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927,分129頁顯示  上一頁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三白食
三白法
三末多
三仙二天
三百矛
三百會
三百由旬
三百五十戒
三百六十會
三百四十一戒
三百四十八戒
三因
三因四緣
三因三果
三因佛性
三白食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牛乳,牛酪,白米也。修法行者食之。十一面神咒經(jīng)曰:「行者唯應(yīng)食三白食,乳酪飯?!鼓┓ㄖ幸蛔中闹浣?jīng)曰:「持法之人須吃三白食,所謂乳酪粳米,不得破齋?!勾髮殬情w善住秘密陀羅尼經(jīng)曰:「清凈洗浴,著鮮凈衣,吃三白食,所謂乳酪粳米?!挂磺蟹üΦ虑f嚴王經(jīng)曰:「惟吃三種白食,謂白飯乳酪?!勾笤戚喺堄杲?jīng)曰:「應(yīng)食三種白凈之食,所謂牛乳酪及粳米?!?br />【佛學常見辭匯】
修行人所食的三種白色食物,即牛乳、牛酪、白米。
三白法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持三白食之法也。宋高僧傳二十三(元慧傳)曰:「立志持三白法?!?參見:三白食)
【佛學常見辭匯】
受持三種白食之法。(參見:三白食)
三白食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牛乳,牛酪,白米也。修法行者食之。十一面神咒經(jīng)曰:「行者唯應(yīng)食三白食,乳酪飯?!鼓┓ㄖ幸蛔中闹浣?jīng)曰:「持法之人須吃三白食,所謂乳酪粳米,不得破齋。」大寶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jīng)曰:「清凈洗浴,著鮮凈衣,吃三白食,所謂乳酪粳米?!挂磺蟹üΦ虑f嚴王經(jīng)曰:「惟吃三種白食,謂白飯乳酪?!勾笤戚喺堄杲?jīng)曰:「應(yīng)食三種白凈之食,所謂牛乳酪及粳米?!?br />【佛學常見辭匯】
修行人所食的三種白色食物,即牛乳、牛酪、白米。
三末多
【佛學大辭典】
(人名)Sammata,劫初之王名。俱舍光記十二曰:「三末多,此云共許,眾人共許為好人也?!?/div>
三仙二天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三仙者:一、迦毗羅仙,數(shù)論之祖也。二、鵂鹠仙,勝論之祖也。三、勒沙婆仙,尼犍子之祖也。二天者,一、大自在天。二、毗紐天。大部輔注一曰:「一、伽毗羅,此云黃頭,頭如金色;二、優(yōu)樓僧祛,此云鵂鹠仙;三、勒沙婆,此云苦行;此即三仙也。一、摩醯首羅,此云大自在天;二、毗紐,亦云韋紐,亦云韋糅,此云遍勝,亦云遍凈,及云遍悶,;此即二天也。」
三百矛
【佛學大辭典】
(雜名)猶言三十棒也。指數(shù)多而云。雜阿含經(jīng)十四曰:「彼王治罪,劙以三百矛?!硅缶W(wǎng)經(jīng)下曰:「菩薩聞外道惡人以惡言謗佛戒時,如三百矛刺心。」涅槃經(jīng)十一曰:「我寧以身受三百矛,終不敢以毀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床臥具?!?/div>
三百會
【佛學大辭典】
(雜語)(參見:三百六十會)
三百由旬
【佛學大辭典】
(雜語)法華經(jīng)化城喻品說,有導(dǎo)師欲率眾越五百由旬之險難至寶處,恐眾疲倦而還,遂方便于三百由旬之中途作一城,暫為止息。三百由旬者為超三界,譬小乘之有涅槃。文句七曰:「三界果報處為三百?!?/div>
三百五十戒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與三百四十八戒同。
三百六十會
【佛學大辭典】
(雜語)或曰三百會,禪家諸師言佛于一代中說會多之套語也。非有經(jīng)論之典據(jù)。碧巖十四則評唱曰:「釋迦老子四十九年住世,三十六十會開談頓漸權(quán)實,謂之一代時教。」釋門正統(tǒng)曰:「金口宣揚五十年正教,阿難結(jié)集三百會之真詮。」
三百四十一戒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與三百四十八戒同。
三百四十八戒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比丘尼之戒數(shù)也。常舉大數(shù)。謂之五百戒,(參見:戒)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梵名曰尸羅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過者。大乘義章一曰:「言尸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為戒。三業(yè)炎火,焚燒行人。事等如燒,戒能防息,故名清涼。清涼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為戒?!弓嬬蟊緲I(yè)經(jīng)下曰:「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剐?yīng)音義十四曰:「戒亦律之別義也,梵言三波羅,此譯云禁,戒亦禁義也?!鼓鶚劷?jīng)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刮褰洌私?,十戒,具足戒之四級,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來所制之法。戒體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領(lǐng)納戒法于心臍,生防非止惡之功德者。戒行者隨順其戒體而如法動作三業(yè)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別,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盡具此四科。資持記上一之三曰:「欲達四科,先須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納法成業(yè)名體。依體起護名行,為行有儀名相?!寡a助儀上曰:「戒科總有四重:謂戒法,戒體,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凈戒功德是也。戒體者,師資相傳,作法受得,心中領(lǐng)納法體也。此受持法體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開遮持犯,名云戒相也?!?br />【佛學常見辭匯】
防非止惡的意思,不但惡事不可做,就是惡的念頭也不許有。又名清涼,因人能止惡行善,則必心安理得,俯仰無愧,故心無熱惱而得清涼。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凡言三學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編為文,獨敘慧于先而戒于后,豈非倒例?雖然,首戒而末慧者,從行立義。先慧而后戒者,便解為文耳,于義何關(guān)哉!
