后斬首,謂之“三斬”。晉書·徐嵩載記:“ 方成 怒,三斬 嵩 ,漆其首為便器?!?span id="6tanpme" class="book">《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十二年》載此事, 胡三省 注云:“三斬者,斬其足,斬其腰,斬其頸也?!?/div>
分類:酷刑斬首
《國語辭典》:三兩步(三兩步)  拼音:sān liǎng bù
兩三步。比喻速度極快。《儒林外史》第三回:「范進(jìn)三兩步走進(jìn)屋里來,見中間報(bào)帖已經(jīng)升掛起來。」
分類:兩三速度
《國語辭典》:三歸依(三歸依)  拼音:sān guī yī
佛教用語。指一個(gè)人為了成佛或解脫煩惱,愿將自己奉獻(xiàn)給佛、法、僧三寶,并以三寶作人生的依怙。因?yàn)榉鹗菐?;法是藥;賢圣僧是修行的道友,所以歸順之。《長阿含經(jīng)》卷一五:「我今重再三歸依佛、法、圣眾,愿佛聽我于正法中為優(yōu)婆塞?!挂沧鳌溉А埂ⅰ溉龤w」。
《國語辭典》:張三豐(張三豐)  拼音:zhāng sān fēng
人名:(1)生卒年不詳。宋武當(dāng)?shù)朗浚鶆?chuàng)太極拳術(shù),聞名當(dāng)時(shí),其法傳于后世,稱內(nèi)家拳,又稱武當(dāng)派。也作「張三峰」。(2)名全,一名君寶,號三豐,明朝遼東懿州(今黑山縣境)人,生卒年不詳。因其不修邊幅,又稱「張邋遢」。史稱其辟谷數(shù)月不饑,事能前知,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時(shí)贈為通微顯化真人。
《國語辭典》:癟三(癟三)  拼音:biě sān
吳語。指流氓、無賴。
《韻府拾遺 覃韻》:腸三(腸三)
元史郊祀志:二十一體,謂肩臂臑膊骼正脊脡脊橫脊正脅短脅代脅,并腸三胃三拒肺一祭肺三。
《漢語大詞典》:東三?。|三?。?/div>
東北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三省的合稱。1945年 日本 帝國主義投降后,國民黨政府曾將原東北三省劃分為 遼寧 、 遼北 、 安東 、 吉林 、 松江 、 合江 、 黑龍江 、 嫩江 和 興安 等九省,合稱“東九省”。旋解放,均撤銷。
《駢字類編》:三龠
陸游 小室詩 爛炊三龠飯,側(cè)枕一肱眠。
《漢語大詞典》:三仗
(1).即勛仗。 唐 天子衙衛(wèi)分為五仗:一曰供奉仗,以左右衛(wèi)為之;二曰親仗,以親衛(wèi)為之;三曰勛仗,以勛衛(wèi)為之;四曰翊仗,以翊衛(wèi)為之;五曰散手仗,以親、勛、翊衛(wèi)為之。皆帶刀捉仗,列坐于東西廊下。見新唐書·儀衛(wèi)志上。新唐書·宦者傳下·韓全誨:“天子入 全忠 軍, 全忠 泥首素服,待罪客省,傳呼徹三仗,有詔釋 全忠 罪,使朝服見?!?br />(2).三件武器。魏書·燕鳳傳:“北人壯悍,上馬持三仗,驅(qū)馳若飛?!?/div>
《漢語大詞典》:三致志
見“ 三致意 ”。
《漢語大詞典》:三致意
亦作“ 三致志 ”。 再三表達(dá)其意。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fù)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宋 曾季貍 艇齋詩話:“ 平甫 於此蓋三致意焉?!?清 譚嗣同 《仁學(xué)》二九:“ 孔 雖當(dāng)據(jù)亂之世,而黜古學(xué),改今制,託詞寄義於昇平、太平,未嘗不三致意焉。”
《駢字類編》:三置
史記封禪書:是歲,秦繆公內(nèi)晉君夷吾,其后三置晉國之君,平其亂。注索隱曰:三置晉君,謂惠公、懷公、文公也。又商君傳:趙良曰: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三置晉國之君,一救荊國之禍。
《駢字類編》:三觶(三觶)
傅與礪 郊祀賦 三觶迭進(jìn),八音不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