戒者,梵名尸羅,即禁戒也,謂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惡業(yè)者。戒能生定,定能發(fā)慧,故學道人,以戒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三因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俱舍論有六因,成實論因之立三因:一、生因,法生之時能為因者,如善惡業(yè)為苦樂報之因,即六因中之異熟因也。二、習因,如習貪欲而益長貪欲,即六因中之同類因也。三、依因如以六根六境為所依而生六識,即六因中俱用相應(yīng)遍行之三因也。而六因中之能作因,即為四緣中之增上緣,故成實論不立之。說見釋簽十之一,補注十四。
【佛學常見辭匯】
正因、了因、緣因。正因是眾生本有的真性;了因是明白一切真正的道理;緣因是修種種真實的功德。
【三藏法數(shù)】
(出佛性論)
〔一、應(yīng)得因〕,謂依真如空理而修因行,應(yīng)得菩提之果,故名應(yīng)得因。(梵語菩提,華言道。)
〔二、加行因〕,謂依菩提心,加功用行,以此為因,即能證得法身之果,故名加行因。
〔三、圓滿因〕,謂由加行故,因行圓滿,故名圓滿因。
三因四緣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成實論以三因四緣為生心心所法。三因如前。四緣(參見:緣)
三因三果
【佛學大辭典】
(名種)三種之因與三種之果也。一、異熟因異熟果,言今世所作善惡之因,于來世生果也。二、福因福果,言以布施持戒忍辱為因,于現(xiàn)在及未來世得自在之果也。三、智因智果,言以修習一切之智慧為因,故得證三乘及佛果也。出于瑜伽師地論。
【佛學常見辭匯】
三種的業(yè)因與三種的果報,即異熟因異熟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異熟因異熟果是說今世所作的善惡業(yè)因要到來世才生苦樂的果報;福因福果是說若有布施持戒忍辱等的業(yè)因,則于現(xiàn)在世或是未來世必得自在的果報;智因智果是說若有修習一切智慧的業(yè)因,則一定可以獲得證悟三乘或是佛果。
【三藏法數(shù)】
(出瑜伽師地論)
〔一、異熟因異熟果〕,異世成熟,名為異熟。謂今世所作善惡之因,即感未來世善惡之果,是名異熟因異熟果。
〔二、福因福果〕,謂布施持戒忍辱為因,即感現(xiàn)在及未來世所作種種事業(yè)皆得自在之果,是名福因福果。
〔三、智因智果〕,謂修習一切智慧為因,能證三乘及以佛果,是名智因智果。(三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
三因佛性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涅槃經(jīng)所說:一、正因佛性,離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也。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故名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照了真如之理之智慧也,依之成就般若之果德,故名了因佛性。三、緣因佛性,緣助了因,開發(fā)正因之一切善根功德也。依之成就解脫之德,故名緣因佛性,金光明玄義曰:「云何三佛性?佛名為覺,性名不改,不改即是非常非無常,如土內(nèi)金藏,天魔外道不能壞,名正因佛性。了因佛性者,覺智非常非無常,智與理相應(yīng),如人能知金藏,此智不可破壞,名了因佛性。緣因佛性者,一切非常非無常功德善根資助覺智開顯正性,如耘除草穢掘出金藏,名緣因佛性?!雇浬显唬骸刚^中正,了謂照了,緣謂助緣。緣資了,了顯正,正起勝緣。亦是正發(fā)于了,了導(dǎo)于緣,緣嚴于正。正起勝緣,相由既然非橫義也,一心頓具非縱義也,此妙因能剋妙果,俱名因者其義在玆?!勾巳鹦裕譃榭占僦兄B。因為空諦,緣因為假諦,正因為中諦也。輔行二曰:「三千即空性了因也,三千即假性緣因也,三千即中性正因也?!?br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三字部三因佛性)
【佛學常見辭匯】
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正因佛性是眾生本來就有的真性;了因佛性是明白一切真正道理的意思;緣因佛性是修種種真實的功德的意思。
【三藏法數(shù)】
(出金光明經(jīng)玄義)
梵語佛陀,華言覺。覺即三智圓明,遍一切處,無不照了,名大圓覺;性,即不改之義。以大覺性不增不減,非變非遷,一切眾生,無不具此三因佛性,此因若顯,即成三德妙果也。(三智者,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也。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也。)
〔一、正因佛性〕,正謂中正,謂中必雙照三諦具足,名正因佛性。(中正者,離于邊邪也。雙照者,照空照假也??罩^蕩一切相,即是真諦;假謂立一切法,即是俗諦。非空非假,即是中諦。故云三諦具足。)
〔二、了因佛性〕,了謂照了。謂由前正因發(fā)此照了之智,智與理相應(yīng),故名了因佛性。
〔三、緣因佛性〕,緣即緣助,謂一切功德善根資助了因,開發(fā)正因之性,故名緣因佛性。